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子运动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分子间距离近,分子振动;液态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可以自由移动;气态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快且无规律。
2. 分子运动:分子的热运动是由于分子具有热能,具体表现为振动、转动和平动三种运动形式。
3. 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4. 热传导: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5. 物质的内能:物质分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总和。
6. 状态方程:描述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方程。
7.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第二章热学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2. 热量:热能传递的过程中所带的能量。
3. 定义热量的单位:焦耳(J)。
4. 热平衡原理:两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5. 测温方法:常用的测温方法有接触法、接触法和电阻法等。
6. 定压过程和定容过程:定压过程是指在等压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定容过程是指在等容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
7. 等压过程和等容过程的物理规律:等压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于气体对外做功量;等容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于内能的变化。
8.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9. 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等温过程是指在恒温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绝热过程是指在不进行热交换的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
10. 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可通过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来描述。
第三章动力学1.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使其发生状态改变。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九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力学基础知识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单位制,包括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同时还介绍了质点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以及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此外,还引入了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概念。
第二章:机械能本章重点讲解了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位置势能和动能的定义与转化关系。
重要的概念还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此外,还介绍了简单机械的概念和杠杆原理。
第三章:运动与力本章主要讲解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平衡力与力的平衡条件。
此外,还引入了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压力和浮力本章重点介绍了压力和浮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包括压力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压强与压力的关系。
同时还探讨了浮力的起因和大小计算,以及物体在浮力作用下的浮沉原理。
第五章:简单机械本章介绍了简单机械的种类和原理。
包括杠杆原理、滑轮组、斜面和螺旋原理。
通过对这些简单机械的分析,可以了解它们的力倍率和工作原理,同时能够解决与其相关的力和功的计算问题。
第六章:热学基础知识本章重点介绍了热学基础概念,包括温度与热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同时还涉及热传递的方式,包括传导、传热和对流的特点和应用。
此外,还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变化计算,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原理和应用。
第七章:能量的传递与转化本章主要介绍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能量守恒定律。
包括能量传递的方式,如传导、辐射和传热;能量的传递与转化的方式,如功、热量和内能转化等。
同时还探讨了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本章重点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包括声波的产生过程、声音传播的特点和速度计算。
同时还涉及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
此外,还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以及声音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第九章:光的传播本章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特性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基本规律。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十三章内能本章知识结构图: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
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二、内能1.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
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
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
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5、纳米科学技术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九年级物理每章每节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每章每节知识点【九年级物理每章节知识点】第一章:力和运动1.1 什么是力?- 力的定义- 力的计量单位1.2 力的作用特点- 力的两种作用方式- 力的合成与分解1.3 牛顿第一定律- 平衡条件与惯性定律1.4 牛顿第二定律-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关系- 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1.5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6 转动力矩与力偶- 力矩的概念与计算- 运动平衡条件1.7 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与特点- 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1.8 弹力- 弹性物体的特性与弹性变形 - 弹力的计算第二章:机械能2.1 功与功率- 功的定义与计算- 功率的定义与计算2.2 势能与动能- 重力势能与机械能- 动能的定义与计算2.3 守恒力学定律- 动能定理- 势能守恒定律2.4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的定义与计算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5 功与机械能的转化- 功转化为机械能- 机械能转化为功第三章:浮力与密度3.1 密度与相对密度-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 相对密度的概念与计算3.2 弥散性压力- 压力的定义与计算- 弥散性压力的应用3.3 浮力- 离心浮力与大气浮力- 浮力的计算3.4 浮力原理- 亚力与浮力的平衡关系 - 浮力原理的应用3.5 海水的浮力- 海水浮力与物体浮沉关系 - 海水中的物体密度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 光的传播路径- 光线的反射与折射4.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与光的光滑反射4.3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4.4 光的色散与光的合成 - 光的色散与光谱- 光的合成与光的分解4.5 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 衍射与波的干涉第五章:光的成像5.1 凸透镜的特点- 凸透镜的构成与特性 - 焦距与透镜图像的关系5.2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图像的性质5.3 球面镜的特点- 球面镜的构成与特性- 焦距与镜像的关系5.4 球面镜成像规律- 球面镜的成像规律- 球面镜成像图像的性质第六章:电路基础6.1 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荷与电流的关系- 稳定电流的特点6.2 电阻与电阻定律- 电阻的定义与计算- 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6.3 串联与并联-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 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的计算6.4 电功与功率- 电功的定义与计算- 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6.5 电路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与应用- 电流、电阻、电压的关系以上是九年级物理每章每节的知识点概要。
九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一种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合成与分解若干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合成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来确定。
合力的作用效果等同于这些力的综合作用。
同时,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来确定。
3.力的平衡与受力分析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受力分析,可以确定物体受力情况。
4.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力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牛顿第二定律和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小。
6.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第二章:机械能与能量转化1.功与功率功是力对物体运动所做的功效,功的大小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
功的单位是焦耳(J)。
功率是功对时间的比值,表示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2.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物体具有位置能、形状能和状态能,其中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力学能。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计算公式为Ep = mgh,其中Ep表示重力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形变和弹性系数有关,计算公式为Ep = (1/2) kx^2,其中Ep表示弹性势能,k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表示物体的形变量。
3.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物理九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一、运动和力1. 速度- 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移。
- 公式:速度(v)= 位移(s)/ 时间(t)- 单位:米每秒(m/s)2. 加速度- 定义: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快慢。
- 公式:加速度(a)= 速度变化(Δv)/ 时间(t)- 单位:米每平方秒(m/s²)3. 牛顿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所有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能量和功1. 能量- 定义:物体具有做功能力的物理量。
- 单位:焦耳(J)2. 功- 定义:力沿着位移方向作用在物体上所做的功。
- 公式:功(W)= 力(F)×位移(s)× cosθ- 单位:焦耳(J)3. 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 公式:功率(P)= 功(W)/ 时间(t)- 单位:瓦特(W)三、光的传播和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速度为常数,约为3.00×10^8米每秒(m/s)。
2. 反射定律- 定义:光线和反射面之间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四、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和电流- 电荷(Q):物体带有的电性质。
- 电流(I):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流的方向:正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2. 电阻和电阻率- 电阻(R):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 电阻率(ρ):单位长度和单位横截面积导体的电阻。
- 电阻和电阻率的关系:电阻(R)= 电阻率(ρ)×长度(L)/ 横截面积(A)3. 欧姆定律- 定义:电流通过一段导体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 欧姆定律:电压(V)= 电流(I)×电阻(R)五、声音和光的特性1.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波传播。
九年级上册物理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前三章知识点总结第十三章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 物质的构成。
-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其直径约为10^-10m。
2. 分子热运动。
- 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如,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把盐放入水中,水会变咸等。
- 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 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例如,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二、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因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总是存在相互作用。
2. 影响内能的因素。
- 温度: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例如,一块铁,加热后内能增大。
- 质量: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 状态:同一物体,状态不同,内能不同。
例如,0^∘C的水的内能比0^∘C 的冰的内能大。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例如,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例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结果: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第十三章内能本章知识结构图: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
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二、内能1.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
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
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
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b.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1.比热容(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C)(2)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比热容只决定于物质本身,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与物质的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形状、位置等都没有关系。
但是,物质的比热容不但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比热容与吸热本领,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3)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1摄氏度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
2.热量的计算:计算公式:t cm Q ∆=,其中,吸热公式:)(0t Q t cm -=吸,放热公式:)(0t cm t Q -=放。
c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 表示物质的质量,t ∆是指温度的变化量,t 0表示物质的初温,t 表示末温。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热机1.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械叫热机。
2.内燃机:(1)定义: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汽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
(2)分类:汽油机和柴油机。
构造图: (3)工作过程: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工作循环:多数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不断循环来保证连续工作的,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如下:(4)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二、热机的效率1.燃料的热值:(1)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热值。
(2)数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焦每千克,即“J/kg”。
(4)公式:q=Q/m,其中Q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m表示燃料的质量,q表示燃料的热值。
推导公式:Q=mq。
(5)物理意义: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的多少。
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6)如果是气体,人们还使用完全燃烧m31某气体所释放的热量来描述气体燃烧放热的性质,因此有Q=Vq,q的单位是m/。
J32.热机的效率:在热机中,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1)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
柴油机比汽油机的效率高。
(2)根据机械效率的公式,可以推导出%100⨯=QQ 总有η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三、本章总结:1.热量、燃料燃烧、热机效率等相关计算。
2.“内能的改变”和“温度的改变”的关系: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两种电荷 1.两种电荷(1)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接触起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电荷种类:正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负电荷:把用羊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用字母C 表示。
(6)验电器: 2.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核外运动。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C 1019-6.1 。
原子核带正电,它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所以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本质: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电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等量的)。
由此可见,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电荷发生了转移,使正、负电荷分开。
3.导体与绝缘体 (1)电荷的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二、电流和电路1.电流(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要闭合)(2)在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说明:a.金属导线中的电流,主要是由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
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b.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丛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用电器流回电源的负极。
2.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1)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组成电流可以流过的路径——电路。
只有电路闭合,电路中才有电流。
注意:用电器上标有“+”的位置与电源正极相连,标有“—”的位置与电源负极相连。
(2)电路图a.概念: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b.画电路图时要注意:*必须用规定的电路元件符号。
*所画符号和实物要对应,连接顺序要一致。
*元件要分布均匀。
*整个电路最好画成长方形,导线要横平竖直,尽量简洁。
3.通路、断路、短路(1)通路:电路中处处连通的电路;(2)断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电源短路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在一起。
用电器短路是用导线把用电器两端连接起来。
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最基本的连接方式。
如果电路中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就叫做串联电路;如果电路各元件是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两点间,就叫做并联电路。
注意:开关连入电路时应该是断开的,在确认电路连接无误后再闭合。
2.鉴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方法:(1)电流法: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的方向观察。
若电流无分支,逐个经过所有的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即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则是串联电路;若电流在某点“分流”,在某点“汇合”,有多少路径,则是并联电路。
(2)节点法:在识别不规则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少,只要这两点间没有电源、用电器,导线就可以缩短为一个节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共同点。
四、电流的测量1.电流的强弱(1)物理意义: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还有毫安(mA )、微安(uA )。
1A=1000mA ,1mA=1000uA 。
2.电流表和结构介绍元件符号、量程、读数方法、使用时注意事项。
五、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 I I 321==。
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 I I 21+=。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第十七章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电压1.电压的作用及其单位(1)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符号是U 。
(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U 。
1kV=1000V ,1V=1000mV ,1mV=1000uV 。
(3)几个常见的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 *家庭电路的电压,U=220V *人体的安全电压,U<36V(4)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但并不是存在电压就一定有电流,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因此,形成电流的条件是:a.电路两端有电压;b.通路。
(5)电压不能说成哪一个点的电压,而是说“哪两个点之间的电压”。
(6)电压表和结构介绍元件符号、量程、读数方法、使用时注意事项。
二、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两端的电压。
3.注意:若几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则这几个用电器可能是并联,也可能是串联。
三、电阻1.电阻: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
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千欧(Ωk)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材料。
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的不同材料组成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2)长度。
由同一种材料组成的导体,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用一个比喻:街道越长,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
(3)横截面积。
由同一种材料组成的导体,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的导体电阻越小。
用一个比喻:街道越宽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少,越畅通;管道越粗,水越容易流过去。
(4)导体电阻还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大,如金属导体;但也有少数导体,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石墨。
四、变阻器1.概念: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元件叫做变阻器。
2.学生实验常用的变阻器——滑动变阻器(1)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