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概述

合集下载

雌激素调控血管功能的作用机制

雌激素调控血管功能的作用机制

雌激素调控血管功能的作用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身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

虽然雌激素通常被认为是与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激素,但实际上它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影响女性的生殖系统,雌激素还对女性的骨骼、心血管系统等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对于血管功能的调控机制更是备受关注,本文将就此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1. 雌激素与血管功能的关系雌激素是一个重要的女性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

在女性的生命中,雌激素的水平会发生很多变化。

在青春期和生育年龄,雌激素的水平很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

然而,即使到了更年期,雌激素对女性身体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由于血管功能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雌激素与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血管功能。

其中一种通路是通过影响内皮细胞(一种覆盖血管内壁的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血管的张力、远心阻力和收缩功能。

2. 雌激素调控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上的一层薄膜,主要作用是控制血管中的血流和血压。

雌激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

首先,雌激素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增强其修复、再生和保护功能。

其次,雌激素可以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保护内皮细胞免受各种损伤,从而保持其正常功能。

此外,雌激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例如Fibroblast growthfactor 2,简称FGF2)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在内皮细胞的背景下,雌激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内皮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例如NO、EDHF等)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

其中,NO(一种重要的稀释血管的生理活性物质)是内皮细胞可溶性鸟嘌呤酸合酶(简称eNOS)产生的产物。

雌激素可以增加eNOS基因的表达,并使其受到活化的磷酸化,从而促进NO生成。

此外,雌激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甾体激素酶表达,转化为一氧化氮(NO)的生物前体,从而促进内皮细胞中NO合成。

雌激素调节作用机制

雌激素调节作用机制

雌激素受体概述
核受体
核受体是调节基因转录的重要蛋白质,可以结合并激活或抑制DNA转录,从而 调节下游蛋白质的表达。
膜受体
膜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以感知外部信号并传递到细胞内,触发一 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雌激素受体的调节机制
01
02
03
转录水平调节
雌激素可以与核受体结合 ,影响DNA的转录过程, 从而调节特定蛋白质的表 达。
雌激素调节作用机制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雌激素概述 • 雌激素受体及其调节机制 • 雌激素对生殖系统的调节作用 • 雌激素对其他系统的调节作用 • 雌激素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雌激素概述
雌激素的种类和来源
种类
雌激素主要包括雌二醇、雌酮和 雌三醇,其中雌二醇是活性最强 的雌激素。
来源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同时肾 上腺和某些脂肪组织也能分泌少 量雌激素。
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
合成
雌激素的合成主要在卵巢的卵泡内膜 细胞和黄体中完成,需要经过多个酶 促反应步骤。
代谢
雌激素在肝脏、肾脏等器官中经过代 谢和排泄,最终排出体外。
雌激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骨细胞活动
维持女性生殖功能
雌激素能够维持女性的生殖功能 ,包括月经周期、排卵等。
翻译后修饰
雌激素也可以通过影响蛋 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过程, 如磷酸化、糖基化等,来 调节蛋白质的功能。
信号转导通路
膜受体可以感知雌激素信 号,并通过激活特定的信 号转导通路来调节细胞内 的生物化学反应。
雌激素能够促进骨细胞的活动, 维持骨骼的健康。
促进脂肪代谢

雌激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雌激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雌激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简介雌激素是一类重要的性激素,主要由卵巢合成,对女性的生理发育和生殖系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雌激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2. 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在女性身体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促进女性性征发育:雌激素是女性二次性征的主要调节因子,对乳房、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节生理周期:雌激素参与了女性的月经周期调节,对卵泡发育、排卵以及子宫内膜的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维持骨骼健康:雌激素有助于骨骼的吸收和保持钙离子的平衡,对骨密度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保护心血管系统:雌激素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含量,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维持皮肤健康:雌激素对皮肤的弹性和柔软度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少皱纹和其他衰老迹象的出现。

3. 雌激素的功能主治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广泛,其在临床上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功能主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在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以导致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等不适症状。

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月经不调:雌激素参与了月经周期的调节,不同原因引起的月经不调可以通过补充雌激素类药物来进行治疗。

•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雌激素对骨骼健康起着重要作用,骨质疏松患者可以通过补充雌激素来改善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乳腺癌治疗:雌激素与乳腺癌的生长密切相关。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抑制雌激素合成或阻断其作用来进行治疗。

4. 注意事项在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像所有药物一样,使用雌激素类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不可随意滥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不适合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增加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使用时需根据个人情况权衡利弊。

•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后如出现不适症状,如浮肿、头痛、乳房胀痛等,应及时联系医生。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雌激素是一种影响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关键性激素,尤其对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发育起重要作用。

在人体中,雌激素在细胞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启动信号通路,并引导细胞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这种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 雌激素受体的分子机制雌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分为两个不同类别:ERα和ERβ。

ERα是最重要的雌激素受体,主要位于子宫、卵巢、乳腺、前列腺、肝脏、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不同的组织中。

ERβ主要位于卵巢、前列腺、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组织中。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N端区、DNA-连接区和LBD(配体结合区)。

N-端区主要用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激活,DNA连接区主要与DNA序列的特定区域结合,LBD主要是雌激素受体与生物活性配体结合的位置。

2.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转导雌激素激活雌激素受体后,能够引发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生物节律等方面。

雌激素受体启动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ERα/ERβ-PI3K/Akt通路、ERα/ERβ-ERK1/2通路、ERα/ERβ-NF-κB通路和ERα/ERβ-c-Jun通路等等。

这些主要通路与众多次要的信号转导和调控途径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着机体的发育、生长和生理功能。

3. 雌激素受体的调控除了上述的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还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调控。

叶酸、维生素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卵巢素、绿茶和天然黄酮等都能够调节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某些激素和转录调控因子等也会参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和调控。

4. 雌激素受体的异常雌激素受体的异常引起许多疾病,例如肿瘤、脑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

在某些骨骼肌萎缩和糖尿病等疾病中,雌激素受体的异常也被证实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因之一。

5. 雌激素受体的研究前景由于雌激素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其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重点之一。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机制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机制

▪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
1.雌激素受体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通过与雌激素结合 而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 2.雌激素受体的激活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其他转录因子 、共调节蛋白和表观遗传修饰等。 3.深入研究雌激素受体的分子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其在生理 和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与未来展望
▪ 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1.雌激素受体在特定情况下可诱导细胞凋亡,以维持组织内环 境稳定。 2.雌激素受体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凋亡过 程。 3.深入了解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凋亡的机制,有望为癌症治疗提 供新思路。
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增殖
雌激素受体在细胞增殖中的差异性调 节
1.在不同类型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可能 存在差异。 2.雌激素受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如发育、妊娠等,其调节作 用也会有所改变。 3.研究雌激素受体在不同细胞和生理状态下的调节作用,有助 于提高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
1.雌激素受体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包括乳腺、子宫、卵巢 、骨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 2.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受到雌激素的调节,同时也可 能受到其他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影响。 3.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雌激素受体概述
▪ 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的结合
雌激素受体与疾病关系
乳腺癌
1.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所有乳腺 癌的70%左右。 2.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 关,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3.针对雌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 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骨质疏松
1.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雌激素受体缺陷或功能异常可 导致骨质疏松。 2.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增 加。 3.雌激素替代治疗是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高骨 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雌激素的药理作用及补充方法

雌激素的药理作用及补充方法

雌激素的药理作用及增补方法观点雌激素是一种女性激素,由卵巢和胎盘产生。

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量雌激素。

女性小孩进入青春期后,卵巢开始分泌雌激素,以促进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自己的发育,同时子宫内膜增生而产生月经。

雌激素还可以促进皮下脂肪富集,体态丰满;乳腺增生,乳头、乳晕颜色变深,并产生性欲;促进体内钠和水的潴留,骨中钙的堆积等。

简介雌激素主要根源于卵泡内膜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

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先经LH 刺激卵泡内膜分泌睾酮,再经颗粒细胞在FSH 刺激下转变成雌二醇,即“双细胞双促性素作用模式”。

别的肾上腺皮质、胎盘和雄性动物睾丸也有分泌。

这里雌激素的定义是雌二醇,卵巢功能衰竭后,雌二醇急剧降落惹起更年期综合征等雌二醇缺少疾病。

卵泡开始发育时,只分泌少许雌激素;至月经第 7 日卵泡分泌雌激素量快速增添,于排卵前形成顶峰,排卵后稍减少。

约在排卵后 1~2 日,黄体开始分泌雌激素使血循环中雌激素又渐渐上涨(注:为黄体生成素的作用)。

约在排卵后 7~8 日黄体成熟时,形成血循环中雌激素第二顶峰,此峰低于排卵前第一顶峰。

无论根源怎样,凡拥有动情愫作用的物质均称为雌激素。

动情愫自然更不用说,其代谢产物的一部分(比如马烯雌酮、马萘雌酮等)及其代替物(比如乙基雌二醇等)的雌烷系的 C18 类固醇,最先均系来自动物,可是此中也有的存在于椰子的果实和沥青等与动物毫没关系的一些地方。

此外,作为雌激素的物质还有完整能够经过合成而获得的不含类固醇构造的物质,诸如 1,2- 二苯乙烯衍生物的乙烯雌酚和己雌酚( hexestrol )、苯雌酚( benzestrol ),以及氧化雌酮类的 D 环而被开环的道益氏酸( doisyno-lic acid )系物质,或雌烷的 D 环变成六环的同型雌酮等。

相关这些构造不一样而作用同样的原由当前尚不清楚。

雌激素的判定法有Allen-Doisy试验和子宫重量法。

因为试验方法和赐予激素方法的差别,所得结果不必定同样。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简介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简介
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激素治疗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 调节雌激素及其受体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控制病 情的发展。同时,对于某些疾病,如卵巢癌和子宫肌瘤,手 术切除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04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药 物研发中的应用
激素替代疗法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
激素替代疗法
激素替代疗法是一种通过补充女性荷尔蒙来缓解更年期症状的治疗方法。雌激素作为激 素替代疗法中的主要成分,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调节女性生理功能的作用。
当雌激素与ER结合后,可以引发受体的构象变化,进而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 与靶基因上的雌激素反应元件结合,调控基因转录和表达。此外,雌激素受体还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
03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疾 病的关系
乳腺癌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有密切关系。雌激素可以刺 激乳腺细胞增殖,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雌激素受体分为ERα和ERβ两种亚型,其中 ERα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合成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的卵泡细胞等合成,合成过程中需要多种 酶的参与。
代谢
雌激素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经过代谢后由尿液排出体外 。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
骨骼
促进女性内外生殖器官 的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
调节月经周期。
促进骨骼的生长和维持 骨量,降低骨折风险。
心血管系统
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 血脂和血压。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 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乳腺癌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未来研究将进一 步探讨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肿瘤中的作用 机制,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红细胞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细胞,它们可以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供给能量和维持正常的生命运行。

人体内红细胞的生成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前体细胞通过分化和成熟过程完成的,其中涉及到多种调节因素和分子的作用。

雌激素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效应的雌性激素,它不仅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和乳腺组织起调节作用,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多个器官和组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本文将从分子机制、环境影响、实验模型等多个角度综述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中的作用。

一、分子机制1. 雌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雌激素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细胞质中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来介导生理和病理效应的。

人类体内有两种类型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

它们的基因分布和表达模式有所区别,但都包含有DNA结合区、LBD(ligand binding domain,配体结合区)和AF(activation function,激活功能区)等结构域。

雌激素通过与ER结合,形成复合物,并介导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

ERα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调控过程,而ERβ则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节相关。

2. 雌激素对造血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影响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是关键的环节。

雌激素促进骨髓中H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向MEPs(megakaryocytic-erythrocytic progenitor cells)分化,从而增加成熟红细胞的生成量。

除此之外,雌激素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造血分化过程中,如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因子的表达、促进基因转录等。

二、环境影响1. 雌激素与生长环境雌激素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环境影响到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上升,其红细胞生成能力也相应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概述摘要】经典的雌激素(E2)作用机制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的雌激素反应元件上来发挥配体依赖的转录调节作用。

但许多实验已证明E2也可以通过特异的膜受体(mER)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激活膜受体后能激活许多蛋白激酶最终影响下游转录因子的活性。

另外,膜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也可以通过磷酸化核受体(nER)和其辅因子来调节经典的雌激素受体的核效应。

【关键词】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雌激素膜受体基因调控【中图分类号】R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341-021 引言雌激素是生物体内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生长、发育和复制的关键调节剂,在男性和女性体内都包括许多雌激素的靶器官如生殖道、乳房组织、骨骼、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

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α和雌激素受体ERβ来调节的,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属于配体诱导的转录因子,是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

ERα和ERβ的组织分布和结合配体的特征明显不同,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的组织选择性作用。

配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改变从而促进受体形成二聚体并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的雌激素效应元件(ERE)上来发挥受体的核转录活性。

雌激素受体也可以不需要结合DNA来调节基因的表达,可与其他启动子结合蛋白相互作用或阻止其他转录因子招募到启动子上[1-3]。

雌激素还可以与膜受体结合诱导快速的细胞内反应,现已证明了雌激素可调节许多细胞内磷酸化级联途径来发挥非核效应,这些效应包括激活腺甘酸环化酶(AC),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或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等。

快速的信号级联通路最终能影响下游许多转录因子的磷酸化状态。

此外,雌激素激活的信号途径也能影响核受体依赖的转录活性[4,5]。

近年来,已有许多实验证明了核受体非核效应的分子机制,但仍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发挥具体非核效应的受体的性质,在调节细胞信号途径过程中整合激素作用的分子机制及甾体类激素快速非核效应的生理学作用等。

2 雌激素的核效应雌激素的核效应是通过核受体家族成员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介导的,经典的ERs效应是作为核受体发挥其核效应:ER结合E2后使ER从抑制性复合体中释放并形成同源二聚体转入到核中,通过结合到雌激素反应元件(ERE)上并招募多种辅因子来调节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

胞内信号途径也能调节nER的作用。

不同的激酶像PKA、MAPK及A-CDK2可以磷酸化ERαN端的一些残基如104位、106为的丝氨酸残基,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后可调节许多受体功能,如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下调nER的表达、nER的核定位、nER的二聚化作用及转录活性等。

除了直接作用于nER,这些信号途径还可通过调节辅因子对nER发挥调节作用[6]。

3 膜受体介导的雌激素效应雌激素(E2)除了发挥核效应外还可引起膜介导的快速反应。

E2处理细胞能快速引起许多蛋白激酶的激活并调节通过细胞膜的离子流。

由于这些瞬时反应并不会受到蛋白合成抑制剂的抑制,因此可确定mER的参与,并且,使用膜不通透性雌激素如E2结合牛血清白蛋白(E2-BSA)能模拟E2膜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的快速反应。

在乳腺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研究发现,E2或E2-BSA能激活MAPK,MAPK由MAPK激酶(MEKs)使特定部位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被激活。

MEKs自身可被许多激酶像Raf蛋白激活,然后受到Ras家族成员的调节。

mER与E2结合后引起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像EGF和IGF-1受体活化,通过蛋白复合体转导信号,致使Ras的活化。

除了这条通路外,MAPK的激活还可以受到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和PI3K信号通路的调节,胞内钙离子也能调节Ras的活性[7, 8]。

Src-PI3K-Akt-eNOS模式是内皮细胞中调节E2依赖的NO释放的一条通路。

从mER发出的信号通过G蛋白和Src复合体转移到PI3K上,然后PI3K激活Akt从而激活eNOS。

PLC-PKC-cAMP-PKA是神经元中E2调节K+流的一条通路,肠细胞中E2也能激活这条通路从而改变胞内Ca2+浓度[4]。

3.3 mER信号通路调节非nER的转录因子活化的信号通路如MAPK和PKA能影响许多非ER转录因子的磷酸化状态,从而改变其他基因的表达,因此,mER介导的信号级联途径则是E2调控基因表达的另一种机制。

许多转录因子都受到mER依赖的信号通路的调控,如CREB。

在脂肪细胞和结肠癌细胞中,E2或E2-BSA可通过MAPK通路诱导CREB的转录激活,CREN激活后引起许多基因像c-fos和UCP-2的表达。

而在成神经瘤细胞中,mER通过cAMP-PKA这条信号通路激活CREB,诱导神经降压肽基因的表达。

这个例子可反应许多通过mER介导的细胞特异性的信号通路的调控[9]。

血清反应因子(SRF)和ELK1也是mER介导的转录因子,它们调控c-fos的表达。

在人MCF-7乳腺癌细胞中,SRF可通过MAPK和PI3K两条通路激活,这表明不同的信号通路能够协同发挥作用[9]。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现有一大群基因可通过mER介导PI3K信号通路调控。

E2处理40min后可上调大约有250个基因表达,使用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会抑制这一反应[10]。

许多典型的mER介导的基因还可由nER和其他转录因子直接的相互作用调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中,除了考虑mER信号通路的作用外,还需考虑nER和其他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3.4 E2的膜效应调节其核效应已知E2处理后能增加nER的磷酸化状态,且突变重要的磷酸化位点能降低nERs的转录活性。

如在人HEK293细胞和MCF-7细胞中,E2处理后能使一种nER的辅激活剂AIB1磷酸化,许多胞内信号像p38、JNK、ERK1/2通路参与这一过程,下调这些激酶能明显抑制nER的核效应。

此外,mER诱导MAPK和PI3K通路对nER调控的基因表达也发挥重要作用[11]。

mER还可通过许多其他机制调节nER的作用,如引起核受体辅激活剂基因的快速表达,这些辅激活剂可以调节E2缓慢的核效应,但这一机制还需进一步证明。

4 结论雌激素通过核受体发挥其转录调节作用,与辅因子的相互作用或结合到ERE 上。

mER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调节扩展了E2的作用方式,这些信号通路可调节其他许多转录因子的活性,也可以调节nER及其辅因子来发挥作用,这种雌激素的膜受体作用方式可能在其他甾类激素作用方式中也有存在。

核受体、膜受体作用方式的相互作用可能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参考文献[1] Abraham I M, Todman M G, Korach K S, et al. Critical in vivo roles for classicalestrogen receptors in rapid estrogen actions on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in mouse brain[J]. Endocrinology. 2004, 145(7): 3055-3061.[2] Metivier R, Penot G, Hubner M R, et al. Estrogen receptor-alpha directs ordered, cyclical, and combinatorial recruitment of cofactors on a natural target promoter[J]. Cell. 2003, 115(6): 751-763.[3] Cowley S M, Hoare S, Mosselman S, et al. Estrogen receptors alpha and beta form heterodimers on DNA[J]. J Biol Chem. 1997, 272(32): 19858-19862.[4] Ho K J, Liao J K. Nonnuclear actions of estrogen[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2, 22(12): 1952-1961.[5] Kelly M J, Levin E R. Rapid actions of plasma membrane estrogen receptors[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01, 12(4): 152-156.[6] Revankar C M, Cimino D F, Sklar L A, et al. A transmembrane intracellular estrogen receptor mediates rapid cell signaling[J]. Science. 2005, 307(5715): 1625-1630.[7] Dos S E, Dieudonne M N, Pecquery R, et al. Rapid nongenomic E2 effects onp42/p44 MAPK, activator protein-1, and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in rat white adipocytes[J]. Endocrinology. 2002, 143(3): 930-940.[8] Migliaccio A, Di Domenico M, Castoria G, et al. Tyrosine kinase/p21ras/MAP-kinase pathway activation by estradiol-receptor complex in MCF-7 cells[J]. EMBO J. 1996,15(6): 1292-1300.[9] Bjornstrom L, Sjoberg M.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as downstream targets of nongenomic estrogen receptor actions[J]. Mol Endocrinol. 2002, 16(10): 2202-2214.[10] Zhang D, Trudeau V L. Integration of membrane and nuclear estrogen receptor signaling[J]. Comp Biochem Physiol A Mol Integr Physiol. 2006, 144(3): 306-315. [11] Faivre E, Skildum A, Pierson-Mullany L, et al. Integration of progesterone receptor mediated rapid signaling and nuclear actions in breast cancer cell models: role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and cell cycle regulators[J]. Steroids. 2005, 70(5-7): 418-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