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课要教出本色

合集下载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语文味的生成,使教学回归本色,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

语文味的倡导者――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别的学科之所以没有提出“历史味”,“数学味”之类的要求,是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语文教学那种严重的“串味”现象。

在阐述语文味的概念时,他又指出,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让学生听课兴味索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缺乏语文味。

一、构建新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语文姓语”,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压缩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要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目标,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堂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读来体味汉语言的韵味,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领悟文本的主旨,来受到情感与精神的熏陶。

其次,从精神内涵看,语文课必须有人文色彩。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执教《小巷深处》一文时,抓住后母对“我”的爱,深挖母亲的人格魅力,细掘作者的悔悟之心,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整堂课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本色语文”(1)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本色语文”(1)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本色语文”“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出发点。

语文教学改革呼唤本色语文,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本色语文,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但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

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也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律。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的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知道了什么是本色语文,那么语文课该怎样教?一、平平淡淡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

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本色当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我们由热衷、盲从,到逐渐归于平静,认真反思,发现我们丢掉了一些传统的东西,没有能够做到很好地“扬弃”。

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厚重的声音正渐近渐响:语文教学是该回归本色了。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本色语文应是“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从积累、品味、运用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情感,并使之转化为智慧,积淀成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育花样翻新不断,“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可谓异彩纷呈,蔚为大观。

但实际效果怎样呢?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所谓的优质课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讨论游离于文本之外,合作探究更是流于形式。

种种现象说明,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偏差与误区。

我以为,其背后的问题和症结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重人文,轻工具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学科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美好,对《标准》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犹如“雾里看花”,特别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

尤其是“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现象,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不已;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每每在“淡化”的暗示下唯避之而不及。

走进新课改下的本色语文教学

走进新课改下的本色语文教学

走进新课改下的本色语文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改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

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感觉到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也探讨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途径。

但一个不争的实事时,我们必须注重反思,在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中更有效的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师趋于本色,才能够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使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更趋于生活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

这样就把《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给抹杀了,体现不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就是应该这样更趋生活化,就是应该在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本色化的必然走向。

首先,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的营造。

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第一册《自选商场》一文时,小朋友可以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要学的生字和词语就是商品,在这样的环境里,小朋友们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而此时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的伙伴,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其次,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新课改下的人教版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和延伸。

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

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

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语文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小学语文教学却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注重文本的选择和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帮助他们发现作品中的内涵和意义。

在处理文本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挖掘文本的美感,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欣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要注重阅读的培养和引导。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素材。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多读好书,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在阅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教师还应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导读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培养和训练。

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递出去。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重语言表达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品味。

在语言表达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说文明话、讲规范语,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修养。

教师还应该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平。

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需要教师从文本、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着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关注,让他们喜欢上语文,热爱学习。

【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前言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常常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内外互动的平衡在语文教学中,课内课外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

在课内授课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外参加相关活动或者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课内讲授了一篇古文,可以通过诵读、朗读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课外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练习这篇古文。

此外,在课内也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发言机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也应该赞赏学生的正确回答。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可以适量进行创意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讲解知识点和技能,应该更加注重语言背后的内涵和情感。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境化教学,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生动的形象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知识、技能和文化内涵。

比如,在讲解写作技巧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增强学习的乐趣。

三、文化积淀与语文素养的培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文化教育,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和体验,让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

此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策权。

结论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的“本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

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

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语文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科目。

在当今社会,很多小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语文课很枯燥,学不进去。

这让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焦虑和困惑,因为语文课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学习文字、阅读和写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如何让小学语文回归本色,彰显课堂魅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需要思考的课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性。

语文课是小学生接触语言文字的起点,也是他们学习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开始。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认真学习。

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引导和培养。

首先要强调语文课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拼音、词语、句子、段落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通过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态度去学习语文,用心去理解作文、阅读课文,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课兴趣。

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美。

语文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门艺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丽。

通过课文的朗读、赏析、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鉴赏和领悟,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应该注重语文课的实践教学。

语文课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生活中的实践。

通过实际的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用途和意义,从而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中领悟知识、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要倡导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整体系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与家庭密切合作,在家庭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阅读、多陪伴孩子进行课外的语文活动。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唯有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重视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语文课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味”;回归本色;语文教学语文课堂的本色是什么?真实有效、书声琅琅、诗情画意、灵动和美就是其本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都要做到切实有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应让学生“活”起来,以朗读、想象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让和美的气氛充溢语文课堂。

一、以读为本,回归本色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朗朗读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共鸣。

朗读,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

因为,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思想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引导学生以读悟读、以读悟情:(打开视频,屏幕上出现了志愿军与朝鲜群众话别的画面,画面里出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不,永远不会”这段文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就是当年大娘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

火车就要开了,谁想再深情地表达对朝鲜亲人的爱?生1:大娘,停住您的……不,永远不会。

师:你的心思大娘理解,可是大娘还是不愿回去呀。

我们就这么忍心让大娘站在这里吗?不,不是,我们只好请求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语文课要教出本色
发表时间:2015-09-21T13:57:18.93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潘平[导读] 江苏省灌云县穆圩乡王堆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上的唯"新"、唯"奇"、唯"美"似乎成为很多观摩课、研究课的评课标准.
潘平(江苏省灌云县穆圩乡王堆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6-027-01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上的唯"新"、唯"奇"、唯"美"似乎成为很多观摩课、研究课的评课标准,很多老师绞尽脑汁变换招数,热衷于推出新形式、新花样、新手段。

确实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第一,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内容庞杂,课件繁杂。

第二,闹。

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第三,杂。

是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

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有的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给少数优等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效果不大。

第四,碎。

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

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

由于大量使用课件,课本被闲置一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脱离了课文整体。

第五,偏。

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但由于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都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应做实实在在的探索,上好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那么语文课怎么才能教出本色呢?以下是我个人一点的看法。

一、立足文本,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感悟、积累和运用等实实在在的语言实际活动。

一堂真实本色的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积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挖掘文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感情,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所以课堂探究重在立足文本。

二、双基训练,回归本色
首先,"双基"属于语文素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教学任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形成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次,"双基"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适当的"方法",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

因此,"双基教学与训练"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回归语文本色。

三、以读悟文,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诵读,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

朗读,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

因为,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思想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教材,对语文教材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重要路径。

四、文道结合,回归本色
"文道结合",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求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体现"文道结合"。

在课堂上,我非常注意从各方面渗透这种"文道结合"。

小到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表示亲昵的动作,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大到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一次响亮的掌声,一次巧妙的辩论……。

使课堂,注重个性生命的生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建立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有序的竞争中,激励了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回归本色。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

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追寻本色原课堂。

"豪华落尽见真谛,铅华洗却见本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