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勇毅坚韧——读《大秦帝国》有感_小学作文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一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
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
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二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
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大秦帝国》这本书让我惊叹不已,为其记载的古代中国史实所深深吸引。
我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厚重、封建社会的严苛和强大的压迫机制,以及这一制度持续几百年的历史影响力。
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朝代旨在实现“一统天下”的野心,统治者和称王的心态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这种意志坚定而不可挡的精神,对于秦朝的历史发展十分重要。
在秦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时期,它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文明进程,也为中国以后社会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书中还提及了政治体制、宗法制度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秦朝丰富的政治、文化文明。
书中对武器改进的描述,以及改革的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当时的政治景象。
从《大秦帝国》这本书中,可以看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朝代之一,其文化和军事科技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的王朝们提供了强大的模板,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秦朝仍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系列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
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大秦帝国读后感1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
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
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
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
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
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
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篇1前一段看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之前是看过电视剧的,都很精彩。
当代作者写出的可称鸿篇巨著的基本没有,这大概可以算上一部。
此书共有六部,书写秦帝国的兴衰史。
第一部讲秦从弱转强的艰辛历程。
书的扉页写着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不是学历史的,不能妄言,但从自己不算精深的历史知识来看,秦文化确实是中华文明最绚丽的部分之一。
历史小说能写得引人入胜不容易,此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光彩夺目,秦孝公的识人、信人、大度,商鞅的才华、严谨、执著,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公主的纯情、明理、善良,即使是反面人物,甘龙的狡黠、阴险,赢虔的固执、忍辱、庞涓的功利等,也个个鲜活动人。
这里有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也有为了故事虚构的人物,毕竟那段历史离我们如此遥远,每个时代人物的面目不过是古书中寥寥几笔的描述,作者用他的想象和知识,为当代人写下一部色彩纷呈、又精彩引人的历史小说。
不仅是国家治理、宫廷权变,也许作者也是性情中人,将爱情也描写得唯美、感人。
最后一幕,商鞅遭车裂,白雪殉情,红与白相间,让天气泣、鬼神哀。
人的感情若能如此纯粹,夫复何求。
故事中最出彩的人物,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孝公几乎是戎马一生,与父辈一起,挣扎在秦国与各国的战争纷争之中,虽是勇将,面对父亲数十年征战留下的满目苍夷的弱秦,砥砺心志,求贤天下,终于用诚意谋得卫鞅,其对法家改革,鼎力支持,全情投入,不仅与卫鞅成为励精图治、合二为一的君臣,而且出面扫清改革障碍,为秦国法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卫鞅,一名世子,更是本书着意描述的战国世子的典型,他以卑微之身在魏做一名书生和谋臣,虽有治国之才,却没有立身之处,终于奔往秦国,与孝公相得益彰,在一个贫弱之国,展开法家治国大略,一心谋国,心无两虑,将法家之思想实践于治国大道,是最成功的法家理论实践者。
明君与强臣,铸就了强国的基础。
然君与臣的默契,仅有一代而已,孝公死,商鞅亡,令人感慨。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历时近四个月终于读完这套孙皓晖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国》。
选择读《大秦帝国》仅仅是想对自己国家的每个朝代历史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期然却真的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朝,是个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中"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朝。
诚然历史有的时候是会被歪曲,但是纵使隔绝了几个时空,历史的原本面貌依旧存在,不会因为人为原因而泯灭于世。
读《大秦帝国》的同时,观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战国说客双雄》、《战国七雄》,《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回顾》、《丹砂女王之谜》、《真实秦始皇》、《先秦百家争鸣》、《孟子的智慧》。
看的越多,觉得自己的历史越是匮乏,越是对那些辉煌的过去着迷。
我想从我看到的秦国历史、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军事、以及众多人物和历史谜团说下自己浅薄的看法,谨以此读后感献给自己这几个月的苦读,更献给让自己膜拜的作者孙皓晖。
一、秦朝发展史西周初分时并沒有秦国,在周孝王时秦人部落有一首领叫非子,养马养的很好,孝王很是欣赏,就封了甘肃陇西一带,继承祖先的贏姓,这可以看做是赢世一族的起点。
后来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时有了叛乱,在没有多少诸侯救援的情况下,秦襄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拼死护主。
虽然西周灭亡了,但东周时的周平王感念秦襄公救国,将西戎之地镐京,及甘肃陇西之地赏给秦国,此时的这块封地西戎之兵占领着,秦襄公多次征战都没有取下,后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得到了此封地,这就是所谓的"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实".秦穆公去世后经过了15代国君,秦国均碌碌无为。
在后来的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到来之时,秦国并不强大,直到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后,秦国崛起成为大国,由原来的封锁函谷关之内变成可以抗衡六国的大国。
读《大秦帝国》有感

这几天正看一本书《大帝国》,这是一本足有9M大的电子书,当然我不是想说他有多大,而是从里看到了那时的大帝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穷小国家,到一个雄霸天下的大帝国。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它还不是。
但是我看到了战国的能人辈出。
还有就是孝公(赢渠梁)的魄力,他就像《贞观长歌》里的世民,有着雄心壮志,还有着励精图治的决心。
他亲自去找石匠来刻“国耻”两个字,并且自断两手指以表决心。
还有就是发出《求贤令》。
而这个帮他变法的就是卫鞅,他是谁的徒弟我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他也是鬼谷子的徒弟)但是他真是一个人才,因为他的思想到现在仍然受用。
更何况是两千年的战国呢?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现在只看了6%,也不便多说,以后有新的想法再说。
最近看到了膑的围救的典故,不时感叹膑的常识与智慧,但是同时我一下子领悟到一点就是为什么他会想到而一般人想不到呢,不要说他不是凡人等借口来搪塞我,因为这个不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他懂得变通,因势导势,而不是生搬硬套。
他不是一般的书生,他懂得“知行合一”。
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几百年以后的王守仁的思想,也是他悟了几乎一生才领会的境界,当然居然让我看到了,而且懂了,当然现在在使用上还达不到他的境地。
但是他们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思想不受局限,他们有着创新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能提出另人意外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的诞生却是相似的,没有框架,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最有利的决策来。
现在我已看到卫鞅死了。
虽然举国哀悼,毕竟死了。
他死的其所,但是我还是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他是一个智者,而且是奇才。
他是一个改革家,也是一个军事家。
他的才华可以使日月暗淡。
但是还是泯灭了。
他说他是在为国死,给予国灭其它国家一个口实。
这样,他们就可以出师统一天下。
当然还有就是引出顽固派。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他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拘小节。
会为大的理想做出一些牺牲。
后来知道这个卫鞅就是商鞅,原来他就是商鞅啊,其它我应该早想到的。
他我知道商鞅最后是被车裂的,没想到商鞅就是卫鞅,真是为他惋惜。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经典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秦帝国》读后感1近日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名曰《大秦帝国》。
其历史从商鞅变法奠秦根基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终,详述了这一段峥嵘岁月,用生动雄奇的笔调再现了文明历史中逆境奋进、自强不息的各类豪杰将相志士英才。
掩卷长思,这些英魂的烈烈风姿兀自震撼人心,令人心绪难平、热血沸腾。
战国,一段强势生存的历史。
“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面现实。
也正因此,便有了经济改革、权力争夺、文化争鸣……于是创造的各种奇迹也多。
英主迭起、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将相、治学,三部曲奏出了战国时代的最强音。
英主多矣!秦孝公决意振兴弱秦,彰《求贤令》于天下,开求贤之先词;立国耻碑,惕厉国人;果敢变法,用人不疑,形成英主强臣肝胆合作的`千古佳话。
燕昭王整顿残存弱燕,几十年如一日,因操劳过度,虽年纪轻轻却两鬓斑白,然终不改万丈雄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阻力之大令人咋舌,当时被认为是:“舍中国文化而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然赵武灵王从实战中看出了胡服骑射的威力便决意改革,其胆魄之大,手段之强硬令人拜服!英主远不至此,更有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个个胸怀天下,意气纵横,令人神迷目眩。
拜将入相者更多。
商鞅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
生平之志绝不为安身立命谋官入仕,而是为国立制,为民做法。
在《求贤令》感召下,他孤身入秦,铁胆变法,强秦根基。
“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是时人的公评。
最终护法献身,虽遭车裂,但功业千秋。
在秦人眼中竟是生前如圣,死后如神。
纵横家苏秦,初次谋秦,败而返家,孰料嫂不为炊,妻不下机。
一怒之下,苏秦在荒野中结庐,与风霜雨雪为伴,惕厉奋发,卧薪尝胆,后终佩起了六国相印。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大秦帝国》的作者是孙皓晖,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创作了《大秦帝国》。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吗?是秦国。
《大秦帝国》讲的是在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经过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国面临亡国之祸,齐、楚、燕、韩、赵和魏六国商量一齐出兵,瓜分秦国。
秦孝公誓以变法强国。
他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青年士子卫鞅入秦和秦孝公开始了二十年的大变法。
从此,秦国崇尚法治、统一政令。
秦孝公积劳成疾病逝后,卫鞅之前因为变法得罪了旧贵族,如今没了靠山,旧贵族和六国都要求杀卫鞅以谢天下。
此时的秦国刚刚崛起,根基不稳。
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卫鞅交出政权兵权,坦然入狱,被旧贵族车裂身亡。
我觉得卫鞅真是一位英雄!他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在当了秦国的丞相后,他变法强国,把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遇事冷静沉着,大公无私,睿智富有内涵。
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他牺牲了自己,他为秦国做了数也数不清的贡献,我非常敬佩他。
读这部书,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卫鞅遇事冷静果断,我应该学习。
秦孝公嬴渠梁一心为国,我应该热爱集体。
我还知道了只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就一定可以成功。
《大秦帝国》读后感2《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这本书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因为落后被魏国连年进攻,丢失河西等地,加之六国列强环伺而面临亡国之祸。
21岁的秦孝公临危受命继任国君,任用卫国人士卫鞅实行变法,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国变法震惊天下。
经过几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终扫平六国而一统天下。
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描写秦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那是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时代,因为弱小、因为落后就会被分割掠夺。
燕国内乱作为邻邦的齐国出兵平定内乱,内乱平定后齐国趁机掠夺统治燕国,苏秦因为得到燕文公赏识,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替燕国复仇而从事反间活动,在齐国任客卿耗时16年终于使齐国国力衰败,被燕国大将乐毅打败几乎亡国,苏秦也完成了自己死间的使命,最后被齐王处以车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敢勇毅坚韧——读《大秦帝国》有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果敢勇毅坚韧——读《大秦帝国》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爸爸一有空就抱着《大秦帝国》看得津津有味,我很纳闷,有什么值得这样着迷。
有一天做完作业,我也拿出《大秦帝国》来看。
哪知我一看就放不下手,有空我就看,有时还和爸爸抢着看。
这部书是孙皓晖写的,讲述战国时代秦国经变法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我已读完第一部,其中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个情节是秦孝公自断手指,用鲜血书写“国耻”碑。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由原来的强国逐渐变得十分羸弱,自古以来的领土函谷关被魏国占领,粮食匮乏,兵器战马缺乏,百姓生活十分贫困,整个国家一片困顿,毫无生气。
作为国君,秦孝公十分着急,废寝忘食,苦苦思索寻找秦国强大的办法。
为了激发自己以及朝中大臣官员的斗志,秦孝公断然削断自己的两根手指,用鲜血书写“国耻”两个大字,并让刻石工匠大理石碑上,竖立在朝堂上,凡是开朝议政,秦孝公和大臣都能看到。
看到这里,我内心十分震撼,作为一个国君,敢于废掉自己两个手指头,这需要怎样的勇气!更重要的,他敢于正视秦国凋敝破败,不怕露丑,不怕丢脸,而且把这些作为耻辱。
知耻而后勇,秦孝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如果我们也像秦孝公那样,敢于正视不足,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第二个情节是秦孝公只身赴墨家总院。
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在秦国实行废除井田、改变风俗、禁止私斗等很多变法,有违抗者一律按照法令处分。
有两大
家族因争抢水源浇地发生纠纷,按商鞅法令,应提交官府裁决,但两大家族还是按照过去的习惯——族长召集族人大打出手。
后来被告到商鞅,商鞅果断处置,按照法令,在渭水刑场,对参与斗殴的700多人全部杀头。
墨家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秦国变法是实行暴政,决定诛杀秦孝公和商鞅。
第一次暗杀失败后,秦孝公知道墨家还会继续派人暗杀。
为了消除墨家对秦国变法的误解,秦孝公决定亲赴墨家总院。
一路艰辛,秦孝公总算到了位于崇山峻岭深处的墨家总院所在地。
但没想到的是,要经过重重关口,才能进入墨家总院,而每一道关口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其中一个关口是,老墨子的三弟子要与秦孝公比剑,这三弟子是墨家第一剑术高手,只要秦孝公失败,不但进步了总院,还可能被杀死。
但秦孝公毫不胆怯,打败了对手。
在进入墨家总院后,墨家采取车轮战术与秦孝公辩论,面对墨家对秦国变法的种种歪曲、侮辱、挑衅,秦孝公不恼不怒,沉着应对,据理力争,最后不仅化解了墨家的误解,还赢得了老墨子的尊重,使商鞅能够继续在秦国变法。
当时在阅读这些情节的时候,我的心是砰砰直跳,担心秦孝公会不会被墨家剑客杀害,同时也对秦孝公的勇敢佩服得五体投地,墨家要杀他,他不仅不躲避,而且还只身赴墨家,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为什么不怕呢?原来是他坚信秦国的变法不是滥杀无辜,而是使秦国变得强大;况且法令颁布在前,依法施刑在后,怎么能说是滥杀?更重要的是,在旧习惯和新法令之间,人们不会自觉自愿去遵守新法令,为了使法令得到推行,就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敢于违反法令者,不管是几人、几十人还是几百人,商鞅都严惩不贷,正是这样严格执法,言出必行,商鞅变法才在秦国得到了大力推行,秦国也因此从弱小走向强大。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自己做得的是正确的,就要据理力争,敢于坚持,面对反对,毫不畏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也才能使自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