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有感
《大秦帝国1—黑色裂变》读后感

《大秦帝国1—黑色裂变》读后感撰稿人:袁钰婷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
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
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
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
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看完这本小说,会哭,哭在孝公断指刻在石碑上刻下“勿忘国耻”时;哭在韩国申不害变法失败自刎而死时,哭在商鞅为变法慷慨赴死时,哭在百姓为商鞅和白雪落下衣冠冢时。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读后感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读后感偶然间加了一个书社,听他们谈起《大秦帝国》这本书,正好对春秋战国历史有兴趣,便从图书馆借阅来看。
不料一看便沉迷其中。
《黑色裂变》是《大秦帝国》的第一部,讲述了战国时期,面临国内积贫积弱、六国企图瓜分秦国的紧急形势,秦孝公毅然决然招贤纳士,偕同商鞅在秦国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法,从而使穷弱的秦国走上了富庶强大的道路,也为它统一中原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果书中所述史实基本属实的话,那么秦对陕西的影响穿透了两千多年的漫漫历史,影响力一直从古震慑到今。
当我问我宿舍陕西的同学,是否她们现在还把吃饭叫咥(die)饭,她非常惊讶于我这有个南方人居然知道这个字,于是又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许多关于陕西的许多方言和著名人物的轶事。
这种影响力没有深厚底蕴的文明是不可能产生的,我不禁为这种文明的传承所震撼。
虽然未生于此地,但从来西安求学的一年多来,我感觉到,这片土地上的现代秦人仍然那么爽朗大气,做事仍然干脆利落,喜好憎恶仍然分明。
秦人、秦风、秦韵仍然如书中所写粗犷。
书所写的秦国的优点,深刻地改变了我对这段历史,这片土地的认识,在中学课本上,秦王被描绘为一个暴戾恣肆的君主,再加上现在陕西深处内陆,经济不是很发达,从而招致了我对秦地没有好感。
我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我一贯坚持的偏见,这不禁让我对我这十几年的求学感到怀疑。
这一路我接受的是传统的、非黑即白的正规教育,因而促使骨子里偏激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然而我现在正处于大学时期,正是可以通过读书,游历,自己去看、去想、去思考,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或赞成、或反对、或中立,而非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
我希望我可以在这所理工科学校里,学会去思考,而不是将老师所教的任何东西视为权威。
也许很多年之后重拾这本书,我会想起我的大学生活,那时又是另一番光景,另一番感慨了。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读后感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偶尔的时机,添加了界首青年微信____;随意的____,进入了界首读书会,尝试的心理,参加了“你读书我买单”活动。
其实本来也就只是随意一试,毕竟百度阅读里的《大秦帝国》让我读了两个月才读完,500万字的畅销长篇著作肯定价值不菲,也没报很大希望能真正的拥有这套图书。
当打来让我去领书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狂喜,真切的感受到了界首市政府对广阔青年的鼓励和关爱。
在看《大秦帝国》之前,我真的是一个历史小白,初高中历史都是云里雾里就过去了,却发现根本没记下什么知识。
也真心的惭愧,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我能说出来的寥寥无几......虽然《大秦帝国》只是一个小说,但作者孙皓晖在尽量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给我们近乎完美的展现了战国时代的大格局,在那个所谓“礼崩乐坏”的乱世之秋,赵、魏、韩、齐、燕、楚、秦〔第一次能完好的记下七大战国国名〕七大战国各具特色,纷争不断。
细想想,当今世界何其相似也......
小说的`内容我无法区分真伪,但秦朝的崛起确实和商鞅的依法治国密不可分。
古往今来,人才永远是第一消费力。
正
是秦孝公的求贤令使大秦帝国走上了综合国力迅速开展的快车道,术业有专攻,只有真正重视人才的国家才能快速安康开展。
有人说这部小说有很强烈的主角光环,我赞同这个看法,但同时也觉得很有必要。
毕竟,这部小说面对的是普通群众,假如没有主角,读者便很有可能像看着历史书那样枯燥乏味,假如主角没有光环,又如何能加深我们的印象呢......
人物只是细节,个人感觉这部书更大的意义在于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历史,促使我们积极主动的去理解中国历史,去认识中国文明的伟大成就,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读后感2000字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等,百家争鸣,达到了中国文化颠峰,奠定了当今的文化基础。
周而复始,到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国家的法制、税赋、田地、官制、文化等,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统一度量衡这些因素中看到秦国的影子。
这也是一种推翻与重塑?使之不断完善,以适应现在的社会结构。
从逢泽会盟六国谋秦,到秦国经历变法而变得强大。
一.依势而生,大势所趋。
当时秦国必须要变,一边是戎狄,一边是强大的魏国,楚国是虎视眈眈,只有谋求变,才可以站得一席之地,不知是否可以称知为地利,因为凡事都有两面。
而这个变,就是变法图强,如卫鞅所说各国变法不彻底,不管是李悝还是吴起,一是不敢碰触旧贵族的利益,没有全面变法,不够深彻;二是法令不稳,变法的成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坚守方能成功。
正如是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在坍塌的地方踢上一脚,就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以我的浅薄之见,卫鞅也是如此之人,而他的变法之所以可以顺利进行,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秦孝公的鼎力之持,为他排除所有的障碍,即使赢虔和赢驷受到处罚时也是教公力排众议,坚持将变法进行到底,此乃人和。
而当时的秦国,因为连年争战,民不聊生,唯有变一条路,去摧毁原来的结构,来重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卫鞅适时出现,担任起了这个角色。
在这里本想阐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共同推进了秦国变法的产生,不知道是否有些牵强。
此时也意识到文字是具有穿透力的,那些可以把自己思想与感知表达出来的的,令人佩服。
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
秦国人之所以生存下来,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坚韧,勇望无前精神的存在。
不管是在国仇家难时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样的文化结构,更有利于构建于一种有利于社会前行的新秩序。
三.变法具有稳定的基石,可以持续。
赢驷即使想除去卫鞅,但他对变法的拥护没有变。
而对于政治权术来说,虽然我不懂,但也看得出来,他需要有所见树,利用贵族搬倒卫鞅,又利用民愤与卫鞅之死来搬倒世族,以达到坚持变法之路。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最近在闲暇之余,在认真品读《大秦帝国》这本书,今读完第一部《黑色
裂变》,有感而发,书写如下:
读完《黑色裂变》,我被书中朴实的秦人精神所折服。
秦人质朴,但并不
愚笨。
在自然界法那么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战国时期,向来是强国吞并弱国,实力就是一切。
魏国在当时可谓国力强盛,而秦国却是西部边陲的一个穷
困潦倒的弱国。
在这种情况下,魏国举兵侵犯秦国之时,秦国举国上下不
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取得了惨胜。
这个在当时不能不让人感到非常意外。
秦国当时生产技术落后,国力较弱,故而秦国最不希望开战,但并意
味着秦国畏惧战争。
秦人虽粗暴而明事理,亡国奴他们不做,他们有血性,宁可战死也不愿苟活,只要国家有需要,秦人随时准备着付出自己的一切
甚至是生命。
正是这种甘愿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切的精神使得秦国在商鞅仕秦之后,在秦孝公与全国臣民的共同努力下,使秦国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强大
自己,最终奠定了一统中华的根底,数百年之后,秦王政大朝会于**,用
实际行动向天下宣称:天下自此无六国!这让我不禁想到现实中的我们,
改制成农商银行整整一年,一年来以及今后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并不弱于战
国中的秦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剧烈程度比战国更加强烈,我们
那什么来赢,那什么来确保我们能长久的独立经营下去,而不是在几十年
或上百年之后,我行的称呼成为历史?这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像秦人
一样的精神,一种甘愿牺牲自身一切的精神,首先要有适应自身岗位的综
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工作职责、工作担当、抗风险意识及能力,其次要有敬业精神,一切为了业务开展,一切为了农商银行前行。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后感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后有感“裂变”此剧从头到尾都贯穿了两个概念——“法治”与“人治”,不像其他影视剧对法治思想都只是蜻蜓点水或隔靴搔痒,“裂变”是真的在很深刻地探讨国家的治理方式,诸多借商君之口或事件呈现出来的法律思想和两种治法的本质区别和矛盾都向我们证明了此剧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此剧对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治理也是极有勉励之效的,当真要依法治国,最好不过的就是从我们的文化中汲取法治思想以用于今日。
卫鞅变法阻力重重,其目的是要让老弱秦国重新焕发生机,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打破旧有的阶层和牢不可破的制度或惯俗,让社会的阶层可以凭借个人努力而流动,那么底层的人民自然就愿意活动起来以求得好日子。
百姓生计解决之后,国家自然也就富强起来,国与民本就是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若是变成了良性循环,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有光明的未来,人民也会有幸福的希望。
制度一变,还是原来的民众,还是原来的土地,还是原来的文化,就完全判若两人,再思及改革开放,这些“变法”实质上都是在变制度,将死板一块的制度变成充满机遇和变数的新制度,自然人民就跟着变起来。
可见,阻碍人类进步的就是一些经过一些时间而逐渐形成的制度,虽然其在最初形成时不免也是相对进步的,可时移世易,今时不同往日,面对新的时势,旧有的制度不会一直保持其优势,若不思改变以求顺应时代潮流,则必将随潮流而湮没。
因此,没有一劳永逸的“真理制度”,“变”才是真理,“变”才能永葆青春,“变”才能继续前进。
国父说得好,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是此理。
可这个世界的资源总是相对守恒的,底层的民众得到更多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原来的利益占有者占有的会越来越少,或者由于自绝于时代而完全失去原有利益,故而他们的不愿、怨恨、反抗自是不会少的。
卫鞅变法的最大危机在太子杀人事件中显露,充满怨恨并想要扼杀变法的老世族用阴谋将拥护变法的世族卷进了公案,以卫鞅的处断给他立下更多的仇敌。
其实剧中似有伏笔,当初公子虔教练太子时,曾让他亲手杀死过一只白兔,其理由无非是男儿应当有血气争心,但是也正是因此,太子的心性变得残忍,才会在“沙土掺粮”这样稍显明显的“蹊跷”中妄开杀戒。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篇1前一段看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之前是看过电视剧的,都很精彩。
当代作者写出的可称鸿篇巨著的基本没有,这大概可以算上一部。
此书共有六部,书写秦帝国的兴衰史。
第一部讲秦从弱转强的艰辛历程。
书的扉页写着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不是学历史的,不能妄言,但从自己不算精深的历史知识来看,秦文化确实是中华文明最绚丽的部分之一。
历史小说能写得引人入胜不容易,此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光彩夺目,秦孝公的识人、信人、大度,商鞅的才华、严谨、执著,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公主的纯情、明理、善良,即使是反面人物,甘龙的狡黠、阴险,赢虔的固执、忍辱、庞涓的功利等,也个个鲜活动人。
这里有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也有为了故事虚构的人物,毕竟那段历史离我们如此遥远,每个时代人物的面目不过是古书中寥寥几笔的描述,作者用他的想象和知识,为当代人写下一部色彩纷呈、又精彩引人的历史小说。
不仅是国家治理、宫廷权变,也许作者也是性情中人,将爱情也描写得唯美、感人。
最后一幕,商鞅遭车裂,白雪殉情,红与白相间,让天气泣、鬼神哀。
人的感情若能如此纯粹,夫复何求。
故事中最出彩的人物,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孝公几乎是戎马一生,与父辈一起,挣扎在秦国与各国的战争纷争之中,虽是勇将,面对父亲数十年征战留下的满目苍夷的弱秦,砥砺心志,求贤天下,终于用诚意谋得卫鞅,其对法家改革,鼎力支持,全情投入,不仅与卫鞅成为励精图治、合二为一的君臣,而且出面扫清改革障碍,为秦国法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卫鞅,一名世子,更是本书着意描述的战国世子的典型,他以卑微之身在魏做一名书生和谋臣,虽有治国之才,却没有立身之处,终于奔往秦国,与孝公相得益彰,在一个贫弱之国,展开法家治国大略,一心谋国,心无两虑,将法家之思想实践于治国大道,是最成功的法家理论实践者。
明君与强臣,铸就了强国的基础。
然君与臣的默契,仅有一代而已,孝公死,商鞅亡,令人感慨。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在漫漫的长假中,我拜读了孙皓晖先生的著作《大秦帝国》第一册(黑色裂变),读完之后,感触颇深,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国。
本人作为一名文科生,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历史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所以,之前的我认为那个时期的秦国好像是一群野蛮之人,只懂得烧杀抢掠、滥杀无辜、暴力行政。
但没有想到这仅仅是秦国的一面,它的另一面鲜少有人知晓,包括你我。
书中开篇就提到秦献公连年征伐魏国,导致自己国内民不聊生,经济失控,老百姓生活水平低下。
终于,再一次征战中,他中箭去世,他的儿子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继位。
面对国内的百废待兴,年轻的秦孝公断然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不再征战,与魏国和谈。
和谈的诚意就是把老父亲多年以来与魏国相争的土地,拱手相让与魏国,并释放刚刚被俘虏的魏国老丞相公叔座,以此换来了秦国短暂的和平。
只是好景不长,以魏国为首的六国国君齐聚在逢泽,共商灭秦大计,他们认为以秦国现在的势力不足为虑,应当快速灭秦,然后瓜分秦国,当远在千里的秦孝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坐立不安,连忙召集身边的重臣来商讨应对之策。
秦孝公的大哥是一位武将,在当初弟弟秦孝公登位时,作为哥哥的他,全力支持,俯首称臣,这种高尚的品格值得后人敬仰。
在这次的商讨对策当中,作为统帅三军的实权重臣显得非常沉稳,当别的大臣对景监的想法感到幼稚、可笑时,他却认真倾听了景监的想法并与秦孝公的决策同进退。
最终,经过几天的“争吵”,秦国想出了对策,派景监去与六国周旋。
可面对路上需要打点的费用,秦孝公却犯了难,因为连年的征战,国库早已所剩无几,但大敌当前,秦孝公便提出把自己留有的小金库的钱拿出来,在他的带领下,大臣们纷纷捐出自己的财产共赴国难。
随后,当景监来到魏国时,他便伪装为一个商人名为猗垣,向魏国王室公子卬进献“天月剑”,以此推迟了六国进攻秦国的时间,并为秦国争取了做准备的时间。
就在景监来往于各国当中时,秦孝公做了一件让我为之震撼的事情,他找了一位秦国的老工匠,在一块大白石上刻下“国耻”二字,然后斩断自己的左手两手指,用自己的鲜血浸染了那“国耻”二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有感
毕十六年之功,煌煌五百万言,这是一部追寻“中国原生文明”的历史巨著,这是一幅气势恢弘、绚丽多彩的史诗画卷,这是一曲跌宕起伏、气势磅礴的历史交响乐。
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秦帝国悠远历史的灿烂星河,它用丰沛的想象力为我们重塑了那个遥远而又心向往之的伟大时代。
孙皓晖先生以其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创作完成的巨著《大秦帝国》成为当下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一件精品。
我近期拜读了该书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壮阔激烈的战争场面、曲折传奇的人物命运常常让我陷入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翻读时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掩卷沉思耳畔依旧战马嘶鸣、古琴悠悠。
读后颇多感慨,故写就此篇读后感,略记一二。
该部自秦献公少梁之战受挫(公元前362年)至秦孝公病殒,太子嬴驷即位、商鞅被车裂止(公元前337年),时间跨度二十六年,历经秦三位君主,其间更涉及战国年间各国竞相变法、征伐战争等诸多内容。
小说以处于“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的战国时代为背景,以商鞅变法为主线,生动记述了秦帝国通过变法摆脱积贫积弱图强自立的历史过程。
作者之所以选择商鞅变法作为整部大秦帝国历史的切入点,我想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秦国洗辱雪耻、奋发自强的最重要时代,亦是大秦帝国得以长足发展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根基所在。
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彻底的变革,它深远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直至今日。
秦孝公是变法强秦的第一推动力,更是秦帝国的“基石君主”。
即位之初,秦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秦孝公自断两指血立“国耻碑”,并向天下发出了千古未有的“求贤令”。
就是这张“求贤令”揭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历史大变革。
然而改革的进程是
艰难的,内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外有东方六国觊觎的野心。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秦孝公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先变法图存,后变法强秦,继而雄霸天下。
正是有了秦孝公坚定的改革意志,商鞅才能在甘龙、杜挚等老世族的重重阻挠下取得变法成功,新法才能取得“行之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乡邑大治,民殷国富”的成果。
贾谊《过秦论》论之即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可谓是沧海洪流中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
秦孝公与商鞅,他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奠定了日后秦国“大出于天下”的坚实基础。
商鞅是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理论的奠基人和践行者,是大秦帝国依法治国图强自立的精神太阳。
《史记》中司马迁借应侯之口,称赞商鞅“极身无二虑,尽公而不顾私,……义之至也,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他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的目标是“为万民立法、为国家立制”,他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着自己变法图强建立法制社会的理想而行,即所谓“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树敌无数,却未顾及个人安危;终遭车裂,洞悉一切仍慨然受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伟大政治家的最后献身。
牺牲自己成就大秦帝国,个人悲剧置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则平添了许多让人难以言说的复杂韵味。
在春秋战国这个政治智慧喷涌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变革,都是由名士策划发动并主持的;几乎所有的长策大谋,也都是名士提出并主持执行的;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由名士运筹帷幄的。
《黑色裂变》固然要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写尽帝国的文治武功、霸气雄风,但小说的精彩感人之处还是那些心存济世之志,身怀匡扶天下之才,却又命运多舛,悲患忧戚的封建策士,秦
国商鞅、韩国申不害、齐国孙膑、魏国庞涓等,他们在诸侯列国的皇天厚土上演绎了一幕幕或悲壮或雄浑的历史话剧。
儒家孔子树起“学而优则仕”的大旗,声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待价而沽。
墨家以兼爱、非攻等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至于法家则是以严刑峻法、强权专制为宗旨,先后在多国导演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变法活动。
诸子百家虽主张不同,各为其主,但他们的思想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仍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这也是一部“老秦人”书写自己历史的著作。
孙皓晖先生出生在三原县西阳镇,这里便是“老秦”之地,离秦国最早的国都栎阳(今临潼)只有数十公里。
秦国修建的郑国渠(今泾惠渠)至今还在他家门前潺潺流过。
按他自己的说法,“生于秦地,染于秦风”。
这些年,清朝热、明朝热、汉唐热,电视屏幕或图书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唯独作者立志要呼吁的“中华文明正源”——秦,还是沉默的。
秦为何物?老百姓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明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作者“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这一“说叨”就是16年,从43岁到59岁,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强的16年,他都献给了《大秦帝国》。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秦孝公、商鞅的坚定与执着,看到了忧国忧民的士子情怀,更看到了历史血脉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
有幸能在这片土地上工作,我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因为这是一块孕育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土地,这是一块缔造了汉唐盛世的土地,这是一块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土地,这也是一块充满了希望与活力的土地。
在新的历史进程中,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我们应该向那个时代致敬,
向原生文明的创造者致敬,向其所蕴含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致敬!我们应该向这个时代致敬,
向现代文明的书写者致敬,向其所呈现的创新精神与蓬勃激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