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水稻稻飞虱属于半翅目昆虫,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稻谷汲吸植物汁液为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主要在水稻苗期和拔节期发生较为严重,这两个时期是水稻稻飞虱的危害高峰期。

水稻稻飞虱喜欢在植株的下部或者中部汲吸植物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水稻死亡。

水稻稻飞虱还会分泌一种叫做“稻飞虱素”的物质,会诱导水稻产生褐飞虱素,导致水稻叶片变黄、卷曲,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

水稻稻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来为生,造成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

特别是在水稻的苗期和拔节期,水稻植株生长迅速,如果受到稻飞虱的危害,会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不良,长势减弱。

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水稻植株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稻飞虱在寄主植物之间传播病毒病害,使得水稻遭受病毒病害的风险增加。

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为了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主要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等几种方式。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在水稻生产中,可以选择适宜的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放入水稻田中,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的数量,减轻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一些寄生性昆虫对水稻稻飞虱的幼虫和蛹期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稻飞虱的数量。

一些对水稻稻飞虱有天敌作用的昆虫也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水稻稻飞虱。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用于水稻稻飞虱防治的农药,可以通过喷洒或者灌溉的方式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具有吸汁口器,对水稻植株的吸食会导致茎秆、叶片变黄、萎缩,严重时会死亡。

此外,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1. 稻飞虱的生活习性稻飞虱的寿命大约为25天左右,可每天产卵2~3千个。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4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成虫和幼虫都以水稻植株的汁液为食,主要聚集在水稻植株的叶背面和叶鞘内,钻进叶鞘内发育和繁殖。

幼虫和成虫对阴湿环境适应性很强,喜欢生长在水稻田中间或稍阴处。

2.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会导致叶片、茎秆变黄、萎缩,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2)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会给水稻产生更大的危害。

(3)稻飞虱密度过多,会对吸收光照、养分分配、水分平衡,甚至影响水稻的花药发育、授粉和结实等产生影响。

(4)稻飞虱种群的爆发,会对水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3. 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1)建立有机体系加强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稻栽培的整体环境。

选择纯露种、优质种子;在种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减轻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2)建立生物多样性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引入昆虫、红蜘蛛等天敌,对稻飞虱进行有效压制。

(3)加强田间管理和监测增加稻飞虱的监测,学会辨认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提高田间施肥技术、科学灌溉,减少腐殖质流失与物质代谢不足的情况。

(4)杀虫剂防治为有效防治稻飞虱,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使用杀虫剂也会造成其他敌害生物的死亡,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4. 结论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采用综合防治的全面治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并加强田间巡视和监测,对于稻飞虱的早期发现和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田间氨氮、硬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灌砂、灌水、施肥等过多的农业操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稻飞虱病虫害防治技术

稻飞虱病虫害防治技术

contents •稻飞虱的识别与危害•稻飞虱的预防措施•稻飞虱的化学防治•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稻飞虱的防治案例分析目录稻飞虱的形态特征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有灰飞虱和褐飞虱两种主要种类。

成虫为小型飞虫,体长通常在3-5毫米之间,翅展不超过7毫米。

稻飞虱的翅膀透明,翅脉明显,前翅近基部有两个黑点,腹部各节背面两侧有黑色条纹。

稻飞虱的为害特点稻飞虱的传播途径稻飞虱可随气流、风雨等自然条件进行远距离传播。

人为因素如调运带虫秧苗、稻草等也能导致稻飞虱的传播。

稻飞虱主要通过迁飞进行传播,成虫和若虫均可迁飞。

农业防治灯光诱杀人工捕捉物理防治天敌控制生物农药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农药030201科学合理用药按照说明书使用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操作,避免过量使用。

合理搭配药剂根据稻飞虱的病情和农药的性质,合理搭配药剂,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注意安全防护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安全防护,如戴手套、口罩等,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01030203注意轮换间隔轮换使用农药01避免抗药性02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水稻保健抗虫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用药统一防治与专业防治相结合定期检查统一防治与专业防治相结合建立防治联盟鼓励农民联合成立防治联盟,统一购买农药和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加强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农民参加稻飞虱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能和意识。

推广绿色防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使用生物农药、天敌防控等,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重视监测科学用药统一防治湖南省稻飞虱防治的成功经验1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成功案例23通过合理的水稻种植制度、田间管理等方式,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田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生态调控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稻飞虱等病虫害的数量和危害,实现绿色防控。

生物防治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理方法,对稻飞虱等害虫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针对我国稻飞虱危害严重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该病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飞虱;危害特点;防治措施稻飞虱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1]。

近几年来全国稻飞虱危害时有发生,少数地区达到大发生程度,给水稻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稻飞虱危害特征的了解和重视,要求各相关部门认真监测虫情,落实各项防治关键技术和措施,有效遏制稻飞虱危害,保证粮食安全生产。

1危害特征1.1直接危害稻飞虱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具有隐蔽性、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

虫体小,通常寄居在水稻茎基部或穗部,刺吸稻株汁液,分泌毒素,产卵危害,水稻受害初期茎秆上呈现许多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危害严重时,禾丛基部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冒穿”、“倒伏”等典型症状[2],逐渐扩大成片,严重时造成全田荒枯。

稻飞虱常在水稻孕穗期,危害严重时表现为不出穗或成“包颈”的空粒穗;在水稻灌浆期被害,则影响谷粒饱满度,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或枯死。

1.2间接危害稻飞虱带有条纹叶枯病等一些病毒,存在一定带毒率。

带毒稻飞虱除吸取水稻汁液直接危害外,常传播病毒,引起条纹叶枯病的流行。

稻飞虱带毒率高,则要加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2病因分析褐飞虱的种群消长与气候、食物及天敌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3]。

在一定的迁入虫量基础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水稻品种及生育期能促使其大量繁殖。

田间小气候更直接影响其发生为害程度;同时,天敌数量对褐飞虱的田间种群消长也有一定的促控作用。

目前,稻飞虱多代别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气候条件适宜飞虱喜温湿,温度20~30℃,相对湿度在80 %以上,十分有利于褐飞虱的增殖与生存。

2.2食料条件丰富水稻处于分蘖至拔节初期,植株含氮量高,游离的氨基酸含量高,植株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短翅型分化,为褐飞虱提供了适于生存的食料条件。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第一篇: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摘要:稻飞虱俗称蠓虫,在田间常与稻叶蝉混合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近几年来全国稻飞虱危害时有发生,少数地区达到大发生程度。

近两年上海市稻飞虱发生也较重,对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005年“麦莎”和“卡努”台风过后,上海市稻田遭受自[987年以来最严重的稻飞虱虫灾,市政府和全市科技人员展开了一场“虫口夺粮”大战,基本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确保了粮食安全。

2006年8月29日后,受气流影响,大量稻飞虱迁飞至我市.上海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褐飞虱迁入峰,使田间亩虫量、卵量迅速上升。

每年此时我市水稻正值扬花灌浆期。

具有稻飞虱所需的最适食料,大量迁入的稻飞虱如不有效控制.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字: 危害特征稻飞虱水稻生产防治粮食安全扬花灌浆期上海市白背飞虱为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

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

严重时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 褐飞虱: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

长翅型体长3.6-4.8mm,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2.5mm,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体色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前者头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为褐色或黑褐色;后者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和腹部背面较暗。

卵呈香蕉状,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中,卵粒前端“卵帽”排列成整齐的-行;卵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后前端出现红色眼点,近孵化时淡黄色。

若虫共5龄,腹背斑纹和翅芽也是区分各龄若虫的主要特征;1-2龄若虫腹部背面有淡色“T'’型斑,均无翅芽;1龄若虫后胸后缘平直,2龄若虫后胸两侧略向后伸;3-5龄若虫腹部第四、五节各有-对较大的淡色斑,第七至九节淡色斑呈“山”字型;3龄若虫中后胸开始有明显翅芽,呈“八”字型,但前翅芽末端不达后胸后缘;4龄若虫翅芽更明显,前翅芽末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若虫前翅芽末端伸达腹部第三至四节,前后翅芽末端彼此相接或前翅芽伸过后翅芽;低龄若虫体色淡,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高龄若虫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前者体色灰白,体上斑纹较模糊;后者黄褐色,斑纹清晰。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断株、死穗和减产等方面。

稻飞虱寄生于稻根部位,吸食水稻体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的话会导致植株倒伏,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飞虱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稻飞虱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断株:稻飞虱大量寄生在水稻体内,会破坏水稻的根系,导致水稻根系薄弱,植株容易折断。

2. 死穗:稻飞虱吸食水稻体液后,导致植株生长迟缓,易发生死穗现象,影响水稻的粒重和产量。

3. 减产:稻飞虱寄生在水稻体内,会导致叶片萎缩、黄化,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

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稻飞虱的繁殖和传播。

天敌金花虫、红蜘蛛和寄生蜂等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2. 环境调控:合理调控水田的水位和气温,创建适宜生长和繁殖稻飞虱的环境。

水稻的田间管理要做到及时除草和杂草,保持田间整洁,减少稻飞虱的孳生地。

3. 种植抗虫品种:选用抗稻飞虱的优质稻种进行种植,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

抗虫品种能够减少稻飞虱的侵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 农药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杀虫剂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剂量,注意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遵循使用规定。

要注意农药的数量和频率,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5. 种植间套灌溉:利用间套灌溉技术,将水稻田相邻的水田灌溉水轮流循环利用,减少稻飞虱的滋生和传播。

利用间套灌溉可以有效减少稻飞虱的数量,达到防治的效果。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大量危害水稻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及时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科学的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这一害虫。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由下列因素影响其发生:1. 气候条件:水稻稻飞虱较适应适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水稻稻飞虱幼虫的孵化速度较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利于发生。

2. 植被环境: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苗期和抽穗期为害最为严重。

水稻生长期环境适宜,水稻生长健康且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也会增加。

3. 害虫天敌的多少与作用:害虫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

飞虱完全不能抵抗寄生性天敌的幼虫和成虫,因而这是天敌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环境干旱适度,幼虫天敌的寄生率不高,因此这是天敌作用的消极方面。

1. 繁殖能力强:水稻稻飞虱成虫善于繁殖,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共有9代,种群倍增迅速。

2. 草食性较强:水稻稻飞虱以水稻为主要食物,较多选择水稻幼苗、嫩叶为食,大量为害水稻,使水稻叶片变黄,减少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3. 暗藏性强:水稻稻飞虱常常聚集在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之间,暗藏在水稻叶片下部,易被人们忽视。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选择水稻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对抗水稻稻飞虱的生长极其重要,能减少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

2. 合理施肥灌溉: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适宜,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3. 定期清除虫源:定期清除水稻田间的杂草,及时清理虫源,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等化学手段进行防治。

但需注意化学农药使用量不能过大,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加强虫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飞虱进行虫害监测,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水稻稻飞虱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30℃,湿度在70%以上,所以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水稻稻飞虱的发生较为严重。

2. 环境因素:水稻稻飞虱的卵、若虫和成虫多数分布在水稻的上部,例如叶片的背面、叶柄等位置。

而生长期较长的水稻,特别是秧米,则是水稻稻飞虱幼虫的主要食物源,这也是水稻稻飞虱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3. 水稻种植结构:在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地区,水稻稻飞虱易于发生大规模的爆发,因为连片种植容易形成虫源。

二、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1. 吸食植物汁液:水稻稻飞虱以水稻的嫩叶、嫩茎等为食,吸食植物汁液,使水稻叶片出现黄斑、枯折、叶片卷曲等现象。

2. 传播病毒: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的还常常携带稻瘟病毒、黄矮病毒等病毒,通过叮咬传播给植株,造成水稻病毒病的流行。

3. 形成“虫害三重底”: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过程中,还会分泌一种称为“透明质酸”的高分子物质,使水稻叶片上的露珠不易蒸发,为黑胃蜂等其他有益昆虫提供生存条件。

1. 春季发生规律:在春季,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天气逐渐转暖,水稻稻飞虱开始大规模孵化,成虫飞行能力增强,易形成大规模的迁飞和散布。

2. 夏季发生规律:在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水稻生长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卵和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由于水稻叶面积增大,又会加强水稻稻飞虱的繁殖能力。

3. 秋季发生规律: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稻生长逐渐减缓,水稻稻飞虱也会相应减少繁殖和迁飞,但是已经大规模爆发的水稻稻飞虱在秋季还会持续危害水稻田地。

四、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自然天敌或培育有益昆虫等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在水稻田地中种植苏丹草、薹草等能够为黑胃蜂等天敌提供生存栖息地的植物,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摘要:稻飞虱俗称蠓虫,在田间常与稻叶蝉混合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近几年来全国稻飞虱危害时有发生,少数地区达到大发生程度。

近两年上海市稻飞虱发生也较重,对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005年“麦莎”和“卡努”台风过后,上海市稻田遭受自[987年以来最严重的稻飞虱虫灾,市政府和全市科技人员展开了一场“虫口夺粮”大战,基本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确保了粮食安全。

2006年8月29日后,受气流影响,大量稻飞虱迁飞至我市.上海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褐飞虱迁入峰,使田间亩虫量、卵量迅速上升。

每年此时我市水稻正值扬花灌浆期。

具有稻飞虱所需的最适食料,大量迁入的稻飞虱如不有效控制.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字:危害特征稻飞虱水稻生产防治粮食安全扬花灌浆期上海市白背飞虱为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

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

严重时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褐飞虱: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

长翅型体长3.6-4.8mm,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2.5mm,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体色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前者头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为褐色或黑褐色;后者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和腹部背面较暗。

卵呈香蕉状,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中,卵粒前端“卵帽”排列成整齐的-行;卵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后前端出现红色眼点,近孵化时淡黄色。

若虫共5龄,腹背斑纹和翅芽也是区分各龄若虫的主要特征;1-2龄若虫腹部背面有淡色“T'’型斑,均无翅芽;1龄若虫后胸后缘平直,2龄若虫后胸两侧略向后伸;3-5龄若虫腹部第四、五节各有-对较大的淡色斑,第七至九节淡色斑呈“山”字型;3龄若虫中后胸开始有明显翅芽,呈“八”字型,但前翅芽末端不达后胸后缘;4龄若虫翅芽更明显,前翅芽末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若虫前翅芽末端伸达腹部第三至四节,前后翅芽末端彼此相接或前翅芽伸过后翅芽;低龄若虫体色淡,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高龄若虫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前者体色灰白,体上斑纹较模糊;后者黄褐色,斑纹清晰。

灰飞虱: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

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

末龄若虫体长 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

白背粉虱:长翅型雄虫体长3.2-3.8mm,浅黄色,有黑褐斑;头顶前突,前胸、中胸背板侧脊外方复眼后具1新月形暗褐色斑,中胸背板侧区黑褐色,中间具黄纵带,前翅半透明,端部有褐色晕斑;翅柄、颜面、胸部、腹部腹面黑褐色。

长翅型雌虫体多黄白色,具浅褐斑。

卵新月形。

若虫共5龄,末龄若虫灰白色,长约2.9mm。

发生规律: 褐飞虱:海南-年发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无越冬现象。

广东、广西、福建南部1年发生8-9代,3-5月迁入;贵州南部6-7代,4-6月迁入;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迁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南部4-5代,6-7月上中旬迁入;苏北、皖北、鲁南2-3代,7-8月迁入;我国广大稻区主要虫源随每年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迁入和推进,每年约有5次大的迁飞,秋季则由北向南回迁。

短翅型成虫属居留型,长翅型为迁移型。

羽化后不久飞翔力强,能随高空水平气流迁移,春、夏两季向北迁飞时,空气湿度高有利其迁飞。

成虫对嫩绿水稻趋性明显,雄虫可行多次交配。

成、若虫喜阴湿环境,喜欢栖息在距水面10cm以内的稻株上,田间虫口每丛高于0.4头时,出现不均匀分布,后期田间出现塌圈枯死现象。

水稻生长后期,大量产生长翅型成虫并迁出,1-3龄是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

近年我国各稻区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水稻品种相当复杂,生育期交错,利于该虫种群数量增加,造成严重为害。

该虫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26℃最适,长江流域夏季不热,晚秋气温偏高利其发生,褐飞虱迁入的季节遇有雨日多、雨量大利其降落,迁入时易大发生,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有利其繁殖,受害重。

灰飞虱:北方稻区-年发生4-5代,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稻区发生5-6代,福建7-8代,田间世代重叠。

以3-4龄虫在麦田、紫云英或沟边杂草上越冬。

在稻田出现远比褐飞虱、白背飞虱早。

华北稻区越冬若虫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在幼嫩麦田繁殖1代后迁入水稻秧田和直播本田、早栽本田或玉米地,6-7月份大量迁入本田为害,至9月初水稻抽穗期至乳熟期第四代若虫数量最大,为害最重;南方稻区越冬若虫3月中旬至4月中旬羽化,以5-6月份早稻中期发生较多。

灰飞虱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但对高温适应性差,卵产于植株组织中,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植株上产卵。

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株较高的部位,并常向田边聚集。

成虫翅型变化稳定,越冬代多为短翅型,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代外,几乎全为长翅型。

白背飞虱:新疆、宁夏-年发生1-2代,东北2-3代,淮河以南3-4代,长江流域4-7代,岭南7-10代,海南南部11代,属迁飞性害虫。

最初虫源是从南方迁来。

迁入期从南向北推迟,有世代重叠。

该虫长翅型成虫飞翔力强,当田间每代种群增长约2-4倍,田间虫口密度高时即迁飞转移。

防治方法:充分利用农业增产措施和自然因子的控害作用,创造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繁殖和水稻增产的生态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虫情,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

实施连片种植,合理布局,防止褐飞虱迂回转移为害。

科学管理肥水,做到排灌自如,防止田间长期积水,浅水勤灌,适时搁田;合理用肥,防止田间封行过早、稻苗徒长荫蔽,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降低湿度,创造促进水稻生长而不利于褐飞虱孳生的田间小气候,是控制褐飞虱为害的重要环节。

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2-3龄若虫高峰期,可用下列药剂:30%三唑磷·毒死蜱乳油150-200ml/亩;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30g/亩;40%噻嗪酮·毒死蜱乳油75-90ml/亩;20%噻嗪酮·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50g/亩;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4-5g/亩;20%甲维盐·毒死蜱乳油100-200ml/亩;50%二嗪磷乳油75-100ml/亩;40%毒死蜱乳油84-100ml/亩;10%醚菊酯悬浮剂50-70ml /亩;45%稻丰散·噻嗪酮乳油100-120ml/亩;25%丙溴磷·噻嗪酮可湿性粉剂90-100g/亩;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20g//亩;50%吡蚜酮·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3-20g/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g/亩;22%吡虫啉·毒死蜱乳油40-60ml/亩;15%阿维菌素·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40g/亩;15%阿维菌素·毒死蜱乳油50-60ml/亩;2%苏云金杆菌·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100g/亩;30%噻嗪酮·三唑磷可湿性粉剂80-120g/亩;1.45%阿维菌素·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80g/亩,对水50kg均匀喷雾。

在水稻孕穗末期或圆秆期,孕穗期或抽穗期,或灌浆乳熟期,可用下列药剂:20%异丙威乳油200-250ml/亩;100g/L乙虫腈悬浮剂30-40ml/亩;20%速灭威乳油200-250ml/亩;10%哌虫啶悬浮剂25-35ml/亩;85%甲蔡威可湿性粉剂60-100g/亩;50%混灭威乳油75-100ml /亩;20%仲丁威乳油150-200ml/亩;25%噻嗪酮·杀虫单可湿性粉剂80-100g/亩;30%三唑磷·仲丁威乳油150-200ml/亩;25%仲丁威·毒死蜱乳油80-120ml /亩;25%噻嗪酮·仲丁威乳油60-72ml/亩;25%噻嗪酮·异丙威乳油%-120ml /亩;25%噻嗪酮·速灭威乳油60-80ml/亩;30%混灭威·噻嗪酮乳油83-90ml /亩;20%吡虫啉·仲丁威乳油60-80ml/亩;25%异丙威·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g/亩;50%吡虫啉·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80g/亩;60%吡虫啉·杀虫安可湿胜粉剂50-70g/亩,对水50kg脚匀喷雾,兼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

参考文献:[1] 孙俊铭,王红托,韦刚,盛世蒙,盛承发. 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特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植物保护. 2009(04)[2] 李小珍,舒畅,王建国,薛芳森,朱杏芬. 江西省稻飞虱发生特点及成灾机制浅析[J]. 植物保护. 2008(06)[3] 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章连观. 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 环境昆虫学报. 2008(02)[4] 陈列忠,俞晓平,陈建明,吕仲贤,郑许松,张珏锋. 共生菌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J]. 农药. 2006(11)[5] 张寒,冯国标,钱冬兰. 2005年华东稻飞虱灾害气象成因及减灾对策[J].浙江气象. 2006(03)[6] 刘诚,邓小龙,应国勇,曾林泉,钟永来,周凡英. 安福县晚稻稻飞虱暴发成因及防治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6(02)[7] 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 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J]. 昆虫知识. 2006(02)[8] 马来宝,葛玉林,黄付根,丁治军,王存华. 江苏里下河地区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02)[9] 李宾. 四代稻飞虱2005年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及其控制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02)[10] 余晓虎,佘德如,姚余. 2005年稻飞虱暴发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05(S1)[11] 黄迎春.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 2006(06)[12] 郭振中. 稻飞虱的防治[J]. 耕作与栽培. 1983(04)[13] 唐盛明,曾花生. 衡阳地区稻飞虱发生种类及其主要种消长规律的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05)[14] 殷向东. 稻飞虱猖獗为害背后的管理问题——国外病虫害管理剪辑Ⅵ[J].农药市场信息. 2010(13)[15] 张丛述. 大竹县稻飞虱的发生及治理[J]. 农家科技. 2011(03)[16] 贵州省农科院植保组. 稻飞虱调查研究综合简报[J]. 贵州农业科学. 1977(02)[17] 伍佐君.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J]. 农家科技. 1994(05)[18] 杨家鸾,刘玉彬,孔凡夫,林莉. 稻飞虱越冬考察[J]. 云南农业科技. 1982(05)[19] 王贺军,郭向东,李河山. 冀东稻飞虱暴发成灾[J]. 中国植保导刊. 1992(01)[20] 苏伟,陈敏.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系列连环画(1) 稻飞虱的防治[J].湖南农业. 2008(08)[21] 肖晶晶,金志凤,徐红星,李仁忠. 水稻稻飞虱迁飞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8)[22] 潘勇,王东明,周艳,张开朗,吴定邦. 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6)[23] 高波,刘丹红. 水稻穗期褐飞虱危害对米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13(06)[24] 黎炎坤. 水稻飞虱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 2013(15)[25] 曾伟. 稻飞虱田间简易快速检查方法[J]. 四川农业科技. 2013(09)[26] 廖永林,李燕芳,刘明津,肖汉祥,张振飞,张扬,朱均权. 水稻带药移栽对分蘖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J].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3)[27] 李燕芳,张扬,崔百元,张振飞,廖永林,肖汉祥. 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J].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4)[28] 张守刚,董良早. 浅析稻飞虱迁飞规律与防治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07)[29] 郑庆伟. 安徽省农委要求各地加强灰飞虱监测和防治工作[J]. 农药市场信息. 2013(19)[30] 王迪轩,龙霞. 稻褐飞虱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 农药市场信息. 201 3(21)[31] 陈光喜. 稻飞虱发生预报及防治技术[J].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04)[32] 山东省2013年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防控预案[J]. 山东农药信息. 2013(06)[33] 周丽花,周子骥,杨海燕,陈雪琴. 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初探[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03)[34] 江献明,周杏凤,徐刚,周君. 50%烯啶虫胺SP等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03)[35] 盛仙俏,贾华凑,陈燕芳,廖璇刚,邵永顺. 几种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效[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9)[36] 子纯金. 防治稻飞虱技术有三招[J]. 农家之友. 2013(08)[37] 王利华,庄泽进,李永腾,方继朝. 红眼突变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和交配优势[J]. 昆虫学报. 2013(08)[38] 杨迎青,兰波,孟凡,钟玲,张顺梁,李湘民. 江西省白背飞虱消长动态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带毒率的测定[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06)[39] 卢小凤,霍治国. 桂林地区稻飞虱发生等级气象预报模型[J]. 生态学杂志. 2013(09)[40] 张小磊,李建洪,朱福兴,周锋. 烯啶虫胺和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17)[51] 万两,盛洪珍,蔡瑷安,肖铁光. 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J].作物研究. 2012(05)[52] 晚稻后期稻飞虱防治[J]. 农家顾问. 2012(09)[53] 张振海. 吡虫啉与杀虫单混配对水稻稻飞虱的增效作用初探[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18)[54] 管韵华. 水稻褐飞虱发生与防治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