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模板林清玄-《清欢》赏析
林清玄散文《清欢》阅读答案

林清玄散文《清欢》阅读答案《清欢》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林清玄散文《清欢》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欢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
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
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
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
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
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
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
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
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
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
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浓情诗意总相宜——林清玄《清欢》赏析

蓼 菜、 茼蒿、 新笋 以及 野草 的嫩 芽。所 以能 深记这 阕 词。主要是 爱极 了最后 一句—— “ 间有味是清欢 ! 人 ” 那么 ,清欢” “ 是什 么呢? 清欢 , 同于“ 生在世 不称 意, 不 人 明朝散发弄扁舟”
浓 情诗 意 总 相 宜
— —
深处 。然而 , 活在 现代的人们 是没 有“ 生 清欢 ” ,生 的 “ 在这个时代 , 眼要 清欢 , 不到 青 山绿水 ……意要 清 找 欢, 找不到智慧 明心 ”排 比句 的使用 , 各种感官的角 , 从 度将“ 清欢 ” 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 、 入木 三分 , 语言明快
流畅 , 富有节奏感 。
林 清玄《 清欢 》 赏析
李 奕萍
三 、深 深 的 向往
每次读林清玄的散文, 总会被他 的文字感动 , 他的作 品总会在不经意问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他的散文是清幽 而大气 的, 在宁静中散发着激越 , 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 在 流动中体现着专注。《 清欢 传达着这位老者的这种淡泊 心态, 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地在读者心灵的上空 回 绕 ……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亮点是大量地引用古诗词和排 比 的修辞手法 , 以诗意写浓情, 语言清新隽永。古典诗词的引 用, 一方面增加了文采 , 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富有古典意 蕴; 另一方面于淡淡的诗意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感。 淡 淡 的 喜 悦 文章一开篇引入了苏轼 的词 ,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 幅淡雅而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 : 冬尽春萌 , 早上 , 细雨斜风 , 乍暖还寒 , 山中淡烟疏柳雾朦 胧 , 河边突然 阳 光明媚、 豁然开朗, 从洛 涧流出的清浅河水 , 入淮河后 进 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 向前。这一 幅春 日郊 游图为读者 描绘 了“ 欢 ” 清 的意境 , 自然地 引 出 了“ 很 清欢 ” 的话题 。中 午时分 , 山庄农家 , 在 泡上一杯浮着雪 沫乳 花似 的清茶, 品尝山间嫩绿 的蓼芽、 蒿笋 的春盘素菜 , 心情多 么舒 坦, 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 的欢 愉啊 !于诗情 画意 中, 读者 欣赏到了真正的美 丽, 体会到了苏轼与朋友纵情 山水 的 惬意, 感受到 了那 充盈其 间的淡淡的快乐 与喜悦。作者 巧妙地引用诗句 , 用诗情装点着文字。真正的美丽 , 是一 种诗意的生活 ; 清欢” 而“ 就是这样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 苏轼的词不仅仅是美言佳句, 更是美言佳句后 的心情 , 读 者精 神 之 向往 。
林清玄《清欢》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欢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
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
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
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
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
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
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
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
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
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
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
【散文】[清欢经典散文]林清玄经典散文
![【散文】[清欢经典散文]林清玄经典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81b5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a.png)
[清欢经典散文]林清玄经典散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在不停地奔波,追逐着那些看似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梦想与目标。
偶尔停下脚步,心中那份对宁静与纯粹的渴望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人不禁向往起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日子。
这时,我总会翻开那本泛黄的书页,让林清玄先生的经典散文如同一缕清风,拂过心田,带我走进那段关于“清欢”的悠长记忆。
一、初识清欢,于文字间寻觅宁静记得第一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在一个闲适的午后。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我随手翻开一本《林清玄散文集》,一篇名为《清欢》的文章映入眼帘。
文中,林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清欢”的独到理解——它不是来自物质的丰盈,而是源自心灵的满足与平和。
他提到,在喧嚣的尘世中,能够品尝一碗简单的白米饭,享受一段无人打扰的午后时光,便是一种难得的清欢。
那一刻,我仿佛也被这份宁静所感染,心中的浮躁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安宁。
二、走进自然,体验清欢之味受到林先生文章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某个周末,我独自一人驱车前往郊外,远离城市的喧嚣,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在那里,没有了汽车的轰鸣,没有了人群的嘈杂,只有鸟鸣虫唱,清风拂面。
我漫步在林间小道上,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林先生笔下所描述的清欢——它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只需一颗愿意感受、愿意珍惜的心。
我坐在一块大石上,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幸福。
三、感悟生活,清欢成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发现,清欢其实无处不在。
它可能藏在每天早晨的一杯温水中,也可能藏在傍晚归家路上的一抹夕阳里;它可能是与家人共进晚餐时的欢声笑语,也可能是独自一人在书房里翻阅旧书的静谧时光。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教会了我,生活不仅仅是一场无休止的赛跑,更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与心灵成长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去感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力量的瞬间。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文字清新淡雅,富含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广受好评,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
这篇文章将介绍林清玄及其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并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中的哲理与内涵。
林清玄,原名李福义,生于台湾,曾在美国留学,后来定居香港。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涉猎广泛,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类型。
他的文字清丽而有深意,笔下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常常触动人心。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读者。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个标题十分朴实无华,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这篇散文中,林清玄以淡雅的文字,细腻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滋味,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快乐并不在于奢华与繁华,而是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与体味。
清欢并非是外在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林清玄在文章中写道:“烟火人间,诗意清欢,山水悠然,神明自在。
”他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清欢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散文中的篇章充满了平淡中的深意。
林清玄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从而带领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真实美好。
他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审视着生活中的百态人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感悟生活的真谛。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变得有趣而美好。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清欢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还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他提倡人们要用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世界,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从容淡定地过好每一天。
他倡导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清欢,而非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困扰。
在他看来,真正的清欢生活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超然物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升华。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与追求,使得《人间有味是清欢》成为了许多人灵魂的慰藉与启迪。
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还对人性、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林清玄《清欢》赏析

林清玄《清欢》赏析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 非常喜欢, 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阙词, 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 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 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
所以能深记这阙词。
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么,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 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 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 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加商'的那种无奈。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 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 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 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 有千百种人生。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 有千百种人生。
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 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
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
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 而今真个不多情', 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
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 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 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 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 "清欢'就难了!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 可是人声不断地呼吼而过, 一天里, 几乎没有纯然宁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 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 几乎不可得。
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清欢——林清玄 (5000字)

清欢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
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
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
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
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
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
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
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
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
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
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名作赏析-品读林清玄《清欢》

名作赏析| 品读林清玄《清欢》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谈起“清欢”二字,大家会想到什么?对于宋朝的苏轼来说,品一杯雪沫乳花的淡茶,吃一碟鲜嫩的蓼菜春笋,那便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文笔优美的当代作家林清玄,曾经亲笔写下一篇题为“清欢”的散文,将他对“清欢”的理解和喜爱娓娓道来。
他眼中的“清欢”是什么?他为什么对“清欢”情有独钟?他身上的“清欢”故事又是什么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林清玄笔下的《清欢》吧。
赏析清欢(节选)文/林清玄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淡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 文章开头的两段,以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作为引入。
用这首词作为文章的引入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清欢”二字就是出自苏轼的这首词,要谈“清欢”,那就点明它的出处,也就是说,作者是读到了这首词,才生发出对“清欢”的思考和感悟的。
其次,以诗词引入,一开端便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奠定了整篇文章典雅的风格和韵味。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高贵的价值,或者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 这一部分就是在解释“‘清欢’是什么”,作者在谈自己对“清欢”的理解。
那作者是怎样来解释“清欢”的呢?作者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来给自己心目中的“清欢”下定义——“‘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名作赏析| 林清玄《清欢》副标题: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谈起“清欢”二字,小纸条们会想到什么?对于宋朝的苏轼来说,品一杯雪沫乳花的淡茶,吃一碟鲜嫩的蓼菜春笋,那便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文笔优美的当代作家林清玄,曾经亲笔写下一篇题为“清欢”的散文,将他对“清欢”的理解和喜爱娓娓道来。
他眼中的“清欢”是什么?他为什么对“清欢”情有独钟?他身上的“清欢”故事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林清玄笔下的《清欢》吧~图片来源:unsplash清欢(节选)文/林清玄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淡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高贵的价值,或者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清欢”的境界很高,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
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
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
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
纳兰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
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图片来源:unsplash可是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上只适合和朋友去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滩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有几个地方我以前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
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
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只有伤心。
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漂荡着的易拉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
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
图片来源:unsplash赏析清欢(节选)文/林清玄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淡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 文章开头的两段,以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作为引入。
用这首词作为文章的引入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清欢”二字就是出自苏轼的这首词,要谈“清欢”,那就点明它的出处,也就是说,作者是读到了这首词,才生发出对“清欢”的思考和感悟的。
其次,以诗词引入,一开端便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奠定了整篇文章典雅的风格和韵味。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高贵的价值,或者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 ( 这一部分就是在解释“‘清欢’是什么”,作者在谈自己对“清欢”的理解。
那作者是怎样来解释“清欢”的呢?作者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来给自己心目中的“清欢”下定义——“‘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自问自答,自抒己见。
虽然下了定义,但这个定义毕竟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作者接下来用一个排比句来列举四个具体的举动——“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高贵的价值”、“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
而这些举动,都是“清欢”的具体表现。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写法。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清欢”的境界很高,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
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
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
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
纳兰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
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清欢就难了!/ ( 这一部分是在讲述“清欢”的好处和难得。
作者是怎样写“清欢”的好处呢?首先,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接着,将“清欢”的境界与其他境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鲜明地显示出“清欢”淡然宁静的特点。
小可爱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要描写的人物或现象哦,因为人物或现象会的本质特征会在对比或者比较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这里还引用了很多古代文人的诗词,将其排列起来,使文章富有诗意,又颇具气势。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上只适合和朋友去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滩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 这部分写的是现代生活与“清欢”的关系。
作者首先清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接着就举了四个场景来具体说明现代人失去“清欢”:散步的马路、吃菜的饭馆、朋友相聚的咖啡厅茶室、原本安静洁净的山间海边,这四个场景都已经失去了“清欢”。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
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
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只有伤心。
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漂荡着的易拉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
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
/ ( 这部分写的是作者自己生活中的“清欢”。
这部分是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自己曾经有过、现在已经失去的“清欢”。
曾经可以在山间静静地喝一杯茶,静静地躺一会儿,静静地赏一朵莲,现在却是充斥着人潮、垃圾和噪声。
正是在“以前”和“现在”的对比中,表现了“清欢”的消失,也表现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无限惋惜和感慨。
最后一句“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道出了无限的叹息和无奈。
)解析林清玄这篇文章,其实可以说是抒情散文。
他以情动人,将自己对于“清欢”的理解和感悟娓娓道来,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喜爱和惋惜。
文章最感人的其实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宁静淡然的生活的热爱,其实也就是对“清欢”爱得深沉。
文章的结构也可圈可点,我们今天不妨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首先,文章以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来引出主题,开启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