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养生学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2、中医养生学3、“养生之道”4、养生法分类5、养生原则1、养生(保养身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保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科学。

3、“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佛家)养生武术家养生5、养生原则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谐适度的宗旨综合、辨证的调摄适应范围广泛独特的理论体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综合、辨证的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适应范围广泛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童年开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其实质。

三是创立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第二节后汉时期第三节宋元时期第四节明清时期第五节近代与现代第一节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殷商时代:已有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中医养生学》概要

《中医养生学》概要

3、传统健身术的萌芽 针灸按摩和导引吐纳等养疗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四、中医养生的形成、发展

文化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1、周易的养生思想 顺应自然 防患于未然源于《周易》 《周易》探讨宇宙和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 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 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 自然,防患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 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大纲: 一、养生与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三、中医养生的意义 四、中医养生的形成、发展 五、中医养生的寿夭观 六、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七、四时养生
四、中医养生的形成、发展
全面发展(明清时期) 中医药进入了大整理、大总结时期 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赵贤可、张景岳为代 表的温补派。 《医贯》认为:命门真火是人身之宝,人的一切生理机能 都靠命门真火的推动,命门火旺则生命力旺盛,命门火息则生 命终结。因此养生治病均已保养真火为要

四、中医养生的形成、发展

中医的生命观 1、生命的本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 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 来的。
五、中医养生的寿夭观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医的生命观 2、生命的时空特征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 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 长。这就是《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 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
动以养形
静以养神 动静相济,因人而异
六、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中医养生学概要

中医养生学概要

(四)隋唐时期 养生方法在隋唐有很大发展。隋代,巢元方所撰《诸病源 候论》中有养生专论《补养宣导法》。唐代,孙思邈《千 金要方· 养性》吸取了《黄帝内经》、老子、列子、扁鹊、 华伦、葛洪等的养生思想与成就,是此时期的代表性养生 专著。此外,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其内容丰富,功法 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孙思 邈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 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在《千金要方· 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 病之病,是其义也”,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他说;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也”。孙氏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千金要方》 是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很有价值的医学文献。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 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 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 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 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 要。
1.理论体系的独特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 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 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 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 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 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 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 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 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养生之养,含有保养、培养、调养、补养、养护等意;所 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概言之,养生就是根 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 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这种行为活动 与人终生相伴,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预防)、 病中(防变)、病后(防复)的全过程。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 道德健康:
▪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 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 9.头发光洁,无头屑; ▪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15% 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
左右。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
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
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
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 说得快: •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 走得快: •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 良好的个性人格: •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 •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健康与亚健康
▪ 健康 •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 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中医养生学概论第一讲绪论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1)强调整体性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

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

——环境养生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

——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5)综合、辨证的调摄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

——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6)强调养生生活化l “道不远人”l 养生勿求速成3、学习养生的目的: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一、先秦时期1、《周易》与养生1)〈周易〉书名的含义3、儒家养生思想1)中庸之道关于中庸,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指最恰当的那个位置。

那么,如何做到中庸,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通过视、观、察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现象到本质彻底搞清。

也就是认真地观察事物、体会事物,认真地观察人、体会人。

换位思考——“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和为贵”,与自然界和谐(顺应天道,养气中和),与人和谐相处2)修身养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医养生学概述

中医养生学概述

病理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 故旦慧;日中人气长, 长则胜邪,故安;夕则 人气始衰,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人气入脏, 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月始生,则血气 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 肌肉坚;月郭空, 则肌肉减,经络虚, 卫气去,形独居”,
李时珍
四、宋元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 子午流注法 调养五脏法 药饵保健法 饮食保健法 综合调理法
针灸按摩
慈禧太后
五、近代和现代
“中国医药学 是一个伟大的 宝库,应当努 力发掘,加以
提高”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一、生命 ➢ 二、天年 ➢ 三、衰老 ➢ 四、天人相应 ➢ 五、形神合一 ➢ 六、动静互涵 ➢ 七、正气为本
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四时与情志
“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 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四时与气血
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 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 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四时与脏腑经络
河北坝上草原
中医养生学
Traditional Chinese Regimen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王德海 wangdehai@
中医养生学概述
(三)、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生之本,本于阴阳”。 “万物壮老,由气盛衰”, “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 而病”。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概论及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概论及基本观念
详细描述
五行生克理论在养生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如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制 定饮食调理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等。通过调节五行物质的平衡,可以 保持身体健康。
脏腑调养
总结词
脏腑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点之一,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详细描述
在养生过程中,应注重调理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保持脏腑的协调平衡。如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当的运动锻 炼、良好的作息习惯等方式来调理脏腑,以保持身体健康。
传承文化
中医养生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传承和发展中医养生学对于弘扬 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养 生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满 足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未来展望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 到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医家不断总结 和完善,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 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概论及 基本观念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养生学概述 •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 中医养生的应用与实践 • 中医养生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医养生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学问 ,它基于中医理论,融合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 识。
03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 法
顺应自然
总结词
遵循自然规律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 调整作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早睡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综合、辨证的调摄
(五)适应范围广泛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一)萌芽(上古时期):火的应用
(二)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1.《周易》养生说
2.道家养生说


3.儒家养生说
4.杂家养生说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三)形成(秦汉时期) 1.《黄帝内经》的成书——中医养生学的 确立

2.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中医养生学 的支撑 3.道、儒家养生思想的深化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六)发展(明清时期) 1.藏象学说与养生理论的结合 2.综合调养法的全面发展 3.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 4.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 5.老年养生保健的再度兴盛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七)振兴(现代)


1.预防保健取得显Hale Waihona Puke 成就2.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4.《神农本草经》重药补之养生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四)完善(晋隋唐时期) 1.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 2.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3.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五)突破(宋金元时期) 1.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2.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3.食养方法的丰富 4.“金元四民”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1)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 (2)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 (3)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 (4)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


3.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4.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5.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四、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二)畅通经络
(三)清静养神
(四)调息养气
(五)综合调养
(六)持之以恒
谢谢!
一、概

养生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 的规律,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 养生 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 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
二、养生学特点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三)以预防为核心
第一章 中医养生学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养生学的定义。 2.熟悉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3.了解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及特点。
为什么要养生? 中医养生有何优势? 如何养生?
一、概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 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就是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 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 进行的保健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