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灵魂的猎者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2 1难忘的经历

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2 1难忘的经历

【自主阅读】1难忘的经历──在阿尔贝特·施韦策家度过的一天自学指导本文描写了作者拜访阿尔贝特·施韦策的经历,讲述了这位人道主义教士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无比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文章主要描写阿尔贝特·施韦策这个人物,一方面介绍他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展示他的人格品质。

前半部分叙述施韦策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后半部分描写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

先看施韦策经历的叙述,我们提取文章主要信息,依叙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生在两个国家→长大当传道士→在大学授课→研习音乐→转而学医→筹款→在非洲建医院→遣返入狱→写专著→再筹款→再建医院。

其中转而学医是他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实现明确的理想目标的开始,也就是说他从儿童成长为有为青年的前半段是寻常经历,此后的生活便是作为一个“神奇、伟大的人物”亮相于世界舞台的。

前面写得简略,后面写得详细。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是为下面正面描写施韦策形象作准备的。

再看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

现将一些描写形象的句子摘录如下:眼神:“他那温暖、清澈和真诚的目光”。

脸庞:“男性英俊的脸”,“……那张恰似雕塑出来的阿雷曼人式的脸……”“那突出的充满智慧的前额”,“他低着头,由于反向作用,他那沉思的脸映着若隐若现具有魔力的灯光”。

发须:“他的头发已经有点灰白”,“浓密的小胡子”。

表情:“在他的脸上,自信与沉静非常罕见地结成了一体”。

手指:“黑暗中,他的手指梦幻般,而同时又善于准确无误地弹击着白色琴键”。

这些都是零散的,但综合起来构成施韦策这位传奇人物的奇特形貌、情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每一处描写都可以体会到丰富的内涵,如从施韦策的发须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历经人世沧桑,从他弹琴的手指动作的描写可以体会到他的优雅、他的涵养。

另外,在这些形象的描写中,还穿插了对他的两处非常重要的叙述:“在与我们的谈话中首先极为赞赏与推崇的,是中国哲学家的宗教文章,他把这些文章称颂为人世伦理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大概是赞赏和推崇仁爱思想、和睦相处的道德风尚;“阿尔贝特·施韦策说,从他的青年时代起,这种和平相处的可能性就起到了典范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观”,“和平相处”是他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作者极为欣赏。

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全文)

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全文)

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全文)导读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真正的传记文学大家,都是精神和美学意义上心胸开阔的人。

这里包括自由精神和卓识慧眼,巨大的人格魅力,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心,不囿于任何地域、种族,能够站在普遍人类的角度来思想等。

这样,他才能超越成见,进入时代精神的心脏,表现出公正和真实:他才能发现真正卓越的人物,并把其从不幸的或默默无闻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他才能发现人类真正的良心。

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有奇异的表现力、艺术的清晰度。

这样,他才能够用他的笔写出天才的魂。

譬如,勃兰兑斯,这位丹麦伟大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虽然他的《人生》被选人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但中学生朋友很可能来不及注意他的恢弘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欧洲年轻的知识分子们曾奉之为圣经――更可能注意不到他的传记作家身份,我国学界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谈及,勃兰兑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传记作家,他写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巨匠的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米开朗琪罗》《尼采》。

在尼采四处碰壁之时,勃兰兑斯是欧洲大陆首先认识到尼采价值的人,其所著《弗里德里希・尼采》一书,是对尼采最早的介绍。

作为文学家,勃兰兑斯以艺术的眼光来感受尼采的天才,他发现,尼采所有的著作都体现着~种伟大的独立或孤立的品格,他描述尼采这个最孤独的人:“他生活于人类世界之外,徜徉于山问那清冷、明澈的泉水之间。

”他们通过彼此的著作和通信互相了解、建立友谊。

尼采在精神陷于疯癫前,曾给勃兰兑斯寄出了最后一封信,他用铅笔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灵魂的呼应,天才的相惜……大传记作家和他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还有我们熟悉的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26岁时写了《渴望生活――凡・高传》。

写这部书的动因,就是在绘画艺术领域训练有素的欧文,斯通,被凡・高的艺术世界所震撼。

他为了了解凡,高,找到史料依据,背着行囊,追随凡・高的踪迹走遍了欧洲,到过凡・高住过和作画的每一处房间,跋涉在法国南部的田野上,看凡,高曾经看过的麦田和阳光……这部感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书,当时曾被美国的十七家出版社拒绝。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阅读茨威格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 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 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 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 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 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 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 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十七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游历世界各地,结识 了罗丹、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二战期间被迫流亡,最终不堪折磨,于 1942年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自杀。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巴尔扎克》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笔触记述 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 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 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 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格兰女王》是2006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 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 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 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 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 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 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 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 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 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 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守死亡的秘密。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的 “惊悚剧”。

高尔基称茨威格啥

高尔基称茨威格啥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称茨威格是“世界第一流的作家”在世界文坛中,一个流亡作家死于异国,却由异国政府为他举行国殇,史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是第一个。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惨遭纳粹迫害的茨威格是20世纪享有最多读者的德语─犹太作家,他一生没有得过任何文学奖项,却被视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称茨威格是“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全国人民,尤其是湖北人民、武汉人民都处在一个艰难的时刻,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春天的阳光早日普照华夏大地。

大约一百年前,在1918年至1919年间,也曾经有一场致命的流感袭击欧洲大陆,导致2500万人死亡。

今天我们从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里,还能窥见当时这场灾难的影子。

奥地利作家茨维格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写到一位单亲妈妈和她的孩子相继被流感感染,孩子和这位女子先后离世。

这位女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自己暗恋了十八年的人写了一封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部书信体的小说。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茨威格,1881年出生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结交同时代的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

创作范围包括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其中小说和传记成就最为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说到小说,通常人们认为是虚构的东西,文中所写经过了艺术性夸张,往往距离事实较远,无法采信。

这种看法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和传记相比,小说不会显得更不可信,因为传记有时候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会故意将一些真相避而不谈,另外一些事件却又会虚饰或者杜撰。

而小说既然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已经是虚构性的作品,放开手脚后的作者却往往不再吝啬植入无数的真实细节。

一本优秀的小说,往往比传记更加写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样的小说。

这是一本谈爱情的小说,而且谈的还是爱情之中最苦涩的一种——暗恋。

茨威格

茨威格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奥莉维亚· 德· 哈维兰 (1916年——) 琼· 芳登的姐姐 《乱世佳人》中扮演 善良贤淑的 梅兰妮
赏 析:C太太从苏格兰有钱的乡绅世家嫁入名门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四十岁开始孀居,生活变得“空 虚寂寞”、“令人恹闷欲绝”,她表面保持平静,其实 充满“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 空虚”,这种压抑使她格外地渴望激情,她希望到“一 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以“欣赏别人情 感激荡”填补自己人生体验的缺乏。当她被一双充满狂 热激情的手吸引,继而被手的主人秀气、充满孩子气的 无助的脸激发出强烈的母爱,再到转化为不顾一切的情 爱,女主人公的激情迸发犹如火山喷发,无法自控。这 个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疯狂故事其实是长期压抑下的 必然的激情爆发。 C太太:“只有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人,才会在一生 中可能出现的唯一瞬间,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 风乍起似的激情:多少年废弃无用的生命力忽然倾泻出
因为她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深沉的、痴情的爱,写 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 的杰作”! 高尔基:“你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 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 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 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 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 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情欲的影响 使道德举动更人性,道德引领使情欲最终归属于 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目的是 促进人们道德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更新与提高。
为什么茨威格对 女性倾了格外的关注?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 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 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 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 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 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 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同情她们的不幸, 赞美女性的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欲与文明

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欲与文明

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欲与文明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讲述陌生女人把自己痴狂的爱情奉献给了从不曾想起自己的作家R。

这种爱恋可以看做“本我”无意识无限放大。

两个人肉体的一次次接近,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更加疏离,性爱与情爱是互相冲突的,也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本文将从爱欲与文明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爱欲;文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是二十世纪欧洲三大著名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高中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给茨威格的创作“打开了通往人的幽暗的精神世界的大门”,茨威格被罗曼·罗兰冠以“灵魂的猎者”,就是因为他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他尤其非常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能够深入刻画特定时代的女性形象和心理,因此被高尔基盛赞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刻画出一个个爱情中的女性形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以书信体内心独白的形式,讲述了女子从十三岁开始暗恋一个作家,十年间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终结才将自己埋藏的痴情讲述给自己的爱人,而悲剧的是终其一生,这位作家从未认识过她,从未想起过她。

作者对这个女子赋予的不仅是同情,更是灌注了自己对与爱欲与文明冲突的精神思考。

一、爱欲萌生哲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将爱欲定义为:“是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进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

”真實的爱应该是集情爱与性爱为一体的,它追求全身心和多层次的本能快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题之一。

作家R搬来的那天,少女看到了R的很多新奇东西:有印度神像,意大利雕像,色彩鲜艳的巨幅绘画;有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很多书,有法文、英文的,她完全不认得的书;她自己却只有十来本廉价的书,她周围粗鄙的邻居,贫贱的生活环境,鲜明的对比之下,女孩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当她见到这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之后,便深深的爱上了他。

她的爱带着少女之气的纯真与懵懂,也带着崇拜、敬畏以及仰慕之情。

金句素材:茨威格: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等

金句素材:茨威格: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等

金句素材:茨威格: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茨威格擅于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人性以及人类的灵魂暗影,因而在他的笔下,刻画出了一个个颇具线条美感与肌理的历史人物雕像。

弗洛伊德评价说,“他表达的思想极为贴切,看上去像是透明的衣衫熨贴在古典雕像身上。

”茨威格擅长抒写心灵和情绪的激荡,被誉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在茨威格并不漫长的人生里,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自此成为心灵的流浪者,故乡的囚徒。

茨威格于1942年在巴西自杀。

有两种作家可以称之为伟大:一种是具象出背景里最格格不入的那个人,描述对时代的抗争;一种则是将一个人融入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描述时代的缩影。

如果第一种的代表是卡夫卡,黑塞和加缪,那么茨威格便是第二种。

他把人性看的如此透彻,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在他笔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1、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2、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3、苦难只能激发出人的潜能,而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

4、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

5、安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氛围。

正如一只装满液体的瓶子,摇晃过后,一旦安放在桌子上就会出现沉淀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世界上还找 不到一种类似 的设施 与之相 比较 。 ’ ’ 当
茨 威 格 意 识 到 学 校 就 是 一 座 兵 营 ,“ 意 味着抢铺 、 荒
漠、 无聊”时, 咖啡馆就是他 中学时代开拓眼界 、 提高
自己、 增 加 知识 和提 升文 学艺 术 素养 的一 个 场所 。
茨威格的母亲, 精通数 国语言, 爱好 音乐、 戏剧 , 经 常出入维也纳城堡剧 院和音乐会 , 对儿子的教育十 分 关注 。 茨威格就是在这样一个开明和富有的新式犹
至 到 了狂 热 的地 步。 并且, 他 还 不 断 给 自己仰 慕 的作 家、 诗人、 艺术家写信, 这 种 精 神上 、 思 想 上 和 创 作上
时的帝国灭亡。 然而, 奥匈帝国濒 临覆灭的交替之际却 正是其 历史上科学和文学艺术生机勃勃的时机 。 如茨
威 格所 言 :“ 维 也 纳 是 西 方 一 切 文化 的综 合 。 ”当时 的 维 也纳 文化 艺 术 界形成 了一个 百家 争 鸣的局 面 。 茨 威 格 生 于 一 个 犹 太 家庭 。 茨威 格一家 , 以 及 当
l I I 1 ] l f l i 2 I ; i i j l ! ! I j i i j ! l ; j 团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寂 寞 的茨威 格
@ 钱 定平
常疲倦 , 我 生命 中的 一 年 半 时 间, 完 全 脱 离 了文 学, 只 做一 些 陌生 的工 作 并 一 直 烦 躁 不 安 , 我 的 力 量 真 的 到 了尽头 。 ” 他 对这 场 民族 之 间进 行 杀 戮 的战争 也 开始 厌 恶 和 怀 疑 了c 就在1 9 1 6 年, 他
基础 。
讨厌、 小里小气 、 把一切视为交易、 只讲做 买卖 、 无知
无识… 一 ” 而 “ 要 把 自己 和 整 个 民 族 从 金 钱 的 不 幸 中 拯救出来” 。 茨 威 格 的父 亲就 是 这 类 犹 太 人 中的 一个 典 型。 在 他们 身上 , 追 求 财 富不 是 目的 , 而 是 进 入 更 高
到萨 尔茨堡 , 人 们 就 立 刻 被 这 两 样 东 西 所
“ 君 临 ”、 所“ 左右 ” , 叫你 的 神经 和 五 官一 起 喘 不
过气来 。 不管人们 走进萨尔茨堡的哪个 角落, 那座
城 堡 老 是 高 高地 、 威严地、 洞 察一 切 地 俯 视 和部分。 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茨威格结交了许多文学艺
术 界 的朋友 。当他 开 始意 识 到 自己创 作 上 的不足 时 , 听
时居住 在维也纳 的多半犹太家 庭都属于 “ 进步 ” 的犹 太人, 他们从 内心都 在避免成 为 “ 道德上不可靠、 令人
取 了德默尔 的建议, 在 之后 的一段时间翻译 出版了不 少 诗人和作家 的作品。 这为他 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
大学毕业后, 茨 威 格 把 一次 出 国旅 游 作 为 给 自己 的奖赏。 在 同 时代 的 作 家 中 , 很 少 有像 他 这 样 酷 爱 旅 行 的人 。 旅 游 对 于 他 来 说 不 仅仅 是 观 光 、 游览, 他赋
层 次的文化生活的手段 。
“ 必 须 知 道 维 也 纳 的咖 啡馆 是 一 种 非 常 的设 施 ,
予它一种认识人生的价值。 他在一封信 中写道 :“ 旅行 对于我的意义是去克服一种 内在的惰性 , 去 抗拒 把我
逼 入 狭 窄之 中的动 力法 则 。 ” 茨威 格不仅 是一位作 家 , 还是一个 狂热 的收藏 家, 在 伦敦 时, 他 为购 得一 幅布 莱克 所 画 的 《 约翰 王 》
奥地利萨尔 茨堡是个 拥有 1 2 万人 口的 城 市 , 以两样 “ 宝物” 出名 。 一 是 耸 立在 山上 的古 堡 , 叫作 “ 萨尔 茨 堡” , 二便是 音 乐神童 莫扎 特 。

发表了渴望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欧洲统一 的文章
《 巴贝 尔塔 》, 随之 1 9 1 7 年 他 完成 了反 战戏 剧 《 耶 利米》 。 第一 共和 国 时期 是 茨 威格 创 作 的鼎 盛 年 代 。 他 的大 多 数 重 要作 品 , 诸如小说集 《 热 带 癫 狂 症
“ 心 灵捕手 ’ ’茨威格
@马 竹
1 9 世 纪末期 的奥匈帝国, 是 个多民族 国家 , 到1 9
世纪末 , 它 的 兴盛 期 已过 , 国运 衰 微 , 帝 国 内部 的民族
太 家庭 中成 长 。 在 奥 匈 帝 国末 期 的科 学 和 文 学 艺术 勃 然 兴 起 的氛 围 中受 到 熏 陶 , 在 咖 啡 馆 文化 的 环 境 中得
矛盾 日益激烈, 欧洲列强 间的争夺 日益频仍 。 N2 0 世
纪初, 第一 次 世界大 战爆发 , 终 于导 致 这个 曾经 显 赫 一
到 陶冶, 从而步 ^ 社会, 走上文学之路。 茨威格是一个早熟而勤奋 的作家 , 从中学时代茨 威 格就 对包括戏剧在 内的艺术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 甚

战开始 时, 茨威 格无 法 摆 脱 高涨 的民族 主
义和战争狂热给他带来的影响 , 他总想为战争做
点什 么 。 后 来 茨 威 格 在 战争 档 案 处 服 役 。 但 随 着 战事 的进 行, 对 战况 的了解 , 他 厌 倦 了他 的工作 ,
1 9 1 6 年 夏 天 他 在 致 友 人 的一 封 信 中写道 :“ 我 非
而欣 喜万分。 此后他 不 断收集一些 作家 的签名和手 迹, 为收藏一位艺术家的画稿、 乐谱手稿而不遗余力。 他称 , 这是他业余爱好 中最有诱惑力的一件事。
W E N S H I D A J I A /9 3
~ l

家1 w H 队 m / 9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