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数乘除法2.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 比和比例4. 圆5. 量的计量6. 统计与可能性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学会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圆的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5. 掌握常用量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6.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了解统计与可能性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比和比例的应用,量的计量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数乘除法计算器,圆模型,量角器,直尺,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则2.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3. 比和比例的应用4.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5. 常用量计量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比和比例应用题:已知甲:乙=3:4,乙:丙=5:6,求甲:丙。

(4)圆的周长和面积题:计算半径为5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5)量的计量单位换算题:1.5米=多少厘米?2. 答案:(1)8/5(2)0.75,5/8(3)甲:丙=15:16(4)周长:31.4cm,面积:78.5cm²(5)150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拓展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2.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3. 比和比例的应用4.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5. 量的计量单位换算6.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7.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一、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1. 分数乘法: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然后进行约分。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数乘法与除法2. 比例与百分数3. 圆4. 有理数的乘方5.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6. 综合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熟练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 掌握比例和百分数的概念及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能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方法。

5.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6.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圆的相关计算;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重点:比例和百分数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制作统计表等生活场景为例,引出分数乘除法、比例和百分数、圆等相关知识。

2. 例题讲解:(1)分数乘除法: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2)比例和百分数:讲解比例和百分数的概念及运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

(3)圆:讲解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圆的相关知识。

(4)有理数乘方: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关键词。

2. 板书中间:详细展示例题的解题过程。

3. 板书右侧:列出作业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乘除法练习题。

(2)比例和百分数应用题。

(3)圆的计算题。

(4)有理数乘方计算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拓展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024年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

2024年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

2024年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材,涉及第五章“生活中的科学”的第一节“电与我们的生活”。

具体内容包括: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的构成,家庭用电安全,以及简单电路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构成,学会家庭用电安全知识,能制作简单的电路。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构成及原理,家庭用电安全知识。

2. 教学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简单电路的制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小灯泡、开关、插座、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导线、小灯泡、开关、插座。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用电器是如何工作的?它们为什么能工作?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的构成,家庭用电安全知识。

3. 动手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原理。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电与我们的生活2. 板书内容: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的构成家庭用电安全简单电路的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家里的三个用电器,并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

(2)制作一个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 答案:(1)示例:电灯、电风扇、洗衣机。

它们的工作原理分别是:电灯利用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风扇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洗衣机利用电能驱动电机,完成洗涤和脱水工作。

(2)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动手实践环节较为顺利,但部分学生在家庭用电安全知识方面掌握不够扎实,需在课后加强巩固。

[试题]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

[试题]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

[试题]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二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第三节“生活中的科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科学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笔、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四章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在我们身边。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b. 分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在我们身边2. 科学探究的方法3. 生活中的科学实践七、作业设计a. 请举例说明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b.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c.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2. 答案:a. 例:电视遥控器、手机、电脑等。

b. 略。

c. 示例:实验名称:摩擦起电实验材料:气球、纸屑、布料实验步骤:将气球吹满,用布料摩擦,观察气球是否能吸引纸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同时,开展科学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陕师大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指南教学设计

陕师大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指南教学设计

陕师大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指南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陕师大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指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让学生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救自护。

2、能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的减少损失。

3、通过读新闻、模拟表演、交通安全知识抢答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消防安全的重视。

4、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消防规则,知道发生火灾后应该怎样做,平时注意怎样预防火灾。

课前准备: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消防事故的新闻。

2、组织学生排演小品。

3、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4、了解一些基本的消防知识。

教学过程:一、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自护1、生活中都有哪些自然灾害?学生讨论、交流。

如:地震、雷雨、冰雹、滑坡、泥石流、落水、火灾等。

2、发生这些自然灾害时应该怎么做?学会小组先讨论发生地震时怎么办?交流:(1)不惊慌失措,不要去阳台或窗下躲避,不要拥向楼梯。

(2)要迅速躲在桌、柜、床等家具下面或小房间里。

(3)在学校要听从老师指挥,安全疏散。

模拟演示。

二、消防安全教育1、发生火灾时怎么办?(1)看火灾资料片。

(2)讨论交流。

(3)模拟演示练习(4)主持小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

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消防安全十分重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消防安全的有关知识。

2.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抢答形式)(1)火灾的预防包括哪些?(2)易燃物品应该怎样放置?(3)平时用电炉取暖对不对?有什么影响?(4)蜡烛为什么要及时熄灭?(5)年龄小的同学为什么不能自己燃放鞭炮?(6)发生火灾时,要拨打什么报警电话?并且要说清楚什么?(7)小学生能不能参加灭火行动?(8)从失火的楼房内怎样逃离危险?3、看模拟表演,议一议:(1)表演内容:一名小学生放学回家路上同小伙伴一起到山上玩火?(2)议一议:①表演中的小朋友违反了什么规定?②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火灾?(3)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试题]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

[试题]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

[试题]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陕师大版六年级综合下册。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九章《我们向往公平》,具体内容包括公平的涵义、公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公平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平的涵义,认识到公平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公平的态度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平的涵义,认识到公平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公平的态度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分配物品时的不公平现象,引发学生对公平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公平的涵义,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公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与公平相关的例题,如分配问题、权益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检验学生对公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公平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公平的涵义公平的重要性如何实现公平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公平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公平。

(1)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平等;(2)改革分配制度,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4)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对公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公平的认知仍较模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陕师大版小学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全册

陕师大版小学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全册

陕师大版小学六年级综合下册教案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 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b.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作者是谁?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 学习课文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

b.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c.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d.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3. 讨论交流a.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a. 教师展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b.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c.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实践活动a.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

b.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c.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6. 小结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

答案:为人民服务是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服务可以体现在学习上帮助同学,生活中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等方面。

2. 请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明这个人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去践行。

陕师大六年级综合与实践优质教案2

陕师大六年级综合与实践优质教案2

陕师大六年级综合与实践优质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陕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章节,具体内容为“测量与图形的运用”。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掌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掌握面积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三角板、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

2. 学具:每组一套直尺、卷尺、三角板,以及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引出长度单位及换算。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并进行实践操作。

3. 例题讲解:讲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例题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分享解题策略。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 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自己的文具盒,计算其长度、宽度和高度,换算成厘米和毫米。

①三角形:底6厘米,高4厘米。

②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

③正方形:边长7厘米。

2. 答案:(1)文具盒长度:20厘米,宽度:15厘米,高度:5厘米。

(2)①三角形面积:12平方厘米;②长方形面积:40平方厘米;③正方形面积:49平方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年级:六年级第二学期姓名:赵群香综合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有关环境资源的知识,寻找并记录身边的环境资源,培养学生考察祖国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珍惜和保护地球资源的情感。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

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发展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3、通过了解网络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们与电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意识,做到健康文明地上网。

4、通过学习插花知识活动,提高审美情趣。

5、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6、学习初步的科学研究、发展研究问题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措施1、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欣赏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2、增加劳动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更有生命力。

3、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学会与人合作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搜索整理资料。

四、教学进度表活动一:社区服务类——我为社区添新绿第一课时活动内容:了解关于社区绿化方面的知识。

活动目的:1、明确植树的意义。

2、了解常见的绿化树木的特性。

活动地点:教室活动设计:一、谈话引入:同学们,近几年以来,我们的周围不断发生洪涝、地震等地质灾害,危及着我们的生命,另外,我们县开发了几个较大的矿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植树造林,加强土壤的凝固力,捍卫我们的家园,那么有关于植树绿化方面的知识,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去了解。

二、活动过程:1、了解植树的意义:指名学生阅读课本“主题背景”,引导归纳植树的意义:(1)产生大量的氧气(2)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3)增加土壤的肥力(4)涵养水源(5)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6)产生蛋白质。

2、了解常见绿化植物的特性。

(1)金丝垂柳科属:杨柳科柳属分布地区:本种为杂交种,沈阳以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高度范围:高可达10米以上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以上,冠长卵圆形或卵圆形,枝条细长下垂。

小枝黄色或金黄色。

叶狭长披针形,长9~14厘米,缘有细锯齿。

生长季节枝条为黄绿色,落叶后至早春则为黄色,经霜冻后颜色尤为鲜艳。

幼年树皮黄色或黄绿色。

金丝垂柳生长迅速,是速生树种。

生长习性:喜光,较耐寒,性喜水湿,也能耐干旱,以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

培育繁殖:扦插繁殖,易成活。

应注意防治枝干病害。

(2)法国梧桐别名: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净土树、鸠摩罗什树、祛汗树形态:三球悬铃木高达30米,树皮深灰色,薄片剥落,内皮绿白色。

嫩枝被黄褐色星状绒毛。

叶长8至16厘米,宽9至18厘米,5至7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裂片窄长,幼时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后脱落。

总柄具球形果序,果序径2至2.5厘米,花柱刺尖,长3至4毫米。

花期5月,果期9至10月。

二球悬铃木为三球悬铃木与一球悬铃木的杂交种,在英国伦敦育成。

高达35米,树皮薄片剥落,内皮淡绿白色。

嫩枝叶密被淡褐黄色星状绒毛。

叶长10至24厘米,宽12至25厘米,基部平截或微心形,3至5深裂,中裂片长宽近相等,全缘或疏生粗缺齿。

果序径约2.5厘米,花柱长2至3毫米,刺状。

花期4至5月,果期9至10月。

一球悬铃木树高40米,叶3-5浅裂,宽度大于长度,裂片呈广三角形,球果多数单生,无刺毛。

分布:原产欧洲;印度、小亚细亚亦有分布。

编辑本段习性:悬铃木是阳性速生树种,抗逆性强,不择土壤,萌芽力强,很耐重剪,抗烟尘,耐移植,大树移植成活率极高。

对城市环境适应性特别强,具有超强的吸收有害气体、抵抗烟尘、隔离噪音能力,耐干旱、生长迅速。

(3)龙爪槐龙爪槐系国槐的芽变品种,落叶乔木。

树冠如伞,状态优美,枝条构成盘状,上部蟠曲如龙,老树奇特苍古。

产于华北、西北。

抚顺、铁岭、沈阳及其以南地区有引种栽植。

龙爪槐喜光,稍耐阴。

能适应干冷气候。

观赏价值很高,叶、花供观赏,其姿态优美,是优良的园林树种。

形态特征:属于多年生乔木,小枝柔软下垂,树冠如伞,状态优美,枝条构成盘状,上部蟠曲如龙,老树奇特苍古。

树势较弱,主侧枝差异性不明显,大枝弯曲扭转,小枝下垂,冠层可达50--70cm厚,层内小枝易干枯。

枝条柔软下垂,其萌发力强,生长速度快,用国槐作砧木,嫁接繁殖,砧木高2-2.5米,胸径4-5厘米,定干后嫁接,二年成苗。

生长习性:喜光,稍耐阴。

能适应干冷气候。

喜生于土层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深根性,根系发达,抗风力强,萌芽力亦强,寿命长。

三、课堂小结: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有哪些见长,师顺承归纳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多了解社区、校园绿化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活动内容:了解“植树节”的由来,制作百科名片。

活动目的:1、弄清楚“植树节”由来。

2、上网查询绿化树木的特性,制作名片。

3、培养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师准备:PPT活动地点机房活动设计:一、PPT出示“植树节”小资料,广播教学。

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

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满天,人民深受其苦。

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

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

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

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

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

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

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

据统计。

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

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

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

1915年 7月31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农历清明节时为植树节,届时全国各地举行植树典礼,组织造林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届第六次会议于1979年2月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

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

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二、仿照课本P5雪松的名片搜集常见的绿化树木的知识与图片下载保存。

三、在WORD中编排,制作名片。

四、课堂小结:提问“植树节”的来历。

五、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制作可以悬挂的树木名片一张。

第三课时活动目的:1、了解社区绿化植物配置与植树活动的环节2、结合演讲激发学生爱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活动设计:一、了解社区绿化植物配置关键点:课本P6“方法引导”二、开展社区植树活动的环节:课本P8“方法引导”板书树苗技术指导—准备工具分组—挖坑—定植—填土—浇水三、学生演讲:演讲内容:《我为校园添新绿》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走进我们可爱的学校,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洁净和美丽,一株株绿树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一棵棵小草和一朵朵小花为我们装点校园。

但近来我们的草坪在哭泣,小花在落泪,地板和墙壁在抗议!因为有的同学往地上乱丢果皮纸屑,有的同学摘花摇树,有的同学践踏草坪,有的同学在墙上乱涂乱画,往校园的路上、地上、墙上乱吐口香糖……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而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习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地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