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老子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此其皆可得而知也。
……人自离母腹,三元真气,日可生发,后为情欲所蔽,不知保养,斫丧者多,于是古圣传授救人修补之法,呼吸吐纳,存神运想,闭息按摩。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
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
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清代医家尤乘就认为,“人除了精气神,再也没有别的了”。
精气神对人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调养人的“精气神”呢?一、人体之精与饮食密切相关人体的精和我们的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人所吃水谷经过胃肠等器官的一系列运化活动,使水谷变成了精、气、血、津液,无营养价值者为糟粕,下行被排出体外。
有营养价值者上行,经过三焦的作用变为血液,从手太阴肺经进入五脏,五脏得到血液的滋养,通过经络流注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维系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像大地有土1和水能生长万物一样。
血液可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身体生长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也称之为“精血”。
人的五脏六腑都从胃纳之水谷中获得营养和功能,如果一个人的吸收能力强,则气血旺盛、筋骨坚强、健壮有力。
但是,人的饮食往往容易失节,饮食失节最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自然精血无以化生,四肢百骸无营血滋养,体弱气虚不能温养肌肤,抵御病邪,易为贼风邪气所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此外,人体之精还包括先天肾精。
古代医家强调应该保护肾之精华,除了药饵、食补、导引等养生方法外,在房事方面还应做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即快乐而有节制,不纵欲,则能让人心情舒畅、血脉调和、寿命长久。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的欲望是合理的。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圣人在对待欲望问题上能够做到适度,且方法得当。
面对欲望,他们既不压制,更不会放纵,而是“利性则取”“害性则舍”,做到取舍得当、恰如其分。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概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中医养生的意义及其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保健的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一、养生的意义(一)保健延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二)防治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1、无病重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养生学说的奠基1、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
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
②儒家主张修身、处世。
③管子则主张存精以养生。
2、《内经》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
调摄情志-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既可食用,又可防病治病的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调和阴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平衡的原则。
形体锻炼-是指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活动。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二)唐汉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2、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3、《神农本草经》载有85种具有“耐老”“增年”作用的中药。
4、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关于医生的谚语

关于医生的谚语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医生的谚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3、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4、更年期症,病情减轻。
5、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6、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7、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
8、牙不剔不稀,耳不掏不聋。
9、多食一点醋,不用上药铺。
10、一碗喉吻润,二碗破独闷。
1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2、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
13、表壮不如里壮。
14、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15、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16、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
17、蔬菜是个宝,赛过灵芝草。
18、镇静安眠,痔瘘治愈。
19、常洗衣,常洗澡,常晒被服疾病少。
20、小孩不蹦,必定有病。
21、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
22、肥胖变瘦,病弱壮实。
23、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24、洗头洗脚,胜似吃药。
25、有钱难买老来瘦。
26、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四季保平安。
27、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28、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
29、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0、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
31、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32、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33、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4、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35、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36、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7、饭后一百步,强如上药铺。
38、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39、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
40、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4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2、五碗肌肤清,六碗通神灵。
43、衣服常洗换,强如上医院。
44、吃对葱和蒜,病痛少一半。
45、软化血管,血压降低。
46、防癌灭癌,便秘变稀。
47、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48、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
49、消肠理胃,消喘理肺。
50、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
51、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2、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53、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

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作为一种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具有释疑解惑、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名言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11、居高思危,盛满戒溢。
――魏徵2、心无备虑,不能够应卒。
――墨翟3、大事化小,教训难找。
小事化了,后患不少。
多看一眼,安全保险。
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4、居安思危的人毕竟太少,也只有那些无时无刻存在的危机感,才会推着你不断地变优秀,穷则思变你不去变,只能被这社会所淘汰。
5、居安思危的人毕竟太少,也仅有那些无时无刻存在的危机感,才会推着你不断地变优秀,穷则思变你不去变,只能被这社会所淘汰。
6、居高思危,盛满戒溢。
——魏徵7、治不忘乱,安不忘危。
——扬雄《冀州箴》8、人就是毁在这样就好的一种心理,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居安思危都能然自我的境界提升。
9、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
——梅里美10、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11、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班固12、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13、彬彬有礼是对别人的情感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
14、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徵15、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
——荀况16、思因此危刚安矣,思因此乱则冶矣,思因此亡刚存矣。
——欧阳修《新唐书·魏征传》17、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简文帝1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丘明19、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冯梦龙20、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房玄龄2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4、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素问·阴阳别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阴阳别论》原文|译文|赏析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
别,另外、特殊的意思。
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素问·阴阳别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阴阳别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
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中医顶尖名句-辨证要点

中医顶尖名句-辨证要点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4.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5.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6.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7.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8.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9.好言者热,懒言者寒。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10.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
(清·陈念祖《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1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12.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13.音壮为实,音轻为虚。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1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5.厥少热多则病退,厥多热少则病进。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16.救阴不在于血,而在于津与汗。
(清·叶桂《外感温热论》)17.少阳主半表半里。
半不也,不表不里之隙地也。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8.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天有三光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行动等一切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它主要通过眼神、面色、表情、动态、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
中医学家认为,精、气、神为养生“三宝”。
故民间有“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表现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面色红润、语言清晰、两目灵活、精力充沛、目光有神、反应敏捷、活动自如、呼吸平稳、头发黑亮、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腰腿灵活、胖瘦适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
相反,如果精气不足,血脉虚弱或正气不足,病情深重,则表现为失神,即无神。
无神者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语言无力、双目无光、瞳仁呆滞、表情冷漠、反应迟钝、呼吸异常、身体瘦弱、记忆减退、头发萎软、步履艰难、四肢无力、过度肥胖、思维迟缓。
养生学认为,德靠自修,神靠自养。
养神以得神,得神能延年。
但是,养神并非易事。
因为人常受七情六欲侵扰而导致伤神。
伤神后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减弱,易生疾病。
而人得神后,则恰恰相反,正气旺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那些心胸宽阔、精神愉快、无忧无虑的人,大多数都具有得神者的特征。
而那些贪婪、嫉妒、忧虑、猜疑、争名夺利及经常生气、发怒、畏惧的人,则多数为失神染疾者。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发怒或情绪不佳的人,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正常人高。
为了防治疾病,保证健康,人们应该积极养神。
养神的关键是要避免七情的刺激,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甚都会伤神。
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行动等一切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它主要通过眼神、面色、表情、动态、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
中医学家认为,精、气、神为养生“三宝”。
故民间有“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表现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面色红润、语言清晰、两目灵活、精力充沛、目光有神、反应敏捷、活动自如、呼吸平稳、头发黑亮、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腰腿灵活、胖瘦适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
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
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
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
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翻译:黄帝问:我听说古代时候治疗疾病,都是使人转移情志,强壮体力来抵抗邪气,都是通过祝由术来实现。
而现在治疗疾病,医师都会使用毒药来内服,用针灸砭石来外治,有的治愈了有的没有治愈,这是为何?岐伯回答说:以往古人居住在野兽中,需要运动来避免寒冷,在阴暗的地方居住来躲避酷暑,内心中没有眷恋贪慕虚荣的劳累,对外面的社会没有寻找飞黄腾达的心愿,这是恬淡虚无的环境,邪气无法攻击进入人体内部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引导语:闭目养神,只要在闲暇的时候轻轻闭上你的眼,修养得当身体自然变得好棒。
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
有暇之时,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
闭目养神是我国先民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
显的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义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
1、闭目静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2、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
3、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尽量默忆、想像能愉悦身心的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4、闭目意驰
当事不如意,若有所失、心中烦闷时,闭目抬头,臆想浩渺广阔的天空,你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
或静立于高处,闭目俯视人间万景,定会使人心旷意驰。
人身犹如沧海一粟,何堪忧虑,奈何患得患失庸人自扰。
至此境界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
5、闭目卧思
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为梦境思维形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形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
象”,即卧而不寐,闭目意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6、闭目消食
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分钟~30分钟的时间,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当人们在吃完饭后,尤其是午饭,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而且,有数据能够说明,当身体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30%,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又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之中,它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患有肝病的朋友,建议饭后闭目养神10分钟~30分钟。
7、闭目养气
“人活一口气”,这“气”就是心气儿,是精神状态,是活到100岁的动力。
老年人常感到气不够用,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人,闭目静养以培补元气,是十分必要的。
8、闭目赏乐
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或引吭高歌,或弹奏乐器。
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9、闭目解乏
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当体力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作文疲乏了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10、闭目释烦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
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开之时,不妨闭目静养,既能洗目清心,闹中取静,消除烦忧,又能偷空养生,何乐而不为?
11、闭目养阳
古人有曝背之乐,老年人适当的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实为养生一妙法。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
血压症,经常晒太阳就能够降低血压。
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
科学家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一组服维生素D,一组接受光疗法。
一段时间后,服维生素D片的患者血压没有出现变化,而接受光照的患者血压有明显的降低。
12、闭目动形
老年朋友们不妨试试,找一处清静之地,双目微闭,全身放松,以尽可能慢的动作打一套太极拳,充分体会缓慢柔韧、圆活连贯的要领,定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13、闭目强记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日渐衰退,常常会遇到要记起某个人、回忆某件事,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抓耳挠腮甚是痛苦。
其实此时不妨闭目静养几分钟,待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或许会灵机一现,豁然开朗。
14、闭目静息
老年人瞌睡少,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
遇到一时睡不着,或半夜醒来再也难以入睡时,千万不要心烦意乱,不妨闭目养神,以静其心。
或许不久就能安然入眠,即使不能入睡,静息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15、闭目神游
静坐闭目,给想像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攀泰山华山、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怡神驰,心灵与天籁之声切切私语,人天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
人到老年,不能日行百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