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中考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2014江苏南京】1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下列人物中,对该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 .魏源B .焦裕禄C .袁隆平D .邓稼先【答案】D【2014江苏徐州】21.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C .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D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答案】D【2014达州】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C.“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答案】C【2014年临沂市】15.图4中飞船的成功发射A .实现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梦想B .标志着我国开始掌握了飞船发射技术C .标志着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D .使我国成为第一个送人上太空的国家【答案】A【2014东营】14.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重大事件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海军装备了核潜艇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答案】A【2014年菏泽】12.建国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图4 神舟五号飞船【答案】C二、非选择题【2014内江】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只要愿意付出代价及冒险到遥远的东方,便可从黄金、珠宝、丝绸和香料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精品初中历史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参考资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59年6月,苏联片面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1961年7月16日,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
1962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机构,领导核武器的试制和核工业建设工作。
经过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参加核试验的广大指战员、科技人员、职工的通力协作,艰苦奋斗,进行了上千次科学实验,攻克了技术难关,研制了两万多台关键设备,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它是我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同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讹诈,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
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成就:
1)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 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 .
2)1966年10月27日,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
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实现 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人造地球卫星成就:
人 号星 造 东 地 方 红球 一卫
(1)1984 年 4 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 年 2月,我国用“长 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 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 5年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 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2)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 一。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 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 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在航 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一:邓稼先接受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 对夫人说:“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 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 材料二: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邓稼先经 常在最关键、最危险的环节(如插雷管)亲 自操作。并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工作人员 下命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后来,在一次实验的事故中,他遭受核辐射, 1986年不幸去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 志性成果。 2、了解邓稼先、袁隆平的主要事迹
《两弹一星》课件

《两弹一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一子目“两弹一星”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自主研发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历史事件。
具体内容包括: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难点: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取得的成就背后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学习卡、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随后提问:“你们听说过‘两弹一星’吗?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教师提供学习卡,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以及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意义。
4. 互动环节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付出的艰辛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的品质。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17日 1970年4月24日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科学技术的成就

• 材料中的“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 原子弹、导弹和卫星
• “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 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二.农业科技 —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费俊天第一人——杨利伟
2005年, “神舟六号”返 回舱在内蒙古草 原成功着陆,航 天员费俊龙、聂 海胜平安返回 。
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从左至右) 组成飞行乘组执行“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8日 17时37分许,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1、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到900千克, 比普通水稻增产20%,普通水稻亩产量是多少? 一亩地增加了多少公斤?
2、1990年全世界种植普通水稻种植占20亿亩, 如果将普通水稻都改种成杂交水稻的,水稻产量 会增加多少千克?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 后的第五大发明。称之为“东方魔稻”
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标志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航天技术——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1970年 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1975年 “一箭三星”发射:1981年
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1975年
1975年11月26日, “长征二号”火箭完 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 式卫星的发射。
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1 新人教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解法、问答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范燕玲)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上课班级八(2)班主备教师范燕玲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5、5、11 星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过程与方法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
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教具准备幻灯片教法运用讲授法、探究法学法指导讨论法、归纳法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幻灯片播放1949年及2009年国庆阅兵仪式,欣赏我国的科技成就。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图片资料并思考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初学新课(初步探究)一、“两弹一星”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力量。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日子。
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好相应的笔记使学生对文章的整理框架有初步的了解。
引导释疑(合作学二、导弹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失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7单元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6-7单元一、科学技术成就(一)“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第17课)1、原子弹:(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①时间:1964年10月6日。
②作用(意义):第一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因为帝国主义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的生活。
▲列举史实说明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为了捍卫世界和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邓稼先(他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2、导弹:①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的上空实现了核爆炸。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3、人造地球卫星: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②此后,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
又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
我国还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
4、航天事业其他成就:从1999年开始,我国先后发射了“神舟一号”“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航天飞船。
还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实现了我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想。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第17课)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反复研究,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组学——班级大展示)】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2、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邓稼先B.钱学森C.袁隆平D.焦裕禄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构建体系——归纳建构)
请同学们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结(大括号、表格、歌谣、树状图等)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掌握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2、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A、较早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产领域B、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C、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D、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导弹:______年____月,我国设计的_____________导弹试飞成功;______年____月,中近程地地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爆炸,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3、卫星:______年,我国用________________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____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一箭多星”技术和发射返回式卫星。)
五中基地八年级历史(下)组长:高秀艳成员:王义田义郭海燕李永辉
洮南市向阳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导学案主备人:高秀艳审核人:审批人:班 级:姓 名:组 别:教师评价:编号:17
课 题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 型
新 课
3、我们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四)当堂检测(见课堂作业)【反馈矫正——反思提升(独学——同桌互查——教师批阅)】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A、1964年B、1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A、邓稼先B、焦裕禄C、袁隆平D、汪道涵
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州一号B、东方红一号C、风云一号D、长征一号
4、2001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主要贡献是()
3、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问题引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独学)】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1、原子弹:__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影响: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______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____________”往返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
_______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______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_____________”;他又在实践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3.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位科学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