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资料登记表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高速水力学实验室 成都科技大学
超快速激光光谱实验室 中山大学
农业部
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 北京农业大学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兽医生物技术实验室 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
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华南热作两院
理论化学计算实验室 吉林大学
吸咐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 南开大学
染料、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工合成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重质油加工实验室 石油大学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实验室 北京大学
近代声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
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 浙江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实验室 中国纺织大学
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实验室 清华、北大、动物所
海洋工程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实验室 北京大学
遗传工程实验室 复旦大学
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实验室 北京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实验室 南开大学
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 兰州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中国科学院
模式识别实验室 自动化研究所
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 金属研究所
传感技术联合实验室 电子所、冶金所、半导体所等
超导实验室 物理所
红外物理实验室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实验室 生物物理研究所
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 大气物理研究所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 武汉物理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先进材料教育部开放实验室清华大学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阻燃材料研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吴健雄实验室、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信号采集与处理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机器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暴雨监测与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重庆大学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卫生部抗感染药物临床药理基地北京大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及机器人机构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碳化学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免疫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单原子分子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生育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肾脏疾病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机硬件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快电子学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科院数字地图制作与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专业试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信息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材料领域2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2013年材料领域2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
主管部门为国家科技部,现任实验室名誉主任为哈佛大学Charles M. Lieber 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张清杰教授。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为:(1)原位复合技术与精细复合材料:采用燃烧反应合成、反应聚合、反应烧结等原位复合技术,制备力学性能和物理功能优异的精细复合材料;(2)梯度复合技术与梯度功能材料:采用梯度复合技术,制备组分、结构、功能呈梯度变化的功能梯度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3)纳米复合技术与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金属—陶瓷、有机与无机纳米复合技术,分子、离子、纳米粒子自组技术,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复合结构与材料;(4)材料复合原理与材料设计:在不同尺度上建立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包括:量子化学在材料中的应用,晶体结构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定量描述,梯度材料设计等。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1989 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依托吉林大学建设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11月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崔田教授任实验室主任,邹广田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础和应用。
实验室始终坚持材料研究与物理研究相结合,基础问题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高温高压合成机制与触媒机理、金刚石薄膜和立方氮化硼薄膜的制备及应用、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高压物理和超高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光电信息领域的发光显示、光纤通信与传感、节能照明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发光学的国际研究前沿,围绕发光动力学过程、发光材料与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发光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样本)

一,这是1页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12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____交通大学4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为差,已摘牌)____理工大学4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____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____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曾评估为差,经整改未摘牌)____大学10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页/总5页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___大学分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___大学分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筹)____交通大学6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____交通大学分室)____大学6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总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____家重点实验室(____大学实验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华中科技大学4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同济大学3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分室)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为差,已摘牌)____工业大学3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____大学23国家重点实验室的4页/总5页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2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2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____航空航天大学2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____大学2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筹)____大学2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总电子科技大学1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为差,已摘牌)____电子科技大学1综合业务网理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火灾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____理工大学1____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____邮电大学1____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1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5。
光电工程试验教学中心-厦门理工学院教务处

26
27
姓名 眭平 朱文章 徐代升 沈汉鑫 熊飞兵 林海军 许英朝 王元璋 李爱玉 孟宪国 林洪沂 俞容文 黄新栋 孙栋 肖雪芳 余长青 苏庆雄 陈金西 郑荣升 蔡丽娥 王旭 唐骏 张继艳 林峰 陶琳
于季刚
林海峰
专(兼)职师资队伍一览表
学位 学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学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在读博士 在读博士 硕士 硕士
实验中心始终坚持与地方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相结合,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 “三基”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心,体现“厚基础、 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创造性”整体思路,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意识、具有实践 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2014年第5期(总第18期)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编2014年7月15日目录教育部科技司高润生副司长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室博士生刘升建荣获华南理工2014“感动华园”大学生年度人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育部科技司发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名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剑桥大学Henning Sirringhaus教授应邀访问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参加2014年国际合成金属大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团访问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并开展学术交流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室4人次入选Thomson Reuters2014高引用科学家名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83名毕业生喜获学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6月份境内外学者来实验室访问交流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育部科技司高润生副司长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5月21日下午,教育部科技司高润生副司长一行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
曹镛院士向高润生副司长详细汇报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情况及2013年实验室参加评估和验收的结果,重点介绍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知名实验室的合作情况。
高润生副司长介绍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顶层设计思想,强调作为985大学的华南理工大学,应以“一流水平建设为中心”,立足“内涵式发展”和“国际引领”两个基本点。
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于1984年开始实施。
截至2003年底,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161个,固定人员5000余人,仪器设备总值30多亿元,覆盖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领域。
经过20年的发展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的实施,对于稳定一支精干队伍,在若干领域攀登科学高峰,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向全国开放和共享;促进了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和合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重视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了有利创新、鼓励竞争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技实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
许多国家已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发展战略,把建设一流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4年开始,我国先后建设了17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前期的全面建设到一定发展阶段的总量控制,再到现阶段的学科规划布局与质量提升,到目前为止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发展。
点击年份可查历年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重大原始创新“摇篮”[科学时报] (2005-01-04 14:57:35)据新华社电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161个,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已成为我国重大原始性创新的“摇篮”。
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

开放课题
申请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名称:
申 请 人: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申请日期:
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申请简表
项目名称
申请课题类别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申请资助经费
(万元)
起止年月
自 年 月至 年 月
申
请
者
姓 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职 称
学位
推荐人(签章)职务专业单位
推荐人(签章)职务专业单位
七、申请人的承诺和保证(包括研究时间、完成项目考核指标、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等情况的承诺)
项目申请人签名:
联合申请人签名:
年月日
八、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年月日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并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二、申请项目研究方案、可行性及进度计划
1.研究内容
2.研究目标
3.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须具体翔实,包括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
5.申请项目的特色或创新之处
6.可行性分析
7.项目进度安排及预期研究成果
最终学位授予国
电子邮箱
专业特长
工作单位
电话
通信地址
邮编
联合申请者
(本室固定人员)
姓 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职 称
学位
电话
电子邮箱
专业特长
课
题
组
总人数
其 中
高级
中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资料登记表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通则
(试行)
1.凡进入本实验室的人员(包括学生、外来合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尊重科学,严格执行
安全规定和仪器操作规程,杜绝违章行为,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2.非本单位人员须经相关研究团队负责人同意并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
3.实验室实行安全值班制度。
凡晚上、节假日出入实验室的人员应自觉登记,不得携带与工作无关的任何人
员进入实验室。
4.爱护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
使用贵重仪器设备必须在工程技术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未经培训、取
得相应仪器设备操作资格者,不得擅自启动和操作仪器设备。
5.注意各种容易发生事故的仪器设备或易燃、易爆、剧毒实验用品的安全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任何人
不得擅自拆除或转移该类设施。
6.高压气瓶的储运过程必须轻运、轻放,不得撞击、火烤,不准在烈日下曝晒。
7.从事可预见危险性实验工作的人员,应事先接受专门的安全实验操作培训。
实验中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
规程并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罩、手套等。
8.任何人不得私自携带与工作无关的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进入实验室。
实验确需使用此类物品时,
须向专门的保管人员申领、登记;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安全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后剩余的该类物品不得随意丢弃,须交还保管人员妥善处理。
晚上10:00以后,应停止一切涉及此类危险物品的实验工作。
9.实验室内不得随意用火,严禁吸烟。
严禁私自改动实验室内的水、电、气等设施或乱拉乱接各类管线。
10.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应随时留意实验进展情况及仪器设备的安全状况,实验过程严禁离开岗位。
原则上,
应保证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实验现场,进行危险性实验时须至少两人在场,如有特殊情况无法保证,需事先报告所在研究团队负责人并获得批准方可进行实验。
未经允许,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现场。
实验结束或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按规定采取结束或暂离实验的措施,关闭仪器设备、水、电、气和门窗等(除特殊设备外),并做好记录。
11.实验人员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得隐瞒、拖延,应立即向管理人员或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消除安全隐患;发
生紧急安全事件时,在首先保障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应立即报告,并采取力所能及的积极措施,保护实验室财产安全。
12.提高治安防范意识。
每天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员除检查水、电、仪器设备等是否按规定关好或置于安全状
态下之外,还应关好门窗、箱柜,防止入室盗窃事件的发生。
13.非上班时间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需本人导师确认同意,由导师负责。
原则上至少两人同时在场。
14.每天22时之前实验人员必须离开实验室,如确需延长实验工作时间,最晚不能超过23时30分。
确需开展
过夜实验的,应按程序报批后方可开展。
15.严禁在实验室、学习室、办公室等科研、学习场所饮食、吸烟、明火或存放折叠床,研究生工作室由使用
人负责保洁,实行卫生值日制度,坚持每天打扫,保持室内整洁。
导师姓名(签字)
学生姓名(签字)签字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