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分析(一稿)
浅谈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社会工作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定义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工作在发展历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社会工作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社会工作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等。
我们将强调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应对社会工作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专业水平、社会资源、建议、重要性、发展趋势、未来、应对问题1. 引言1.1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作用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领域,旨在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支持、咨询和资源,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参与度。
社会工作的作用是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变革,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责包括评估客户的需求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协调社会资源、进行社会政策倡导等。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知识、危机干预等,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能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更能促进社会公正与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社会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包容的社会贡献着重要力量。
1.2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
最早的社会工作活动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慈善和福利机构。
社会工作最初主要是针对贫困、疾病、残疾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帮助和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工作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领域。
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工作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工作者也逐渐被认可为一种重要的职业。
社工文献分析调研报告

社工文献分析调研报告社工文献分析调研报告社工文献分析调研报告是对社会工作领域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总结现有研究的进展和发现,以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文就社工文献的分析调研进行500字的总结。
文献分析主要包括文献的来源、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的分析。
首先,研究来源上,社工文献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研究报告等。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方面,国内主要有《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等期刊,国外则有《Social Work》、《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等期刊。
此外,社工相关的学术会议也是研究者交流与发表成果的重要平台。
其次,研究主题上,社工文献涉及广泛,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社工服务模式、社工实践技巧、社会政策研究、弱势群体援助、青少年问题、老年护理等。
研究者通过对特定的社工主题进行研究,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再次,研究方法上,社工文献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行动研究等。
研究方法的选择依赖于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同时也受制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资源条件。
最后,研究结果上,社工文献展示了各个研究主题的具体研究结果和发现。
例如,在社工服务模式方面,研究者发现社区社工服务模式的重要性以及社工团队的协同工作对提高服务效果的重要性;在社工实践技巧方面,研究者提出了有效的社工技巧和策略,如聆听技巧、沟通技巧、危机干预技巧等。
社工政策研究方面,研究者对不同社会政策对特定群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社工文献分析调研报告对社工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了社工文献的来源、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的特点和进展。
通过对社工文献的分析调研,可以揭示社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推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的文献可视化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产生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文献。
然而,这些文献分布广泛,研究主题众多,对于初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很难快速把握其中的核心和热点。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收集和整理我国社区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献,然后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可视化工具,如词频分析、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揭示社区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演变。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和热点分布,以及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
这对于深入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推动社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也希望为社区教育的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其研究热点与趋势也逐渐清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试图揭示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社区教育的概念、特点、功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是社区教育模式与路径。
学者们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多种具有创新性的社区教育模式,如“学校-社区”合作模式、“政府-社区-居民”联动模式等,为社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是社区教育资源与队伍建设。
学者们普遍认为,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是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传统模式、本土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问题、挑战、对策、建议、传统模式、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往往沿袭西方理论和经验,缺乏本土化内容和特色,难以满足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需求。
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的确立,旨在引领本研究的整体方向和目标,为接下来的研究内容提供清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1.2 研究意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特点和需求,进而调整和完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本土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的互动与融合,促进教育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土化研究能够促使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社会需求和问题,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推动学科的深化和提高。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阐述了社会工作行动的概念、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结合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发展趋势,讨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全面展示了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动向,为相关学者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实践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综述、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不足之处、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在国内已有一定规模的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但大多还停留在零散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阶段,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
有必要对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社会工作行动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和推动。
通过对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为社会发展提供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将对社会工作实践和学理论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具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文献,探讨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分析研究方法的优劣,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为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学科的进步和社会工作实践的提升。
2. 正文2.1 社会工作行动的概念社会工作行动的概念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实际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但不限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等。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在我国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层次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更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政府日渐重视的环境以及相关社会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发展迅速,在应对和解决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社会工作红红火火发展的外表下,也隐含着危机和挑战。
例如,专业性体现不明显、服务成效不够凸显、本土化研究没有太多成果等问题,让“现实的残酷”成为社会工作在奔往“美好的愿景”路途中的“后腿”。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专业,讲求在“行动”中发展,尽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相关文章层出不穷,我们仍然不得不去思考经验和理论的关系,以及社会工作者是否在行动中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专业的研究是否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的探索中,行动研究的方法论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那么,什么是行动研究?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情况?在社会工作中推展行动研究有何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相关文献找出答案。
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定义行动研究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尝试为“行动研究”定义。
郑金洲针对行动研究的不同定义,将行动研究的定义大致归纳为三种:1、行动研究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
这种定义强调行动研究的“科学性”。
2、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这种定义更关注行动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功能。
3、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
这种定义突出了行动研究的“批判性”。
总体而言,在行动研究的定义中,行动者和研究者等共同参与研究实践活动,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践工作更好地开展、强调在自然的实务情境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结果难以普遍应用等相关核心要素是众学者所认可的。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初探

探索与争鸣●谭磊丁建定摘要:通过对国内73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与会期间,调 现状进行调查,笔者得出下列结论:该专业独立性不 查者随意抽取每所高校中的一名教师,对其进行问 强,招生层次不高,学生就业与社会工作相关程度不 卷测量。
共计发放问卷82份,有效回收73份,有效 高;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化程度不高; 回收率为89%。
随后,调查者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 专业课程设置较为规范,部分高校向特色化方向发 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展;专业教材评价较好,但仍需在本土化和实践性方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中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 面加以改进;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专业实验室,已建成 业。
调查问卷从下列五个方面对被调查高校的社会 的实验室使用效果较好;高校普遍重视社会实习,已 工作专业教育现状进行测量: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及 有实习情况艮好。
学生状况;社会工作专业院系及学生情况;社会工作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高校专业课程及教材状况;社会工作实验室情况;社会工作实习情况。
一、问韪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它是一种专业,也三、调查结果 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和制度。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及学生状况 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大学里设立 问卷首先涉及院校基本情况。
参与此次调查的 了社会工作学院或社会工作系,培养社会工作的学 73所院校中,75%来自地方所属院校,12%来自教育 士、硕士和博士。
一些国家还设立了社会工作教学委 部直属院校,其余院校来自民政、劳动保障、工会、青 员会,以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推进社会工 年和妇女系统的干部教育与在职培训机构,极个别 作教学的发展。
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 来自民办院校。
可见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主要由公办 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 高校设立。
笔者从另一角度对这些高校进行分析,发 分支学科。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章首先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概述,接着分析当前社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服务供需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政策法规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
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社会工作已经深入到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多个领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社会工作还积极参与到灾害救援、社区矫正等社会公益事业中,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再次,社会工作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政府通过立法、政策制定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这些制度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为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尽管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覆盖范围仍有待拓展;社会工作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来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文献分析刘斌志1(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400047)摘要:大陆社会工作教育恢复已有20年的历史,在专业教育实践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涌现和深入。
本文选取CNKI中关于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专业论文,就相关的研究主题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分析,把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了解已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服务。
关键词: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综述;A view of Researches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Mainlan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Analysis about CNKILiu Bin-zhi(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7) Abstract: In China mainl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for about 20 years since it had been restored and reconstru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oretical researchs have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encientific researches come from CNKI, with the aim of finding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and grasp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al in China mainland can be better served.Keyword: China Mainl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earch Summary社会工作教育是由专门组织、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个人施以专门的教育训练,使之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伦理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要求,完成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过程。
它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1]。
刘华丽认为国内社会工作界从不同方面将社会工作教育界定为“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专业价值观通过学生成长进行整合的过程;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将不可直接操作的理论转化为能够作用于实践过程的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过程,并通过对学生的教育1刘斌志(1980-),男,江西贵溪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实验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社会工作本土化及其实务和训练,使之得以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应用;是训练学生接受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将专业价值内化为其个人的价值观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学生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进而获得个人成长的过程。
”[2]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必要机制,对于保障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价值观、态度、规范,及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文化符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一方面为社会工作准备合格的专业人员,更具有更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务模式的功能。
20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也不断涌现。
对这些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分析,对于了解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已取得的成就,把握研究的现状与动向,引导相关高校及社会工作教师树立社会工作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工作教育良好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20年来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历程自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成立标志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诞生以来,一直到80年代初,在大陆学者的积极倡议和民政部的大力鼓吹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及其教育事业又走上专业重建之路。
但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快速发展。
1993年,在中国政府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有一批高等院校(包括非普通教育系列的成人学校和大专)开始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随后,各级民政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
1994年,民政部和教育部一道支持成立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1996年,中国政府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强调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到1999年底,大陆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学校为27个,另外有一定数量的非本科院校。
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多变,加之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引导,大陆的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增加,到2006年底,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00多个[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2006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曾庆红同志强调要以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近期温家宝总理在考察都江堰市“勤俭人家”社会工作站时,强调指出社会工作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4]。
这必将进一步带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和量的提升。
二、20年来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现状关于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考虑到文献收集的限制,我主要基于CNKI所检索的312篇数据进行分析,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论述,试图对20年来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经验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1.关于教育理念的研究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香港理工大学一直坚持行动反思的教育理念,在大陆社会工作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
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念,经过实践检验并成为体系的还不多,但相关的研究已见诸学术。
孙莹从从通识性大学教育理念出发,将教学看成一个认识飞跃、研究发展和推动科学进步的过程,通过团队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注重实习教学和督导活动、行动研究以及直接的社会服务[5]。
邱春兰、肖永霖考察了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课程,强调专业性与多学科相结合、从“单一教学”走向“双向互动”以及“在对话与实践中建构意义”[6]。
贾维周依循舍恩的思想,强调通过“反思性实践”让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会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策略性调整,探索如何创造和培养“实践智慧”[7]。
钟桂男根据儒学“易道”原理及伦理道德作为改变人的行为及其所在环境的准则,就如何应用儒家变易、简易、不易的道理,为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及社会的规划与变革提供指导,提出了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8]。
2.关于课程模式的研究课程设置是社会工作教育理念的具体运用与实施,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院校设置课程的思想以及能力差次不齐,甚至有些院校社会工作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依据现有教师的开课能力而设置课程。
费梅苹认为大陆社会工作的课程基本上是以技术性课程设置为主,并建议再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实用性模式和批判性模式的基本要素,形成融各种模式之长的社会工作教育反思性课程设置模式[9]。
李晓凤认为大陆目前主要采取的以科目为本的理性主义模式虽然注重课程的规范化、体系化、学科化,但却缺乏弹性的课程设计空间,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泰勒的课程原理的线性程序框架出发,提出在课程设置目标定位上增加反思性与启发性元素;在学习经验的选取上注重学生的兴趣与课程以及社会的需要结合;在课程组织上注重教学方式的个别化与创造式教学;并构建构建量化与质化取向的课程评估制度[10]。
张曙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当强调的是不断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通才教育观,切忌以通识教育替代通才教育,切忌以通才教育否定专才教育[11]。
黄耀明在考察西方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众多模式的基础上非常强调实践与反思,认为人文主义取向是建构当下适合中国本土化和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12]3.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法体系的一部分,决定了专业教育如何把理论、技术以及价值理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以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陈微强调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就是问题式教育,就是一个表现人本化教育、过程式教育、研究式教育、批判式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思考与批判的过程,并强调了“做中学”、“角色扮演”、“创造问题环境”以及“实践与体验”的具体实施[13]。
李晚莲认为情境教学法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都处于一种新的互动状态中,并以以辅康乐学习小组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实践[14]。
陈蓓丽在澄清体验式教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有效的假设和意义,并提出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手段和保障[15]。
任丹凤认为社会工作需要诊所教育的介入,以在教育过程发现问题,在过程中体验个体的价值和成就,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将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融入在一个教学过程之中[16]。
4.关于伦理教育的研究“如果社会工作是一个极关乎价值观念的专业,它的价值观念就必须传递给新入伍者,让他们明白及接受这些价值观念以便成为专业中的典范。
如果某些行为是典型的或必须的,一个新的社会工作者一定要熟悉并能使自己的行为可以成为范例”[17],这就需要开展社会工作的价值教育。
刘华丽、林雪丽都认为价值教育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根源于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的本质。
随着社会问题恶化、资源紧缩、管理主义盛行以及价值真空挑战的加剧,社会工作价值教育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与张力,并以此为出发点着重从本质反思、价值建构、模式创新与实务拓展四个方面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的价值蕴涵如何在本土实现[18]。
罗肖泉认为必须加强对社会工作伦理教育规律的研究与探索,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应用性的突出特征,提出“三位一体”的“整合式教育模式”及“立足现实的理想”教育目标并论证了其可行性[19]。
左鹏通过探讨了基督教伦理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沿袭关系,并提出在没有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开展社会工作价值教育必须另辟蹊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