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合集下载
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测绘

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愈陡,则等高线平距愈小,地形图上的等 高线愈密;反之,地面坡度愈缓,则等高线平距愈大, 等高线愈稀。即等高线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成反比。
典型地貌
山丘和洼地 山脊和山谷 鞍部 峭壁和悬崖
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表示
典 型 地 貌 的 等 高 线 表 示
等高线的分类
§7-7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图纸的准备 绘制坐标格网 展绘控制点 检查控制点的展绘是否正确
§7-8 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
碎部点的选择 经纬仪测绘法 等高线的勾绘 碎部测图的注意事项
碎部点的选择
地物点的选择
地物点:表示地物的几何形状及位置的特征 点。如地物的转折点、道路的交叉点、河岸 线的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矩形分幅与编号(40cm×50cm)
以图幅西南角坐标X K坐标增量X 、Y ,在前面冠以地形 图比例尺分母 M 并加圆括号作为矩形分幅的编号。
即 (M ) X K YK X Y
§7-6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原理 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视距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
小比例尺地形图(1:20万、1:50万、1:100万
比例尺的精度(下页)
比例尺的精度
概念
在测量工作中称相当于图上0.1mm的实地 水平距离为比例尺精度 。
比例尺精度的意义
按工作需要,多大的地物须在图上表示出来 或测量地物要求精确到什么程度,由此可参 考决定测图的比例尺;
当测图比例尺已决定之后,可以推算出测量 地物时应精确的程度。
§7-2 地形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的概念
-图上任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距离的实际水
平长度之笔。
比例尺的种类
数字比例尺 图示比例尺
—地面坡度愈陡,则等高线平距愈小,地形图上的等 高线愈密;反之,地面坡度愈缓,则等高线平距愈大, 等高线愈稀。即等高线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成反比。
典型地貌
山丘和洼地 山脊和山谷 鞍部 峭壁和悬崖
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表示
典 型 地 貌 的 等 高 线 表 示
等高线的分类
§7-7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图纸的准备 绘制坐标格网 展绘控制点 检查控制点的展绘是否正确
§7-8 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
碎部点的选择 经纬仪测绘法 等高线的勾绘 碎部测图的注意事项
碎部点的选择
地物点的选择
地物点:表示地物的几何形状及位置的特征 点。如地物的转折点、道路的交叉点、河岸 线的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矩形分幅与编号(40cm×50cm)
以图幅西南角坐标X K坐标增量X 、Y ,在前面冠以地形 图比例尺分母 M 并加圆括号作为矩形分幅的编号。
即 (M ) X K YK X Y
§7-6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原理 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视距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
小比例尺地形图(1:20万、1:50万、1:100万
比例尺的精度(下页)
比例尺的精度
概念
在测量工作中称相当于图上0.1mm的实地 水平距离为比例尺精度 。
比例尺精度的意义
按工作需要,多大的地物须在图上表示出来 或测量地物要求精确到什么程度,由此可参 考决定测图的比例尺;
当测图比例尺已决定之后,可以推算出测量 地物时应精确的程度。
§7-2 地形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的概念
-图上任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距离的实际水
平长度之笔。
比例尺的种类
数字比例尺 图示比例尺
建筑工程测量 项目7 地形图及其应用

7.1 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2)矩形分幅法。 采用矩形分幅法的地形图的内图廓为一个矩形,一般以
整千米数或整百米数的纵行坐标作为分幅边界。矩形分幅法 常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小比例尺挂图、地图集。
7.1 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3. 地形图的图号
地形图的图号是指为便于存储、检索和使用系列地形图而对于各 图的编号。地形图编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行列编号法、经纬度编 号法和自然序数编号法。行列编号法是指把每幅图在一定范围内所属 的行数及列数组成一个号码来表示图幅的编号,如北京市城市测绘部 门把市内地形图按象限行列顺序编号。经纬度编号法为我国国家基本 地图的编号法,是以1∶1 000 000地图的编号为基础进行系统编号的, 是一种国际分幅与编号法。图7-3 所示为北半球东侧1∶1 000 000地 图的分幅与编号,北京市所在的图幅号为J50。我国国家基本地形图 编号见表7-1。
(5)下方没有底线的符号。下方没有底线的符号(如窑洞、山洞) 的点位在其下方两端点间的中心点上。
7.1 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3)线状符号
7.1 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4)注记说明
地形图上通常用文 字、数字对地物加以注 记说明,如城镇、厂矿 、河流、道路的名称、 楼房层数、河流深度、 果树的类别等。
7.1 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4. 专题地图
7.1 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7.1.2 地形图的比例尺
地形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距离之 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按比例尺不同可分为三种:通 常1∶5 000~1∶200的比例尺地形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多 应用于工程用图;1∶100 000~1∶10 000的比例尺地形图称 为中比例尺地形图,是国家的基本图;小于1∶100 000的比例 尺地形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形图,是根据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其他 测绘资料编绘而成的。比例尺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反之, 比例尺越小。
工程测量14第07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与测绘_OK

2021/8/24
21
等高线原理图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称为等高距或等高线间隔,在同一幅地形图上, 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d,称为等高线平距。由图可 知,d愈大,表示地面坡度愈缓,反之愈陡。坡度与平距成反比。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等高距选择过大,就不能精确显示地貌;反之,
选择过小,等高线密集,失去图面的清晰度。因此,应根据地形和比例尺
村庄的名称来命名 图号:地形图的编号。
根据分幅和编号方法编定的。
2021/8/24
13
2021/8/24
14
二、接图表
说明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关系,供索取相邻 图幅时用。
2021/8/24
15
三、图廓
矩形图幅: 内图廓:坐标格网线,绘图边界线,四角注坐标。 外图廓:最外边的粗线。
梯形分幅: 内图廓:经纬线,图幅的边界线 分图廓:黑白相间的线条,表示实地经纬差1' 外图廓:最外边的粗线
2021/8/24
28
地形图是怎么测绘出来的?
人们看到一张张反映地球表面形态和面貌的地形图是相当复杂的。它们是怎样测绘出 来的呢?
首先要明确确定地形图上的每个点位需要的三个基本要素:方位、距离和高程。同时 这三个基本要素还必须有起始方向、坐标原点和高程零点作依据。
图板白纸测地形图:首先就要对
,这可根据事先测量的大地控制点作为起始
32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391500 0
80 0 60 0 40 0 20 0 391400 8400 0 0
2021/8/24
B
32.54
f
h
A 46.78
23.43 iD j e 27.81 g C 12.32
大比例尺测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地形图比例尺的选用 选择不同的比例尺,其表达的地面详细程度、测图的工
作量、成图时间和测量费用相差很大。一般以用图需要 作为决定比例主要因素,即根据在图上需要表示出的最 小地物有多大,点的平面位置或两点间的距离要精确到 什么程度作为选择比例尺的标准。 4.比例尺精度 测量有误差,人眼绘图亦有误差。人眼分辨角值为60″ ,在明视距离(25 cm)内辨别两条平行线间距为 0.1mm,区别两个点的能力为0.15mm,因此,通常 将0.1mm称为人眼分辨率。地形图上0.1mm所表示的 实地水平长度,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
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 (2)等高线的分类。为了更详尽地表达地貌的特征,地
形图上的等高线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 ①在同一幅地形图上,按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 线称为首曲线,首曲线用0.15mm的细实线描绘。 ②凡是高程能被,p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等高线称为计 曲线,也称加粗等高线,计曲线用0.3mm的粗实线描绘 并标上等高线的高程。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7.1.1地形图的概念
当测区面积不大,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时,将地面上 的点位和图形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然后相似 地将图形按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 平面图。若测区范围很大,需顾及地球的曲率影响,采 用特殊的投影方法,将地面上的图形缩小编绘在图纸上 ,这种图称为地图。而在工程建设中常将表示地物平面 位置的图称为平面图,也称为地物图。如果图上不仅表 示地物的位置,而且用等高线符号把地面的高低起伏的 地貌情况表示出来,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2 地形图的图式
③按1/2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主要显 示首曲线不能表示出的局部地貌,间曲线用0.15mm的 细长虚线描绘。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地形图比例尺的选用 选择不同的比例尺,其表达的地面详细程度、测图的工
作量、成图时间和测量费用相差很大。一般以用图需要 作为决定比例主要因素,即根据在图上需要表示出的最 小地物有多大,点的平面位置或两点间的距离要精确到 什么程度作为选择比例尺的标准。 4.比例尺精度 测量有误差,人眼绘图亦有误差。人眼分辨角值为60″ ,在明视距离(25 cm)内辨别两条平行线间距为 0.1mm,区别两个点的能力为0.15mm,因此,通常 将0.1mm称为人眼分辨率。地形图上0.1mm所表示的 实地水平长度,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
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 (2)等高线的分类。为了更详尽地表达地貌的特征,地
形图上的等高线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 ①在同一幅地形图上,按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 线称为首曲线,首曲线用0.15mm的细实线描绘。 ②凡是高程能被,p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等高线称为计 曲线,也称加粗等高线,计曲线用0.3mm的粗实线描绘 并标上等高线的高程。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7.1.1地形图的概念
当测区面积不大,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时,将地面上 的点位和图形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然后相似 地将图形按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 平面图。若测区范围很大,需顾及地球的曲率影响,采 用特殊的投影方法,将地面上的图形缩小编绘在图纸上 ,这种图称为地图。而在工程建设中常将表示地物平面 位置的图称为平面图,也称为地物图。如果图上不仅表 示地物的位置,而且用等高线符号把地面的高低起伏的 地貌情况表示出来,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2 地形图的图式
③按1/2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主要显 示首曲线不能表示出的局部地貌,间曲线用0.15mm的 细长虚线描绘。
7地形图测绘

③对于公路,应实测两侧边线,而大路或小路可只测其一侧 的边线,另一侧边线可按量得的路宽绘出;对于道路转折处 的圆曲线边线.应至少测定三点(起点;终点和中点); ④围墙应实测其特征点,按半比例符号绘出其外围的实际位 置。
地貌特征点选择
地貌特征点就是地面坡度及方向变化点。
地貌碎部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顶、鞍 部、山脊(线)、山谷(线).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 及方向变化处。
1∶2000
测量员: 绘图员: 检查员:
图 9·5 图名、图号、接图表
5、地物符号
① 比例符号:轮廓较大的地物,能按比例尺把它们的形状、
大小和位置缩绘在图上的符号。如,房屋、运动场、湖泊、森 林、田地等,这类符号表示出地物的轮廓特征。
② 非比例符号:轮廓较小的地物,或无法将其形状和大小
按比例画到图上的地物,则采用一种统一规格、概括形象特征 的象征性符号表示地物的位置,不表示地物的形状和大小。如 三角点、水准点、独立树、里程碑、水井和钻孔等。
23 22 21 20 18
•
•
•
助曲线:更细小的变化还可 用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 用短 虚线 加密的等高线。
20
h = 2 m
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2)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 在图外闭合,故等高线必须延伸到图幅边缘。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 或重 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 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平距与坡度成反比。 5)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与山脊线相交的 等高线凸向高程低的方向;与山谷线相交的等高线 凸向高程高的方向。 6)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 地物符号和注记处可以局部中断。
地貌特征点选择
地貌特征点就是地面坡度及方向变化点。
地貌碎部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顶、鞍 部、山脊(线)、山谷(线).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 及方向变化处。
1∶2000
测量员: 绘图员: 检查员:
图 9·5 图名、图号、接图表
5、地物符号
① 比例符号:轮廓较大的地物,能按比例尺把它们的形状、
大小和位置缩绘在图上的符号。如,房屋、运动场、湖泊、森 林、田地等,这类符号表示出地物的轮廓特征。
② 非比例符号:轮廓较小的地物,或无法将其形状和大小
按比例画到图上的地物,则采用一种统一规格、概括形象特征 的象征性符号表示地物的位置,不表示地物的形状和大小。如 三角点、水准点、独立树、里程碑、水井和钻孔等。
23 22 21 20 18
•
•
•
助曲线:更细小的变化还可 用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 用短 虚线 加密的等高线。
20
h = 2 m
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2)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 在图外闭合,故等高线必须延伸到图幅边缘。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 或重 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 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平距与坡度成反比。 5)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与山脊线相交的 等高线凸向高程低的方向;与山谷线相交的等高线 凸向高程高的方向。 6)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 地物符号和注记处可以局部中断。
测量学 第七章 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

2.矩形分幅与编号
——以坐标格网线划分图幅范围,通常使用于 1:5000以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分幅。
(1)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的正方形分幅
基本分幅: 1:5000
比例尺 图幅大小
(厘米)
1:5000 1:2000 1:1000 1:500
40×40 50×50 50×50 50×50
实地面积
三、地形图的图式符号
《地形图图式》是由国家测绘局统一制定的 地物、地貌符号的总称(见表9-2)。图式符号 分以下两类:
(一)地物符号 (二)地貌符号
(一)地物符号
1.比例符号——轮廓大,按比例缩小;
2.非比例符号——轮廓小,重要,用专用符号表示; 四类专用符号: 几何图形符号,地物中心即几何图形中心; 宽底符号,底线中心即地物中心; 直角形底符号,其直角顶即地物中心; 不规则几何图形符号,其下方端点连线中心即 地物中心。
下图所示为东半球北纬1:100万地图的国际分幅和编号
北京某处的纬度为北纬 39°56′23″,经度为东经 116°22′53″, 则所在的1:100万比例尺图的图幅号是J-50
3.梯形分幅与编号
(1)旧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1:50万、1:25万、1;10万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这三种地图编号都是在l:100万图号后分别加上自己的代 号所成。
H50C002004
002 004
小比例尺地形图
*比例尺的大小即比例尺分数值的大小。
4.比例尺精度
——图上0.1mm所代表的实地长度(受人眼判断力限制所致)。
表9-1
比 例 尺 1 500 1 1000
比例尺精度
(cm)
5
10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概述

(1)定义:地形图上0.1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4.地形图比例尺精度:
(2)比例尺精度与量测的关系
1)根据地形图比例尺可确定实地量测的精度;
2)根据用图需要表示地物、地貌的详细程度,可 确定选用地形图的比例尺。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三、地形图符号
1.地物:地球表面的固定物体,如居民地、建筑物、道路、 河流、森林等称为地物。 2.地貌:地球表面各种高低起伏形态,如高山、深谷、陡坎、 悬崖峭壁、雨裂冲沟等称为地貌。
大比例尺地形图矩形图幅大小及其代表的实地面积如下: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二)图名
通常以该图幅内最大的或最重要的居民地或厂矿企事业单位
名称,作为该图幅的图名,一般标在图幅北图框外的正中央。 (三)图号 为使地形图纸有序的存放和便于检索,对地形图的编号。图 号标注在图幅上方图名之下。
(四)接图表
3.山脊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山脊最高点间的连线 称为山脊线。以等高线表示的山脊是等高线凸向低处,雨 水以山脊为界流向两侧被面、故山脊线又称为分水线 4.山谷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下降的洼地。山谷中最低点连 成的谷底线称为山谷线或集水线
§7-2 地貌与等高线
三、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5.介于相邻两个山头之间、形似马鞍的低凹部分,称为
3.地物和地貌总称为地形。
4.地形图符号:地形图上表示地形的符号。 5.地形图符号分为:地物符号、地貌符号和注记符号 6.图式: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符号、图廓形式、图上和图边 注记字体的位置与排列所遵从的格式。
§7-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一)地物符号
1.比例尺符号 将地面上实物的轮廓,按测图比例尺缩小,绘制在图上的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就是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测量方法,测定每个控制点周围地形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以此为依据,将所测地物、地貌逐一勾绘于图纸上。
7.2.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原理
一、地形特征点的选择
1.地物特征点―能反映地物平面外形轮廓的关键点,如房屋的屋角、河岸的拐点、道路的交叉点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2.地貌特征点―山头、谷地关键部位的点,如山顶、鞍部、谷底及山脊线、山谷线、坡脚线上坡度、走向变换的点。
二、测定地形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在控制点上设站测量地形点 (即碎部点) 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极坐标法
如图7-6所示,为测定地形点a的位置,在控制点A上架设仪器,以AB为起始方向,测量AB和Aα之间的水平角β以及A~α的水平距离D Aα,即可确定α点的位置。
( 二 ) 直角坐标法
图7-6中,为测定地形点b的位置,先由b点向AB边作垂线,再分别量取A点和b点至垂足的距离,即可确定b的点位。
( 三 ) 角度交会法
如图7-7所示,在两个控制点A、B上架设仪器,分别测量水平角α与β,按前方交
会的方法确定α的点位。
( 四 ) 距离交会法
图7-7中,分别量取控制点A、B至b点的距离,亦可按距离交会的方法确定b的点位。
7.2.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经纬仪测绘法
经纬仪测绘法就是在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 (称为测站),近旁安置图板,将每个测站周围的碎部点逐一测定并展绘到图板上,然后勾绘出地物和地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手簿” 相应栏内。 在备注栏内注明重要碎部点的名称,如房
角、山顶、鞍部等,以便必要时查对和作图。
碎部测量手簿
1.42 m 测站:A 定向点: 仪器高: B 测站高程: 207.40 m 指标差: x 0 仪器:DJ 6
中丝 测 尺间隔 读数 点 l/m v/m 竖盘 垂直角 水平 高差 水平角 α/ 读数 距离 h/m β/°′ D/ m L/°′ °′
57.4m B 57m
4.6m
53m 54m 55m 56m 52.8m A x1 3mm x2 64mm(图上距离)
返回
下一节
6mm
6、地形图的拼接
采用分幅测图时,为了保证相邻图幅的拼接, 每幅图的四边均须测出图廓线外5mm。 拼接时将相邻两幅的相应图边,按坐标格 网叠合在一起进行拼接。
如果不吻合,其接图误差不超过下表中所规定的平面与 高差中误差的2倍时,可按平均位臵修改。
大 比 例 尺 地 形 图 的 测 绘
7.2
一、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1、图纸的准备
测绘地形图的图纸,以往都是采用优质绘图 纸。为了减小图纸的变形,将图纸裱糊在锌板、 铝板或胶合板上。 聚纸薄膜是一面打毛的半透明图纸,其厚度 约为0.07~0.1mm,伸缩率很小,且坚韧耐湿, 沾污后可洗,可直接在图纸着墨,复晒蓝图。 但聚纸薄膜图纸怕折、易燃,在测图、使 用和保管时应注意防折防火。
视距支导线技术要求
最大视距 往返距 测图比例尺 总长/m 边数 /m 离较差 1∶1 000 100 70 2
1∶2 000
1∶5 000
200
400
100
250
2
2
1/150
4、碎部测量的注意事项
(1)施测前应检测竖盘指标差,要求小于1′。 ( 2 )每一测站每测若干点或结束时,应检查起始 方向是否为零,即归零差是否超限。若超限,需重 新安臵为 000 ,然后逐点改正。 00 ( 3 )每一测站测绘前,先对在另一控制点所测碎 部点的检查和对测区内已测碎部点的检查,检查点 应不少于两个。检查无误后,才能开始测绘。 (4 )每一测站的工作结束后,应在测绘范围内检 查地物、地貌是否漏测、少测,各类地物名称和地 理名称等是否清楚齐全,在确保没有错误和遗漏后, 可迁至下一站。
高程 备注 H/ m
1 0.760 1.420 93 28 -3 28 -4 59 114 00 75.7 202.81 山脚 2 0.750 2.420 93 00 -3 00 -4.92 80 30 74.8 202.48 房角
图1
图2
4.展点
用量角器,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
5.绘图
参照实地情况,随测随绘,按地形图图式规定 的符号将地物和等高线绘制出来。
若超过限差时,应到现场检查予以纠正或重测。
地物点位、点间距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地区类别
点位 地物点间距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中误差 中误差 (等高距) (图上/mm) (图上/mm)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地山
平地、丘地 和城市建筑区 山地、高山地 和施测困难的 旧街坊内部
0.5 0.75
0.4 0.6 1/3 1/2 2/3 1
在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步骤
1.安臵仪器
(1)将经纬仪安臵在控制点A上,量取仪器高, 并记入碎部测量手薄。 (2)后视另一控制点B,安臵水平度盘读数 为 00000 ,则AB称为起始方向。 (3)将小平板安臵在测站附近,使图纸上控制 边方向与地面上相应控制边方向大致一致。 (4)连接图上相应控制点a、b,并适当延长ab 线,则ab为图上起始方向线。 (5)用小针通过量角器圆心的小孔插在a点,使量 角器圆心固定在a点。
起始方向线
114 0 0 80 30
b
a
1
202.81
表
3、增补测站点
经纬仪视距支导线法是增补测站点常用方法。 例 从图根控制点A测定支导线点1。
B
1 DA1
C
β A D
(1)将经纬仪安臵在控制点A上,对中、整 平。用测回法测量 AB与A1 之间的水平角 β 一 测回,用量角器在图上画出a1方向线。 ( 2 )用视距法测出 A 、 1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DA1和高差hA1,概略定出1点在图上的位臵。 ( 3 )再将经纬仪安臵在 1 点上,在控制点 A 上立尺,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两点间的水平距 离D1A和高差h1A。 (4)若往、返两次测得距离之差不超过相应 的规定时,取其平均值,按测图比例尺在方 向线上定出补充测站1点。
碎部点的最大间距和最大视距
最大视距/m
地貌点 测图比 最大间距 例尺 /m 1:500 1:1000 1:2000 1:5000 15 30 50 100
主要地物点 一般 地区 60 100 180 300 城市 建筑区 50 80 120 —
次要地物点和地貌点 一般 地区 100 150 250 350 城市 建筑区 70 120 200 —
8、地形图的整饰
原图经过拼接和检查后,还应按规定的 地形图图式符号对地物、地貌进行清绘和整 饰,使图面更加合理、清晰、美观。
整饰的顺序是先图内后图外,先注记后 符号,先地物后地貌。 最后写出图名、比例尺、坐标系统及高 程系统、施测单位、测绘者及施测日期等。 如果是独立坐标系统,还需画出指北方 向。
5、地物、地貌的勾绘
(1)地物的描绘
地物要按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表示。 如房屋按其轮廓用直线连接;
河流、道路的弯曲部分,则用圆滑的曲线连接; 对于不能按比例描绘的地物,应按相应的非比 例符号表示。
(2)等高线的勾绘
地貌主要用等高线来表示。
对于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特殊地貌,如悬崖、 峭壁、陡坎、冲沟、雨裂等,则用相应的图式规定 的符号表示。 等高线是根据相邻地貌特征点的高程,按规定 的等高距勾绘的。
2、经纬仪测绘法
经纬仪测绘法就是将经纬仪安臵在控制 点上,测绘板安臵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出 碎部点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 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出测站到碎部点的 水平距离及碎部点的高程。 然后根据测定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用 量角器和比例尺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并 在点的右侧注记其高程。 最后对照实地情况,按照地形图图式规 定的符号绘出地形图。
2、坐标格网的绘制
为了精确地将控制点展绘在测图纸上,首 先要在图纸上精确地绘制10cm×10cm的直 角坐标方格网。 绘制坐标格网的方法有对角线法、坐标 格网尺法及计算机绘制等。 目前有一种印有坐标方格网的聚纸薄膜 图纸,使用更为方便。
3、控制点的展绘
根据平面控制点坐标值,将其点位在 图纸上标出,称为展绘控制点。 控制点展绘后,应进行检核,用比例尺 在图上量取相邻两点间的长度,和已知的 距离相比较,其差值不得超过图上的 0.3mm,否则应重新展绘。
1、碎部点的选择
(1)地物特征点的选择
地物特征点主要是地物轮廓的转折点, 如房屋的房角,围墙、电力线的转折点、道 路河岸线的转弯点、交叉点,电杆、独立树 的中心点等。 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可得到与实地相似 的地物形状。
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 地物凹凸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时均应表示 出来;在地形图上小于0.4mm,可以用直线 连接。
等高线的勾绘方法有比例内插法、图解法和目 估法等。
A
52.8
I F
52.5
52.3
G 58.8
B
57.4
D 55.8 K
55.6
C
E
51.6
50.4
H
50.5
比例内插法
x1 64m m x 2 64m m 0.2 m 4.6 m h 57. 4 m 52.8 m 4.6 m 0AB .4 m 4 .6 m 00 .2 m 64 m m . 4 m 64 m m x 36 m m x m m 1 2 d 64 mm AB 44 .6 m .6 m
7、地形图的检查
(1)室内检查
室内检查的内容有图面地物、地貌是 否清晰易读,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 等高线与地貌特征点的高程是否相符,接 边精度是否合乎要求等。 如发现错误和疑点,不可随意修改, 应加记录,并到野外进行实地检查、修改。
(2)野外检查
野外检查是在室内检查的基础 上进行重点抽查。 检查方法分 巡视检查和仪器检查两种。
1)巡视检查
检查时应携带测图板,根据室内检查 的重点,按预定的巡视检查路线,进行实 地对照查看。
主要查看地物、地貌各要素测绘是否 正确、齐全,取舍是否恰当。
等高线的勾绘是否逼真,图式符号运 用是否正确等。
2)仪器设站检查
仪器检查是在室内检查和野外巡视检 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除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补测和修正外, 还要对本测站所测地形进行检查,看所测 地形图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发现点位的误 差超限,应按正确的观测结果修正。 仪器检查量一般为10%。
2
图上起始方向线
D2
B b
a
2
1
D1 1
A
2.立尺
将视距尺立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现将视 距尺立于1点上。
3.观测
观测员将经纬仪瞄准1点视距尺,读尺间隔l、 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及水平角β。
4.记录与计算
将观测数据尺间隔l、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 及水平角β逐项记入“碎部测量手簿”相应栏 内。根据观测数据,用视距测量计算公式,计
1500
2 48.74
1400
x17 1150m
1 20.28
y17 620m
3 51.22
1300
xa17 50m
ya17 20m
1200
b n e
17 23.66
c
f
d
1100
a m
500 600
1000 700 800 900 1000
角、山顶、鞍部等,以便必要时查对和作图。
碎部测量手簿
1.42 m 测站:A 定向点: 仪器高: B 测站高程: 207.40 m 指标差: x 0 仪器:DJ 6
中丝 测 尺间隔 读数 点 l/m v/m 竖盘 垂直角 水平 高差 水平角 α/ 读数 距离 h/m β/°′ D/ m L/°′ °′
57.4m B 57m
4.6m
53m 54m 55m 56m 52.8m A x1 3mm x2 64mm(图上距离)
返回
下一节
6mm
6、地形图的拼接
采用分幅测图时,为了保证相邻图幅的拼接, 每幅图的四边均须测出图廓线外5mm。 拼接时将相邻两幅的相应图边,按坐标格 网叠合在一起进行拼接。
如果不吻合,其接图误差不超过下表中所规定的平面与 高差中误差的2倍时,可按平均位臵修改。
大 比 例 尺 地 形 图 的 测 绘
7.2
一、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1、图纸的准备
测绘地形图的图纸,以往都是采用优质绘图 纸。为了减小图纸的变形,将图纸裱糊在锌板、 铝板或胶合板上。 聚纸薄膜是一面打毛的半透明图纸,其厚度 约为0.07~0.1mm,伸缩率很小,且坚韧耐湿, 沾污后可洗,可直接在图纸着墨,复晒蓝图。 但聚纸薄膜图纸怕折、易燃,在测图、使 用和保管时应注意防折防火。
视距支导线技术要求
最大视距 往返距 测图比例尺 总长/m 边数 /m 离较差 1∶1 000 100 70 2
1∶2 000
1∶5 000
200
400
100
250
2
2
1/150
4、碎部测量的注意事项
(1)施测前应检测竖盘指标差,要求小于1′。 ( 2 )每一测站每测若干点或结束时,应检查起始 方向是否为零,即归零差是否超限。若超限,需重 新安臵为 000 ,然后逐点改正。 00 ( 3 )每一测站测绘前,先对在另一控制点所测碎 部点的检查和对测区内已测碎部点的检查,检查点 应不少于两个。检查无误后,才能开始测绘。 (4 )每一测站的工作结束后,应在测绘范围内检 查地物、地貌是否漏测、少测,各类地物名称和地 理名称等是否清楚齐全,在确保没有错误和遗漏后, 可迁至下一站。
高程 备注 H/ m
1 0.760 1.420 93 28 -3 28 -4 59 114 00 75.7 202.81 山脚 2 0.750 2.420 93 00 -3 00 -4.92 80 30 74.8 202.48 房角
图1
图2
4.展点
用量角器,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
5.绘图
参照实地情况,随测随绘,按地形图图式规定 的符号将地物和等高线绘制出来。
若超过限差时,应到现场检查予以纠正或重测。
地物点位、点间距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地区类别
点位 地物点间距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中误差 中误差 (等高距) (图上/mm) (图上/mm)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地山
平地、丘地 和城市建筑区 山地、高山地 和施测困难的 旧街坊内部
0.5 0.75
0.4 0.6 1/3 1/2 2/3 1
在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步骤
1.安臵仪器
(1)将经纬仪安臵在控制点A上,量取仪器高, 并记入碎部测量手薄。 (2)后视另一控制点B,安臵水平度盘读数 为 00000 ,则AB称为起始方向。 (3)将小平板安臵在测站附近,使图纸上控制 边方向与地面上相应控制边方向大致一致。 (4)连接图上相应控制点a、b,并适当延长ab 线,则ab为图上起始方向线。 (5)用小针通过量角器圆心的小孔插在a点,使量 角器圆心固定在a点。
起始方向线
114 0 0 80 30
b
a
1
202.81
表
3、增补测站点
经纬仪视距支导线法是增补测站点常用方法。 例 从图根控制点A测定支导线点1。
B
1 DA1
C
β A D
(1)将经纬仪安臵在控制点A上,对中、整 平。用测回法测量 AB与A1 之间的水平角 β 一 测回,用量角器在图上画出a1方向线。 ( 2 )用视距法测出 A 、 1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DA1和高差hA1,概略定出1点在图上的位臵。 ( 3 )再将经纬仪安臵在 1 点上,在控制点 A 上立尺,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两点间的水平距 离D1A和高差h1A。 (4)若往、返两次测得距离之差不超过相应 的规定时,取其平均值,按测图比例尺在方 向线上定出补充测站1点。
碎部点的最大间距和最大视距
最大视距/m
地貌点 测图比 最大间距 例尺 /m 1:500 1:1000 1:2000 1:5000 15 30 50 100
主要地物点 一般 地区 60 100 180 300 城市 建筑区 50 80 120 —
次要地物点和地貌点 一般 地区 100 150 250 350 城市 建筑区 70 120 200 —
8、地形图的整饰
原图经过拼接和检查后,还应按规定的 地形图图式符号对地物、地貌进行清绘和整 饰,使图面更加合理、清晰、美观。
整饰的顺序是先图内后图外,先注记后 符号,先地物后地貌。 最后写出图名、比例尺、坐标系统及高 程系统、施测单位、测绘者及施测日期等。 如果是独立坐标系统,还需画出指北方 向。
5、地物、地貌的勾绘
(1)地物的描绘
地物要按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表示。 如房屋按其轮廓用直线连接;
河流、道路的弯曲部分,则用圆滑的曲线连接; 对于不能按比例描绘的地物,应按相应的非比 例符号表示。
(2)等高线的勾绘
地貌主要用等高线来表示。
对于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特殊地貌,如悬崖、 峭壁、陡坎、冲沟、雨裂等,则用相应的图式规定 的符号表示。 等高线是根据相邻地貌特征点的高程,按规定 的等高距勾绘的。
2、经纬仪测绘法
经纬仪测绘法就是将经纬仪安臵在控制 点上,测绘板安臵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出 碎部点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 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出测站到碎部点的 水平距离及碎部点的高程。 然后根据测定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用 量角器和比例尺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并 在点的右侧注记其高程。 最后对照实地情况,按照地形图图式规 定的符号绘出地形图。
2、坐标格网的绘制
为了精确地将控制点展绘在测图纸上,首 先要在图纸上精确地绘制10cm×10cm的直 角坐标方格网。 绘制坐标格网的方法有对角线法、坐标 格网尺法及计算机绘制等。 目前有一种印有坐标方格网的聚纸薄膜 图纸,使用更为方便。
3、控制点的展绘
根据平面控制点坐标值,将其点位在 图纸上标出,称为展绘控制点。 控制点展绘后,应进行检核,用比例尺 在图上量取相邻两点间的长度,和已知的 距离相比较,其差值不得超过图上的 0.3mm,否则应重新展绘。
1、碎部点的选择
(1)地物特征点的选择
地物特征点主要是地物轮廓的转折点, 如房屋的房角,围墙、电力线的转折点、道 路河岸线的转弯点、交叉点,电杆、独立树 的中心点等。 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可得到与实地相似 的地物形状。
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 地物凹凸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时均应表示 出来;在地形图上小于0.4mm,可以用直线 连接。
等高线的勾绘方法有比例内插法、图解法和目 估法等。
A
52.8
I F
52.5
52.3
G 58.8
B
57.4
D 55.8 K
55.6
C
E
51.6
50.4
H
50.5
比例内插法
x1 64m m x 2 64m m 0.2 m 4.6 m h 57. 4 m 52.8 m 4.6 m 0AB .4 m 4 .6 m 00 .2 m 64 m m . 4 m 64 m m x 36 m m x m m 1 2 d 64 mm AB 44 .6 m .6 m
7、地形图的检查
(1)室内检查
室内检查的内容有图面地物、地貌是 否清晰易读,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 等高线与地貌特征点的高程是否相符,接 边精度是否合乎要求等。 如发现错误和疑点,不可随意修改, 应加记录,并到野外进行实地检查、修改。
(2)野外检查
野外检查是在室内检查的基础 上进行重点抽查。 检查方法分 巡视检查和仪器检查两种。
1)巡视检查
检查时应携带测图板,根据室内检查 的重点,按预定的巡视检查路线,进行实 地对照查看。
主要查看地物、地貌各要素测绘是否 正确、齐全,取舍是否恰当。
等高线的勾绘是否逼真,图式符号运 用是否正确等。
2)仪器设站检查
仪器检查是在室内检查和野外巡视检 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除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补测和修正外, 还要对本测站所测地形进行检查,看所测 地形图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发现点位的误 差超限,应按正确的观测结果修正。 仪器检查量一般为10%。
2
图上起始方向线
D2
B b
a
2
1
D1 1
A
2.立尺
将视距尺立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现将视 距尺立于1点上。
3.观测
观测员将经纬仪瞄准1点视距尺,读尺间隔l、 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及水平角β。
4.记录与计算
将观测数据尺间隔l、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 及水平角β逐项记入“碎部测量手簿”相应栏 内。根据观测数据,用视距测量计算公式,计
1500
2 48.74
1400
x17 1150m
1 20.28
y17 620m
3 51.22
1300
xa17 50m
ya17 20m
1200
b n e
17 23.66
c
f
d
1100
a m
500 600
1000 700 800 900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