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3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期总第787期No.2,2020Total of 7870引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说:“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语言上表现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形式上百花齐放,既有小说、诗歌和散文,还有中国传统文学中没有的话剧形式。
这样的情形,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戊戌政变失败等一系列事件后,开始了文学革命。
作家们普遍参考域外文学体系,对传统文学进行有意识的“否定”和“决裂”,以及在“理论、格式、方法、技巧等环节上的现代化”,所以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翻译文学翻译文学,是从跨国界、跨文化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学概念。
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例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堪称佛教翻译文学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迅速发展,翻译文学作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文学被列入文学史框架。
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因为翻译中译者除了需要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其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下功夫。
可以说翻译文学是一种“文学创造”。
据统计,晚清小说中的翻译小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国往来交流频繁,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理清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2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影响曹而云认为“五四学人对现代文学及文化的独特想象是通过翻译来表述的。
胡适等人凭借其理论话语、经典制造、翻译西方文学来生产白话文学的合法性术语,并由此建立起现代文学谱系”。
胡适认为“要讲有价值的小说,第一步是译,第二步是新做”。
在一系列相似思想的指导下,翻译和创作就表现出很强的关联性。
文学翻译在文学跨国传播中的作用

艺术大观135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人员及信息往来开始变的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典文学作品也随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由于各国之间在语言文字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迥异,因此经典文学作品要想进行跨国传播就必须直面并克服这些文化壁垒,将作品原有的内容和内涵思想能够很好的本土化,这一过程中文学翻译的好坏与否起着非常大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学作品;传播文学翻译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任何文学作品的跨国传播都绕不开文学翻译。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在翻译成其他文字后不失去原有的语言特色、文学寓意以及结构特色,那么做文学翻译的学者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被翻译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具备非常卓越的翻译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对作品引入国家文化环境的充分了解,要能够将作品的原有思想内涵通过该国的文学表述方式传达出来。
通常来说,文学翻译对文学跨国传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效的解决了语境差异的问题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境一般会被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文学作品的跨国传播意味着文学作品将在一个新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下被人所阅读,由于各国之间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如何让文学作品能够在新的语境下保持原有语境下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文学翻译的瓶颈问题,因此文学翻译过程中对作品以及作品引入国家语境的深刻体会显得至关重要。
如我国与美国的语境相比,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价值观念、民族信仰以及行为准则,在语境方面显得高尚深邃,需要长期的生活在其中才能理解;美国是非常年轻的移民国家,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汇集、交流与碰撞,但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因此在语境方面显得直白浅显,只要能识得文字及听得懂语言的人都能直接明白。
若是将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文化翻译引入美国,那么文化翻译过程中就必须有注意作品从高语境转入低语境时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文学翻译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翻译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中文翻译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方面。
1.传播文化:文学作品是一种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翻译能够使其他语言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2.促进文学发展:翻译可以引进外国文学作品,拓宽读者的视野,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思想,对本国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促进人文交流:翻译文学作品有助于消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学成就,从而促进人文交流和和谐发展。
4.增进跨文化理解:文学翻译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历史背景,增进跨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总之,文学翻译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学发展、增进人文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一、引言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和跨文化传播工具,文学翻译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国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进行探讨,从历史、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史回顾文学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虽然这并不是文学的范畴,但可以看出翻译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
1902年,鲁迅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
20世纪初,翻译界有许多热心的译者,包括林语堂、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作品。
三、实践情况1. 翻译的难点外国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差异。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对目标语文化、文学的深入了解,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
同时,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也需要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在外国文学翻译中,意译普遍被采用。
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优美,难以直接翻译成中文,需要译者有创造性地转换语言和文化。
同时,意译也需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形式。
3. 翻译的成果外国文学经过翻译后,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及思想,拓宽文学视野。
同时,文学翻译也可以推动中外作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学界的交流合作。
四、理论研究1. 文学翻译的目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作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译者需要全面了解原作的文化信息和文学特色,同时通过良好的表达方式向目标文化传达这些信息和特色。
2. 文学翻译的价值外国文学翻译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互相了解、交流、学习。
同时,文学翻译还能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文学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包括语言、词汇、形式等方面。
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

、
三是详者的理解和他 自 “ 翻译文学 ”这个汉字词组 ,是 日 本人最早提出来的。起码在 解和文风跟原作 的内容和形式之 间的距离 , 己的表达能力之 间的距离 。钱先生在 《 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就指出 2 世纪初就有人使用这个概念 了。受 『本文学影响很大的梁启超 , 0 ] 诧异 ”的 “ 讹错 ” ,由此看 出,翻译文学 在 12 年就使用了 ‘ 91 翻译文学 ’ 这个概念 。… 对中国文学界而言, 好几例林纾及其助手令他 “ 翻译文学指的是从各种外文原版作品译成中文的文学作品。在传统 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具有了与创作相等意义的译作,也就具有 的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中,翻译文学往往处于一种无所归属 、非常 了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 。翻译文学作为文学作 品的一种独立的存在
中国的翻译文学不足 “ 外国文学” 提出 “ , 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困文学 译者得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 ,使原作的思想和精神能被另一语言系 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观点的提H对中阁比较文学界乃至整个中闺 统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使原作的思想和精神能被另一语言系统 。 j 文学研究界,都造成 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反响和争论 。在他写的 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甚至还要使他们能感受和体会到原作的意 《 译介学》中,谢天振从 比 较文学的角度对翻译文学进行 了探讨 , 境和语言风格等。也许有人会问,那么忠实的译本呢?一本忠实的 译本能不能等 同于原作呢?忠实的译本 当然比较接近原作,但也仅 他把一代又一代外国文学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上所积累的成绩、取得 的成就, 提升为可以Sd说、 a, 戏剧等创作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翻 仅是接近而己。不管是怎样忠实的译本,永远只能是接近,而不是 “ 译文学” 。长期 以 来我们惯用的是 “ 文学翻译 ”,以示有别于 “ 科技 等同于原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本对原作的忠实永远只是相对的,而不忠实 翻译” “ 头翻译”在翻译工作 内部不 同范畴的工种。近年来,学 、 口 术界有关翻译文学及其归属问题的讨论, 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 才是绝对 的。 钱钟书先生在分析文学翻译时,指 出在原文与译文 之闻存在着三种 “ 距离 ” :一是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 : 是译者 的理 中国传统译论对翻译文学的认识
翻译文学的性质与归属

翻译文学的性质与归属科技信息0高校讲坛0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5期翻译文学的性质与归属张琳琳(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在中国译学界,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出发,分析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国别文学的关系.笔者认为,翻译文学源于外国文学但不同于外国文学,而是属于国别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翻译文学在传递文化,文学艺术再创造等方面的作用,其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翻译文学;外国文学;国别文学一,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翻译文学,是从跨国界,跨文化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学概念.它是一种文本形态,而不同于"文学翻译".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文献里的零星记载.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2O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4月)与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然而,进入2O世纪5O年代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却反而受到不应有的冷落.截止目前,有220种以上的现代文学史着作,在通史性质的着作中,没有一种为翻译文学设立专章;有的着作只是把翻译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背景来看待,而当述及第二, 三个十年时,就看不见翻译文学的踪影了.然而这种大起大落没有得到任何解释.究其原因,是人们一直否认翻译文学的存在,而且从不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日.二,翻译文学不同于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学领域,翻译文学被视为外国文学本身,很多人认为翻译文学就是外国文学,直接将二者等同起来,这也是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受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翻译家及翻译活动的地位与价值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而逐渐被舍弃,翻译活动及翻译家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此种前提所造成的'体制'犹存, 即中文系开设的翻译文学课程依然叫作外国文学".毫无疑问,翻译文学来源于外国文学,两者之间有着客观,不容否认的密切关系,但是译作不是原着本身.译作经过了译者的再创造,这一点也是不容否认的. 而译者在翻译再创造中除了相对忠实地传达原着的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其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下功夫,基本信息21要的地位.而且,每一部外国文学原作的翻译都有两个过程:一是理解,二是再现,在这两个过程中都会使得译作与原着不可能完全一样,至少以不同的文字出现.因而.翻译文学作品是从属于原着而又不同于原着的一种新作品. 从语言上说脱离了源语的语境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翻译文学就不再是纯粹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不同于外国文学,还在于它的本体价值.翻译文学不仅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学交流的环节和手段,而是一种"文学创造".中外文学史是史实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西方翻译史从古代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有一条源远流长的文艺学传统,翻译家及翻译理沦家主要从文学翻译的实践中总结了文学作品翻译的规律和实质, 形成了翻译学中的"文艺学派".他们认为文学翻译的特点是其创造性,强调译作要注重艺术效果.20世纪初,法国文学理论家埃斯卡皮提出了所谓"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泽之所以能成为不同于原语外国文学的一种创作,是由翻译的性质和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的.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本身的多义性,暖昧性.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伸缩性,差异性,使文学翻译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外国文学的字与句次绝对忠实的描摹和复制.这些事实都说明.翻译文学含着翻译家独特的创造性,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造.既然如此.自然不能将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三,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首先,我们判断一部作品国籍的依据就是该作品作者的国籍.例如,《高老头》的中文本的作者理应是译者傅雷,而不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很多人对此难以接受,这与学者们长期以来把翻译文学和外国文学混为一谈有关.我们不能因为翻译文学传递的是外国文学的信息而把翻译文学等同与外国文学.相反,由于翻译文学要传达的信息要求翻译家付出极为艰辛的再创造,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译作视作原作的"第二生命态".把翻译文学认为是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还可以从翻译家的翻译过程来看.翻译家也同作家一样,需要深入认识作品所要表达的时代, 环境和文化背景,然后寻找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直觉的创作过程".[31翻译文学虽然属于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还需要对这个论断加以精密化.有必要在国别文学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这里."特殊"就是承认翻译文学不同于本土作家的创作.一方面翻译文学隶属于国别文学,另一方面要认清它的外来性质和跨文化属性.外来的性质可以经过输入,改造,消化和吸收成为民族的东西,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而我们研究和重视中国的翻译文学,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其更好的融入国别文学之中.四,翻译文学存在的意义翻译文学不仅与国别文学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与影响,有时它的作用还超过国别文学的作品.根据统计,晚清小说刊行的在一千五百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很大影响.另外.马君武,苏曼殊等人翻译的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也在反清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我们经常谈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大部分不是直接影响,而是由于它们的泽本.类似的情况在国外也比比皆是.在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史上,翻译文学的重要地位是一致公认的,有不少国家,他们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就是翻译文学.由此可见,翻译文学的存在有着重大意义.回顾人类文明历史,很多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时代相传,得以走向世界的.如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亚里士多德等伟人的作品用的都是"死去的语言"拉丁愈,如果没有英语等其他语种的译本,他们也许早就淹没了.21世纪的今天,翻译活动空前频繁.包括文学翻译的译学界也前所未有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认清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翻译文学未来发展的基础,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参考文献】[1]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Jlt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谢天振.译介学.[MJlt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4.[3]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MJlt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35[4]中国现代文学史(一)[MJJt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作者简介:张琳琳.1980年生.辽宁辽阳人.现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在读.[责任编辑:翟成梁]。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借鉴外国文学的主题和思想
创新汉语文学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外国文学对汉语文学的启示与影响
外国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对汉语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对汉语文学的启示
外国文学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汉语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对汉语文学的启示
03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融合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
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融合: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在汉语文学中的再创造与演绎
翻译作品: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使汉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改编作品:将外国文学作品改编成汉语作品,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
创作灵感:外国文学作品为汉语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文化交流: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与演绎,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汇报人:
感谢观看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的差异
汉语文学:注重意境和含蓄,多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汉语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多用抒情、描写等语言风格
外国文学:注重理性思考,多用议论、说明等语言风格
外国文学:注重逻辑和直接,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05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交流与互动
跨国文化交流: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目录
01
汉语文学的发展历程
02
外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03
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融合
04
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共同点与差异
浅析“五四”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浅析“五四”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作者:曾展妍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文学成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空白。
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包含了文学体裁、文学内容、审美价值观、表达修辞等,为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们阐述了翻译文学的重要价值,并分析了“五四”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文学;中国文学;现代性一、翻译文学推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价值翻译文学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汉译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属于典型的文学范畴,其离不开语言规定互,同时翻译文学是一种作品总集,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五四”翻译文学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并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潮流,翻译文学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文学运动,实现了文学文体形式、文学内容的创新,“五四”翻译文学在引入西方文学文本的同时也引入了现代的思考方式,以写实的手法构建了真实的家庭和社会,表达了时代下人们的深思和反省,激起了国内民众高昂的革命热情。
“五四”翻译文学小说完成了由讲故事到表现现代性的转化,将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世界价值观展现出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五四”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影响2.1以“人学”为思想中心“五四”翻译文学带给了新的思想装束,传统的中国文学缺少对社会和个人人生的关注,往往充斥着帝王将相和个人功绩的宣扬,在革命思想热潮的带动下,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题材和主题影响深远,其强调解放人性、解放社会,体现了“人学”的思想主旨。
“五四”文学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了,逐步树立了“人学”价值观,深入思想现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突出了人的创作主体位置,现代文学的创新意识也得于彰显,中国文学的题材领域扩展到“宇宙之大”的层面上,并明确了人性解放的创作主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2世界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要实现世界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融合,因此,要树立民族意识的文学意识,汲取西方文学中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要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学观念融入到文学中,牢牢把握中国民族的立场,对我国文化宝库进行重新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
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一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
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
[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
[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
”[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
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当然,谢天振旗帜鲜明的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
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提供了探讨的平台,两种观点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锋。
②由此,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而总的看来,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声音处于强势。
几乎同时,有论者也明确提出“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4]。
进入21世纪,谢天振继续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翻译文学》之《序》中,再次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模糊认识”,认为“外国文学实际上只是存在于翻译文学之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而翻译文学才是他们实实在在接触到的文学实体”,“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性质决定了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
[5](p10~15)从2001到2003年,谢天振在“三本翻译文学卷的序言里反复讨论、阐述和论证”了“翻译① 如朱仰山:《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与鲁迅的关系》,载《鲁迅研究丛刊》1981年第4期;陈玉刚:《论翻译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载《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2期;李慈健:《论近代翻译文学》,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2期;李必录、钱荫愉:《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比较文学》,载《贵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② 见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序》,载《书城杂志》1994年第1期;王树荣:《汉译外国作品是“中国文学”吗?——试与贾植芳、施蛰存先生商榷》,载《书城杂志》1995年第2期;谢天振:《翻译文学当然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与王树荣先生商榷》,施志元:《汉译外国作品与中国文学——不敢苟同谢天振先生高见》,施蛰存:《我来“商榷”》,均载《书城杂志》1995年第4期。
文学不等于外国文学、并且还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命题。
[6]他十余年来“为翻译文学'争取’学界应有的'承认’”,最终“看到国内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支持并与他一起呼吁承认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7]2004年是谢天振的观点最有人气的一年,如查明建就表示支持:“我们说翻译文学是译语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是因为外国文学作品经过了翻译,在语言形态上有了改变,更主要的是,文学翻译受制于译语文化主体性的需求,无论是翻译选材、翻译过程还是译作的文学效应,都受到译语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和影响。
这样,译作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而是融入进了译语文学系统中的具有独立文学品格的新的文学作品”[8];张德明认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给它以一定的文学史地位”,并对“作为'弃儿’的翻译文学仍然继续着流浪生涯”表示不解[9];王向远则在专著《翻译文学导论》中,用专门的章节探讨了“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以及与“本土(中国)文学”的关系。
关于前一种关系,王向远说:“总之,只要承认文学翻译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承认与原作绝对不走样的忠实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必要的……那么,'翻译文学’不等于'外国文学’,就不需多费烦词了”;关于后者的关系,他说:“有必要在'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最后结论是:“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
[10](p13~22)当然,不赞成的声音也是有的。
两种观点曾在《书城杂志》上交锋,有一半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文学大系》里收入了三卷《翻译文学集》,而三卷主编施蛰存就表示:“汉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中国文学’”[11],这三卷主要是“探索了五四运动以前三十年间的外国文学输入的情况,其得失,及其影响”,展示了“外国文学本体的影响”和“外国文学译本尽了它们作为一个文化转形期的历史任务”[12](导言,p26~27)。
所以,谢天振也承认《翻译文学集》“并不把翻译文学视作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5](p10)。
郭延礼在探讨“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的课题时,实质也是探讨“外国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究竟有哪些影响”。
[13]二在翻译文学归属的问题上,张南峰的观点打破了二元对立的局面。
他从多元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把翻译文学纳入本国文学史的呼吁,是完全合理的,但按照作者的国籍来判定作品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而承认翻译文学国籍的模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才是出路所在。
[14]笔者认为,在翻译文学归属上的二元对立现象还会持续。
尽管从刊发的文章看,持翻译文学归属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观点的人很多,但持相反观点的人实际上恐怕还占多数,这是由一些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和传统的认识模式决定的。
因为其一,没有外国文学,哪有翻译文学?没有作者的创作,哪有译者的再创作?外国文学是翻译文学之源、之本,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差异非本质差异。
其二,翻译文学研究成果一般只能发表在外国文学类或比较文学类期刊上,而不能或绝少能刊发于纯中国文学类的期刊上,也说明了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即翻译文学应归属于外国文学。
此外,王向远认为:“好的'翻译’,'信达雅’的译作,对于读者是可靠的,对于研究者也应当是可靠的……翻译家毕竟是翻译家!他常常比我们自己的阅读更准确可靠!”[15]既然翻译文学那么依靠于外国文学,二者之间能有多大差异呢?王向远还指出:“不认为译本是一种低于原作的替代品”,是“阅读上的一种正确的心态”。
[10](p45)其实,就是谢天振本人也把翻译文学作为“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的“简称”[3]。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二者之间可以加入一些定语,如说:翻译文学是融入了译者劳动的面向译语读者的外国文学;但我们不能否认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本质联系。
过去的人们轻视翻译,就因为只看到翻译的摹仿性而没有看见摹仿性中包含着艰苦的创造性。
那时没有把译者与作者齐名署于译作的封面,是对译者的一种轻视;而今因为翻译的创造性而把翻译文学单单归入中国文学,未免夸大了译者的创造性而缩小了作者的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原作者的轻视。
把翻译文学纯粹视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或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如翻译系是否也是中文系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文学是否还存在?等等。
不可否认,翻译文学“含着翻译家自身独特的创造性”[10](p13),但译者的创造性是在语言转换层面上的创造性,而不是创造新的内容和新的艺术生命。
翻译家的创造性可以作为翻译文学归入中国文学的理由,但不能作为否认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的理由,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抹杀了原作者的创造性。
反过来说,翻译文学如果不含有翻译家自身独特的创造性,也就不是翻译文学了;同样,译作与原作如果真的达到了“绝对不走样的忠实”,那就成了科学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了。
中国文学史收入翻译文学不代表翻译文学只属于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史没有收入翻译文学不代表翻译文学就不属于外国文学。
但不管怎么说,前人因翻译的摹仿性而瞧不起译者和当代人因译者的创造性而忽视作者,都失之偏颇。
所以,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原语文学和属于译语文学都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在二元对立的层面做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视翻译文学属于原语文学(外国文学)的合理性应大于属于译语文学(中国文学)的合理性。
我们从当今出版的汉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封面作者署名就可以看出,作者是第一作者,译者是第二作者。
翻译文学既然是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必然与外国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是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没有发生质变。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主要是质的联系、内容的联系,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主要是文的联系、形式的联系;在质或内容上,它依赖于外国文学,在文或形式上,它依赖于中国文学。
然而文学作品是注重形式的,讲究文质彬彬的,因此不能轻易否认“视翻译文学为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一部分”的观点。
而且,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从内容看,虽然它主要是外国文学,但译语语言本身的文化积淀必然使翻译文学或多或少粘连上译语文化的某些蕴涵;从形式看,翻译文学虽然使用的是译入语,但原语不同的词法、句法、文法和表达方式,必然使译入语也或多或少带有原语的一种洋味。
所以,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至今并没有也不可能达成共识,二元对立恐怕还会对立下去。
各人看问题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导致了观点的不同。
在这种局面下,张南峰的观点具有积极性的突破意义,他把我们的认识引入了第二个层面,摆脱二元对立。
张南峰在文章最后说:“国别文学史不单应该或者可以研究外国文学对本国文学的影响,而且也应该或者可以研究本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影响。
假如我们认为,不研究前者,国别文学史就不完整,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认为,完整的国别文学史还必须研究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