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设计学案说课稿
高中教学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高中教学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各科的教学反思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教学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祝大家阅读愉快。
(1)诵读品鉴重涵泳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三读(一读准,二读懂,三读透),达到鉴赏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内涵的目的。
在诵读和涵泳中,深入诗歌意境。
再以设问剖析的方式,达到诵析交融、情理相生,逐步走进文本、走进梁启超的精神世界。
(2)媒体运用提效益
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
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一定不能让多媒体代替学生的思维,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切忌频频展示教师准备好的PPT。
这就需要教师的选择能力,选择哪一个环节出示哪一段材料,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否则,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3)传记引用成亮点
在导入语中,我就借用传记里的人物引出任公先生,杜甫的忧国忧民、鲁迅的愤世嫉俗、贝多芬的顽强执着都与任公先生的精神品质相似。
牵引的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
同时,要让学生领略人物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①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
目标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
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
考虑上课班级的学生状况,我为“人物性情分析”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贴近学生的欣赏兴趣。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1、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教学重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在总结完本课人物写作方法启示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
2、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因为一下子和学生进入了一个互动的情景中,再加上多媒体课件上已有总结性的板书内容,就没有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3、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好,前半部分让学生的讨论和课堂中对学生引导所花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德育目标达成显得时间仓促。
这提醒我,上课时对学生的引导一定要精练干脆,不能把引导的艺术变成表演的艺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

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罗婕一、教学设想1.单元设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选文。
单元学习要求是能透过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
我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体悟到写人叙事并不是对事情、人物单纯、平面的叙述描写上,应该是通过对事情、人物的叙述、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写人叙事在选材中时要紧紧围绕自己最想表达的那一核心情感上的。
另外,这一要求也恰恰是对高中学生写作文的一个提升方向。
2.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散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也不能说是熟悉。
不陌生是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枣核》等叙事散文,说不熟悉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写人记事散文”这一概念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更多的是看成记叙文来讲,学生对记叙、描写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对散文这一文体特征要更强调,让学生明白叙事散文中叙事的意义。
3.文本分析郑桂华老师在《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一文提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四个步骤。
在这一理论的提示下,我对文章进行了分析思考。
“辩体”: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集中笔墨写了在一次演讲中所感受到的一个真实的梁启超;“识人”:梁实秋先生认为散文的美,美在恰当,不应有太多枝节,太繁冗的,有“割爱”的主张理论,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淡雅;“断文”:一次演讲,就让梁实秋终身念念不忘,让惜墨如金的他为此写过三篇文章,足以见得梁启超在他心中的地位。
梁实秋在文中两次提到这是一篇动人的演讲,他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哪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呢,这就值得探究。
另外,这篇不足千字短小而精彩的文章恰恰体现出梁实秋本人的散文主张。
“定点”:根据以上分析,联系自身的教学特点,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品人之“简单”及文之“简洁”,设计的话题就为“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后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后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散文名家梁实秋怀念同姓恩师梁任公先生的一篇文字。
它不是一篇纯粹的演讲过程的记录,而是向梁启超先生献上的一篇追慕智者的敬礼之文。
经历了十次左右对这篇文章的教授,我对这篇文章重难点得出了一些认识,那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活灵活现的语言、动作描写虽有仿写的价值,但学生一看就明白,不必在课上花太多时间品评。
而文章中的任公先生真性情,热心肠的背后,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精神这个学习重点,学生时常忽略,应重点分析。
这是因为我们给学生上课按部就班控制教学流程的原因吗?我这次尝试了“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早读时自主阅读,发现和质疑。
一是要求找出直接描写梁任公先生的词句,融情入文,写出准确的,富有情味的人物品性的旁批。
课上五分钟交流。
二是用心体会文字,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6人一组解决,小组长最后收集整理,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摘抄上交做课上讨论的备用。
早读课后,学生交上来的问题每班有二十条左右,经过重新梳理、整合,我发现,两班学生提出的问题准确的把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表现出相当的认知水平。
两班都对“梁启超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句开篇语产生疑问,也不解为什么讲《桃花扇》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读到杜氏的诗时又张口大笑?更不解为什么讲解《公无渡河》竟“悲从中来”?我想,如果将把手——“梁启超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的原因思考清楚,任公先生的哭笑背后的“热心肠“一定会水到渠成的理解。
因此,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作为教学的起点,让他们根据自己所知所能谈谈理解。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句话是作者以梁任公先生的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与影响。
但更深层次的还需引导学生联系梁任公先生的从政经历,让学生发现这位在民族自救道路上奔波湍行的政治家,革命家在晚年无力的陈述“旧式的代议政治不宜于中国。
”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任公先生看到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统治下的民国与他所希冀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南辕北辙,灰心丧气的他决心远离政治,开始思想文化上的开启民智,培养后辈。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
演讲
所有学科都要靠语文为基础。
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
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
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选文之情
讲者之情热心肠(融合)情感(真实性)
听者之情
“因为温室效应的缘故,气温越来越暖和,与之相
反人心越来越冷,当穿着狐皮大衣的女士瞥着衣不蔽体
的民工时:当医生无情地拒绝交不起入院费用的重病人
时;当昂贵的奔驰车撞伤人车也不刹疾驰而过时,我不
禁要问,我们善良的情感,炽热的心肠哪里去了。教育
灵会让我们获得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研究散
文真实的情感是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
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能力目标:明确散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
教学目标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理解“选
文”、“讲者”、“听者”三者情感的融合。
我班学生,发言积极,但缺少思维的深度,教授时
来”怎么理解?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鲜红的血”和“呕”,生动地写出了左良
玉对崇祯皇帝自尽的悲怆和痛恸之情。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①投影诗文,生读(根据课堂情况可自读、齐读、
请代表读) ②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帮助 ③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杜甫晚年客居蜀中忽闻官军收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 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 教师可利用课本 P48 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 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 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 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 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 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 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 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 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 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 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MUqqAq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讲》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在课文的探究模块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3、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5、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希望通过问题从几个侧面来了解文章,感觉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太受局限。
听了专家就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猛然间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专家建议把这一篇课文和后面的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模块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写作课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用专家的话来讲可谓是一箭双雕。
我也觉得这种设计理念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
将努力尝试这种方法,把语文课上活。
高中语文_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2.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1.准确地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理解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题目导入梁任公是谁?改成:“记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好不好?为什么?景仰(板书)那么我们就怀着这份景仰之情走进任公先生。
二、旁批阅读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并按照课后第一题做旁批,这些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立外貌肖像特点——很有精神,智慧,和善神态特点——自信,洒脱,神采飞扬独特开场——谦逊自负,诙谐幽默描语言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写动作敲头——自然随和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太息——率真、洒脱抓侧面屏息以待,欢喜,泪下沾襟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三、深入理解(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
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
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结束。
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
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A .戊戌( ) 叱咤( ) 激亢( ) 蓟北( )
B .酣畅( ) 涕泗( ) 启迪( ) 显宦( )
答案:A.xū zhà kàn ɡ jì B .hān sì dí huà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A.⎩⎪⎨⎪⎧ bǐn ɡ 息bì
n 除bì
n ɡ 除 ⎩⎪⎨⎪⎧ cān ɡ 茫cān ɡ 桑悲chuàn ɡ B.⎩⎪⎨⎪⎧ 步lǚ 木jī ⎩⎪⎨⎪⎧
精hàn hàn 卫 答案:A.屏/摈/摒 苍/沧/怆 B .履/屐 悍/捍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梁启超,字________,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
中国近代________运动的领袖。
其著作合编为________。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________、翻译家,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创作以________著称,风格隽永,有幽默感,代表作________。
答案:(1)卓如 任公 饮冰室主人 维新(或“变法”) 《饮冰室合集》
(2)文学评论家 散文小品 《雅舍小品》
4.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少年智则国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自由则国自由,______________,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答案: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1A .莅会(lì) 显宦(huàn)
博闻强记(qiǎng )
B .谦逊(xùn) 屏息(bǐng )
短小精悍(hàn)
C .箜篌(hóu) 激亢(kàng)
叱咤风云(zhà)
D .步履(lǚ) 弥漫(mí)
涕泗横流(sì)
解析:A项,“强”应读qiáng。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苍茫苍海桑田引证旁征博引
B.题旨苦心孤诣直接直截了当
C.仓猝起成转合文采神采奕奕
D.背诵歌功诵德拭泪拭目以待
解析:A项,苍海桑田-沧海桑田。
C项,起成转合-起承转合。
D项,歌功诵德-歌功颂德。
答案:B
3.下列语句中表达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B.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C.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D.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解析:B项为叙述,A、C、D三项为描写。
答案:B
4.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解析:B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A项,“风和日丽”比喻天气晴朗暖和;C项,“整整齐齐”形容有秩序,有条理;D项,“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
答案:B
5.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C.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D.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解析:A项,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去掉其中一个。
答案:A
①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②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③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④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第①段中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说明梁启超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吸引人,抓住了听众的心。
7.第②段中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率直、真诚、热心、有强烈的爱国心。
8.梁先生演讲,为什么大汗淋漓却“状极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明梁任公先生以自己的学问能对青年学子有所帮助而自豪、满足,反映了梁任公先生思想境界之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9. 第一段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衬手法。
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讲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办事认真,书法艺术修养高的人。
运用衬托的手法表明这次演讲很有感染力,使人印象深刻。
1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其政治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