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合集下载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7届第三次月考试卷高三(上)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造成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造成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

尤其是,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

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人被手段使用。

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气十足的跟班——北京话叫作“催呗儿”。

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都成了成功的基石。

信息传播,如茶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

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打造成功的,他们牛气十足地宣布平面媒体的过时,宣布文学即将死亡,小说即将湮灭,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

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被冲击。

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

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D. 文中采纳对比论证 方式,比较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3.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B. 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C. 孔子谈“克己”,正因为他发觉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C. 因为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
D. 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也要“扶智”,供应技术、文化支持。
6. 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果?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
【答案】4. C 5. C
6. ①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农村确定贫困人口削减,贫困发生率降低,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②为世界减贫供应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国家为扶贫供应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的贫困治理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因地制宜,采纳多元扶贫方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细致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阅读选项,到材料二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推断。
C项,“成正比”是错误的。由材料二图二可知,年龄在70-80岁贫困户的数量为不到200户,而80以上的贫困户的数量为40多户,所以贫困户的数量和年龄不成正比。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阅读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语文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语文试题(含解析)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月考四试卷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

《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难以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

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

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

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

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

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

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

2021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1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1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除夕雪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

咔嚓”一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一般哼唧着,光亮由一根木棍被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原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

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7-2018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68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

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

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

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莆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莆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莆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 (2017高一下·吉林期中) 下列各组划线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 驽(nú)马鞭笞(chī)藩(pān)篱度长絜(xié)大B . 跬(guǐ)步舟楫(jí)饿莩(piǎo)良将劲弩(nú)C . 逡(qūn)巡万乘(shèng)庠(xiáng)序贻(yí)笑大方D . 句读(dóu)谪(dí)戍经传(zhuàn)蛇鳝之穴(xué)2. (2分)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隐蔽漫游兴高彩烈众说纷纭B . 撕打闪烁碧波荡漾与世隔绝C . 碰壁磅礴各执己见神密莫测D . 陡峭嬉闹冰雪消融朝气蓬勃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吾少孤孤:孤单B .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戚:忧愁,悲伤C .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够D . 比得软脚病比:近来4. (2分)下列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A .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B . 不抑耗其实而已C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D .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5. (2分)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制止,约束B . 而绝江河绝:横渡C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犯罪D . 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由来的,无缘无故地6. (2分) (2015高二上·连江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乃瞻衡(通“横”)宇策扶老(指拐杖)以流憩B . 逮(及,至)奉圣朝谁悲失路(比喻不得志)之人C . 夙遭闵凶(不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D . 彩(色彩)彻区明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7. (2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 因释其耒而守株论世之事,因为之备B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厚者为戮,薄者见疑C . 以郑为亲己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D . 郑人有且买履者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8. (2分) (2015高二上·正定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余扃牖而居扃:上闩,关闭B . 以当南日,日影反照日影:日光照射物体所成的影子C . 无忘乃父之志乃:你,你的D . 可使足民足:使……富足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9.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福建版最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福建版最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福建版】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ﻩ(1砾珠块金), .(杜牧《阿房宫赋》)(2)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3)商旅不行, 。

 (范仲淹《岳阳楼记》) ﻩ(4) 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ﻩ(5,也师从之余当)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ﻩ(6)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①,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③,母后仍归我,于则为君助灯火,可平?"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④,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速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言。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义、《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莆田第二十五中学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命题人: 审题人:一、单选题(2*28)太阳是我们的家园,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我们的地球在离太阳很近的轨道上运行,它处地一个独天得厚的位置上。

下图虚线箭头表示天体的运动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较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A .天体1B .天体2C .天体3D .天体4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天体1为太阳,则诗中“婵娟”可能是( )A .天体1B .天体2C .天体3D .天体43.此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A .满月B .弦月(满月的一半)C .蛾眉月(满月的四分之一)D .新月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问题。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据报道,科学家预计2023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

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时有关太阳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色球层的黑子将增多增大B.光球层的耀斑将长时期爆发C.日冕层的太阳风将减弱D.在2012年左右太阳活动有过强烈活动7.到那时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海南出现极光现象B.太平洋沿岸地震频繁C.影响飞机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D.使地球上降水增多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9.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上学期高三语文月考一试卷 1、 本试卷分试题部分(分第I卷(题)和第II卷(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从“筑梦”计划中看教育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了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获得该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清华大学也启动了“自强计划”,入选考生最高可降65分。

随后,一批名牌高校(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筑梦计划(或称“高校专项计划”)”。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想法,但好想法得有好办法,没有好办法的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变成坏想法。

人类美妙的构想足够多,但就是因为失去了好办法,美妙的构想一经实践,就结出了丑陋的果实。

如果好想法与好办法相统一,好想法制约着好办法,好办法服务于好想法,好想法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好办法就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这种机制要体现机会平等的机制。

但机会平等的机制不等于过程平等,更不等于结果平等。

对于上大学的考生来说,只要给人以人人平等的机会即可,无论什么样的考试结果都是公平的结果,至少不是最坏的结果。

对于考生来说,这种机会平等的机制,就是考试。

对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是想从考试的结果来纠正考试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

有时候,公平再前进一步,量变就转化为质变,本来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

有人会说,美国也有对黑人等少数族裔的照顾政策,但这种政策,是建立在维护生源的多样性和平权政策的前提下,且受到法律的保障,并没有因此破坏机会平等和考试平等。

那些有权人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那些有钱人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

有权人和有钱人在招生的问题上没有法外特权,美国的制度机制、法制机制、考试机制、招生机制在各个层面都把权力和金钱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

由于中国建设法治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考试制度比较健全,在招生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的结果,就是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北大清华,有权有钱的人可能进入了北大清华。

无论是有权人还是有钱人,他们都会通过看不见的招数,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北大清华。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权之人有钱之人都会对上面的政策进行肢解,使之符合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变相成为招收有权和有钱人的大学生计划,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

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

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

如果认为考上北大清华之后就前途无忧,那是懒汉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如果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那就是变相的准血统论在作怪。

(选自《望东方周刊》2015年5月3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筑梦计划”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的“筑梦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B.获得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入选考生最高可降65分。

C.清华大学启动“自强计划”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高校专项计划”。

D.“筑梦计划”目的是纠正考试的不公平,但相反这计划的提出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

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梦计划”是一个好想法,但好想法得有好办法,没有好办法的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变成坏想法,同时也缺乏实践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B.作者并不歧视农村学生,而是认为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就可能让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高校,有权有钱的人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高校。

C.未来中国的有权人将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在招生的问题上他们没有法外特权。

D.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将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的原因是中国考试制度比较健全,招生制度不是很健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量变”“质变”的关系来看,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

B.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表明农村大学生因为考试无能才需要被照顾。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考生来说,这种体现机会平等的机制就是考试。

C.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

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

对于农村学生,“筑梦”就是个机遇。

D.我们不能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

入取高校后学生不应有懒惰思想,要知道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意味前途无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

安少传良学。

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

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

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

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

”闻之者皆感激自励。

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

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

弘因大言激励虞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阁衍衍,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

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

”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严重有威 严重:严肃持重 B.洛阳令身出案行 案行:巡视 C.北虏遣使奉献和亲 奉献:进贡 D.还之足示中国优贷 优贷:富庶 5.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

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

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把那些没 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

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 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

(1 1分)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分) ()庄子《逍遥游》中的“ , ”借助朝菌、蟪蛄表明人生苦短。

()在《师说》中与韩愈认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相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 “回来过没?” “没。

”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