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教版(2016)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资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2.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相关历史事实和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资料和案例分析等,以便于教学演示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演示和教学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内容包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和洛阳的外国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不够深入;2.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足;3.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史实的解读,突出人物形象,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掌握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近现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教学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4.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的影响?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 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印文化交流--玄奘西游
天竺
玄奘西游
唐朝
中印文化交流--玄奘西游
玄奘西游时间: 贞观初年 天竺国主要是指: 印度
日本唐人 街
遣唐使
天竺
玄奘西游
唐朝
鉴真东渡
日本
中印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大唐是个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 国家,应该常去学习。 —《日本书纪》
中日文化交流--遣唐使
遣唐使
唐朝
日本
公元630-895年间,遣唐使到达唐朝者 共十四次(一说实为十三次)。使团人员 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工 作人员,一次人数往往多至数百人。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年代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唐文化对 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 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艰苦卓绝的西游 体现出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 精神动力。
一、汉并天下 白手起家
纽约唐人街
请继续完成历史助学的健康 发展应持什么态度?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重和理解; 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 发展中日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 和世界和平。
A
1、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 目的是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学真谛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日本和服 是依照唐朝汉服时尚,饮茶风气,五月初五的“端午( 阳)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 节”等,就是那时候从中国传去的。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测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盛唐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往非常频繁。

唐朝的制度、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诗歌、建筑等,都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日本还保留着诸多“唐风”的印记。

当年由唐代高僧在日本修建的寺庙,被今天的日本政府定为日本“一级国宝”的是()A.唐大昭寺B.唐招提寺C.唐大明寺D.唐法门寺2.唐朝时,一个中国人去了日本。

回国后他向人们描述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

其中错误的是()A.土地是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的B.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C.在日本市场上可以买到唐三彩D.贵族子弟游手好闲,但靠世袭都有官做3.日本学者本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

”当时日本的前进得益于()A.鉴真东渡B.玄奘西行C.郑和下西洋D.遣唐使来华4.“兼容并包,繁荣开放”是唐朝特有的文化符号。

以下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遺唐使来华B.鉴真东渡日本C.玄奘西行D.马可•波罗来华5.《中国诗词大会》持续热播,再次让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

下列诗句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是()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D.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6.据记载,公元630﹣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这说明()A.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B.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C.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楚文化D.日本根据中国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7.有关鉴真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高僧B.他主持设计了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唐招提寺C.他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D.他第五次东渡日本成功8.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生活中的历史
端午节
201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先源一中 程铭
礼尚往来之“有客东来”



礼尚往来之“六次东渡”

礼尚往来之“西天取经”
礼尚往来之 “有客东来”
遣唐使船
关于遣唐使……
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 称为遣唐使。
遣唐使特点:
前后十多批 ——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长安城
平城京
货币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礼尚往来之 “六次东渡”
鉴真和尚 (688~763): 出生扬州,少有 大志,出家学佛, 成为当时著名的 律宗大师。
鉴真坐像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4、曾在天竺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 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的人物是( )
A.玄奘 C .鉴真
B. 戒贤 D .戒日王
5、《西游记》的故事用的神话的方式描述 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唐 僧师徒历经艰辛去的“西天”是指( )
A. 大食
B. 天竺
C . 日本
D .波斯
判断对错
1、阿倍仲麻吕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和寺内的鉴真塑像,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2、历史上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每一次都顺利到
——印度史学家阿里
“ 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 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西方历史学家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内容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使学生了解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重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史实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图片、地图、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3.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本节课的主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C.道教
B.伊斯兰教
D.佛教
4.(2016•赤峰期末)“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B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鉴 真 盲 目 航 东 海 ,
——
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
1、品质:六次东渡,不畏艰险和坚 忍不拔
2、贡献:传播佛教、医药知识、建筑艺
术、雕塑等,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
辨一辩:唐僧西游真相?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 一走就是几万里……”
0
0
0
0
玄奘西行
玄奘是身负背篓的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英国唐人街
日本唐人街
美国唐人街
思考: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
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
0 0
这是为什么吗?
0
0
1 2 3
0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0
0
0
•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
日本的影响; •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找出鉴真 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0
0
• 重点 • 难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一、遣唐使
1、 什么是遣唐使?日本为何要派“ 遣唐使”来唐朝? 2、日本遣唐使的规模、代表人物、及 其事迹。
3、遣唐使的作用有哪些?
“遣唐使臣” 印章
日本遣唐使路线图 日本政治中 心:奈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展示
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鉴真东渡
(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主持修建的 唐招提寺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玄奘西行
辨一辩:唐僧西游真相?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 一走就是几万里……”
玄奘西行
玄奘是身负背篓的
行脚僧,身穿和尚服,
脚着草鞋,戴着大耳环
,胸前挂念珠,左手经
卷,右手拿拂尘。
玄奘像
玄奘西行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贞观初年
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
进了____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______ 开明 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
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
”。
学习与 2-3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 探究
内地的文化,如历法、绘画、书法、书籍、医药等; 内地的生产技术,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 、纺织刺绣、建筑房屋等; 内地的优良品种,如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等。
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的大都市。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____
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统一青藏高唐蕃和亲促 吐蕃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进了______
2.目的:学习中国的 先进文化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 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 书法艺术 、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鉴 真 和 尚 六 次 东 渡
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
“ 不 是 遂 为 ”不法 至事 日也 本, 国何 ,惜 本身 愿命
……
鉴真东渡
对外友好 往来
日本 印度
遣唐使来华 鉴 真东渡
玄奘西行天竺 《大唐西域记》
双 兼向 容交 并流 蓄,
1.(2015•东台期中)隋唐时期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好学的民族,
下列日本到唐朝的人员中是政府委派的( A ) A.遺唐使 B.留学生 C.留学僧 D.商人
2.(2016•惠州联考)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 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的人物是( C ) A.张骞 B.鉴真
杜甫
诗风 淳朴厚重 ,抒发悲愤凄婉之情,被称为
“诗史” 诗圣 平易近人 ,通俗易懂
白居易直面社会现实,诗歌
2.书法与绘画: 人物 特点 作品
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______ 欧阳询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颜氏家庙碑》
《九成宫醴泉碑》 《步辇图》 送子天王图 》
阎立本 ______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C.玄奘
D.班禅
3.(2015•安徽学业考)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D )
A.基督教
C.道教
B.伊斯兰教
D.佛教
4.(2016•赤峰期末)“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B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孝谦天皇仿二王字体所写
鉴真东渡
鉴 真 和 尚 对 日 本 医 学 的 影 响
鉴真在日本传授 佛经,还传播中国的 医药、文学、书法、 建筑、绘画等,为中 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 越额贡献。
鉴真东渡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______ 鉴真 。
2.贡献: (1)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 绘画等。
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 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 《日本书纪》
原因: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去学习。 意义: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 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遣唐使(遣隋使)(新罗遣唐使)
唐朝 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1.背景:______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青岛4中 徐崇山
经济的繁荣
1.概况: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 繁荣景象,
2.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 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生产水平高,以越窑的青瓷 ____、邢窑的白瓷 和 唐三彩 最为著名;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1.唐朝是
的社会风气
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
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4-1.唐诗: (1)地位:______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代表。
人物 李白 诗歌特点 称号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 “______” ______情怀
开明 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______ 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 天可汗 ”。
学习与 2-1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 探究
内地的文化,如历法、绘画、书法、书籍、医药等; 内地的生产技术,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 、纺织刺绣、建筑房屋等; 内地的优良品种,如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等。
请结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 流》优教导学案,完成【自
主学习】环节
遣唐使
什么是遣唐使?
学习与 探究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
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遣唐使团的地位和成员构成有什么特点?
官方使团人才多元
“遣唐使臣” 印章
日本遣唐使路线图 日本政治中 心:奈良
学习与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呢?意义? 探究
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 尚武风气 盛行一时。
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唐朝 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1)地位:______
(2)代表。 人物 李白 诗歌特点
“ ”
称号
诗仙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 “______” 浪漫 情怀 ______
英国唐人街
日本唐人街
美国唐人街
思考: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
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
1 2 3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
影响;
•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找出鉴真和玄奘 的共同之处。 •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2.玄奘为什么要西行, 前往天竺?
佛经中有些疑难问题,众 说纷纭,难得定论。
3.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
贞观 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1.时期:______ 2.贡献: (1)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大唐西域记》 (2) 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 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手工业 瓷器生产水平高,以越窑的____、邢窑的
名;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商业
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的大都市。 ____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民族交往与交融
2-1.唐与吐蕃: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 定都逻些(些音suò) 。 统一青藏高原,
(2)友好交往:唐太宗把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画圣) 《
一、经济的繁荣
1-1.概况: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 现繁荣景象, 1-2.表现: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 要的生产工具(如 纺织业品种繁多,其中 和 ),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 和 最为著
杜甫
诗风

,抒发悲愤凄婉之情,有
”之称 “ ”
白居易直面社会现实,诗歌
,通俗易懂
4-2.书法与绘画: 人物 特点 作品
______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______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画圣是 ( )
《颜氏家庙碑》
《九成宫醴泉碑》 《步辇图》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