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
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

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古筝曲《云裳诉》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这首古筝曲以其典雅的曲调和深刻的诗意,吸引着无数听众和音乐爱好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云裳诉》中的诗意与韵律进行浅析,探讨其吸引人的原因。
让我们来谈谈《云裳诉》中的诗意。
这首曲子的词源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的《长恨歌》。
白居易以云裳诉的形式表达了对长安昔日辉煌的痛惜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这些深情款款的词句将时代的变迁与人情冷暖融入了一曲华美的音乐之中。
《云裳诉》的诗意在曲子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旋律和意境相得益彰,调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我们来谈谈《云裳诉》中的韵律。
这首曲子采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上分为引子、主歌和尾声三个部分。
曲子旋律流畅优美,曲调起伏跌宕,通过引子的悠扬悠扬,主歌的凄美悲歌和尾声的悠扬悠扬的安抚,将整个故事从悲伤到平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各个部分相互呼应,构成了曲调上的完美和谐。
而在演奏技巧上,《云裳诉》要求演奏者能够准确地把握曲子的情感,用各种技法巧妙地表现出歌词所描述的情感,让听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曲子所表达的故事情节。
这就要求演奏者对曲子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做到深入到位,以达到传达诗意和韵律的目的。
古筝曲《云裳诉》中的诗意与韵律的交融,正是它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通过对诗意和韵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演奏者能够将曲子真正的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这就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够完美地呈现出这首曲子所蕴含的诗意和韵律。
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

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云裳诉》是一首古筝曲,由著名古筝演奏家胡伟红所创作。
该曲以唐代诗人李白的诗篇《夜泊牛渚怀古》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在古老的牛渚城留下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古筝曲《云裳诉》中的诗意与韵律进行浅析。
首先,本曲的音乐形式与李白的诗篇有着密切的联系。
曲子开始时,奏出了缓慢柔和的音调,仿佛是在描绘李白的夜晚行舟,感受着大自然的静谧和美妙。
接着,曲子快速有力,节奏明快,表现了李白内心的激动和热情,也反映了古中国的锐气和豪迈。
整个曲子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表现出了李白诗篇中的情感变化,从静谧到激动再到最后的平静。
其次,曲子的核心部分是“梦回牛渚”,也正是李白诗篇中心所在。
这部分的音乐构成是非常精妙的,曲调深情缠绵,表现出了李白内心深处所蕴含的思念和感慨。
在这一部分的最高潮处,出现了“梦回牛渚”的旋律,这是整个曲子最为动人的部分。
曲子通过这一部分的表现,揭示了李白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忆,同时也反映了古中国文化的内敛与深沉。
再次,本曲通过节奏的变化和韵律的运用,突出了对牛渚的美好描绘,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曲子中出现的回旋音符形象地勾勒出了牛渚灵动的河流,随着时间的推移,牛渚的美景也在音乐中逐渐展现。
整个曲子在韵律上的运用非常丰富,充满变化,在不同的部分中使用了不同的音符和节拍,使得曲子更具有层次感和动态性。
最后,本曲在音乐表现上,追求了一个温柔、恬静但不乏沉郁的氛围,这也与李白的诗风十分贴合。
整个曲子的旋律非常婉转,和谐而柔和,既能展现出李白诗歌中的豪气与激情,又能够表现出他柔情似水的一面。
这种独特的氛围,使得这首古筝曲成为了一首充满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总之,古筝曲《云裳诉》以李白的诗篇为创作素材,通过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出一种独特而深沉的古中国文化韵味。
这是一首表现出最佳诗意和韵律,让人陶醉其中的古筝佳作。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摘要】筝曲《云裳诉》是一首富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古曲,深受广大筝曲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筝曲《云裳诉》的背景与特点、音乐元素的赏析、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介绍筝曲《云裳诉》的起源和特色,然后通过分析其音乐元素来揭示其内在美感。
在演奏技巧方面,我们将重点讲解正确的指法和技巧、掌握曲调和节奏、以及表达情感和表现技巧等关键要点。
在结尾部分,总结筝曲《云裳诉》的魅力,并展望未来在演奏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强调重视技巧和表现力的平衡。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筝曲《云裳诉》的魅力所在,以及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为更好地演绎这首经典曲目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筝曲《云裳诉》,赏析,演奏技巧,音乐元素,指法,节奏,情感表达,表现技巧,魅力总结,演奏挑战,技巧平衡。
1. 引言1.1 介绍筝曲《云裳诉》筝曲《云裳诉》是传统中国筝曲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筝界瑰宝”。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古代宫廷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女子被误解和遭受磨难的故事。
曲子旋律悠扬动人,音符流畅婉转,表现了女子的忧愁和无奈。
筝曲《云裳诉》通过简洁而优美的旋律,展示了筝曲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演奏这首曲子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将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这首曲子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通过学习和演奏筝曲《云裳诉》,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可以提高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是筝艺爱好者不可缺少的经典曲目之一。
1.2 概述赏析与演奏技巧在演奏筝曲《云裳诉》时,正确的指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个音符的演奏都需要准确的位置和力度,才能保证音乐的流畅与清晰。
演奏者还需要掌握曲调和节奏的变化,将音乐的情绪与节奏感表现出来。
表达情感和表现技巧也是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将曲目中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情绪的起伏与变化。
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

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云裳诉》是一首古筝曲,具有浓郁的诗意和独特的韵律。
本文将从诗意和韵律两个方面对这首古筝曲进行浅析。
从诗意的角度看,《云裳诉》通过音乐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虚幻而美丽的世界。
曲子开头的音符轻柔流畅,如缕缕轻云飘动,给人以悠远、空灵的感觉。
接着,音符逐渐加快,犹如云霞般变幻多彩,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在曲调的高潮部分,音符迅速连续,宛如飞瀑流泻,犹如诗人的激情和张扬之情。
而在曲子的结尾,音符渐渐减少,宛如归于平静的云雾,给人以安静和舒适之感。
整首曲子贯穿了一种浓郁的诗意,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和情感的深情表达,营造出一种宛如置身于云端之境的美妙感觉。
可以说《云裳诉》通过音乐展现出了卓越的诗意。
从韵律的角度看,《云裳诉》巧妙地运用了古筝的技巧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曲子的节奏适度舒缓,音符之间的跳跃、滑动等技巧使得音乐流畅而有力,给人一种韵律感。
曲子中运用了大量的琶音和颤音等技巧,这些技巧在古筝演奏中非常常见,能够增添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曲子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音符重复和音符变化,使得音乐更加多变和丰富。
曲子的音符转换和音域跨度较大,这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较高,也给人一种音乐在表达中的变化和张力感。
《云裳诉》通过独特的古筝技巧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使得整首曲子更加生动和有魅力。
《云裳诉》是一首具有浓郁诗意和独特韵律的古筝曲。
通过音乐的表达,曲子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虚幻而美丽的世界,给人以悠远、空灵的感觉。
曲子运用了丰富的古筝技巧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使得整首曲子更加生动和有魅力。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筝曲《云裳诉》是一首富有东方韵味的传统筝曲,其曲调优美,音韵悠扬,表达了古代中国女子忧郁凄美的情感。
作为古筝演奏者,了解并掌握《云裳诉》的赏析与演奏技巧对于提升自身演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赏析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对筝曲《云裳诉》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广大古筝爱好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这首经典曲目。
一、筝曲《云裳诉》赏析《云裳诉》原名《云裳怨》,是中国古代乐坛的经典名曲之一,出自唐代音乐家麻九的手笔。
该曲以其悲凉的旋律、婉转悠扬的音韵、优美的曲调和恢宏的气势,成为了古筝演奏中的经典之作。
曲子以其清新高远、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成为世人心目中的美的象征,也成为筝曲中的经典之作。
《云裳诉》的曲调优美婉转,曲调起伏跌宕,表现了一种辗转追忆,婉转凄婉的情感,带有浓厚的女子柔情之感。
古筝在演奏中需要表现出这种悲凉柔情,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女子的凄美心情。
在演奏风格上,《云裳诉》要求演奏者要力求婉转,表现出女子的多愁善感,抒发那种凄婉悽楚之情。
层层叠叠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犹如云裳舞动的身影,轻盈曼妙,又带着一丝沉郁和凄美。
演奏时需要灵活运用筝弦,使得古筝在演奏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旋律的层次感和空灵之美。
筝曲《云裳诉》是一首充满东方韵味的古筝经典名曲,其优美的曲调和悲凉的情感,使得它成为了古筝演奏中的经典之作。
在演奏时,需要表现出女子的多愁善感和凄婉之情,使得听者仿佛能够体味到古代女子的忧郁之美。
1. 左手技巧在演奏筝曲《云裳诉》时,左手主要负责按弦和变音操作。
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的按弦力度和位置,要根据曲调的要求,轻重得当地按弦,使得旋律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情感。
在进行变音时,要注意手指的力度和位置,使得音色能够变化丰富,增添旋律的表现力和美感。
右手主要负责琴弦的拨弦和滑奏操作。
在演奏《云裳诉》时,需要灵活运用右手的指法和力度,以表现出曲调中的婉转和凄婉的情感。
在拨弦时可以根据音乐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指法,如用食指拨寒江独钓第一弦可以使音色更柔美,用中指或无名指拨下两弦可以使音色更加圆润。
筝曲《云裳诉》中的诗情与筝韵

筝曲《云裳诉》中的诗情与筝韵摘要:《云裳诉》作为诗歌与乐曲融合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其为例,通过对《云裳诉》和《长恨歌》的关联性介绍,进而对这场跨越千年的曲与诗的交融进行结构上的划分和分析。
之后分段分析了《长恨歌》为题材创作的《云裳诉》其中的故事主线一、杨妃入宫深受宠,二、兵乱事发难分舍,三、马嵬生死永别离,四、思而不得徒叹息中四个部分暗含的诗歌情感表达,最后通过对乐曲中气息与曲协同的气韵美,“碗碗腔”独特性音韵美,古筝曲中的意韵美三方面论述,多方面道出《云裳诉》中的筝韵之美。
关键词:《云裳诉》;诗歌;诗情;筝韵一、《云裳诉》创作背景古筝原名秦筝,距今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后被人冠以“古”字,故称为古筝。
自古我国对古筝就极为推崇,并有“群声之祖,万乐之师”的美称。
汉《古诗十九首》中有句:“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之神。
”汉侯瑾《筝赋》有句:“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鲁迅有《赠人》(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
”不难见得古筝的重要地位。
《云裳诉》的素材取自于《长恨歌》,又在《长恨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上的融合和情感上的扩充,曲中暗含了《长恨歌》故事的主线。
大多数前辈只是单纯的对诗歌或者乐曲进行分析,亦或者是手法和结构分析,《云裳诉》之美渐渐成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云裳诉》和《长恨歌》作为一场跨越千年的和鸣,曲中有诗,诗中又有曲。
诗有诗情,筝有筝韵。
其乐曲以完美的音乐形象,深刻而具体地描绘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种种手法尽显其中,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现代音乐和民间音乐完美的结合,诗和曲的完美交融表现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情和“尽将心事付筝弦的”的筝韵。
《云裳诉》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周煜国于2002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由古筝演奏家袁莎女士演奏。
该曲创作素材取自白居易长篇叙事名篇《长恨歌》,并在原本的故事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在创作。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1. 引言1.1 介绍《云裳诉》筝曲《云裳诉》是一首经典的传统筝曲,曲调悠扬动听,情感深沉。
这首筝曲源自唐代乐府诗《长门怨》,描述了一个女子在长门守望远方的情愫,无奈间的思念与忧伤。
筝曲《云裳诉》在古筝演奏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认为是考验演奏者技艺和表现力的经典之作。
其旋律优美,音韵凄婉,令人陶醉感受古人的恋情和深情。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技巧和技能,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
通过演奏《云裳诉》,演奏者可以体验到古代文人的悲怆情愫,感受到古老时代的风情与遗憾。
这首曲子不仅展示了筝曲的魅力,也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云裳诉》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需要技术的娴熟和表现力的细腻,才能将这首筝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1.2 表明本文主题本文将详细介绍筝曲《云裳诉》的赏析与演奏技巧。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具体演奏技巧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筝曲的魅力。
我们将重点强调演奏技巧在筝曲演奏中的关键作用,希望能够引发对筝曲艺术的更深入探讨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不仅可以帮助筝曲爱好者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也能够促进筝曲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筝曲《云裳诉》作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具有独特的魅力,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并沉浸在这首优美的筝曲之中。
1.3 引出演奏技巧与赏析内容《云裳诉》是一首古老而优美的筝曲,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也体现了筝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首筝曲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同时重点介绍演奏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曲目。
通过正确的手指位置与姿势、曲调的节奏与情感表达、以及细节处理与表现力方面的讲解,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云裳诉》这首筝曲,并在演奏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结尾部分,我们将总结《云裳诉》的独特魅力,强调演奏技巧对筝曲演奏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筝曲发展的方向,希望能够为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

筝曲《云裳诉》赏析与演奏技巧1. 引言1.1 引言筝曲《云裳诉》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流畅婉转,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演奏时,需要通过手指轻柔地弹奏筝弦,巧妙地控制力度和速度,使得每个音符都能够传达出深情款款的情感。
筝曲《云裳诉》的演奏要求琴者具备扎实的基础技巧和敏锐的表现力。
在演奏过程中,要做到音准精准、音色优美,同时要注重情感表达,让每个音符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热爱。
筝曲《云裳诉》是一首值得深入研究和细心演绎的经典曲目,通过对其赏析和演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引言】2. 正文2.1 筝曲《云裳诉》简介筝曲《云裳诉》是中国古代传世名曲之一,源自唐代。
这首曲子以妇人私赴宴会,乘夜返家,遇风雨,身上衣裳湿透,于路遇见世人不赏识的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女子身世悲苦的形象。
曲调优美,富有悲凉之情,深受广大乐坛同仁的喜爱。
相传唐代李白曾听《云裳诉》,并留下了“浮云三载空相逼,世人未識沈翁诗”的诗句。
筝曲《云裳诉》的音乐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表现了作者对女子遭遇的深深同情与慨叹。
曲调跌宕起伏,节奏变化丰富,旋律动听,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演奏这首曲子需要注重把握好音准和节奏感,加强对音色的处理,使乐曲更加动人。
筝曲《云裳诉》是一首值得深入挖掘和演绎的古典乐曲,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探求。
希望更多的乐手能够通过演奏《云裳诉》这首曲子,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让这份文化瑰宝继续在后人手中发扬光大。
2.2 筝曲《云裳诉》的赏析筝曲《云裳诉》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曲目以其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缠绵的情感来赢得广泛的赞誉与喜爱。
筝曲《云裳诉》的曲调优美婉转,旋律优美动听。
曲调简洁清晰,旋律高低跌宕起伏,如云卷云舒,如裳袖飘逸,展现出一种浓烈的古韵风情。
整首曲目节奏明快,音色纯净,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作者:王燕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6期【摘要】《云裳诉》是诗歌与乐曲融合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其为例,通过对《云裳诉》的创作背景及其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一一介绍,进而对这场跨越千年的曲与诗的交融进行结构上的划分和分析。
之后分段分析了《长恨歌》为题材创作的《云裳诉》其中的故事主线中的兵乱事发难分舍和思而不得徒叹息中两个部分暗含的诗歌情感表达,最后通过对乐曲中气息与曲协同的气韵美、“碗碗腔”独特性音韵美、古筝曲中的意韵美三方面论述,道出《云裳诉》中的韵律之美。
【关键词】《云裳诉》;诗歌;诗情;韵律【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32-02【本文著录格式】王燕.浅析古筝曲《云裳诉》中诗意与韵律[J].北方音乐,2020,03(06):32-33.引言《云裳诉》的素材取自于《长恨歌》,又在《长恨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上的融合和情感上的扩充,曲中暗含了《长恨歌》故事的主线。
大多数前辈只是单纯地对诗歌或者乐曲进行分析,或者是进行手法和结构分析,《云裳诉》之美渐渐成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云裳诉》和《长恨歌》作为一场跨越千年的和鸣,曲中有诗,诗中又有曲,诗有诗情,筝有韵律。
其乐曲以完美的音乐形象,深刻而具体地描绘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种种手法尽显其中,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现代音乐和民间音乐完美的结合,诗和曲的完美交融表现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情和“尽将心事付筝弦的”的韵律。
一、《云裳诉》中的诗情美(一)兵乱事发难分舍兵乱事发难分舍(第51-98小节,谱例1),结构上为B快板部分,其中51-56小节属于过渡部分钢琴曲独奏,57-98古筝主奏,钢琴伴奏。
在几个小节的钢琴独奏过渡后,57小节开始出现积极跳跃的快板部分,“托劈”技巧的使用让先前舒缓悠扬的氛围变得更加凝重,仿佛有诗中那“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紧张氛围。
而这种紧张的氛围下,在96-98小节却出现较多“摇指”和按滑音演奏技法的使用,让乐曲显得有些欢快,并用此部分尾部重复的旋律线条让这种欢快的情感递步推向高潮。
“兵乱事发难分舍”部分夹杂了复杂的情感,前期紧张的氛围让人不觉蹙眉,仿佛诗云“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事之将发,而后欢快跳跃又不觉让人沉醉,爱人暂且还在,心底还有些许安宁。
在递进的情感营造中逐步将心绪带入高潮,是欢快的曲调却也是分离前的绝响。
这种多变的曲音表达恰恰在更好地凸显那种兵荒马乱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难舍与难分。
其曲美,美在撩动心弦,张弛有度;其诗情美,美在唐杨之爱,情之深,意之重。
(二)思而不得徒叹息思而不得徒叹息(第211小节到第225小节,谱例2),主要由A慢板再现部分和尾声部分组合而成。
211-225小节古筝主奏、钢琴伴奏。
225小节古筝钢琴合奏。
本段旋律是A慢板部分的完美再现,韵律让听者熟悉,但其情感在华彩部分铺垫之后,表达上却别有一番韵味。
这部分对华彩部分起到了承接和延续的作用,该段悲伤的情感氛围浓郁,整体布局紧凑,旋律较为舒缓悠扬,曲音沉静而又悲凉,仿佛天长地久有尽,而此恨绵绵无期。
刻骨思念和不舍,都化为琴弦上的轻拢慢捻,君王思而不得,唯有一声叹息。
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古筝和钢琴强劲有力。
《云裳诉》以急板点指、摇指和刮奏结束全曲。
唐玄宗和贵妃之爱在铿锵有力的古筝和钢琴的旋律中得到升华。
唐玄宗和杨贵妃之爱不再是二人之爱,而是听者心中之爱。
唐玄宗和杨贵妃之爱不再是二人之悲,而是千古爱而不得之人之悲。
其曲美,美在夜间听来,弦韵铮铮入耳,揪人心弦,筝筝滴血,筝筝泪下;其诗情美,美在听曲如诗,诗情绕梁三月,诗同曲哀,字字珠玑,字字皆哀。
二、《云裳诉》中的韵律古筝的声音是靠拨动筝弦,使之颤动而产生,单纯的筝音是无法打动听众的。
许多人之所以为筝曲而着迷,是因为筝曲在创造中和弹奏时暗含韵意,能与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通,正有言道:“音成古意指含情,曲如流水筝有韵”,这就是韵律的最好诠释。
《云裳诉》以千百年名篇《长恨歌》为素材,在文学的领域之外大胆地用乐曲进行再创造,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及深切的情感表达。
《云裳诉》在这样丰富的文化背景下,韵律的成功塑造主要体现在气随曲动的气韵美、迂回百转的声韵美、情意深远的意韵美三个方面。
(一)气随曲动的气韵美音乐作为最美的语言,音乐的表达就如同说话一样,无论是抑扬顿挫、婉转低回还是慷慨激昂,都是喉中声带颤动,同时也是呼吸吐纳气息的流动。
传统观念里气韵的定义是呼吸有节奏的吐纳,实际上氣韵不仅仅是演奏者在恰当时间有序的呼吸吐纳,更是和乐曲产生一种应和共鸣。
随情感的高低,指法的使用一呼一吸。
一首曲子的演奏效果的好坏,除了指法上和曲谱把握上的差距,在气随曲动的融入性上,演奏家和普通人注定会产生极大的差距,这就是气韵把控的不同。
尤其对于《云裳诉》这首极具情感内涵的作品,作者在曲子的创作中,将情感的高潮点融入技法的使用,譬如引子部分8-9小节连续的“托劈”,16,17小节“双托”,B快板部分较多“摇指”和按滑音,201小节和202小节强有力的摇指和挂奏,以及尾声部分的急板点指、摇指和刮奏。
这些既是筝曲情感表达的宣泄口,也是气息和情感共同积累的一种蓄势而发。
《云裳诉》充满了这种宣泄的口,让气息随曲而动的气韵美在演奏者弹奏的时候,口中一吐一呐融入其中,酣畅淋漓。
(二)迂回百转的声韵美声韵即乐曲的声音,《云裳诉》中碗碗腔对其声韵美的促进也是本曲一大亮点。
碗碗腔作为陕西地方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碗碗腔因其音声悠扬,音色独特,唱腔优美,声韵和谐,唱句或长短不一,或公整有序,听之感人肺腑,故流传极为广泛。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或多或少都能哼唱几句。
而《云裳诉》作为陕西筝曲的代表作,其中碗碗腔的应用为作品起到了极大的增色作用。
《云裳诉》从作品内容上严格来说可以说是杨玉环爱情悲剧,即女性爱情悲剧。
这个主题正应和了碗碗腔“凄凉调”的特点。
作者当仁不让地把“碗碗腔”作为整个曲子情感表达的主线,用碗碗腔的舒缓或清丽的声线特征积极去表达作品中唐玄宗和杨贵妃内在情感活动。
碗碗腔因其声音婉转悠扬的特性,既可以用悠扬去表达作品中唐杨之爱美好的欢喜,又可以用婉转去表达唐杨分离之凄苦,一喜一苦全在递进的情感氛围渐进的营造中,同样的曲调让喜情有喜、哀情有哀,碗碗腔巧妙而又多变。
碗碗腔的使用使得乐曲在凄凉的情感表达和氛围的营造上格外成功,让听众容易伴随碗碗腔的缠绵悱恻、哀转凄绝的声调坠入这个动人悲伤的爱情故事。
《云裳诉》中千回百转的声韵之美让听者不得不为之动容。
(三)情意深远的意韵美作品在情感表达上顺承起承转合及升华这样一个特点,并且情感表达有的放矢,情谊深远。
起——奠定情感:自引子部分开始,整体音乐旋律较为激昂。
钢琴曲用于伴奏,曲音较为悲凉。
节奏由慢而渐快,悲伤的情感呈现逐步递推的状态。
古筝和钢琴的配合,时筝时琴极力渲染悲伤的情感基调。
在一长段悲伤情感基调的奠定后,乐曲进入A慢板部分,大量出现#4和b7,整体体旋律呈现一种逐渐向上的推进状态,并且同样旋律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12-50小节部分,整体布局紧凑,旋律较为舒缓悠扬,听曲音虽略有哀怨悲凉之意,但整体是“喜音”。
整体旋律呈现一种逐渐向上,整体布局紧凑,旋律较为舒缓悠扬,从情感表达上无处不在诉说杨贵妃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也在旋律递进中逐步推向第二个高潮,让听众沉浸其中,醞酿了足够的情感,充满意蕴。
承——兵乱事发:B快板部分,在几个小节的钢琴独奏过渡后,57小节开始出现积极跳跃的快板部分,先前舒缓悠扬的氛围变得凝重,用摇指营造出紧张氛围。
而这种紧张的氛围是一种未来危机的隐喻。
之后,乐曲却又显得有些欢快。
并用此部分尾部重复的旋律线条让这种欢快的情感递步推向高潮。
表达了杨贵妃受宠,听众伴随旋律的起伏心情也忽高忽低,紧扣心弦。
转——生离死别:华彩部分,曲风由前半部分的紧凑渐变为自由而随意。
慢而渐快的摇指和扫弦,丝丝拨动听者的心怀,旋律由高而低,悲伤的情绪逐渐浓郁,暗示了唐杨二人的不舍。
乐曲前半部分整体声音低沉,音色丰满。
而乐曲的后半部分较为安静,将人物痛苦的情感极力描绘,听众不由为之感染。
在结尾部分,曲音悲壮,悲伤之情让听者不由潸然泪下。
和——爱而不得:A慢板再现部分。
这旋律是A慢板部分的完美再现,韵律让听者熟悉,但其情感在华彩部分铺垫之后情感上得到一种强化和突出。
这部分对华彩部分起到了承接和延续的作用,该段悲伤的情感氛围浓郁。
三、结论综上而言,《云裳诉》出色的表达了和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歌和情感的交融,增加情感内涵和文化深度,韵律的突出表现给人曲有终而意无穷的享受。
对筝曲《云裳诉》中诗情和韵律的分析让人受益匪浅,让人明白《云裳诉》因何而美,美之有缘有由。
参考文献[1]王艺洁.探析从《乡韵》到《云裳诉》的音乐表现和艺术特点[J].民族音乐,2016(4).[2]毛婕.论筝乐艺术与戏曲音乐的关系[J].戏曲艺术, 2012(4).[3]季菁.浅谈古筝演奏中左手技法的重要性及其训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4).[4]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5).作者简介:王燕(198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