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丕平献土

答:丕平献土是中世纪加洛林王朝国王矮子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史称“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2.百年翻译运动

答: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翻译活动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3.再征服运动

答:再征服运动是8~15世纪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的战争,又称收复失地运动。

参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士,并且也得到教皇支持。史学家以718年,倭马亚阿拉伯征服西哥特王国,以及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建国为收复失地运动的开端,以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为终。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了收复失地的斗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收复。l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统一。1479年,卡斯提尔与阿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l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再征服运动结束。再征服运动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统一。但西班牙统治者迫害留下来的伊斯兰教徒,大批手工业者及农民的出走,给西班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4.兰克学派

答:兰克学派又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史学”诸流派。

5.《海洋自由论》

答:《海洋自由论》是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第一份以“海洋”为主题的严肃思考,由荷兰人文主义法学家格劳秀斯所著。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从海洋的物理本性及中世纪罗马法和基督教自然法这两大传统阐明了海洋对于人类世界所可能拥有的道德意义与政治意义。该书提倡“公海自由”,认为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和

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海洋自由论》发表以后,遭到荷兰以外国家学者的围攻。

6.艾德礼政府

答:艾德礼政府是二战后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艾德礼是英国工党政治家,1945年7月,因工党在大选中获胜而取代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组建艾德礼政府。任内取代丘吉尔与杜鲁门、斯大林共同出席了波茨坦会议,并支持马歇尔的“欧洲复兴计划”。艾德礼政府时期在资产阶级允许范围内大规模实行福利事业,建立国民医疗服务制度,对一些工业实施公有化,同时使英国摆脱了殖民主义,完成非殖民化,并授予原殖民地的印度和缅甸独立地位。1951年,丘吉尔再次当选首相,艾德礼政府结束。

7.巴布教徒起义

答:巴布教徒起义是1848~1852年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因参加者以巴布教徒为主,故名。穆罕默德于l847年自称为马赫迪,创巴布教(巴布意为门户,即默罕默德自称是救世主把意旨传达于世人的门户),主张制度和法律应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财产,保障贸易和商业利益,男女平权,人人平等而幸福。1847年,巴布被捕入狱,各地遂纷纷起义。起义的主力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领导者为低级教士和商人。最大的三次起义为:l848~1849年的马赞德兰起义,1850年的赞兼起义、尼里士起义。起义引起国王惊恐,于1850年将巴布处死,并调集重兵对各地起义进行镇压,起义失败。

8.拜占庭军区制

答:拜占廷军区制又称塞姆制,是拜占庭帝国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早在6世纪,

拜占庭就在北非和意大利实行军区制,由军事长官督军兼理政务,公元7至12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境内普遍推行,即按军区、师、团、营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这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促使拜占廷农兵阶层形成并发展,对加强拜占廷国防力量,稳定社会经济均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科穆宁王朝时期(1081年~1185年)军区制已经瓦解,被普洛尼亚制(又称恩准制)取代。

9.苏共二十大

答:苏共二十是1956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并在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0.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

答: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又称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9月成立的松散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l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简答

1.法国大革命对英国影响。

答: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动了整个欧洲,撼动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体系,对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对英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保守主义兴起。英国国会议员爱德蒙·伯克(1729~1797)最早表达出保守主义思想。他从政治、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全盘否定法国大革命,但表示赞同渐进的改革。

(2)对英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拿破仑一世在特拉法加海战后被迫放弃侵英计划,转而对英实施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准发生贸易关系,并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这个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的封锁体系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但并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

(3)对英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①由遏止法国到中立政策

18世纪英国与法国的争霸斗争持续时间最久,也最激烈。因此遏止法国过分强大和对外扩张就成了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点。法国大革命初期,绝大多数英国人乐于见到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国大革命持同情或支持态度,此时英国的对外政策也被土耳其事务和南美事务分散,英国政府对法国革命采取了不干涉的中立主义政策。

②由敌视法国到大陆均势

1791年,路易十六被处死,法国国内革命也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运动的发展,于是,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形成。此后,先后形成了七次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英国为参战外,但英国则向同盟各国提供了大量经费。英国对法国的外交政策由中立转向敌视。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策转为大陆均势,欧洲大陆各个列强国家的势力,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2.结合《维也纳条约》条款谈谈对世界影响。

答: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欧洲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1815年1月3日,英、奥、法三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规定三国如遇他国进攻,就互相援助,法奥各出兵15万,由英国供应军火。由于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才达成协议,并且在1815年6月9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即《维也纳条约》。

(1)《维也纳条约》条款

①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以及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了“自己的统治”。

②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及海外领土。波兰被瓜分;瑞典失去芬兰,就把挪威划归瑞典;法国殖民地被瓜分。

③建立由德意志34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邦联是一个松弛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的局面。

④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法国必须赔款7亿法郎,并且交出军舰。把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归尼德兰执政兼管。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扩大瑞士边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