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题后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世界人权宣言》】正确答案: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宣言。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宣言在确认私有财产权的基础上还规定了各种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还规定了社会保障、免于失业、同工同酬、给薪休假、受教育和适度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宣言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和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为国际人权领域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2.【非殖民化】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世界通史真题正确答案:二战后联合国在协助殖民地领土从其殖民地地位过渡到具有完全主权和独立的国家资格的过程。
非殖民化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殖民主义以及与之有联系的一切殖民措施,使殖民地与附属国家人民脱离殖民国家和宗主国,摆脱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通过行使其自决的权利,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建立具有完全独立和主权的国家。
联合国大会于1960年12月14日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通常被简称为《非殖民化宣言》。
联合国系统的非殖民化工作和努力,对于反殖民主义斗争是很大的鼓舞和支持,加速了殖民地与附属领土的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进程。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3.【冷战】。
兰州大学2015年历史学综合真题;苏州大学2016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云南大学2017年世界史基础真题;兰州大学2018年历史学真题正确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所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以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提出的致国会的《国情咨文》,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真题 (中国通史)及答案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真题(中国通史)(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9,分数:45.00)1.弭兵运动(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历史入学统一考试真题与答案详解_毙考题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结盟国D.联姻国2.西汉时,主张文治,反对“马上治天下”的是()。
A.叔孙通B.娄敬C.贾谊D.陆贾3.唐代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固化为宰相名号始于()。
A.太宗时期B.高宗时期C.玄宗时期D.德宗时期4.元朝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
A.理藩院B.都察院C.宣政院D.噶厦5.龚自珍诗:“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
从此烧尽虫鱼书,甘作东京卖饼家。
”反映了他的学术转向()。
A.今文经学B.古文经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6.规定取消公行制度,外商可与华商直接交易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望厦条约》D.《天津条约》7.民国时期,陆军的师、旅、团、营、连相当于清末新军的()。
A.镇、协、标、营、汛B.镇、标、协、营、队C.镇、协、标、营、队D.标、镇、协、营、哨8.五四时期,毛泽东参与发起的进步社团是()。
A.互助社B.新民学会C.少年中国学会D.新潮社9.1935年,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的控制对外贸易、经办军火进口的机构是()。
A.交通银行B.中国银行C.邮政储金汇业局D.中央信托局10.1953年,为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我国采取的新措施是()。
A.实行国家合同定购B.发展农业合作社C.推行“以粮为纲”政策D.实行统购统销11.古埃及的“金字塔时代”是指()。
A.早王朝时期B.古王国时期C.中王国时期D.新王国时期12.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化被称为()。
A.哈拉巴文化B.涅伽达文化C.欧贝德文化D.哈雷夫文化13.希腊化时代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哲学派别是()。
A.犬儒学派B.斯多亚学派C.伊壁鸠鲁学派D.新柏拉图学派14.著名的罗马圆形大竞技场建于罗马帝国的()。
2018年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史)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8年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史)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6. 论述题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Benistun inscription正确答案:贝希斯敦铭文,指古波斯国王大流士刻在贝希斯敦山崖的文字。
公元前6世纪,波斯贵族大流士在镇压境内的高墨达暴动后夺得王位,波斯国内爆发了两次反对大流士的起义。
大流士残酷地镇压了这些起义,并用古波斯语、阿卡德语和埃兰语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故称为贝希斯敦铭文。
后被罗林森破译,奠定了亚述学发展的基础。
2.Edict of Milan正确答案:米兰敕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当时统治帝国东部的李锡尼联合发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合法,与其他宗教并立,并归还从前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
《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开始保护和利用的方针,基督教开始与罗马帝国政权合流,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
3.Concordat of worm正确答案:沃尔姆斯协定,中世纪神圣罗马皇帝和教皇达成的宗教妥协条约。
中世纪罗马教权和世俗王权斗争一直激烈,112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同罗马教皇签订有利于教皇的《沃尔姆斯协定》。
规定德意志主教一律依照教会法选举,皇帝或者他的代表出席选举会议,新主教由皇帝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节,由教皇或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
此后,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大为削弱。
4.Hanseatic League正确答案: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
为保护商路的安全,掌握垄断特权,对付外部竞争,1358年,波罗的海沿岸的贝吕克、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组成联盟。
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施特拉尔松和约》。
鼎盛时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
后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同盟15世纪转衰。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答案】B【解析】从教育整个历史发展看,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直觉为主的观察时期;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教育研究的发展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
A项的自然类比和C项的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D项的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8题略。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B.《生命线》C.《中学道德教育》D.《社会与道德教育》【答案】B【解析】《生命线》是由麦克菲尔等人编制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
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答案】A【解析】职业倦怠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生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2016年南京大学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6年南京大学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叔向答:叔向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出身晋国公族,执掌晋国国政近五十年,以正直和才识著称于世。
在政治上,他趋向保守;哲学上,与老子的观点相接近。
公元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叔向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已经衰落,但他仍力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
叔向虽然是晋国史上一位煊赫的人物,但他始终代表旧势力,公元前514年,以“助乱”的罪名被灭族,封地被划分为三个县,全部落入私家手中,成为新贵族的领地。
2.睡虎地秦简答:睡虎地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也称云梦秦简。
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经过整理被收集进《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医学的珍贵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3.吐鲁番文书答:吐鲁番文书是指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土的纸质写本文书。
吐鲁番文书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突厥、回鹘、吐蕃文等,大致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
就其性质,可粗略分为公私文书、古籍、佛道等教经卷四大类。
这些文书有2700多件汉文文书,其中晋十六国时期的100多件,高昌王朝时期的700余件,唐朝时期的约1700多件。
吐鲁番文书不仅是研究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4.燕行录答:《燕行录》是指明清两朝来华的朝鲜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的书籍总称。
《燕行录》是一系列关于燕京之行的书,题材多样、作者层次广、年代跨度大。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清单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清单611汉语综合2017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2015年扬州大学647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5年扬州大学647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买办
2.厘金
3.强学会
4.《苏报》案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东南互保”的历史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2.论述1911年辛亥革命形势的形成。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新青年》
2.瓦窑堡会议
3.武汉会战
4.《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1928年国民党训政的实施及其评价。
2.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华北事变至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2.抗战胜利后至内战爆发前,中共和民族党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及其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丕平献土
答:丕平献土是中世纪加洛林王朝国王矮子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
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史称“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
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
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
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2.百年翻译运动
答: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翻译活动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
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3.再征服运动
答:再征服运动是8~15世纪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的战争,又称收复失地运动。
参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士,并且也得到教皇支持。
史学家以718年,倭马亚阿拉伯征服西哥特王国,以及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建国为收复失地运动的开端,以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为终。
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
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了收复失地的斗争。
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收复。
l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统一。
1479年,卡斯提尔与阿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
l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再征服运动结束。
再征服运动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统一。
但西班牙统治者迫害留下来的伊斯兰教徒,大批手工业者及农民的出走,给西班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4.兰克学派
答:兰克学派又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史学”诸流派。
5.《海洋自由论》
答:《海洋自由论》是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第一份以“海洋”为主题的严肃思考,由荷兰人文主义法学家格劳秀斯所著。
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从海洋的物理本性及中世纪罗马法和基督教自然法这两大传统阐明了海洋对于人类世界所可能拥有的道德意义与政治意义。
该书提倡“公海自由”,认为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和
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
《海洋自由论》发表以后,遭到荷兰以外国家学者的围攻。
6.艾德礼政府
答:艾德礼政府是二战后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
艾德礼是英国工党政治家,1945年7月,因工党在大选中获胜而取代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组建艾德礼政府。
任内取代丘吉尔与杜鲁门、斯大林共同出席了波茨坦会议,并支持马歇尔的“欧洲复兴计划”。
艾德礼政府时期在资产阶级允许范围内大规模实行福利事业,建立国民医疗服务制度,对一些工业实施公有化,同时使英国摆脱了殖民主义,完成非殖民化,并授予原殖民地的印度和缅甸独立地位。
1951年,丘吉尔再次当选首相,艾德礼政府结束。
7.巴布教徒起义
答:巴布教徒起义是1848~1852年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
因参加者以巴布教徒为主,故名。
穆罕默德于l847年自称为马赫迪,创巴布教(巴布意为门户,即默罕默德自称是救世主把意旨传达于世人的门户),主张制度和法律应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财产,保障贸易和商业利益,男女平权,人人平等而幸福。
1847年,巴布被捕入狱,各地遂纷纷起义。
起义的主力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领导者为低级教士和商人。
最大的三次起义为:l848~1849年的马赞德兰起义,1850年的赞兼起义、尼里士起义。
起义引起国王惊恐,于1850年将巴布处死,并调集重兵对各地起义进行镇压,起义失败。
8.拜占庭军区制
答:拜占廷军区制又称塞姆制,是拜占庭帝国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
早在6世纪,
拜占庭就在北非和意大利实行军区制,由军事长官督军兼理政务,公元7至12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境内普遍推行,即按军区、师、团、营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
这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促使拜占廷农兵阶层形成并发展,对加强拜占廷国防力量,稳定社会经济均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穆宁王朝时期(1081年~1185年)军区制已经瓦解,被普洛尼亚制(又称恩准制)取代。
9.苏共二十大
答:苏共二十是1956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会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并在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0.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
答: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又称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9月成立的松散的国际组织。
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
l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
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
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简答
1.法国大革命对英国影响。
答: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动了整个欧洲,撼动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体系,对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对英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保守主义兴起。
英国国会议员爱德蒙·伯克(1729~1797)最早表达出保守主义思想。
他从政治、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全盘否定法国大革命,但表示赞同渐进的改革。
(2)对英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拿破仑一世在特拉法加海战后被迫放弃侵英计划,转而对英实施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准发生贸易关系,并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
这个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的封锁体系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
但并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
(3)对英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①由遏止法国到中立政策
18世纪英国与法国的争霸斗争持续时间最久,也最激烈。
因此遏止法国过分强大和对外扩张就成了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点。
法国大革命初期,绝大多数英国人乐于见到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国大革命持同情或支持态度,此时英国的对外政策也被土耳其事务和南美事务分散,英国政府对法国革命采取了不干涉的中立主义政策。
②由敌视法国到大陆均势
1791年,路易十六被处死,法国国内革命也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运动的发展,于是,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形成。
此后,先后形成了七次反法同盟。
第六次反法同盟英国为参战外,但英国则向同盟各国提供了大量经费。
英国对法国的外交政策由中立转向敌视。
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策转为大陆均势,欧洲大陆各个列强国家的势力,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2.结合《维也纳条约》条款谈谈对世界影响。
答: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欧洲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
1815年1月3日,英、奥、法三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规定三国如遇他国进攻,就互相援助,法奥各出兵15万,由英国供应军火。
由于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才达成协议,并且在1815年6月9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即《维也纳条约》。
(1)《维也纳条约》条款
①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
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以及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复辟。
罗马教皇也恢复了“自己的统治”。
②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及海外领土。
波兰被瓜分;瑞典失去芬兰,就把挪威划归瑞典;法国殖民地被瓜分。
③建立由德意志34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
邦联是一个松弛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的局面。
④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法国必须赔款7亿法郎,并且交出军舰。
把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归尼德兰执政兼管。
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扩大瑞士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