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正传

合集下载

历代书法简史

历代书法简史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书法名家名言

书法名家名言

书法名家名言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我国很多书法名家,都有很多的书法名言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下是小编分享的书法家的内容,希望你喜欢!经典书法名家名言1) 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韵入妙。

《画学心法问答》2) 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自有头头是道,汨汨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3) 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4) 欲其博也先生,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安,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5)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

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6) 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

“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

”清.梁献《学书论》7) 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唐.孙过庭《书谱》8) 惟书法无古无今,不名一格,而能卓然成家,盖天资高妙,直在古人上也。

作书作画,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

清.钱泳《书学》9) 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10)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即没代而无闻矣。

唐.虞世南《笔髓论》11) 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12) 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13) 资分高下,学别浅深。

资学兼长,神融笔畅。

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

资不可少,学乃居先。

明.项穆《书法雅言》14) 古之人不虚老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书法家的名人名言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

我国有很多的名人书法家,他们写作的书法名言影响深远。

下面小编给你带来的是书法家的大全的内容,希望你喜欢!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经典版)1) 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拙钝;轻锁者,染于俗吏。

唐.孙过庭《书谱》2) 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蘼之病也。

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3)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4)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5) 论书者曰苍,雄,秀,余谓更当益一“深”字。

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

清.刘熙载《艺概》6) 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曲耸峰,旌旗列阵是也。

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

老而不少虽古拙峻伟,而鲜丰貌秀丽之容。

少而不老,虽婉畅纤妍,而乏沉重典实之意。

7)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8)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9)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10)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11)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12)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13)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14)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15)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16)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翰林密论用笔法二十四条

翰林密论用笔法二十四条

翰林密论用笔法二十四条《书法正传》载其(唐李阳冰,字少温)《翰林密论用笔法二十四条》云:“一、‘丶’点法口诀xx: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报答,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收之;又衄(nv,流血)下其笔,含濡(迟滞)其锋,摩轮簇心,然后收笔,填在圆半,《禁经》云:‘点如利钻镂金’是也。

又半蚁法,‘宜’字上用之,为避其旁点,又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

右军云:‘作点皆须磊磊如大石之当衢(qu,大路)’;又‘点不变谓之布基’,贵变通也。

更有打点单以指送笔,似打物之势,甚难用也。

二、‘一’画法口诀xx:作横画皆用大指遗之;若作策(挑)法即用名指抬笔上;若作勒(①横,②强制)法,即用中指钩笔涩进,复以中指顿笔,然后以大指遗至尽处:此三势相近,用法不同也。

鳞勒法,须仰收,《禁经》云:‘画如长锥界石’,是也,又紧走仰收,似长舟之截小渚,两头势起,使芒角不失遒(qiu,有力)润,借势不策不鳞勒,稍徐收之,取古劲枯涩,无求铦(tian,利器)利,凡在字上宜用之。

抬笔法,初紧策,中抬锋,轻动微勒,向右按衄,古经云:钟书‘宣示’字长画用。

又‘画不变为布算’,行草法云:‘势须险策,露锋飞动为胜’。

三、‘三’画法口诀xx:上潜锋平勒,中背锋仰策,下紧趯(ti,①提,②蹲)覆收,名递相解锋,古经云:《xx》‘三关’字用。

草法:上衂侧(点),中策,下奋笔横飞,递相耸峙,以险利为胜。

四、‘丨’悬针法口诀xx:锋须先发,管逐势行,沥(液体滴落)笔紧驭,涩进如锥画石,《禁经》云:‘悬针如长锥缀地’,是也。

又‘契’(契符号)字下,双笔,须一努(同“驽”)一垂,变换用之,三势不同,或垂或趯,或外掠(①撇②轻擦)而中努。

右军云:‘悬针垂露,难为体制’;xxxx:‘如万岁之枯藤’,《xx诀》xx:‘悬针法,《兰亭》‘年’字,尽其势也。

’张敬玄云:‘‘申’字中画,宜掉笔直审疾抽;‘事’字中画,宜直下笔便挑,不宜停笔。

名人名言书法_经典名言

名人名言书法_经典名言

名人名言书法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

自古以来很多名人都写出了很多的书法名言,流传广泛,以下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书法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名人名言书法推荐1)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2)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3)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

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

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清.笪重光《书筏》4)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清.王淑《论书滕语》5)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6)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7)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笔欲锋长劲而圆。

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

宋.姜夔《续书谱》8)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9)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10)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

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

清.笪重光《书筏》11)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

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

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

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宋.姜夔《续书谱》12) 划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

钟繇书法资料整理

钟繇书法资料整理

钟繇小楷六种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一、《宣示表》《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释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历代书法名家名言

历代书法名家名言

历代书法名家名⾔1. 关于书法的名⼈名⾔书,⼼画也。

〔中〕扬雄:《法⾔?问神》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

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艺⾈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它是⼀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有着⽆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中〕丛⽂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和⽽宇舒,怒则⽓粗⽽宇险,哀则⽓郁⽽字敛,乐则⽓平⽽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穷。

〔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然,⾃然既⽴,阴阳⽣焉;阴阳既⽣,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焉。

〔中〕蔡邕:《九势》虽学宗⼀家,⽽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五者阙⼀,不为成书也。

〔中〕苏轼:《论书》字画本⾃同⼯,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于画,⽽画⽆不妙;以画法参⼊于书,⽽书⽆不神。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笔与结字。

⽤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艺⾈双揖?答三⼦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

⼤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亦能的助⽓。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

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解》世⼈公认中国书法是最⾼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奇迹,⽆⾊⽽具画图的灿烂,⽆声⽽有⾳乐的和谐,引⼈欣赏,⼼畅神怡。

〔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门最为普及的艺术,⼀门最引⼈⼊胜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成就为⼀门独特的、⾼级的艺术。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

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

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瓘《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四体书势》一卷,书体,晋•卫恒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宋•陈思《书苑菁华》、元•陶宗仪《说郛》、清•敕撰《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草书状》一卷,书体,又名《书势》、《草书势》,晋•索靖作。

文见《晋书•索靖传》、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玉函山房辑佚书》、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正传》
文学院汉语言 李江:F11214082 武全:F11214028
《书法正传》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作者
书本 内容
著作 版本
作品 欣赏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 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 》
一:作者
冯武,生于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人。字窦伯,号缘。藏书家 、刻书家、书法家。其得叔父冯班的真传,爱藏书,校勘和 抄写不辍。家有“世豸堂”,是其藏书和刻书之所。所藏书 均印有“海虞冯氏”、“简缘冯氏藏本”、“简缘子”、“ 窦伯藏书记”等。精于校勘学,当时隐湖毛氏刻刊书记,多 由他校订。刻书精良,世称“冯抄”与毛晋、杨仪、钱谦益 、钱曾等名家抄本齐名。班以书法名当世,武受其学,亦能 书、诗。以八十一高龄延馆苏州缪曰芑家树滋堂。在缪支持 下,将所聚的数十种书学著作,披沙简金,辑成此书。
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 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扬雄《法言》
二:《书法正传》内容
《书法正传》是专门论述楷书之法的汇编,共有十卷,前七卷采辑前人之作 。书前“自序”是以答缪子之间的形式而展开的,主要介绍作者的书学宗旨 。叙述书体的发展过程,称“古文而为篆籀,篆籀变而为分、小篆,小篆变 而为隶兼篆,隶变而为今正书,正书变而为行书、章草,章草变而为草书, 诸体之中惟正书最为切要焉”。继以“凡例”分条而具体说明编纂之旨,如 选录书论之意在“书家之书,所引用者最苦于不肯全载。余读虞永兴《笔髓 》、孙过庭《书谱》……诸书,皆字字珠玉,资助后学不浅,故全录不遗” 。选录名家依据在“古今书家不知凡几,不能全载,特取尤当熟悉者”。选 录书迹依据在“晋唐名迹所无几,后代翻刻,不可胜计。拟核其真赝,溯其 存亡……以便稽考也”。其编著之旨为“非紧要者一语不载,所关切者宁屡 见焉”。
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 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扬雄《法言》
《书法正传》十卷
卷一所载《翰林要诀》,元陈绎曾撰。分为“执法”、“血法”、 “骨法”、“肉法”……“法书”等十二法。
卷二所载《书法三昧》,元周伯琦撰。 卷三所载《永字八法》,元李溥光撰。作者从“把笔、运笔、形势 、结构、得失”等多种角度论述了“永字八法”之原理。 …… 卷十所载《钝吟书要》,清冯班撰。作品以个人临池心得杂论学书之法, 重在阐述“执笔”与“结字”,指出“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
《书法正传》图片
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 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昧》
三:《书法正传》版本
传世有康熙世豸堂本、乾隆杨岱刊本、道光文渊堂 本、同治嘉兴大魁堂刊、日本松山堂本、扫叶山房石印 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书局本、北京中国书店 与点校重排本等 。
总之,书法能释古通今,陶冶情操,好似 知识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园风光,自然、质 朴、宁静,给人无限的美好空间。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 要录》
四:《书法正传》相关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 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扬雄《法言》
起到养生的作用
书法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书法也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使 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的作用。练习书法与气功的“三调”非常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