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电极并发症及预防_于波.

合集下载

心电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

心电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

心电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心电监护仪时可以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生理参数进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皮肤过敏、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皮肤受损、焦虑等,要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

一、皮肤过敏1、原因患者过敏体质,电极纸粘贴部位出血皮肤过敏,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电极纸粘贴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监护电极纸粘贴部位出现发红,起水疱甚至皮肤破损等。

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定期更换粘贴部位,清洁皮肤。

取电极时应小心谨慎,防止撕破皮肤。

有条件者可使用脱敏的监护电极纸。

4、处理流程出现皮肤过敏→更换粘贴部位→安抚患肢→局部0.5%碘伏;如有较大的水疱可用无菌小枕头刺破抽液,无菌纱块覆盖换药,避免指甲抓破皮肤;必要时用TDP 治疗仪照射→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记录→床旁交接班。

二、局部血液循环受阻1、原因测量血液的袖带或夹血氧探头的部位长时间受压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肿胀,发绀或湿冷,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严密观察受压部位循环情况,经常更换部位。

对于神志不清、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及婴幼儿实行床旁交接班。

4、处理流程发现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更换监测部位;抬高患肢→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局部循环有无改善(如无改善,局部行湿热敷或新鲜土豆片外敷,注意保暖及皮肤破损,防止继续受压)→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三、局部皮肤破损1、原因测量血压的袖带及血氧探头的部位长时间受压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发生压疮。

循环不良的水肿、危重患者,测量部位长时间受压发生压疮。

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红、热、起水疱,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皮肤破损神志溃疡,通常创面可见组织液渗出或血性分泌物。

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严密观察受压部位训话情况,定时放松,常更换部位。

心电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

心电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

心电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心电监护仪时可以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生理参数进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皮肤过敏、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皮肤受损、焦虑等,要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

一、皮肤过敏1、原因患者过敏体质,电极纸粘贴部位出血皮肤过敏,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电极纸粘贴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监护电极纸粘贴部位出现发红,起水疱甚至皮肤破损等。

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定期更换粘贴部位,清洁皮肤。

取电极时应小心谨慎,防止撕破皮肤。

有条件者可使用脱敏的监护电极纸。

4、处理流程出现皮肤过敏→更换粘贴部位→安抚患肢→局部0.5%碘伏;如有较大的水疱可用无菌小枕头刺破抽液,无菌纱块覆盖换药,避免指甲抓破皮肤;必要时用TDP 治疗仪照射→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记录→床旁交接班。

二、局部血液循环受阻1、原因测量血液的袖带或夹血氧探头的部位长时间受压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肿胀,发绀或湿冷,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严密观察受压部位循环情况,经常更换部位。

对于神志不清、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及婴幼儿实行床旁交接班。

4、处理流程发现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更换监测部位;抬高患肢→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局部循环有无改善(如无改善,局部行湿热敷或新鲜土豆片外敷,注意保暖及皮肤破损,防止继续受压)→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三、局部皮肤破损1、原因测量血压的袖带及血氧探头的部位长时间受压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发生压疮。

循环不良的水肿、危重患者,测量部位长时间受压发生压疮。

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红、热、起水疱,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皮肤破损神志溃疡,通常创面可见组织液渗出或血性分泌物。

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严密观察受压部位训话情况,定时放松,常更换部位。

心脏监护仪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心脏监护仪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心脏监护仪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背景心脏监护仪是一种用于监测和记录患者心脏状况的重要设备。

然而,在使用心脏监护仪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和处理这些常见并发症的规范。

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1. 皮肤过敏或刺激预防措施:- 在使用心脏监护仪之前,检查患者是否对粘贴剂敏感或过敏。

- 选择合适的粘贴剂,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或刺激的物质。

- 在粘贴剂接触皮肤前,确保患者皮肤干燥、无污垢。

处理方法:- 如果患者出现皮肤过敏或刺激症状,立即停止使用该粘贴剂。

- 温和清洁患者皮肤,使用适当的舒缓剂进行处理。

-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及时咨询医生或皮肤科专家。

2. 电极脱落或松动预防措施:- 在粘贴电极之前,确保患者皮肤干燥、无污垢。

- 使用适合患者皮肤类型的电极,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安装。

- 定期检查电极的粘附性能,及时更换损坏或失效的电极。

处理方法:- 如果电极脱落或松动,及时重新固定电极。

- 检查电极连接线是否受损,如有必要,更换新的电极连接线。

- 如果电极无法固定或连接线有问题,请立即更换电极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3. 心律失常预防措施:- 按照操作手册正确安装和操作心脏监护仪。

- 在监测过程中,密切关注心律变化和异常。

- 如有必要,监护仪应配备相关心律失常的警报装置。

处理方法:- 如果发现心律失常,应及时记录和报告相关信息给医生。

- 根据医生的指示,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4. 电流漏电或电击预防措施:- 在使用心脏监护仪之前,确保设备接地线和电源线连接良好。

- 定期检查设备的漏电保护装置,确保其正常工作。

处理方法:- 如果出现电流漏电或电击,立即停止使用设备。

- 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 如果情况严重,请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结论通过采取预防和处理常见并发症的规范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心脏监护仪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

1例剧烈运动导致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远期脱位的护理

1例剧烈运动导致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远期脱位的护理

1例剧烈运动导致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远期脱位的护理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通过发出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1]。

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及微脱位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被动电极存在易脱位的特点,临床上逐渐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取代被动电极。

有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主动固定电极脱位率为0.90%,均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2],但术后3年多主动固定电极脱位国内外罕见报道。

本文将就此特殊病例分享护理心得。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因”胸闷3年余”于2016年1月12日步行入院。

病史特点及入院时情况:患者自诉3年多前因”①亚急性病毒心肌炎;②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③高血压病”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规律门诊复查提示起搏器功能良好,3 d前门诊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可见部分起搏信号后QRS波群脱落,拟”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收入院。

追溯病史,患者自诉1个月前购买跑步机在家中自行锻炼,每日数次,跑步30~60min/次。

入院查体:T:36.5℃,P:85次/min,R:20次/min,BP:171/103 mmHg,神志清,心界正常,心率85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余未见异常。

胸片:心影增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起搏心律。

入院诊断:①心律失常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逸搏心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移位;②高血压病;③高脂血症。

入院后予完善相关检查,2016年1月14日行永久起搏器电极更换术,术前常规备皮;术中配合医生更换右心室起搏器电极,手术顺利;术后卧床24 h,切口予1 kg沙袋压迫囊袋6 h,按医嘱予抗感染、降压、控制心室率等对症治疗,2016年1月18日拆线出院。

出院时情况:患者未诉不适,生命体征平稳,心律齐,术口敷料干燥,无明显渗出。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电风暴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一种相对较为罕见但却十分危险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频繁、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电风暴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疾病、手术操作中的刺激、电解质紊乱等。

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预防和护理电风暴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是一种新型的心率监护和除颤设备,它具有使用方便、高效率和安全可靠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等心脏手术中。

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的使用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还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电风暴的发生。

正确使用和护理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对于预防和护理电风暴问题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的有效使用,下面将从电极的选用、安装、使用和护理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对于使用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选用和安装:(1) 选择合适的电极规格,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型等因素选用适合的电极规格;(2) 检查电极包装是否完好,是否有损坏或异物,注意保持电极的清洁卫生;(3) 安装电极时,应注意固定牢靠,避免电极松动或脱落,保证电极与患者皮肤充分接触;(4) 定期更换电极,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片电极,避免电极老化或损坏导致监护和治疗不准确。

对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电风暴预防及护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术前评估:对于需要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心血管情况、电解质水平、并发症等,及时识别高危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2) 术中监护: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3) 术后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加强电生理监测,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心梗、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心律失常。

30例主动电极应用于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护理体会

30例主动电极应用于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护理体会

30例主动电极应用于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护理体会【摘要】永久心脏起搏器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方法,30例主动电极应用于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护理体会对护士的专业能力和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从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操作过程、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以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护士应充分准备手术所需材料,熟悉手术操作流程,合理安排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通过这些护理体会的总结,可以为未来的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和质量。

展望未来,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探索更有效的护理方法,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术、主动电极、护理体会、手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实践意义、研究方向、护理体会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永久心脏起搏器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法,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帮助心脏维持正常的心律。

而主动电极作为起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动电极直接与心脏组织接触,传递心脏起搏信号,因此其质量和安全性对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主动电极的设计和应用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通过对主动电极应用于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护理体会的总结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主动电极应用于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护理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促进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主动电极应用于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并分析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工作,以提高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主动电极在心脏起搏器术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完善术后护理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1. 引言1.1 定义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是一种用于急救和急诊治疗的医疗设备,它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除颤和起搏,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生理节律。

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应用在患者身上,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

这种电极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心脏电风暴等心脏紧急情况。

心脏电风暴是一种心血管急症,通常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持续性或频繁性的室性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

由于心脏电风暴可能会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心脏电风暴的发生,并在发生时进行及时干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过对心脏电风暴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的康复。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预防及护理。

通过对电风暴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提高患者在术后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救效果。

本文对术后监测和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探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操作指南和护理建议。

本文旨在探讨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电风暴的相关问题,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3 背景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是一种可以自动黏附在患者胸部并进行除颤或起搏的医疗设备。

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患者往往需要使用这种一次性自动粘贴型除颤(起搏)电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情况。

电风暴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多次连续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快速、不协调的心律失常。

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患者由于手术刺激、交感神经激活等因素,容易引发电风暴并造成严重后果。

【长城会速递】于波:《2019ESC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长城会速递】于波:《2019ESC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长城会速递】于波:《2019ESC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以心外膜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聚集,伴或不伴血管阻塞为特征的病理过程,2019ESC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根据CAD的动态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冠脉综合征(CCS),在10月11号的特殊人群心血管疾病论坛中,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对《2019ESC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一、新数据和和证据影响CCS指南指南修订后的重点在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而不是稳定性CAD,CAD患病率在有症状人群中下降,导致疾病验前概率降低。

这对诊断检查的使用有重大影响。

影像技术的进展,促使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获得解剖和功能状况,其中CT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新版指南强化抗血栓治疗的新证据,并且认为强调了血运重建对预防MI发生的预后影响及用于糖尿病合并CAD患者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SGLT-2抑制剂)。

2019ESC更新了CAD概念,将稳定性冠心病(CAD)修正为慢性冠脉综合征(CCS),强调根据CAD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CCS。

CAD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和冠脉循环功能改变的动态过程,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来延缓或逆转疾病进展。

CCS指南首先特别强调了疾病全程管理的理念,即把冠心病的病程分为三个时期,即临床前期、近期诊疗期和长程诊疗期,并将PCI 术后一年内定义为近期诊疗期,ACS发病一年之后定义为长程诊疗期。

二、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自然病史CCS定义为不同的CAD进展阶段,排除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在临床表现中占主导地位(例如ACS)的情况。

CCS与ACS是冠心病的不同病程,CCS的不同类型拥有不同的预后风险,从近期到长期的CCS诊断的动态过程(图1)图1慢性冠脉综合征的门诊常见情况:1、存在稳定性心绞痛和/或憋气症状的可疑CAD患者;2、有新发心衰或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可疑CAD患者;3、ACS事件发生1年内或近期经历血运重建后仍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患者;4、确诊或血运重建>1年后的患者;5、有心绞痛症状和疑似血管痉挛或微血管疾病的患者;6、筛查发现CAD的无症状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ft panel: chest X-ray on day 1 after implantation showing the atrial, ventricular and subcutaneous leads.
Dilling-Boer D et al. Europace 2003;5:419-423
主动电极并发症及预防
于 波 中国医大一院
主动电极的优势
电极容易固定在心脏任何部位 可以容易更换电极部位 脱位率较低
主动电极的优势
合并特殊心脏畸形或合并某些疾病时可以保证电 极到位或提供新选择(如永存左上腔畸形,左室 心内膜起搏,心脏房室巨大等)
主动电极的优势
长久植入后可能再取出
主动电极植入的并发症
Zoppo F, PACE 2011;34(3):325-30
循证医学研究的电极脱位率
11个ICD和7个 CRT循证医学研究 平均院内死亡率,在开胸和非开胸ICD研究中 为 2.7%,在非开胸ICD组为0.2%,在CRT组 为0.3% CS电极并发症发生率2.0% 电极脱位:CRT研究5.7%,高于非开胸ICD组 1.8% 急性电极脱位率: 单腔ICD为0.56% 双腔ICD为0.97%
Luria D, PACE 2005;28(9):898-902
比较心房普通J电极与直导丝螺 旋电极的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
入选2004 –2010年1464例新植入起搏器/ICD患者,915例 实验组植入预先塑成J型的被动或主动心房电极或者直导 丝心房螺旋电极 三组分别是S-FIX组 (165例, 8%),直导丝心房螺旋电极;JPASS组 (690例,75.4%)被动J型心房电极;J-FIX组 (60 例,6.6%)植入预塑J形的心房螺旋电极 结果: 每组发生1例并发症 (S-FIX 0.6% vs J-PASS 0.1% vs JFIX 1.6%, P = 0.3, 0.1和 0.4). 心房电极脱位率 J-PASS组高于S-FIX但是与J-FIX组无差 别 (S-FIX 组0 vs J-PASS组 16 vs J-FIX组 例; 分别P = 0.04 和0.7) 结论:直导丝心房螺旋电极和预塑J形的心房螺旋电极比 被动J型心房电极更稳定,同样安全
具有普通电极相同的并发症:导线脱位(微脱位 和完全脱位);心肌穿孔;电极磨损;绝缘层损 坏和断裂;长期阈值改变 主动电极导致的少见并发症:比普通电极发生率 高的心包炎,心包积液伴或不伴心包填塞以及死 亡 右房主动电极穿孔可引起气胸,血气胸,主动脉 夹层
主动电极的种类
心房主动起搏电极 右室主动起搏电极 包括借助特殊鞘辅助植入的3830电极 右室主动除颤电极 左室主动电极
J型被动电极与直导丝主动固定电极 并发症发生起搏调查
208例病人随机观察5年 JL model (n = 103) 和SL model (n = 105) JL 和SL组并发症相似(6%和 9%, P = 0.45) 电极脱位8例 (7.8%) ,都发生在SL组,JL组无脱 位 (P = 0.004) 电极功能异常和阈值异常在JL组 11例(10.7%), 多于 SL 组4例(3.8%), P = 0.055 电极材料破坏 (绝缘层破损) 仅见于 SL组 结论:电极脱位多见于SL组,但是电极功能异常 和阈值异常远多于JL组
丹麦起搏器并发症注册研究
丹麦28860例起搏病人电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包括所有1997到2008年的起搏器和CRT 术后随访3个月 电极并发症发生率3.6%, 其中 右房2.3%,右室 2.2%,左室4.3% 危险因素(相对危险RR): 心力衰竭 3.0 (CI为2.1- 4.3) 非大学医院植入 1.4( CI为1.2--1.6) 小于25例植入经历非熟练操作者 1.6(CI为1.3--2.0) 单个右房电极 1.4( CI 为1.1-- 1.8) 双腔起搏器 1.6( CI为1.4--1.9) CRT-P 3.3( CI为 2.4--4.4) 右房被动固定电极 2.2( CI为1.7--2.9).
Kirkfeldt RE, Heart Rhythm 2011;8(10):1622-8
一、电极脱位
发生率5-10% 可以脱位到同一心腔或其他心腔 多发生于术后头几周 原因:电极嵌入不牢 心房、心室扩大 术后病人上肢制动不好 Twiddler‘s 综合症导致脱位可以发生 在植入后很久
K Burneya clinical Radiology 2004;59(8) : 699–708
Johannes B. van Rees JACC 2011;10(30):995-1000
电极脱位的诊断与处理
对比手术前后的胸片 处理: 术中检验:晃动病人、咳嗽、深呼吸 主动固定导线 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K Burneya, Clinical Radiology 2004;59(8): 699–708
较心尖穿孔的危险性更低
病人因素,如先心病,瘦老太太(BMI<20Kg/m2)、心肌疾病,室壁薄,植入后7天
内应用抗凝治疗和类固醇激素者
除颤电极随着除颤次数增加,心肌穿孔发生率增加
操作粗暴,新手,过度旋转螺旋,远端指引导丝插入,突然拔出螺旋过多旋出的
电极或在放置心室电极的位置不经意放置心房电极等都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有关
二、心肌穿孔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delayed)
急性是指电极植入后24小时内,常引起急性心包
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亚急性是指植入后一个月内的心肌穿孔
慢性是指植入后超过一个月的心肌穿孔
发生率:普通起搏电极0.1-0.8%

ICD电极0.6-5.2%
心肌穿孔的危险因素
临时起搏电极、心房电极、主动固定电极、除颤电极(双除颤线圈) 电极直径过细(单位面积用力增加)、导线过硬、植入时心内预留长度过长 某些电极由于设计原因导致心肌穿孔发生率高(Riata电极) 电极尖端位置可能是减少急性或迟发性穿孔危险的重要因素,右房和右室间隔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