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5新课标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数学(文)教师用书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合集下载

【三维设计】2015高中数学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三维设计】2015高中数学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三维设计】2015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2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1.1 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提出问题]观察下列图片:问题1:图片(1)(2)(3)中的物体的形状有何特点?提示: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问题2:图片(4)(5)(6)(7)的物体的形状与(1)(2)(3)中有何不同?提示:(4)(5)(6)的表面是由平面与曲面围成,(7)的表面是由曲面围成的.问题3:图片(4)(5)(6)(7)中的几何体是否可以看作平面图形绕某定直线旋转而成?提示:可以.[导入新知]1.空间几何体2.多面体[化解疑难]1.对于多面体概念的理解,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多面体是由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围成一个多面体至少要四个面.一个多面体由几个面围成,就称为几面体.(2)多面体是一个“封闭”的几何体,包括其内部的部分.2.棱柱具有以下结构特征和特点:(1)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如图a所示.(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如图b所示.(4)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不一定是棱柱,如图c所示.3.对于棱锥要注意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不一定是棱锥,必须强调其余各面是共顶点的三角形,如图d所示.4.棱台中各侧棱延长后必相交于一点,否则不是棱台.[例1](1)所有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2)每一个面都不会是三角形;(3)两底面平行,并且各侧棱也平行;(4)被平面截成的两部分可以都是棱柱.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 (1)错误,棱柱的底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2)错误,棱柱的底面可以是三角形;(3)正确,由棱柱的定义易知;(4)正确,棱柱可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成两个棱柱,所以说法正确的序号是(3)(4).[答案] (3)(4)[类题通法]有关棱柱的结构特征问题的解题策略(1)紧扣棱柱的结构特征进行有关概念辨析①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是四边形;③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求解时,首先看是否有两个平行的面作为底面,再看是否满足其他特征.(2)多注意观察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便于反例排除.[活学活用]1.下列四个命题中,假命题为( )A.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一定是棱柱的底面B.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C.棱柱的两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D.棱柱的面中,至少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解析:选A A错,正六棱柱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互相平行,但不是棱柱的底面,B、C、D 是正确的.[例2](1)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2)棱台的侧面一定不会是平行四边形;(3)棱锥的侧面只能是三角形;(4)由四个面围成的封闭图形只能是三棱锥;(5)棱锥被平面截成的两部分不可能都是棱锥,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 (1)错误,若平面不与棱锥底面平行,用这个平面去截棱锥,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不是棱台;(2)正确,棱台的侧面一定是梯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3)正确,由棱锥的定义知棱锥的侧面只能是三角形;(4)正确,由四个面围成的封闭图形只能是三棱锥;(5)错误,如图所示四棱锥被平面截成的两部分都是棱锥.[答案] (2)(3)(4)[类题通法]判断棱锥、棱台形状的两个方法(1)举反例法:结合棱锥、棱台的定义举反例直接判断关于棱锥、棱台结构特征的某些说法不正确.(2)直接法:[活学活用]2.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①由六个面围成的封闭图形只能是五棱锥;②两个底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解:①不正确,由六个面围成的封闭图形有可能是四棱柱;②不正确,两个底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侧棱不一定相交于一点,所以不一定是棱台.[例3][解] 由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的特点,结合棱柱,棱锥,棱台的定义,可把侧面展开图还原为原几何体,如图所示:所以①为五棱柱,②为五棱锥,③为三棱台.[类题通法]1.解答此类问题要结合多面体的结构特征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2.若给出多面体画其展开图时,常常给多面体的顶点标上字母,先把多面体的底面画出来,然后依次画出各侧面.3.若是给出表面展开图,则可把上述程序逆推.[活学活用]3.水平放置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图中数字写在正方体的外表面上),若图中“0”上方的“2”在正方体的上面,则这个正方体的下面是( ) A.1 B.2C.快 D.乐解析:选B 由题意,将正方体的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1与乐相对,2与2相对,0与快相对,所以下面是2.1.柱、锥、台结构特征判断中的误区[典例] 如图所示,几何体的正确说法的序号为________.(1)这是一个六面体;(2)这是一个四棱台;(3)这是一个四棱柱;(4)此几何体可由三棱柱截去一个三棱柱得到;(5)此几何体可由四棱柱截去一个三棱柱得到.[解析] (1)正确,因为有六个面,属于六面体的范围;(2)错误,因为侧棱的延长线不能交于一点,所以不正确;(3)正确,如果把几何体放倒就会发现是一个四棱柱;(4)(5)都正确,如图所示.[易错防范]1.解答过程中易忽视侧棱的延长线不能交于一点,直观感觉是棱台,而不注意逻辑推理.2.解答空间几何体概念的判断题时,要注意紧扣定义,切忌只凭图形主观臆断.[成功破障]如图,将装有水的长方体水槽固定底面一边后倾斜一个小角度,则倾斜后水槽中的水形成的几何体是( )A.棱柱B.棱台C.棱柱与棱锥的组合体D.不能确定解析:选A 如图∵平面AA1D1D∥平面BB1C1C,∴有水的部分始终有两个平面平行,而其余各面都易证是平行四边形(水面与两平行平面的交线)因此呈棱柱形状.[随堂即时演练]1.下列几何体中棱柱有( )A.5个B.4个C.3个D.2个解析:选D 由棱柱定义知,①③为棱柱.2.下列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解析:选D A、B、C中底面边数与侧面个数不一致,故不能围成棱柱.3.棱锥最少有________个面.答案:44.下列几何体中,________是棱柱,________是棱锥,________是棱台(仅填相应序号).答案:①③④⑥⑤5.(1)三棱锥、四棱锥、十五棱锥分别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面?(2)有没有一个多棱锥,其棱数是2 012?若有,求出有多少个面;若没有,说明理由.解:(1)三棱锥有6条棱、4个面;四棱锥有8条棱、5个面;十五棱锥有30条棱、16个面.(2)设n棱锥的棱数是2 012,则2n=2012,所以n=1 006,1 006棱锥的棱数是2 012,它有1 007个面.[课时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图形中,不是三棱柱的展开图的是( )答案:C2.有两个面平行的多面体不可能是( )A.棱柱B.棱锥C.棱台D.以上都错解析:选B 棱柱、棱台的上、下底面是平行的,而棱锥的任意两面均不平行.3.关于棱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两个面平行B.所有的棱都相等C.所有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D.两底面平行,侧棱也互相平行解析:选D 对于A,如正方体可以有六个面平行,故A错;对于B,如长方体并不是所有的棱都相等,故B错;对于C,如三棱柱的底面是三角形,故C错;对于D,由棱柱的概念,知两底面平行,侧棱也互相平行.故选D.4.(2011·广东高考)正五棱柱中,不同在任何侧面且不同在任何底面的两顶点的连线称为它的对角线,那么一个正五棱柱对角线的条数共有( )A.20 B.15C.12 D.10解析:选D 从正五棱柱的上底面1个顶点与下底面不与此点在同一侧面上的两个顶点相连可得2条对角线,故共有5×2=10条对角线.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是棱台B.两个底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C.棱台的底面是两个相似的正方形D.棱台的侧棱延长后必交于一点解析:选D A中的平面不一定平行于底面,故A错;B中侧棱不一定交于一点;C中底面不一定是正方形.二、填空题6.面数最少的棱柱为________棱柱,共有________个面围成.解析:棱柱有相互平行的两个底面,其侧面至少有3个,故面数最少的棱柱为三棱柱,共有五个面围成.答案:三 57.如图,M是棱长为2 cm的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CC1的中点,沿正方体表面从点A到点M的最短路程是________ cm.解析:由题意,若以BC为轴展开,则A,M两点连成的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2 cm,3 cm,故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3 cm.若以BB1为轴展开,则A,M两点连成的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1,4,故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7 cm.故沿正方体表面从点A到点M的最短路程是13 cm.答案:138.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斜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叫做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叫做直平行六面体.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做长方体.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请根据上述定义,回答下面的问题:(1)直四棱柱________是长方体;(2)正四棱柱________是正方体.(填“一定”、“不一定”、“一定不”)解析:根据上述定义知:长方体一定是直四棱柱,但是直四棱柱不一定是长方体;正方体一定是正四棱柱,但是正四棱柱不一定是正方体.答案:(1)不一定 (2)不一定 三、解答题9.观察下列四张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四个建筑物主要的结构特征.解:(1)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主体结构是四棱台. (2)是法国卢浮宫,其主体结构是四棱锥.(3)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主体结构是四棱柱. (4)是美国五角大楼,其主体结构是五棱柱.10.(2011·山东高考改编)给出两块正三角形纸片(如图所示),要求将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底面为正三角形的三棱锥模型,另一块剪拼成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三棱柱模型,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案,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中,并作简要说明.解:如图(1)所示,沿正三角形三边中点连线折起,可拼得一个底面为正三角形的三棱锥.如图(2)所示,正三角形三个角上剪出三个相同的四边形,其较长的一组邻边边长为三角形边长的14,有一组对角为直角,余下部分按虚线折成,可成为一个缺上底的底面为正三角形的三棱柱,而剪出的三个相同的四边形恰好拼成这个底面为正三角形的棱柱的上底.1.1.2 圆柱、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提出问题]如图,给出下列实物图.问题1:上述三个实物图抽象出的几何体与多面体有何不同? 提示:它们不是由平面多边形围成的.问题2:上述实物图抽象出的几何体中的曲面能否以某平面图形旋转而成? 提示:可以.问题3:如何形成上述几何体的曲面?提示:可将半圆、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绕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而成. [导入新知][化解疑难]1.以直角三角形斜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成的曲面围成的旋转体不是圆锥.2.球与球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球是指球面所围成的空间,而球面只指球的表面部分.3.圆台也可以看作是等腰梯形以其底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为轴,各边旋转半周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提出问题]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16分成功发射升空,并与当年11月与“神舟八号”实现无人空间对接,下图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主体结构如图所示:问题1:该几何体由几个几何体组合而成?提示:4个.问题2:图中标注的①②③④部分分别为什么几何体?提示:①为圆台,②为圆柱,③为圆台,④为圆柱.[导入新知]1.简单组合体的概念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2.简单组合体的构成形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的;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的.[化解疑难]简单组合体识别的要求(1)准确理解简单几何体(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2)正确掌握简单组合体构成的两种基本形式.(3)若用分割的方法,则需要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恰当地作出辅助线(或面).[例1] 给出下列说法:(1)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是圆锥;(2)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为轴,将三角形旋转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是圆锥;(3)经过圆锥任意两条母线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4)圆锥侧面的母线长有可能大于圆锥底面圆直径,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 (1)不正确,因为当直角三角形绕斜边所在直线旋转得到的旋转体就不是圆锥,而是两个同底圆锥的组合体;(2)正确,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为轴,将三角形旋转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是圆锥;(3)正确,如图所示,经过圆锥任意两条母线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4)正确,如图所示,圆锥侧面的母线长有可能大于圆锥底面圆半径的2倍(即直径).[答案] (2)(3)(4)[类题通法]1.判断简单旋转体结构特征的方法(1)明确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而成.(2)明确旋转轴是哪条直线.2.简单旋转体的轴截面及其应用(1)简单旋转体的轴截面中有底面半径、母线、高等体现简单旋转体结构特征的关键量.(2)在轴截面中解决简单旋转体问题体现了化空间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思想.[活学活用]1.给出下列说法:(1)圆柱的底面是圆面;(2)经过圆柱任意两条母线的截面是一个矩形面;(3)圆台的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4)夹在圆柱的两个截面间的几何体还是一个旋转体.其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解析:(1)正确,圆柱的底面是圆面;(2)正确,如图所示,经过圆柱任意两条母线的截面是一个矩形面;(3)不正确,圆台的母线延长相交于一点;(4)不正确,圆柱夹在两个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间的几何体才是旋转体.答案:(1)(2)[例2](1)图①所示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试画出几何图形,可旋转该图形180°后得到几何体①;(2)图②所示几何体结构特点是什么?试画出几何图形,可旋转该图形360°得到几何体②;(3)图③所示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并说明该几何体的面数、棱数、顶点数.[解析] (1)图①是由圆锥和圆台组合而成.可旋转如下图形180°得到几何体①.(2)图②是由一个圆台,从上而下挖去一个圆锥,且圆锥的顶点恰为圆台底面圆的圆心.可旋转如下图形360°得到几何体②.(3)图③是由一个四棱锥与一个四棱柱组合而成,且四棱锥的底面与四棱柱底面相同.共有9个面,9个顶点,16条棱.[类题通法]1.明确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主要弄清它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成的,必要时也可以指出棱数、面数和顶点数,如图③所示的组合体有9个面,9个顶点,16条棱.2.会识别较复杂的图形是学好立体几何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应注意观察周围的物体,然后将它们“分拆”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进而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能力.[活学活用]2.下列组合体是由哪些几何体组成的?解:(1)由两个几何体组合而成,分别为球、圆柱.(2)由三个几何体组合而成,分别为圆柱、圆台、圆柱.(3)由三个几何体组合而成,分别为圆锥、圆柱、圆台.1.旋转体的生成过程[典例] 如图,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试作出绕其各条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得到的几何体.[解题流程]分别以边AD、AB、BC、CD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已知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规范解答]以边AD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形成的几何体是圆台,如图(1)所示.以边AB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形成的几何体是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拼接而成的几何体,如图(2)所示.以边CD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形成的几何体是一个圆柱挖掉一个圆锥构成的几何体,如图(3)所示.以边BC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形成的几何体是由一个圆台挖掉一个圆锥构成的几何体和一个圆锥拼接而成,如图(4)所示.[活学活用]一个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绕其各条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锥吗?如果以斜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180°得到什么几何体?旋转360°又得到什么几何体?解:如图(1)和(2)所示,绕其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围成的几何体是圆锥.如图(3)所示,绕其斜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两个同底相对的圆锥.如图(4)所示,绕其斜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180°围成的几何体是两个半圆锥,旋转360°围成的几何体是一个圆锥.1.(2012·临海高一检测)圆锥的母线有( )A.1条B.2条C.3条D.无数条答案:D2.右图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解析:选A 图中几何体由圆锥、圆台组合而成,可由A中图形绕图中虚线旋转360°得到.3.等腰三角形绕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旋转180°,所得几何体是________.答案:圆锥4.如图所示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为________.解析:该组合体上面是一个四棱锥,下面是一个四棱柱,因此该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是四棱锥和四棱柱的一个组合体.答案:一个四棱锥和一个四棱柱的组合体5.如图,AB为圆弧BC所在圆的直径,∠BAC=45°.将这个平面图形绕直线AB旋转一周,得到一个组合体,试说明这个组合体的结构特征.解:如图所示,这个组合体是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半球体拼接而成的.[课时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①圆锥的轴截面是所有过顶点的截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②圆柱的所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③圆台的两个底面可以不平行.A.①② B.②C.②③ D.①③解析:选B ①中当圆锥过顶点的轴截面顶角大于90°时,其面积不是最大的;③圆台的两个底面一定平行.故①③错误.2.将一个等腰梯形绕它的较长的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包括( ) A.一个圆台、两个圆锥B.两个圆台、一个圆柱C.两个圆柱、一个圆台D.一个圆柱、两个圆锥解析:选D 从较短的底边的端点向另一底边作垂线,两条垂线把等腰梯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矩形,所以一个等腰梯形绕它的较长的底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形成的是由一个圆柱,两个圆锥所组成的几何体,如图:3.以钝角三角形的较小边所在的直线为轴,其他两边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 ) A.两个圆锥拼接而成的组合体B.一个圆台C.一个圆锥D.一个圆锥挖去一个同底的小圆锥解析:选D 如图以AB为轴所得的几何体是一个大圆锥挖去一个同底的小圆锥.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②以直角梯形的一腰所在直线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③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都是圆面;④用一个平面去截圆锥,得到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A.0 B.1C.2 D.3解析:选B ①中应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所在直线为轴,②中应以直角梯形中的直角腰所在直线为轴,④中应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③正确.5.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关于其结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几何体是由两个同底的四棱锥组成的几何体B.该几何体有12条棱、6个顶点C.该几何体有8个面,并且各面均为三角形D.该几何体有9个面,其中一个面是四边形,其余均为三角形解析:选D 该几何体用平面ABCD可分割成两个四棱锥,因此它是这两个四棱锥的组合体,因而四边形ABCD是它的一个截面而不是一个面.二、填空题6.下列7种几何体:(1)柱体有________;(2)锥体有________;(3)球有__________;(4)棱柱有________;(5)圆柱有________;(6)棱锥有________;(7)圆锥有________.解析:由柱、锥、台及球的结构特点易于分析,柱体有a、d、e、f;锥体有b、g;球有c;棱柱有d、e、f;圆柱有a;棱锥为g;圆锥为b.答案:(1)a、d、e、f (2)b、g (3)c(4)d 、e 、f (5)a (6)g (7)b7.下面这个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图形可知此几何体是由一个四棱锥、一个四棱柱拼接,又在四棱柱中挖去了一个圆柱而成.答案:由一个四棱锥、一个四棱柱拼接,又在四棱柱中挖去了一个圆柱而成 8.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成的平面图形,则这个几何体是________.答案:圆柱 三、解答题9.指出如图(1)(2)所示的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解:分割原图,使它的每一部分都是简单几何体.图(1)是由一个三棱柱和一个四棱柱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 图(2)是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四棱柱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10.如图所示,用一个平行于圆锥SO 底面的平面截这个圆锥,截得圆台上、下底面的半径分别为2 cm 和5 cm ,圆台的母线长是12 cm ,求圆锥SO 的母线长.解:如图,过圆台的轴作截面,截面为等腰梯形ABCD ,由已知可得上底半径O 1A =2 cm ,下底半径OB =5 cm ,且腰长AB =12 cm.设截得此圆台的圆锥的母线长为l ,则由△SAO 1∽△SBO ,可得l -12l =25,所以l =20 cm ,即截得此圆台的圆锥的母线长为20 cm.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2.1 & 1.2.2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提出问题]15年之后,《泰坦尼克号》再次被搬上了荧屏,而这次的宣传噱头则是3D.《泰坦尼克号3D》让观众在明知下一步剧情发展的情况下,仍然会因为发生在“眼前”的真实爱情悲歌热泪盈眶.从右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3D电影是怎么一回事:两个投影机会从不同的方向错开一定距离,把画面中有距离区别的部分投射到荧幕上.而观众所佩戴的3D眼镜也会选择不同的光线进入左右眼,这样你就能看到物体“前于画面”或“后于画面”的视觉假象了.电影的播放实质是利用了小孔成像原理,而太阳光下地面上人的影子是阳光照射到人后留下的影像.放电影和太阳光照射成影像都具备光线、不透明物体和投影面这些相同的条件.问题1:放电影成像与太阳光成像原理一样吗?提示:不一样.问题2:电影成像中的光线有何特点?提示:光是由一点向外散射.问题3:太阳光照人成影像的光线又有何特点?提示:一束平行光线.[导入新知]1.投影的定义由于光的照射,在不透明物体后面的屏幕上可以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把光线叫做投影线,把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面.2.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化解疑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都是空间图形的一种画法,但二者又有区别(1)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平行投影的投影线互相平行.(2)平行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与这个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而中心投影则不同.[提出问题]如梦似幻!——这是无数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第一印象.同天安门、故宫、长城等北京标志性建筑一样,“水立方”成了游客在北京的必到之地.问题1:水立方的外观形状是什么?提示:长方体.问题2:假如你站在水立方入口处的正前方或在水立方的左侧看水立方,你看到的是什么?提示:水立方的一个侧面.问题3:若你在水立方的正上方观察水立方看到什么?提示:水立方的一个表面.问题4:根据上述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能否画出水立方的形状?提示:可以.[导入新知][化解疑难]1.每个视图都反映物体两个方向上的尺寸.正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和左右尺寸,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前后和左右尺寸,侧视图反映物体的前后和上下尺寸.。

《三维设计》2015届高考数学

《三维设计》2015届高考数学

“平面解析几何”类题目的审题技巧与解题规范[技法概述]在高考数学试题中,一些题目从已知到结论不易证明或解决,可采用逆向分析法,即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或已知定理为止,[适用题型]以下几种题型常用到此审题技巧与方法: (1)解析几何中证明不等式或定值问题; (2)函数、导数不等式中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3)立体几何中线面平行与垂直问题.[典例] (2013·湖南高考)(本小题满分13分)过抛物线E :x 2=2py (p >0)的焦点F 作斜率分别为k 1,k 2的两条不同直线l 1,l 2,且k 1+k 2=2,l 1与E 相交于点A ,B ,l 2与E 相交于点C ,D ,以AB ,CD 为直径的圆M ,圆N (M ,N 为圆心)的公共弦所在直线记为l .(1)若k 1>0,k 2>0,证明:FM ·FN <2p 2; (2)若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755,求抛物线E 的方程.[解题流程]第一步 将l 方程联立抛物线方程消元后建立点A 、B 坐标关系x 1+x 2,y 1+y 2⇐⎣⎢⎢⎢⎢⎢⎢⎢⎢⎢⎡解:(1)由题意知,抛物线E 的焦点为F ⎝⎛⎭⎪⎪⎫0,p 2,直线l 1的方程为y =k 1x +p 2.(1分)由⎩⎪⎨⎪⎧y =k 1x +p 2,x 2=2py ,得x 2-2pk 1x -p 2=0.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则x 1,x 2是上述方程的两个实数根,而x 1+x 2=2pk 1,y 1+y 2=k 1(x 1+x 2)+p =2pk 21+p .2分 [失分警示]第二步 求FM ,FN ,FM ·FN ⇐⎣⎢⎢⎢⎢⎢⎡所以点M 的坐标为⎝ ⎛⎭⎪⎪⎫pk 1,pk 21+p 2,同理可得点N 的坐标为⎝ ⎛⎪⎪pk 2,pk 22+p 2, FN =(pk 2,pk 22).于是FM ·FN =p 2(k 1k 2+k 21k 22). (3分) l 1,l 2是成失误只需类比即可得. 第三步逆推分析或直接据条件推证结论⇐⎣⎢⎢⎢⎢⎢⎢⎢⎢⎢⎢⎡法一 要证FM ·FN <2p 2,只要证k 1k 2+k 21k 22<2再证-2<k 1k 2<1由k 1>0,k 2>0,k 1≠k 2,即证0<k 1k 2<1因k 1+k 2=2>2k 1k 2,即0<k 1k 2<1成立法二 因为k 1+k 2=2,k 1>0,k 2>0,k 1≠k 2,所以0<k 1k 2<⎝ ⎛⎭⎪⎫k 1+k 222=1.故FM ·FN <p 2(1+12)=2p 2.(6分)忽视条件≠k 2,从而“=”不成立.第四步 确定半径求圆M 方程⇐⎣⎢⎢⎢⎢⎢⎢⎢⎢⎢⎡(2)由抛物线的定义得|F A |=y 1+p 2,|FB |=y 2+p 2,所以|AB |=y 1+y 2+p =2pk 21+2p ,从而圆M 的半径r 1=pk 21+p . (7分)故圆M 的方程为(x -pk 1)2+⎝ ⎛⎭⎪⎫y -pk 21-p 22=(pk 21+p )2,化简得x 2+y 2-2pk 1x -p (2k 21+1)y -34p 2=0. (8分)[解答题规范专练] 平面解析几何 1.(2014·武汉模拟)设点P 是圆x 2+y 2=4上任意一点,由点P 向x 轴作垂线PP 0,垂足为P 0,且0MP =320PP . (1)求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2)设直线l :y =kx +m (m ≠0)与(1)中的轨迹C 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若直线OA ,AB ,OB 的斜率成等比数列,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1)设点M (x ,y ),P (x 0,y 0),则由题意知P 0(x 0,0). 由0MP =(x 0-x ,-y ),0PP =(0,-y 0),且0MP =320PP , 得(x 0-x ,-y )=32(0,-y 0). 第五步 类比求圆N 方程并求圆M 、N 公共弦所在方程⇐⎣⎢⎢⎢⎢⎡同理可得圆N 的方程为x +y -2pk 2x -p (2k 22+1)y -34p =0.(9分)于是圆M ,圆N 的公共弦所在直线l 的方程为(k 2-k 1)x +(k 22-k 21)y =0.又k 2-k 1≠0,k 1+k 2=2,则l 的方程为x +2y =0.(10分)M 的方N 的方程只,k 2调换即可,再次运算造成丢分.第六步 建立目标函数并求最值⇐⎣⎢⎢⎢⎢⎢⎡因为p >0,所以点d =|2pk 21+pk 1+p |5==p ⎣⎢⎢⎡⎦⎥⎥⎤2⎝ ⎛⎭⎪⎪⎫k 1+142+785. (112k 21+k 1中Δ<0所以绝.第七步 确定所求方程⇐⎣⎢⎢⎢⎢⎢⎡故当k 1=-14时,d 取最小值7p 85. (12分)由题设,7p 85=755,解得p =8.故所求的抛物线E 的方程为x 2=16y .(13分)∴⎩⎪⎨⎪⎧x 0-x =0,-y =-32y 0,于是⎩⎪⎨⎪⎧x 0=x ,y 0=23y .又x 20+y 20=4,∴x 2+43y 2=4.∴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为x 24+y 23=1.(2)设A (x 1,y 1),B (x 2,y 2).联立⎩⎪⎨⎪⎧y =kx +m ,x 24+y 23=1,得(3+4k 2)x 2+8mkx +4(m 2-3)=0. ∴Δ=(8mk )2-16(3+4k 2)(m 2-3)>0, 即3+4k 2-m 2>0.(*)且⎩⎨⎧x 1+x 2=-8mk3+4k 2,x 1x 2=4(m 2-3)3+4k2.依题意,k 2=y 1y 2x 1x 2,即k 2=kx 1+m x 1·kx 2+m x 2.∴x 1x 2k 2=k 2x 1x 2+km (x 1+x 2)+m 2.∴km (x 1+x 2)+m 2=0,即km ⎝ ⎛⎭⎪⎫-8mk 3+4k 2+m 2=0.∵m ≠0,∴k ⎝ ⎛⎭⎪⎫-8k 3+4k 2+1=0,解得k 2=34. 将k 2=34代入(*),得m 2<6.∴m 的取值范围是(-6,0)∪(0,6).2.(2014·合肥模拟)已知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长轴长为4,且过点⎝⎛⎭⎫3,12. (1)求椭圆的方程;(2)设A ,B ,M 是椭圆上的三点.若OM =35OA +45OB ,点N 为线段AB 的中点,C ⎝⎛⎭⎫-62,0,D ⎝⎛⎭⎫62,0,求证:|NC |+|ND |=2 2.解:(1)由已知可得⎩⎪⎨⎪⎧a =2,3a 2+14b 2=1,故⎩⎪⎨⎪⎧a =2,b =1,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x 24+y 2=1.(2)证明:设A (x 1,y 1),B (x 2,y 2),则x 214+y 21=1,x 224+y 22=1.由OM =35OA +45OB ,得M ⎝⎛⎭⎫35x 1+45x 2,35y 1+45y 2. 因为M 是椭圆C 上一点,所以⎝⎛⎭⎫35x 1+45x 224+⎝⎛⎭⎫35y 1+45y 22=1, 即⎝⎛⎭⎫x 214+y 21⎝⎛⎭⎫352+⎝⎛⎭⎫x 224+y 22⎝⎛⎭⎫452+2×35×45×⎝⎛⎭⎫x 1x 24+y 1y 2=1, 得⎝⎛⎭⎫352+⎝⎛⎭⎫452+2×35×45×⎝⎛⎭⎫x 1x 24+y 1y 2=1, 故x 1x 24+y 1y 2=0. 又线段AB 的中点N 的坐标为⎝⎛⎭⎪⎫x 1+x 22,y 1+y 22,所以⎝ ⎛⎭⎪⎫x 1+x 2222+2⎝ ⎛⎭⎪⎫y 1+y 222=12⎝⎛⎭⎫x 214+y 21+12⎝⎛⎭⎫x 224+y 22+x 1x 24+y 1y 2=1, 从而线段AB 的中点N ⎝ ⎛⎭⎪⎫x 1+x 22,y 1+y 22在椭圆x 22+2y 2=1上. 又椭圆x 22+2y 2=1的两焦点恰为C ⎝⎛⎭⎫-62,0,D ⎝⎛⎭⎫62,0,所以|NC |+|ND |=2 2.3.(2014·哈师大附中模拟)已知点E (m,0)(m >0)为抛物线y 2=4x 内一个定点,过E 作斜率分别为k1,k 2的两条直线交抛物线于点A ,B ,C ,D ,且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1)若m =1,k 1k 2=-1,求△EMN 面积的最小值;(2)若k 1+k 2=1,求证:直线MN 过定点. 解:(1)当m =1时,E 为抛物线y 2=4x 的焦点, ∵k 1k 2=-1,∴AB ⊥CD.设AB 的方程为y =k 1(x -1),A (x 1,y 1),B (x 2,y 2),由⎩⎪⎨⎪⎧y =k 1(x -1),y 2=4x得k 1y 2-4y -4k 1=0,y 1+y 2=4k 1,y 1y 2=-4.∵M ⎝⎛⎭⎪⎫x 1+x 22,y 1+y 22,∴M ⎝⎛⎭⎫2k 21+1,2k 1, 同理,点N (2k 21+1,-2k 1), ∴S △EMN =12|EM |·|EN |=12⎝⎛⎭⎫2k 212+⎝⎛⎭⎫2k 12·(2k 21)2+(-2k 1)2。

【三维设计】2015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一节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 理 新人教A版

【三维设计】2015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一节 函数及其表示课件 理 新人教A版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 、 值域 和 对应关系 .
(3)相等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 定义域 和 对应关系 完全 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这是判断两函数相等的依据.
(4)函数的表示法
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 解析法 、图像法、列表法. 3.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定义域内的不同取值区间, 有着不同的 对应关系 ,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分 段函数虽然由几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
答案:(-∞,-2)∪(2,+∞)
[课堂练通考点]
1.下列函数中,与函数 y= 3 定义域相同的函数为( x 1 A.y= sin x C.y=xe
π ff4 =________.
?
怎样判断1-a,1+a与1的大小关系?

先求 f ( ) ,再求f (f ( ))
4

4
[解析]
(1)当 a>0 时,1-a<1,1+a>1.
这时 f(1-a)=2(1-a)+a=2-a, f(1+a)=-(1+a)-2a=-1-3a. 3 由 f(1-a)=f(1+a)得 2-a=-1-3a,解得 a=- . 2 不合题意,舍去. 当 a<0 时,1-a>1,1+a<1, 这时 f(1-a)=-(1-a)-2a=-1-a, f(1+a)=2(1+a)+a=2+3a.
[类题通法]
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取决于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 系是否相同,只有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相同时, 才表示同一函数.另外,函数的自变量习惯上用 x 表示,但也可 用其他字母表示,如:f(x)=2x-1,g(t)=2t-1,h(m)=2m-1 均 表示同一函数.
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集合, 它是函 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归纳起来常见的命题角度有:

《三维设计》高三数学湘教(文)一轮复习配套课件解答题增分 系列讲座(三)

《三维设计》高三数学湘教(文)一轮复习配套课件解答题增分  系列讲座(三)
解题规范
[典例] (2013·湖北高考)(本题满分 12 分)已知 Sn 是等 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S4,S2,S3 成等差数列,且 a2+a3 +a4=-18.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是否存在正整数 n,使得 Sn≥2 013?若存在,求出 符合条件的所有 n 的集合;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由题意得Sa22+-aS34+=aS43=--S21,8,
1分
不注意a1,q的
即-a1qa11q+2-qa+1qq32==a1-q21,8,
2分
范围,导致扣分.
解得aq1==-3,2.
4分
数学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解题流程] 第二步 根据所求,利用 公式求出 an.
解题规范
[适用题型] 在高考中,有以下几种解答题用到此种审题方法: 1.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时,应注意函数定义域;
2.求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应注意公比 q 的值,研究数列的 性质时,应注意 n 的取值;
3.观察三视图时,应注意平行与垂直.
数学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解答题增分 系列讲座(三) “数列”类题目的审题技巧 结束 与
为偶数,导致失分. 10分
即2n≥2 012,则n≥11.
11分
综上,存在符合条件的正整数n,
且所有这样的n的集合为{n|n=2k+1,k∈N,k≥5}. 1
末页
解答题增分 系列讲座(三) “数列”类题目的审题技巧 结束 与
解题规范
“解答题规范专练”见 “解答题规范专练 (三)”(进入电子文档)
7分 8分
数学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三维设计】(人教通用版)201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讲义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三维设计】(人教通用版)201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讲义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1.钠的物理性质2.钠的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Na ――→Cl 2、O 2、H 2O 等Na +。

(1)与非金属单质(如O 2、Cl 2)的反应与O 2反应⎩⎨⎧常温下:化学方程式为4Na +O 2=====常温 2Na 2O点燃时:化学方程式为2Na +O 2=====点燃Na 2O2(2)与水的反应:①化学方程式:2Na +2H 2O===2NaOH +H 2↑。

②与滴加酚酞的水反应的现象与解释:3.钠的制备与保存(1)制备:电解熔融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Cl=====电解2Na +Cl 2↑。

(2)保存:密封存放,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4.焰色反应 (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

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蘸取 待测物――→酒精灯灼烧观察火焰颜色――→用盐酸洗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钠与CuSO 4溶液的反应:2Na +Cu 2+===Cu↓+2Na +。

( ) (2)(2013·广东高考)1 mol Na 被完全氧化生成Na 2O 2,失去2N A 个电子。

( ) (3)(2011·北京高考)钠与足量O 2反应生成Na 2O ,随着温度的升高,生成Na 2O 的速率逐渐加快。

( )(4)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 +2H 2O===2Na ++2OH -+H 2↑。

( )(5)4Na +O 2===2Na 2O 和2Na +O 2=====点燃 Na 2O 2可说明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不同的反应。

( )(6)焰色反应是大多数金属元素的性质,属于化学变化。

【三维设计】高中数学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二章 2

【三维设计】高中数学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二章 2
(2)集合A,B是有先后次序的,即A到B的映射与B到 A的映射是不同的.
(3)集合A中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必有唯一的象(有, 且唯一),但允许B中元素在A中没有原象.
(4)A中元素与B中元素对应,可以是“一对一”、“多 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2)映射与函数的关系 函数是特殊的映射,即当两个集合A,B均为非空数 集时,则从A到B的映射就是函数,所以函数一定是映 射,而映射不一定是函数,映射是函数的推广.
C.B中每个元素在A中对应的元素唯一
D.A中不示A中的任一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元
素与之对应,而B中的部分元素可以不参与对应.
答案:A
2.下列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f是映射的是
()
A.A={-1,0,1},B={-1,0,1},f:A中的数平方
B.A={0,1},B={-1,0,1},f:A中的数开平方

《三维设计》高三数学湘教(文)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解答题规范专练3数 列

《三维设计》高三数学湘教(文)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解答题规范专练3数 列

解答题规范专练(三) 数 列1.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2n +1-2,数列{b n }是首项为a 1,公差为d (d ≠0)的等差数列,且b 1,b 3,b 11成等比数列.(1)求数列{a n }与{b n }的通项公式;(2)设c n =b n a n,求数列{c n }的前n 项和T n .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2a n a n +2,且a 1=2. (1)判断数列⎩⎨⎧⎭⎬⎫1a n 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若b n =2+a n a n ·⎝⎛⎭⎫12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3.(2014·皖南八校联考)将数列{a n }中所有的项按每一行比上一行多一项的规则排成如下数表:a 1a 2 a 3a 4 a 5 a 6a 7 a 8 a 9 a 10……记表中的第1列数a 1,a 2,a 4,a 7,…构成的数列为{b n },b 1=a 1=1,S n 为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且满足2b n b n S n -S 2n=1(n ≥2,n ∈N *). (1)证明数列⎩⎨⎧⎭⎬⎫1S n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 (2)上表中,若从第3行起,每一行中的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均构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同一个正数.当a 81=-491时,求上表中第k (k ≥3)行所有项的和.答 案1.解:(1)当n ≥2时,a n =S n -S n -1=2n +1-2n =2n ,又a 1=S 1=21+1-2=2=21,也满足上式,所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b 1=a 1=2,设公差为d ,则由b 1,b 3,b 11成等比数列, 得(2+2d )2=2×(2+10d ),解得d =0(舍去)或d =3,所以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为b n =3n -1.(2)由(1)可得T n =b 1a 1+b 2a 2+b 3a 3+…+b n a n=221+522+823+…+3n -12n , 2T n =2+521+822+…+3n -12n -1, 两式相减得T n =2+321+322+…+32n -1-3n -12n , T n =2+32⎝ ⎛⎭⎪⎫1-12n -11-12-3n -12n =5-3n +52n . 2.解:(1)数列⎩⎨⎧⎭⎬⎫1a n 是等差数列,理由如下: ∵a n +1=2a na n +2,a n ≠0,∴1a n +1=1a n +12, ∴数列⎩⎨⎧⎭⎬⎫1a n 是首项为12,公差为12的等差数列. (2)由(1)知,1a n =12+(n -1)·12=n 2, b n =2+a n a n ·⎝⎛⎭⎫12n =⎝⎛⎭⎫2a n +1·⎝⎛⎭⎫12n =(n +1)·⎝⎛⎭⎫12n , ∴T n =2×12+3×⎝⎛⎭⎫122+4×⎝⎛⎭⎫123+…+(n +1)·⎝⎛⎭⎫12n ,① 12T n =2×⎝⎛⎭⎫122+3×⎝⎛⎭⎫123+4×⎝⎛⎭⎫124+…+(n +1)·⎝⎛⎭⎫12n +1.②①-②得12T n =1+⎝⎛⎭⎫122+⎝⎛⎭⎫123+…+⎝⎛⎭⎫12n -(n +1)·⎝⎛⎭⎫12n +1= 1+14⎣⎡⎦⎤1-⎝⎛⎭⎫12n -11-12-(n +1)⎝⎛⎭⎫12n +1=32-n +32n +1,∴T n =3-n +32n . 3.解:(1)由已知,当n ≥2时,2b n b n S n -S 2n=1, 又b n =S n -S n -1,所以2(S n -S n -1)(S n -S n -1)S n -S 2n=1, 即2(S n -S n -1)-S n -1S n=1,所以1S n -1S n -1=12. 又S 1=b 1=a 1=1,所以数列⎩⎨⎧⎭⎬⎫1S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12的等差数列. 故1S n =1+12(n -1)=n +12,即S n =2n +1. 所以当n ≥2时,b n =S n -S n -1=2n +1-2n =-2n (n +1).因此b n =⎩⎨⎧ 1,n =1,-2n (n +1),n ≥2.(2)设表中从第3行起,每行的公比都为q ,且q >0.因为1+2+…+12=12×132=78, 所以表中第1行至第12行含有数列{a n }中的前78项, 故a 81在表中第13行第3列,因此a 81=b 13·q 2=-491.又b 13=-213×14, 所以q =2(舍去负值).记表中第k (k ≥3)行所有项的和为S ,则S =b k (1-q k )1-q =-2k (k +1)·1-2k 1-2=2k (k +1)·(1-2k )(k ≥3).。

【三维设计】2014-2015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解答题规范专练(一)函数与导数 理 湘教版

【三维设计】2014-2015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解答题规范专练(一)函数与导数 理 湘教版

解答题规X 专练(一) 函数与导数1.(2013·东城模拟)已知函数:f (x )=x -(a +1)ln x -a x (a ∈R ),g (x )=12x 2+e x -x e x . (1)当x ∈[1,e]时,求f (x )的最小值;(2)当a <1时,若存在x 1∈[e ,e 2],使得对任意的x 2∈[-2,0],f (x 1)<g (x 2)恒成立,求a 的取值X 围.2.已知函数f (x )=ax +x ln x ,且图像在点1e ,f 1e处的切线斜率为1(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1)某某数a 的值;(2)设g (x )=f x -x x -1,求g (x )的单调区间; (3)当m >n >1(m ,n ∈Z )时,证明:m n n m >n m.3.(2013·某某模拟)设函数f (x )=x -1e x 的定义域为(-∞,0)∪(0,+∞).(1)求函数f (x )在[m ,m +1](m >0)上的最小值;(2)设函数g (x )=⎩⎪⎨⎪⎧ 0x =0,1f xx ≠0,若x 1≠x 2,且g (x 1)=g (x 2),证明:x 1+x 2>2.答 案1.解:(1)依题意得,f (x )的定义域为(0,+∞),∵f ′(x )=x -1x -a x 2(a ∈R ),∴①当a ≤1时,x ∈[1,e],f ′(x )≥0,f (x )为增函数,f (x )min =f (1)=1-a . ②当1<a <e 时,x ∈[1,a ],f ′(x )≤0,f (x )为减函数,x ∈[a ,e],f ′(x )≥0,f (x )为增函数,f (x )min =f (a )=a -(a +1)ln a -1.③当a ≥e 时,x ∈[1,e],f ′(x )≤0,f (x )为减函数,f (x )min =f (e)=e -(a +1)-a e. 综上,当a ≤1时,f (x )min =1-a ;当1<a <e 时,f (x )min =a -(a +1)ln a -1;当a ≥e 时,f (x )min =e -(a +1)-ae. (2)若存在x 1∈[e ,e 2],使得对任意的x 2∈[-2,0],f (x 1)<g (x 2)恒成立, 即f (x 1)min <g (x 2)min .当a <1时,x 1∈[e ,e 2],由(1)可知, f ′(x )>0,f (x )为增函数,∴f (x 1)min =f (e)=e -(a +1)-ae , g ′(x )=x +e x -x e x -e x =x (1-e x ),当x 2∈[-2,0]时g ′(x )≤0,g (x )为减函数,g (x 2)min =g (0)=1,∴e -(a +1)-a e <1,即a >e 2-2e e +1, ∴a 的取值X 围为⎝ ⎛⎭⎪⎫e 2-2e e +1,1.2.解:(1)f (x )=ax +x ln x ,f ′(x )=a +1+ln x ,依题意f ′⎝ ⎛⎭⎪⎫1e =a =1,所以a =1. (2)因为g (x )=f x -x x -1=x ln x x -1, 所以g ′(x )=x -1-ln x x -12. 设φ(x )=x -1-ln x ,则φ′(x )=1-1x .当x >1时,φ′(x )=1-1x>0, φ(x )是增函数,对任意x >1,φ(x )>φ(1)=0,即当x >1时,g ′(x )>0,故g (x )在(1,+∞)上为增函数.当0<x <1时,φ′(x )=1-1x<0,φ(x )是减函数,对任意x ∈(0,1),φ(x )>φ(1)=0, 即当0<x <1时,g ′(x )>0,故g (x )在(0,1)上为增函数.所以g (x )的递增区间为(0,1),(1,+∞).(3)证明:要证m n n m>n m,即证ln n m -ln m n>ln n -ln m , 即n -1n ln m >m -1m ln n ,m ln m m -1>n ln n n -1.(*) 因为m >n >1,由(2)知,g (m )>g (n ),故(*)式成立,所以m n n m >n m.3.解:(1)由题意得f ′(x )=x e x -e xx 2, 则当x >1时,f ′(x )>0;0<x <1时,f ′(x )<0.由此可知函数f (x )在(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当m ≥1时,函数f (x )在[m ,m +1]上是增函数,此时f (x )min =f (m )=e mm.当0<m<1时,函数f(x)在[m,1]上是减函数,在[1,m+1]上是增函数,此时f(x)min=f(1)=e.(2)证明:由题意可得g(x)=x e-x(x∈R),g′(x)=(1-x)e-x.所以g(x)在(-∞,1)上是增函数,在(1,+∞)上是减函数.①设函数F(x)=g(x)-g(2-x),即F(x)=x e-x+(x-2)e x-2,于是F′(x)=(x-1)(e2x-2-1)e-x,当x>1时,2x-2>0,从而e2x-2-1>0,又e-x>0,所以F′(x)>0,从而函数F(x)在[1,+∞)上是增函数.又F(1)=e-1-e-1=0,所以x>1时,有F(x)>F(1)=0,即g(x)>g(2-x).②由①及g(x1)=g(x2)知x1与x2只能在1的两侧.不妨设0<x1<1,x2>1,由结论②可知,g(x2)>g(2-x2),所以g(x1)=g(x2)>g(2-x2).因为x2>1,所以2-x2<1,又由结论①可知函数g(x)在(-∞,1)上是增函数,所以x1>2-x2,即x1+x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一节集__合1.元素与集合(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表示符号为∈和∉.(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A B或B A3.集合的基本运算1.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是正确求解的两个先决条件.2.要注意区分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以及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3.易忘空集的特殊性,在写集合的子集时不要忘了空集和它本身.4.在数轴表示范围时,易忽视端点是实心还是空心.5.在解决含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注意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导致解题错误.[试一试]1.(2013·辽宁高考)已知集合A={x|0<log4x<1},B={x|x≤2},则A∩B=()A.(0,1)B.(0,2]C.(1,2) D.(1,2]答案:D2.i是虚数单位,若集合S={-i,0,i},则()A.i2∈S B.i2 010∈SC.i2 012∈S D.i2 013∈S解析:选D i2=-1∉S;i2 010=i2=-1∉S,i2 012=i4=1∉S,i2 013=i∈S,故选D项.3.已知集合A={x|y=x2},B={(x,y)|y=x},则A∩B=________.答案:∅1.判断集合关系的三种方法(1)一一列举观察;(2)集合元素特征法:首先确定集合的元素是什么,弄清集合元素的特征,再利用集合元素的特征判断集合关系;(3)数形结合法:利用数轴或Venn图.2.解决集合的综合运算的方法解决集合的综合运算时,一般先运算括号内的部分.当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时,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进行运算;当集合是用不等式形式表示时,可运用数轴求解.3.数形结合思想数轴和Venn图是进行交、并、补集运算的有力工具,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先把集合中各种形式的元素化简,使之明确化,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Venn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练一练]1.已知集合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C={x|x是正方形},D={x|x是菱形},则()A.A⊆B B.C⊆BC.D⊆C D.A⊆D答案:B2.(2014·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已知集合A ={x |x 2-x ≤0},函数f (x )=2-x (x ∈A )的值域为B ,则(∁R A )∩B =( )A .(1,2]B .[1,2]C .[0,1]D .(1,+∞)解析:选A 由题意知,集合A ={x |0≤x ≤1},∴B ={y |1≤y ≤2},∁R A ={x |x <0或x >1},∴(∁R A )∩B =(1,2].集合的基本概念1.(2013·B ={x -y |x ∈A, y( )A .1B .3C .5D .9解析:选C 逐个列举可得.x =0,y =0,1,2时,x -y =0,-1,-2;x =1,y =0,1,2时,x -y =1,0,-1;x =2,y =0,1,2时,x -y =2,1,0.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集合B 的元素为-2,-1,0,1,2.共5个.2.已知集合M ={1,m },N ={n ,log 2n },若M =N ,则(m -n )2 013=________. 解析:由M =N 知⎩⎪⎨⎪⎧ n =1,log 2n =m 或⎩⎪⎨⎪⎧n =m ,log 2n =1, ∴⎩⎪⎨⎪⎧m =0,n =1或⎩⎪⎨⎪⎧m =2,n =2.答案:-1或03.已知集合A ={m +2,2m 2+m },若3∈A ,则m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因为3∈A ,所以m +2=3或2m 2+m =3. 当m +2=3,即m =1时,2m 2+m =3, 此时集合A 中有重复元素3, 所以m =1不符合题意,舍去;当2m 2+m =3时,解得m =-32或m =1(舍去),此时当m =-32时,m +2=12≠3符合题意.所以m =-32.答案:-32[类题通法]1.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抓住元素,看元素应满足的属性,对于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2.对于集合相等首先要分析已知元素与另一个集合中哪一个元素相等,分几种情况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要注意检验是否满足互异性.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典例] (1)(2013·洛阳统考)已知集合A ={x |x -2x ≤0,x ∈N },B ={x |x ≤2,x ∈Z },则满足条件A ⊆C ⊆B 的集合C 的个数为( )A .1B .2C .4D .8(2)已知集合A ={x |log 2x ≤2},B =(-∞,a ),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c ,+∞),其中c =________.[解析] (1)由x -2x ≤0得0<x ≤2,因此A ={1,2};由x ≤2得0≤x ≤4,因此B ={0,1,2,3,4},满足条件A ⊆C ⊆B 的集合C 的个数是23=8.(2)由log 2x ≤2,得0<x ≤4,即A ={x |0<x ≤4},而B =(-∞,a ), 由于A ⊆B ,如图所示,则a >4,即c =4.[答案] (1)D (2)4 [类题通法]1.已知两集合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集合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常常要合理利用数轴、Venn 图帮助分析.2.当题目中有条件B ⊆A 时,不要忽略B =∅的情况. [针对训练]1.(2013·福建高考)已知集合A ={1,a },B ={1,2,3},则“a =3”是“A ⊆B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因为A ={1,a },B ={1,2,3},若a =3,则A ={1,3},所以A ⊆B ;若A ⊆B ,则a =2或a =3,所以A ⊆B ⇒/a =3,所以“a =3”是“A ⊆B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已知集合A ={x |-3≤x ≤4},B ={x |2m -1<x <m +1},且B ⊆A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解析:∵B ⊆A ,(1)当B =∅时,m +1≤2m -1,解得m ≥2. (2)当B ≠∅时,有⎩⎪⎨⎪⎧-3≤2m -1,m +1≤4,2m -1<m +1,解得-1≤m <2, 综上得m ≥-1. 答案:[-1,+∞)集合的基本运算[典例] 均为全集U ={1,2,3,4}∁U (A ∪B )={4},B ={1,2},则A ∩∁U B =( )A .{3}B .{4}C .{3,4}D .∅(2)(2014·武汉市武昌区联考)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lg(x +1)≤0},B ={x |3x ≤1},则∁U (A ∩B )=( )A .(-∞,0)∪(0,+∞)B .(0,+∞)C .(-∞,-1]∪(0,+∞)D .(-1,+∞)[解析] (1)∵U ={1,2,3,4},∁U (A ∪B )={4},∴A ∪B ={1,2,3}.又∵B ={1,2},∴{3}⊆A ⊆{1,2,3}. 又∁U B ={3,4},∴A ∩∁U B ={3}.(2)lg(x +1)≤0⇒0<x +1≤1⇒-1<x ≤0,3x ≤1⇒x ≤0,则A ∩B =(-1,0],∁U (A ∩B )=(-∞,-1]∪(0,+∞).[答案] (1)A (2)C [类题通法]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关注点(1)看元素组成.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从研究集合中元素的构成入手是解决集合运算问题的前提.(2)有些集合是可以化简的,先化简再研究其关系并进行运算,可使问题简单明了,易于解决.(3)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常用的数形结合形式有数轴、坐标系和Venn 图.[针对训练]设全集U 是自然数集N ,集合A ={x |x 2>4,x ∈N },B ={0,2,3},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 .{x |x >2,x ∈N }B .{x |x ≤2,x ∈N }C .{0,2}D .{1,2}解析:选C 由图可知,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B ∩(∁U A ),∁U A ={x |x 2≤4,x ∈N }={x |-2≤x ≤2,x ∈N }={0,1,2},∵B ={0,2,3},∴B ∩(∁U A )={0,2},选C.集合中的创新问题角度一 创新集合新定义创新集合新定义问题是通过重新定义相应的集合,对集合的知识加以深入地创新,结合原有集合的相关知识和相应数学知识,来解决新定义的集合创新问题.1.若x ∈A ,则1x ∈A ,就称A 是伙伴关系集合,集合M =⎩⎨⎧⎭⎬⎫-1,0,12,2,3的所有非空子集中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的个数是( )A .1B .3C .7D .31解析:选B 具有伙伴关系的元素组是-1;12,2,所以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有3个:{-1},⎩⎨⎧⎭⎬⎫12,2,⎩⎨⎧⎭⎬⎫-1,12,2.角度二 创新集合新运算创新集合新运算问题是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则和要求给出新的集合运算规则,并按照此集合运算规则和要求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计算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以集合为背景的新定义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创新型试题的一个热点,此类题目常常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途径,以“发现”为目的,这类试题只是以集合为依托,考查考生理解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常见的命题角度有:(1)创新集合新定义; (2)创新集合新运算; (3)创新集合新性质.2.如图所示的V enn 图中,A ,B 是非空集合,定义集合A B 为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若x ,y ∈R ,A ={x |y =2x -x 2},B ={y |y =3x ,x >0},则A B 为( )A .{x |0<x <2}B .{x |1<x ≤2}C .{x |0≤x ≤1或x ≥2}D .{x |0≤x ≤1或x >2}解析:选D 因为A ={x |0≤x ≤2},B ={y |y >1},A ∪B ={x |x ≥0},A ∩B ={x |1<x ≤2},所以A B =∁A ∪B (A ∩B )={x |0≤x ≤1或x >2},故选D.角度三 创新集合新性质创新集合新性质问题是利用创新集合中给定的定义与性质来处理问题,通过创新性质,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集合性质的问题.3.对于复数a ,b ,c ,d ,若集合S ={a ,b ,c ,d }具有性质“对任意x ,y ∈S ,必有xy ∈S ”,则当⎩⎪⎨⎪⎧a =1,b 2=1,c 2=b时,b +c +d 等于( )A .1B .-1C .0D .i解析:选B ∵S ={a ,b ,c ,d },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当a =1时,b =-1,c 2=-1,∴c =±i ,由“对任意x ,y ∈S ,必有xy ∈S ”知±i ∈S ,∴c =i ,d =-i 或c =-i ,d =i ,∴b +c +d =(-1)+0=-1. [类题通法]解决新定义问题应注意的问题(1)遇到新定义问题,应耐心读题,分析新定义的特点,弄清新定义的性质; (2)按新定义的要求,“照章办事”逐步分析、验证、运算,使问题得以解决; (3)对于选择题,可以结合选项通过验证,排除、对比、特值等方法解决.[课堂练通考点]1.(2013·江西高考)若集合A ={x ∈R |ax 2+ax +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 ) A .4 B .2 C .0D .0或4解析:选A 由ax 2+ax +1=0只有一个实数解,可得当a =0时,方程无实数解;当a ≠0时,则Δ=a 2-4a =0,解得a =4(a =0不合题意舍去).2.(2013·全国卷Ⅰ)已知集合A ={1,2,3,4},B ={x |x =n 2,n ∈A },则A ∩B =( )A .{1,4}B .{2,3}C .{9,16}D .{1,2}解析:选A n =1,2,3,4时,x =1,4,9,16,∴集合B ={1,4,9,16},∴A ∩B ={1,4}. 3.(2014·北京东城区统一检测)设集合A ={1,2},则满足A ∪B ={1,2,3}的集合B 的个数是( )A .1B .3C .4D .8解析:选C 根据已知,满足条件的集合B 为{3},{1,3},{2,3},{1,2,3}.故选C. 4.(创新题)设S 为复数集C 的非空子集.若对任意x ,y ∈S ,都有x +y ,x -y ,xy ∈S ,则称S 为封闭集.下列命题:①集合S ={a +b i|a ,b 为整数,i 为虚数单位}为封闭集; ②若S 为封闭集,则一定有0∈S ; ③封闭集一定是无限集;④若S 为封闭集,则满足S ⊆T ⊆C 的任意集合T 也是封闭集. 其中的真命题是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D .③④解析:选B ①对,当a ,b 为整数时,对任意x ,y ∈S ,x +y ,x -y ,xy 的实部与虚部均为整数;②对,当x =y 时,0∈S ;③错,当S ={0}时,是封闭集,但不是无限集;④错,设S ={0}⊆T ,T ={0,1},显然T 不是封闭集.因此,真命题为①②.5.(创新题)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 *Q ={z |z =a ÷b ,a ∈P ,b ∈Q },若P ={-1,0,1},Q ={-2,2},则集合P *Q 中元素的个数是( )A .2B .3C .4D .5解析:选B 当a =0时,无论b 取何值,z =a ÷b =0; 当a =-1,b =-2时,z =(-1)÷(-2)=12;当a =-1,b =2时,z =(-1)÷2=-12;当a =1,b =-2时,z =1÷(-2)=-12;当a =1,b =2时,z =1÷2=12.故P *Q =⎩⎨⎧⎭⎬⎫0,-12,12,该集合中共有3个元素.6.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x 2-2x >0},B ={x |y =lg(x -1)},则(∁U A )∩B =( )A.{x|x>2或x<0} B.{x|1<x<2}C.{x|1<x≤2} D.{x|1≤x≤2}解析:选C解不等式x2-2x>0,即x(x-2)>0,得x<0或x>2,故A={x|x<0或x>2};集合B是函数y=lg(x-1)的定义域,由x-1>0,解得x>1,所以B={x|x>1}.如图所示,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集合A,B,则∁U A={x|0≤x≤2},所以(∁U A)∩B={x|0≤x≤2}∩{x|x>1}={x|1<x≤2}.[课下提升考能]第Ⅰ组:全员必做题1.(2014·哈尔滨四校统考)已知集合A={1,2,3,4},B={(x,y)|x∈A,y∈A,xy∈A},则集合B中元素的个数为()A.6 B.7C.8 D.9解析:选C由题意知当x=1时,y可取1,2,3,4;当x=2时,y可取1,2;当x=3时,y可取1;当x=4时,y可取1.综上,B中所含元素共有8个,选C.2.(2013·佛山一模)设全集U={x∈N*|x<6},集合A={1,3},B={3,5},则∁U(A∪B)等于() A.{1,4} B.{2,4}C.{2,5} D.{1,5}解析:选B由题意易得U={1,2,3,4,5},A∪B={1,3,5},所以∁U(A∪B)={2,4}.故选B.3.(2013·全国卷Ⅰ)已知集合A={x|x2-2x>0},B={x|-5<x<5},则()A.A∩B=∅B.A∪B=RC.B⊆A D.A⊆B解析:选B集合A={x|x>2或x<0},所以A∪B={x|x>2或x<0}∪{x|-5<x<5}=R.4.(2014·太原诊断)已知集合A={x|x2-4x+3<0},B={x|y=ln(x-2)},则(∁R B)∩A=() A.{x|-2≤x<1} B.{x|-2≤x≤2}C.{x|1<x≤2} D.{x|x<2}解析:选C集合A={x|1<x<3},B={x|x>2},则(∁R B )∩A ={x |1<x ≤2},选C.5.(2013·郑州质检)若集合A ={0,1,2,x },B ={1,x 2},A ∪B =A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选B ∵A ={0,1,2,x },B ={1,x 2},A ∪B =A ,∴B ⊆A ,∴x 2=0或x 2=2或x 2=x ,解得x =0或2或-2或1.经检验当x =2或-2时满足题意.6.(2014·湖北八校联考)已知M ={a ||a |≥2},A ={a |(a -2)(a 2-3)=0,a ∈M },则集合A 的子集共有( )A .1个B .2个C .4个D .8个解析:选B |a |≥2⇒a ≥2或a ≤-2.又a ∈M ,(a -2)·(a 2-3)=0⇒a =2或a =±3(舍),即A 中只有一个元素2,故A 的子集只有2个.7.(2014·江西七校联考)若集合P ={x |3<x ≤22},非空集合Q ={x |2a +1≤x <3a -5},则能使Q ⊆(P ∩Q )成立的所有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A .(1,9)B .[1,9]C .[6,9)D .(6,9]解析:选D 依题意,P ∩Q =Q ,Q ⊆P ,于是 ⎩⎪⎨⎪⎧2a +1<3a -5,2a +1>3,3a -5≤22,解得6<a ≤9,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6,9].8.设P 和Q 是两个集合,定义集合P -Q ={x |x ∈P ,且x ∉Q },如果P ={x |log 2x <1},Q ={x ||x -2|<1},那么P -Q =( )A .{x |0<x <1}B .{x |0<x ≤1}C .{x |1≤x <2}D .{x |2≤x <3}解析:选B 由log 2x <1,得0<x <2,所以P ={x |0<x <2};由|x -2|<1,得1<x <3,所以Q ={x |1<x <3}.由题意,得P -Q ={x |0<x ≤1}.9.已知全集U ={-2,-1,0,1,2},集合A =⎩⎨⎧x ⎪⎪⎭⎬⎫x =2n -1,x ,n ∈Z ,则∁U A =________.解析:因为A =⎩⎨⎧x ⎪⎪⎭⎬⎫x =2n -1,x ,n ∈Z ,当n =0时,x =-2;n =1时不合题意; n =2时,x =2;n =3时,x =1;n ≥4时,x ∉Z ;n =-1时,x =-1; n ≤-2时,x ∉Z . 故A ={-2,2,1,-1},又U ={-2,-1,0,1,2},所以∁U A ={0}. 答案:{0}10.已知集合A ={x |x 2-2x +a >0},且1∉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1∉{x |x 2-2x +a >0},∴1∈{x |x 2-2x +a ≤0}, 即1-2+a ≤0,∴a ≤1. 答案:(-∞,1]11.已知U =R ,集合A ={x |x 2-x -2=0},B ={x |mx +1=0},B ∩(∁U A )=∅,则m =________.解析:A ={-1,2},B =∅时,m =0;B ={-1}时,m =1;B ={2}时,m =-12.答案:0,1,-1212.设集合S n ={1,2,3,…,n },若X ⊆S n ,把X 的所有元素的乘积称为X 的容量(若X 中只有一个元素,则该元素的数值即为它的容量,规定空集的容量为0).若X 的容量为奇(偶)数,则称X 为S n 的奇(偶)子集.则S 4的所有奇子集的容量之和为________.解析:∵S 4={1,2,3,4},∴X =∅,{1},{2},{3},{4},{1,2},{1,3},{1,4},{2,3},{2,4},{3,4},{1,2,3},{1,2,4},{1,3,4},{2,3,4},{1,2,3,4}.其中是奇子集的为X ={1},{3},{1,3},其容量分别为1,3,3,所以S 4的所有奇子集的容量之和为7.答案:7第Ⅱ组:重点选做题1.设U =R ,集合A ={x |x 2+3x +2=0},B ={x |x 2+(m +1)x +m =0}.若(∁U A )∩B =∅,试求m 的值.解:易知A ={-2,-1}. 由(∁U A )∩B =∅,得B ⊆A ,∵方程x 2+(m +1)x +m =0的判别式Δ=(m +1)2-4m =(m -1)2≥0,∴B ≠∅. ∴B ={-1}或B ={-2}或B ={-1,-2}. ①若B ={-1},则m =1;②若B ={-2},则应有-(m +1)=(-2)+(-2)=-4,且m =(-2)×(-2)=4,这两式不能同时成立,∴B ≠{-2}.③若B ={-1,-2},则应有-(m +1)=(-1)+(-2)=-3, 且m =(-1)×(-2)=2,由这两式得m =2. 经检验知m =1和m =2符合条件.∴m =1或2.2.已知集合A =⎩⎨⎧⎭⎬⎫x ⎪⎪⎪⎩⎪⎨⎪⎧ log 12(x +2)>-3x 2≤2x +15,B ={x |m +1≤x ≤2m -1}. (1)求集合A ;(2)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1)解不等式log 12(x +2)>-3得:-2<x <6.①解不等式x 2≤2x +15得:-3≤x ≤5.② 由①②求交集得-2<x ≤5, 即集合A =(-2,5].(2)当B =∅时,m +1>2m -1, 解得m <2;当B ≠∅时,由⎩⎪⎨⎪⎧m +1≤2m -1,m +1>-2,2m -1≤5解得2≤m ≤3,故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3].第二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命题的概念在数学中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2)如果p⇒q,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1.易混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否命题是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而命题的否定是只否定命题的结论.2.注意区别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B且B ⇒/A);与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B ⇒A且A⇒/B)两者的不同.[试一试]1.(2013·福建高考)设点P(x,y),则“x=2且y=-1”是“点P在直线l:x+y-1=0上”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x=2且y=-1”满足方程x+y-1=0,故“x=2且y=-1”可推出“点P在直线l:x+y-1=0上”;但方程x+y-1=0有无数多个解,故“点P在直线l:x+y -1=0上”不能推出“x=2且y=-1”,故“x=2且y=-1”是“点P在直线l:x+y-1=0上”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在△ABC中,若∠C=90°,则∠A、∠B都是锐角”的否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原命题的条件:在△ABC中,∠C=90°,结论:∠A、∠B都是锐角.否命题是否定条件和结论.即“在△ABC中,若∠C≠90°,则∠A、∠B不都是锐角”.答案:“在△ABC中,若∠C≠90°,则∠A、∠B不都是锐角”1.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1)命题判断法:设“若p ,则q ”为原命题,那么:①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时,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时,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真时,p 是q 的充要条件;④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假时,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集合判断法:从集合的观点看,建立命题p ,q 相应的集合:p :A ={x |p (x )成立},q :B ={x |q (x )成立},那么:①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A B 时,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B A 时,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若A ⊆B 且B ⊆A ,即A =B 时,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3)等价转化法:p 是q 的什么条件等价于綈q 是綈p 的什么条件. 2.转化与化归思想由于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假性,因而当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比较困难时,可转化为判断它的逆否命题的真假.[练一练]1.(2014·济南模拟)设x ∈R ,则“x 2-3x >0”是“x >4”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B 由x 2-3x >0得x >3或x <0,此时得不出x >4,但当x >4时,不等式x 2-3x >0恒成立,所以正确选项为B.2.与命题“若a ∈M ,则b ∉M ”等价的命题是________. 解析: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为等价命题. 答案:若b ∈M ,则a ∉M命题及其相互关系1.命题“若α=π4,则tan α=1”的逆否命题是( )A .若α≠π4,则tan α≠1B .若α=π4,则tan α≠1C .若tan α≠1,则α≠π4D .若tan α≠1,则α=π4解析:选C 命题“若α=π4,则tan α=1”的逆否命题是“若tan α≠1,则α≠π4”.2.以下关于命题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①“若log 2a >0,则函数f (x )=log a x (a >0,a ≠1)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是真命题; ②命题“若a =0,则ab =0”的否命题是“若a ≠0,则ab ≠0”; ③命题“若x ,y 都是偶数,则x +y 也是偶数”的逆命题为真命题; ④命题“若a ∈M ,则b ∉M ”与命题“若b ∈M ,则a ∉M ”等价.解析:对于①,若log 2a >0=log 21,则a >1,所以函数f (x )=log a x 在其定义域内是增函数,故①不正确;对于②,依据一个命题的否命题的定义可知,该说法正确;对于③,原命题的逆命题是“若x +y 是偶数,则x 、y 都是偶数”,是假命题,如1+3=4是偶数,但3和1均为奇数,故③不正确;对于④,不难看出,命题“若a ∈M ,则b ∉M ”与命题“若b ∈M ,则a ∉M ”是互为逆否命题,因此二者等价,所以④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说法有②④.答案:②④ [类题通法]在判断四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再比较每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四种命题关系的相对性,一旦一个命题定为原命题,也就相应的有了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判定命题为真命题时要进行推理,判定命题为假命题时只需举出反例即可.对涉及数学概念的命题的判定要从概念本身入手.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典例] 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则p 是綈q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2013·北京高考)“φ=π”是“曲线y =sin(2x +φ)过坐标原点”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1)由q ⇒綈p 且綈p ⇒/ q 可得p ⇒綈q 且綈q ⇒/ p ,所以p 是綈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2)由sin φ=0可得φ=k π(k ∈Z ),此为曲线y =sin(2x +φ)过坐标原点的充要条件,故“φ=π”是“曲线y =sin(2x +φ)过坐标原点”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答案] (1)A (2)A[类题通法]充要条件的判断,重在“从定义出发”,利用命题“若p ,则q ”及其逆命题的真假进行区分,在具体解题中,要注意分清“谁是条件”“谁是结论”,如“A 是B 的什么条件”中,A 是条件,B 是结论,而“A 的什么条件是B ”中,A 是结论,B 是条件.有时还可以通过其逆否命题的真假加以区分.[针对训练]下列各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1)在△ABC 中,p :A =B ,q :sin A =sin B ; (2)p :|x |=x ,q :x 2+x ≥0.解:(1)若A =B ,则sin A =sin B ,即p ⇒q . 又若sin A =sin B ,则2R sin A =2R sin B ,即a =b . 故A =B ,即q ⇒p . 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 (2)p :{x ||x |=x }={x |x ≥0}=A ,q :{x |x 2+x ≥0}={x |x ≥0,或x ≤-1}=B , ∵A B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应用[典例] x ≤1+m }.(1)是否存在实数m ,使x ∈P 是x ∈S 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m 的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m ,使x ∈P 是x ∈S 的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m 的范围. [解] (1)由x 2-8x -20≤0得-2≤x ≤10, ∴P ={x |-2≤x ≤10},∵x ∈P 是x ∈S 的充要条件,∴P =S ,∴⎩⎪⎨⎪⎧ 1-m =-2,1+m =10,∴⎩⎪⎨⎪⎧m =3,m =9, 这样的m 不存在.(2)由题意x ∈P 是x ∈S 的必要条件,则S ⊆P .∴⎩⎪⎨⎪⎧1-m ≥-2,1+m ≤10,∴m ≤3. 综上,可知m ≤3时,x ∈P 是x ∈S 的必要条件.∵綈P 是綈S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S 且S ⇒/P . ∴[-2,10][1-m,1+m ].∴⎩⎪⎨⎪⎧ 1-m ≤-2,1+m >10或⎩⎪⎨⎪⎧1-m <-2,1+m ≥10.∴m ≥9,即m 的取值范围是[9,+∞). [类题通法]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可以求解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其依据是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其思维方式是:(1)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p ⇒q 且q ⇒/ p ; (2)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p ⇒/ q ,且q ⇒p ; (3)若p 是q 的充要条件,则p ⇔q . [针对训练](2013·浙江名校联考)一次函数y =-m n x +1n 的图像同时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 .m >1,且n <1B .mn <0C .m >0,且n <0D .m <0,且n <0解析:选B 因为y =-m n x +1n 经过第一、三、四象限,故-m n >0,1n <0,即m >0,n <0,但此为充要条件,因此,其必要不充分条件为mn <0.[课堂练通考点]1.(2013·安徽高考)“(2x -1)x =0”是“x =0”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B 由(2x -1)x =0可得x =12或0,因为“x =12或0”是“x =0”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2013·九江一模)命题“若x 2>y 2,则x >y ”的逆否命题是( ) A .“若x <y ,则x 2<y 2” B .“若x >y ,则x 2>y 2” C .“若x ≤y ,则x 2≤y 2”D .“若x ≥y ,则x 2≥y 2”解析:选C 根据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得命题“若x 2>y 2,则x >y ”的逆否命题是“若x ≤y ,则x 2≤y 2”.3.(2013·福建毕业班质检)已知向量a =(m 2,4),b =(1,1),则“m =-2”是“a ∥b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依题意,当m =-2时,a =(4,4),b =(1,1),所以a =4b ,a ∥b ,即由m =-2可以推出a ∥b ;当a ∥b 时,m 2=4,得m =±2,所以不能推得m =-2,即“m =-2”是“a ∥b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4.(2013·聊城期末)设集合A ,B 是全集U 的两个子集,则A B 是(∁U A )∪B =U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如图所示,A B ⇒(∁U A )∪B =U ;但(∁U A )∪B =U ⇒/ A B ,如A =B ,因此A B 是(∁U A )∪B =U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5.命题“若a >b ,则a -1>b -1”的否命题是________. 答案:若a ≤b ,则a -1≤b -16.(创新题)已知集合A ={x |y =lg(4-x )},集合B ={x |x <a },若P :“x ∈A ”是Q :“x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A ={x |x <4},由题意得A B 结合数轴易得a >4. 答案:(4,+∞)[课下提升考能]第Ⅰ组:全员必做题1.设集合M ={x |0<x ≤3},N ={x |0<x ≤2},那么“a ∈M ”是“a ∈N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B M ={x |0<x ≤3},N ={x |0<x ≤2},所以N M ,故a ∈M 是a ∈N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2013·潍坊模拟)命题“若△ABC 有一内角为π3,则△ABC 的三内角成等差数列”的逆命题( )A .与原命题同为假命题B .与原命题的否命题同为假命题C .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同为假命题D .与原命题同为真命题解析:选D 原命题显然为真,原命题的逆命题为“若△ABC 的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ABC 有一内角为π3”,它是真命题.3.(2013·乌鲁木齐质检)“a >0”是“a 2+a ≥0”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a >0⇒a 2+a ≥0;反之a 2+a ≥0⇒a ≥0或a ≤-1,不能推出a >0,选A. 4.(2013·潍坊模拟)命题“任意x ∈[1,2],x 2-a ≤0”为真命题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a ≥4B .a ≤4C .a ≥5D .a ≤5解析:选C 命题“任意x ∈[1,2],x 2-a ≤0”为真命题的充要条件是a ≥4.故其充分不必要条件是集合[4,+∞)的真子集,正确选项为C.5.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命题“若x >y ,则x >|y |”的逆命题 B .命题“x >1,则x 2>1”的否命题C .命题“若x =1,则x 2+x -2=0”的否命题D .命题“若x 2>0,则x >1”的逆否命题解析:选A 对于A ,其逆命题是:若x >|y |,则x >y ,是真命题,这是因为x >|y |≥y ,必有x >y ;对于B ,否命题是:若x ≤1,则x 2≤1,是假命题.如x =-5,x 2=25>1;对于C ,其否命题是:若x ≠1,则x 2+x -2≠0,由于x =-2时,x 2+x -2=0,所以是假命题;对于D ,若x 2>0,则x >0或x <0,不一定有x >1,因此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都是假命题.6.(2013·江西七校联考)已知条件p :x ≤1,条件q :1x <1,则綈p 是q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即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解析:选A 由x >1得1x <1;反过来,由1x <1不能得知x >1,即綈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7.(2014·日照模拟)已知直线l 1:x +ay +1=0,直线l 2:ax +y +2=0,则命题“若a =1或a=-1,则直线l1与l2平行”的否命题为()A.若a≠1且a≠-1,则直线l1与l2不平行B.若a≠1或a≠-1,则直线l1与l2不平行C.若a=1或a=-1,则直线l1与l2不平行D.若a≠1或a≠-1,则直线l1与l2平行解析:选A命题“若A,则B”的否命题为“若綈A,则綈B”,显然“a=1或a=-1”的否定为“a≠1且a≠-1”,“直线l1与l2平行”的否定为“直线l1与l2不平行”.8.在命题p的四种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记为f(p),已知命题p:“若两条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平行,则a1b2-a2b1=0”.那么f(p)等于()A.1 B.2C.3 D.4解析:选B原命题p显然是真命题,故其逆否命题也是真命题.而其逆命题是:若a1b2-a2b1=0,则两条直线l1与l2平行,这是假命题,因为当a1b2-a2b1=0时,还有可能l1与l2重合,逆命题是假命题,从而否命题也为假命题,故f(p)=2.9.命题“若f(x)是奇函数,则f(-x)是奇函数”的否命题是________.解析: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答案:若f(x)不是奇函数,则f(-x)不是奇函数10.(2013·南京模拟)有下列几个命题:①“若a>b,则a2>b2”的否命题;②“若x+y=0,则x,y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③“若x2<4,则-2<x<2”的逆否命题.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①原命题的否命题为“若a≤b则a2≤b2”错误.②原命题的逆命题为:“x,y互为相反数,则x+y=0”正确.③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若x≥2或x≤-2,则x2≥4”正确.答案:②③11.下列命题:①若ac2>bc2,则a>b;②若sin α=sin β,则α=β;③“实数a=0”是“直线x-2ay=1和直线2x-2ay=1平行”的充要条件;④若f(x)=log2x,则f(|x|)是偶函数.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对于①,ac2>bc2,c2>0,∴a>b正确;对于②,sin 30°=sin 150°⇒/ 30°=150°,所以②错误;对于③,l 1∥l 2⇔A 1B 2=A 2B 1,即-2a =-4a ⇒a =0且A 1C 2≠A 2C 1, 所以③正确;④显然正确. 答案:①③④12.已知α:x ≥a ,β:|x -1|<1.若α是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解析:α:x ≥a ,可看作集合A ={x |x ≥a }, ∵β:|x -1|<1,∴0<x <2, ∴β可看作集合B ={x |0<x <2}.又∵α是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 A ,∴a ≤0. 答案:(-∞,0] 第Ⅱ组:重点选做题1.已知集合A =⎩⎨⎧⎭⎬⎫y ⎪⎪y =x 2-32x +1,x ∈⎣⎡⎦⎤34,2,B ={x |x +m 2≥1}.若“x ∈A ”是“x ∈B ”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y =x 2-32x +1=⎝⎛⎭⎫x -342+716, ∵x ∈⎣⎡⎦⎤34,2,∴716≤y ≤2, ∴A =⎩⎨⎧⎭⎬⎫y ⎪⎪716≤y ≤2. 由x +m 2≥1,得x ≥1-m 2, ∴B ={x |x ≥1-m 2}.∵“x ∈A ”是“x ∈B ”的充分条件, ∴A ⊆B ,∴1-m 2≤716,解得m ≥34或m ≤-34,故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34∪⎣⎡⎭⎫34,+∞. 2.已知集合A ={x |x 2-4mx +2m +6=0},B ={x |x <0},若命题“A ∩B =∅”是假命题,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因为“A ∩B =∅”是假命题,所以A ∩B ≠∅. 设全集U ={m |Δ=(-4m )2-4(2m +6)≥0}, 则U =⎩⎨⎧⎭⎬⎫m |m ≤-1或m ≥32.假设方程x 2-4mx +2m +6=0的两根x 1,x 2均非负,则有⎩⎪⎨⎪⎧m ∈U ,x 1+x 2≥0x 1x 2≥0,⇒⎩⎪⎨⎪⎧m ∈U ,4m ≥0,2m +6≥0⇒m ≥32.又集合⎩⎨⎧⎭⎬⎫m ⎪⎪m ≥32关于全集U 的补集是{m |m ≤-1}, 所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m ≤-1}.第三节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命题中的“且”、“或”、“非”叫做逻辑联结词. 2.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用符号“∀”表示. (2)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用符号“∃”表示. (3)全称命题: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 ∈M ,p (x ).(4)特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0,使p (x 0)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 0∈M ,p (x 0).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1.对于省略量词的命题,应先挖掘命题中隐含的量词,改写成含量词的完整形式,再写出命题的否定.2.p或q的否定易误写成“綈p或綈q”;p且q的否定易误写成“綈p且綈q”.[试一试]1.(2013·四川高考)设x∈Z,集合A是奇数集,集合B是偶数集.若命题p:∀x∈A,2x ∈B,则()A.綈p:∃x∈A,2x∈B B.綈p:∃x∉A,2x∈BC.綈p:∃x∈A,2x∉B D.綈p:∀x∉A,2x∉B解析:选C由命题的否定易知选C,注意要把全称量词改为存在量词.2.若ab=0,则a=0或b=0,其否定为________.答案:若ab≠0,则a≠0且b≠01.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真假判断:(1)p∧q中一假即假.(2)p∨q中一真必真.(3)綈p真,p假;綈p假,p真.2.含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方法是“改量词,否结论”,即把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互换,然后否定原命题的结论.3.判断命题的真假要注意:全称命题为真需证明,为假举反例即可;特称命题为真需举一个例子,为假则要证明全称命题为真.[练一练]1.(2013·重庆高考)命题“对任意x∈R,都有x2≥0”的否定为()A.对任意x∈R,都有x2<0B.不存在x∈R,使得x2<0C.存在x0∈R,使得x20≥0D.存在x0∈R,使得x20<0解析:选D全称命题的否定为特称命题,所以答案为D.2.已知命题p:∃x0∈R,x20+1x20≤2,命题q是命题p的否定,则命题p、q、p∧q、p∨q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解析:p是真命题,则q是假命题.答案:p、p∨q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真假判断A .存在x 0∈R ,sin 2x 02+cos 2x 02=12B .任意x ∈(0,π),sin x >cos xC .任意x ∈(0,+∞),x 2+1>xD .存在x 0∈R ,x 20+x 0=-1解析:选C 对于A 选项:∀x ∈R ,sin 2x 2+cos 2x2=1,故A 为假命题;对于B 选项:存在x =π6,sin x =12,cos x =32,sin x <cos x ,故B 为假命题;对于C 选项:x 2+1-x =⎝⎛⎭⎫x -122+34>0恒成立,C 为真命题;对于D 选项:x 2+x +1=⎝⎛⎭⎫x +122+34>0恒成立,不存在x 0∈R ,使x 20+x 0=-1成立,故D 为假命题.2.已知函数f (x )=x 2+bx (b ∈R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R ,f (x )在(0,+∞)上是增函数 B .∀b ∈R ,f (x )在(0,+∞)上是减函数 C .∃b ∈R ,f (x )为奇函数 D .∃b ∈R ,f (x )为偶函数解析:选D 注意到b =0时,f (x )=x 2是偶函数.[类题通法]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典例] 1,x 2∈R ,[f (x 2)-f (x 1)]·(x 2-x 1)≥0,则綈p 是( )A .∃x 1,x 2∈R ,[f (x 2)-f (x 1)](x 2-x 1)≤0B .∀x 1,x 2∈R ,[f (x 2)-f (x 1)](x 2-x 1)≤0C.∃x1,x2∈R,[f(x2)-f(x1)](x2-x1)<0D.∀x1,x2∈R,[f(x2)-f(x1)](x2-x1)<0[解析]全称命题的否定为存在性命题,即若p为“∀x∈M,q(x)”,则綈p为“∃x∈M,綈q(x)”,故选C.[答案] C[类题通法]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定有一定的区别,否定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时,一是要改写量词,全称量词改写为存在量词,存在量词改写为全称量词;二是要否定结论,而一般命题的否定只需直接否定结论即可.[针对训练]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1)p:不论m取何实数值,方程x2+mx-1=0必有实数根;(2)p: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3)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4)p:∃x0∈N,x20-2x0+1≤0.解:(1)綈p:存在一个实数m0,使方程x2+m0x-1=0没有实数根.因为该方程的判别式Δ=m20+4>0恒成立,故綈p为假命题.(2)綈p: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不全相等.显然綈p为假命题.(3)綈p:有的菱形的对角线不垂直.显然綈p为假命题.(4)綈p:∀x∈N,x2-2x+1>0.显然当x=1时,x2-2x+1>0不成立,故綈p是假命题.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典例]5∀x∈R,都有x2+x+1>0.给出下列结论:①命题“p∧q”是真命题;②命题“p∧綈q”是假命题;③命题“綈p∨q”是真命题;④命题“綈p∨綈q”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