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
《寂寞》读后感

《寂寞》读后感
《寂寞》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
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们看
到了寂寞这个情感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
和深刻的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寂寞的本质。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寂寞的煎熬,从孤独的童年到
失去亲人的痛苦,再到情感上的空虚和无助,每一种寂寞都让人心痛。
而更令人感到沉重的是,这种寂寞并不是主人公独有的,而是
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的情感。
通过阅读《寂寞》,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寂寞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
内心的需求,忽视了身边人的情感,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寂寞。
我们
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理解,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温暖,才能真正摆脱寂
寞的困扰。
读完《寂寞》,我不禁想起了身边那些或许也在默默承受寂寞
的人们,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多关心身边的人,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因为只有在彼此的陪伴和理解中,我们才
能共同走出寂寞,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温暖。
高中语文《寂寞》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寂寞》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寂寞人生的苦涩,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寂寞》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感悟人生的寂寞与无奈。
2. 深入解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寂寞。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寂寞人生的苦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寂寞的树、孤独的人等,引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寂寞人生的无奈,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寂寞的理解,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寂寞的氛围,感知作者的情感。
2. 情感教育: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寂寞。
3. 启发思维: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寂寞的意思

寂寞的意思
【拼音】:jì mò
【解释】: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
当个人离开群体不久后,就会有一种特有状态,这种状态叫寂寞。
寂寞是源于心里的一种无奈。
寂寞不仅是由于一个人的孤单,更多时候是思念一个人的惆怅。
1、冷清孤单;清静。
2、静寂无声。
【近义词】:伶仃、僻静、孤单、孤寂、孤独、寂寥、寂然、寥寂、沉寂、沉静、落寞、落莫、
【反义词】:热闹、
【出处】:《吕氏春秋·审分》:“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
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
”
《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
”
《楚辞·刘向》:“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
唐杜甫《凤凰台》诗:“西伯今寂寞,凤声已悠悠。
”
南朝梁沉约《齐明帝哀策文》:“纪事寂寞,龟书可循。
”
【造句】:
1、没有癞蛤蟆,天鹅也寂寞。
2、小三成就寂寞的虚空,结婚成就爱情的墓冢。
3、爸爸妈妈出差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很寂寞。
《寂寞》教案

要点一
总结词
写一篇关于寂寞的短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阅读了相关文章之后,学生需要写一篇关于寂寞的短文 。在这篇短文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描述自己对寂寞的理解和体验。这篇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 一定的写作技巧,更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对寂寞 的看法。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 加深对“寂寞”这个主题的理解。
总结词:全面掌握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全面掌握寂寞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能够从不同角度识别 和理解寂寞。
寂寞的成因
总结词:探究根源
详细描述:通过对寂寞成因的探究,学生能够了解寂寞产生的根源,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从而更好 地预防和应对寂寞。
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总结词
理解文章。
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促进课堂互动。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寂寞 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
结尾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学生表现, 强调寂寞的主题和意义
。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 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寂寞》 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品味《寂寞》中的 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评价《寂寞》的主题 意义和社会价值。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寂寞》中的人 物情感和社会氛围,理解作品 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 感。
寂寞的意思

寂寞的意思千篇国学 QIANP词语解释寂寞[ jì mò ]⒈ 冷清孤单;清静。
例寂寞难耐。
英solitary; lonely; lonesome;⒉ 静寂无声。
英deadly still;千篇国学 QIANP引证解释⒈ 空虚无物。
引《吕氏春秋·审分》:“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去几,所知者妙矣。
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
”《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
”《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风尘不起,囹圄寂寞。
”吕向注:“寂寞,言空虚也。
”⒉ 寂静无声;沉寂。
引《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王逸注:“寂寞,无人声也。
”晋谢道韫《登山》诗:“巖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老舍《微神》:“﹝小房子﹞里边什么动静也没有,好象它是寂寞的发源地。
”⒊ 引申指辞世。
引唐杜甫《凤凰台》诗:“西伯今寂寞,凤声已悠悠。
”唐元稹《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诗:“宁氏舅甥俱寂寞,荀家兄弟半沦亡。
”明方孝孺《上巳约友登南楼》诗:“古人已寂寞,继者应在今。
”⒋ 清静;恬淡;清闲。
引《文子·微明》:“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於物也。
”《淮南子·原道训》:“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湫漻寂寞,为天下梟。
”高诱注:“寂寞,恬淡也。
”明归有光《容春堂记》:“山水之名胜,必於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⒌ 稀少。
引南朝梁沉约《齐明帝哀策文》:“纪事寂寞,龟书可循。
”唐王度《古镜记》:“侯生常云:‘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
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虽岁祀攸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⒍ 冷清;孤单。
引三国魏曹植《杂诗》之四:“闲房何寂寞,緑草被阶庭。
”唐李朝威《柳毅传》:“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
高中语文《寂寞》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寂寞》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寂寞》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寂寞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表现。
1.2 教学内容课文《寂寞》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寂寞的定义和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寂寞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寂寞》,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分析与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表达方式,分享对寂寞的理解。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创作与表达: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段关于寂寞的作文或创作一首诗歌,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2 教学方法提问与思考: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寂寞的内涵。
分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对寂寞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寂寞》文本。
相关文学作品或诗歌,用于参考和比较。
写作纸张和文具。
3.2 教学材料课文《寂寞》打印稿。
相关文学作品或诗歌的打印稿。
作文纸张和诗歌创作纸张。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
学生作文或诗歌创作的质量。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反馈方式口头反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进行即时评价和指导。
书面反馈:对学生的作文或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个人反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针对其个人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评估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邀请作家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对寂寞的理解和创作经验。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美术馆,欣赏与寂寞相关的艺术作品。
经典寂寞感言(精选30句)

经典寂寞感言(精选30句)1、寂寞夜,独自回忆,我和你的时光。
2、每个习惯用微笑来带过所有事的人,都有段掏心掏肺的过去,每个习惯强颜欢笑的人,都有段撕心裂肺的曾经。
3、我寂寞寂寞就好,不用你来我的回忆里微笑。
4、我唱的不是歌,而是你的寂寞。
5、岁月安好,只是寂寞。
6、寂寞的夜里,烟酒埋没一切。
7、寂寞,有人害怕寂寞,但是懂得欣赏享受寂寞的人不会害怕寂寞,因为我们发现寂寞也是一种别有一番滋味的乐趣。
8、一直不敢去面对的寂寞习惯就好也没那么难受。
9、我不孤单,我有寂寞相伴,孤独相随。
10、爱是寂寞闯的祸,掩面遮忧伤,留下孤单作伴。
11、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寂寞的,想逃避,却始终忘不了。
12、有个人,只思念,不联系;只关注,不打扰;只深爱,不放开。
13、不管有多寂寞,以后的路还要自己一个人走。
14、为了等你,我甘愿忍受寂寞。
可是你却迟迟不出现。
最终都是我的独角戏。
15、我门在不同的世界,我一个人被寂寞包抄。
16、我不难过,因为习惯了寂寞,我不寂寞,因为习惯了一个人难过。
17、如果没有遇到你我不会知道独自一个人生活的心究竟寂寞了多少你。
18、我总怕在纷纭的日常琐碎中,迷失了自己,所以我选择短暂的—逃离19、背对着你,决定寻找属于我我自己的幸福。
20、习惯了孤独寂寞,却还是习惯不了不去不想你的春夏秋冬,多希望此刻可以下一场飘泼大雨,淋湿我全部的思念,至少这样可以不会减轻它重量的蒸发稀释,可惜没有,没有所谓凝结核的存在……停止了21、想你,是个伤感的寂寞;这佳期似梦,千里婵娟,情缘无份,最终荒凉错落。
22、我献给今天所有心情不好的男神女神,我今天的心情真是糟透了!23、小时候第一次听说江郎才尽,只觉得真可怜。
现在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把自己这一点拙劣的会说话,通通燃烧在你身上。
24、我开始怀念,那些四处散开的花,它们正因你的离开,妖娆的变换着华丽漫漫的堆积成内心坚实而无法倾诉的爱慕被渐次淹没的暖天际边黑色的暗涌,在路灯下渐渐清晰我依然在路上游荡,看着人来过往他们无视我的存在,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偶尔会有人看着我,还带着笑意,却没有人读懂我的寂寞却没有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相伴心里蔓延着空荡与不甘。
《寂寞》卞之琳 全文及解析

《寂寞》卞之琳全文及解析卞之琳的《寂寞》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度的诗歌,全诗如下: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
诗的开篇,“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描绘了一个乡下孩子的形象,因为害怕寂寞,所以在枕边养蝈蝈为伴。
这里的“寂寞”是孩子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恐惧和对陪伴的渴望。
蝈蝈成为了他在寂静夜晚的伙伴,为他带来了些许安慰和欢乐。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孩子长大后来到城市,生活变得忙碌和操劳。
夜明表的出现,一方面是他在城市生活中的一种实用需求,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在喧嚣与忙碌中,依然渴望在黑暗中有一丝光亮和陪伴。
夜明表的滴答声或许能在寂静的夜晚给他带来一种别样的慰藉。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这一句将孩子的思绪拉回到了童年,他羡慕蝈蝈能在墓草间自由自在地生活。
墓草在这里象征着一种宁静、自然、不受尘世纷扰的环境。
孩子对这种环境的向往,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纯真和自由的追求。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诗歌的结尾充满了悲剧色彩。
人的生命已经终结,但夜明表却还在不停地走动。
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那些无生命的物件却似乎能永恒地存在下去。
同时,夜明表的不停歇也象征着城市生活的忙碌与喧嚣并未因个体生命的消逝而停止,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凄凉。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死亡的过程,展现了生命的变化和无常。
童年时的寂寞与对自然的向往,成年后的操劳与对陪伴的寻求,以及死亡来临时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冷漠,都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在艺术手法上,卞之琳运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描绘得十分细腻。
通过对比的手法,如童年的宁静与成年的喧嚣、生命的短暂与物件的永恒,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
《鱼目集》(1935)、《数行集》
(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 集》(1940)、《十年诗草》
(1942)、《雕虫纪历1930-1958》
(1979)等。
朗读诗歌,体会感情。
第二节:小时候羡慕的是蝈蝈在墓草里的快乐,因为杂草丛生的墓 地是它们的乐园。如今“他”死了,也要在墓地安息,可是墓地却不 是他的家园,“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一句告诉我们,他生前的奔忙好 像永无止境,那么身后的寂寞也不会休止,因为在世上他还有牵挂。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古 镇 的 梦 作 者 : 卞 之 琳
在昌平的孤独
海子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元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语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 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 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 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 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 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 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 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 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 之 琳 简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 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 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 何其芳、李广田)、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 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 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 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 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 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 明表还不曾休止” ?
夜明表是时光是历史的象征,不因一个人的离世而 停止,在这生生不息的世间,一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 更显得寂寞而无奈。以不休止的“夜明表”(动)衬托 出静态的死亡,诗人精心选择“夜明表”仍在他死后嗒
嗒行走这个细节,不仅显示了死亡带来的静止,也加倍
写出了人生的“寂寞”,写出了诗人对人生荒唐、命运 不公的至深感慨和控诉。
领悟全诗:
这就是乡下小孩子一生的命 运,从开始懂事起就害怕寂寞, 逃避寂寞,到最后又这样回到了 寂寞的怀抱。“言有尽而意无 穷”,整首诗虽然只是客观平静 的叙述,但是这种地老天荒的寂 寞之感始终弥漫全诗,并扩散开 来进入我们的大脑,发人深省, 引人沉思!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寂寞
卞之琳
寂寞是柔软的,寂寞像温水,像轻风, 你感觉不到它,在这个充满坚硬物质的世界 里,它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寂寞本身却 是敏感的,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辛劳地 寻找着自己的寄居地。它像一汪清泉似的, 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当你从内心深处 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你这才意识到,寂寞 已经无可挽回地侵占了你的精神世界。
寂 寞 小时 — 羡艳蝈蝈的家园 依然寂寞 死时 — 夜明表不休止
乡下小孩子 — 养蝈蝈 怕寂寞 长来自城里 — 买夜明表诗歌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 个主题的?
.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 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 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 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 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 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 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 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 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 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 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