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读图训练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答题。 1. 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 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 A.8月 22时 B.8月 13时 C.1月 22时 D.1月 13时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 例也不同 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深度思考
有人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
地”,结合右图说明该过程的合理性。
深度思考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 洋流
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 夏季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 冬季风
太阳辐射
10℃
3km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m 气温下降 0.6℃, 但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 0.6℃或 大于0.6℃,如图中①曲线。 在曲线②情况下,大 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大气比较稳定;在① 情况下,大气对流运 动更加强烈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增温
大气逆辐射
射向地面
?
大 气 吸 收
地面增温
地
面
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逆辐射是整个大气保温作用最关键 的一个环节。其特点是在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 或者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从而使地 面增温,加强了地面辐射。
大气 上界
1
臭氧层
20
0
对流层
-100 -50 0 50
100 温度(°C)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辐太 射阳
100%
大气上界
地 面 吸
47%
吸收
大气
反射 散射
O3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CO2和 H2O吸收波长较长 的红外光 水汽、云吸收部分可见光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易被散射
(二)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
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获得能量 ⑵地面向外辐射能量 称为地面辐射 ⑶地面辐射是红外线 属于长波辐射 ⑷方向: 向上将热量 传给大气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上界 水汽 二氧化碳
(二)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
⑴对流层大气强烈吸 收地面辐射并保持热量 ⑵地面是对流层大气 的主要直接热源
参与的成分: 空气分子 特点: 波长越短越容 易被散射
夜间,地面辐 射绝大部分热 白天,大气削弱了到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 量又被大气逆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效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 辐射还给地面, 气温不会太高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 使气温不致降 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 得过低 月球 地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流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圈中的最底层,从地球表面到大约15千米高度。
这一层的温度分布和受热过程是影响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流层大气主要是通过辐射和传导两种方式来受热。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大气层,它以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形式到达地球。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大部分是可见光,占据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左右。
其中,紫外线被地球大气的臭氧层吸收,而可见光则主要是被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和云层吸收和散射。
辐射进一步分为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和地球辐射的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以短波辐射的形式穿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面,而地球辐射则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从地面向大气层传播。
对流层大气来说,地面的辐射是一个重要的热源,它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作为能量输入。
传导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式,它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来传导热量。
由于流层大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会导致温度的传导。
当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时,地表会升温,而空气分子也会受到热量的传导而升温。
此时,由于密度的差异,热空气会上升,而冷空气则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这种对流循环不仅影响地球大气的温度分布,还对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影响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如,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它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
当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层时,释放的潜热会增加大气的温度。
而当云层通过降水或蒸发释放潜热时,则会对大气的温度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影响,又受到传导和水蒸气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地球自转和周围大陆和海洋的热导也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了影响。
了解这些受热过程对于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也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做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7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7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1.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1)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
3.热力环流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种方向、两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②两种气流运动方向a.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b.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③两个关系a.温压关系:下垫面热低压、冷高压。
b.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判断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B是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C是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
(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甲>乙>丙,判断理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丙。
(3)图示地区位于北(填“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风向向右偏转。
图中的风是近地面(填“高空”或“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环境

气溶胶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其粒径一般 在0.01至10微米之间。
气溶胶对气候、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例如,气 溶胶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地球的气候;同时, 气溶胶还能够传播污染物,影响空气质量。
它决定了大气的透明度和天空的颜色。
03
太阳辐射的反射
地面对太阳辐射也有反射作用,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空间。地面的反
射率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如雪地、沙漠和绿地的反射率就有所不
同。
大气的加热方式
01
02
03
直接加热
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大气 中的气体分子和气溶胶颗 粒,将能量传递给它们, 使其获得能量并加热。
05
对流层大气的特征
对流层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成分
01
对流层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约占99%以上。
微量成分
02
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成分对气候和环境有重要
影响。
垂直结构
03
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等。
对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
气温变化
对流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太阳辐射在大气 中逐渐减弱。
03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的吸收与传递
01
太阳辐射的吸收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气溶胶颗粒会吸收部分太
阳辐射能。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其中水汽、二氧化碳
和臭氧是主要吸收剂。
02
太阳辐射的散射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气溶胶颗粒会将部分太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重要高度说明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约6 ℃ /1 000 米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_km,高纬度为8~9 km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生命作用上界50 km 左右;22~27 km处有臭氧层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2.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12(1)能量来源①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 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2) 两大过程① 地面增温 ( 太阳暖大地 )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 大气增温 ( 大地暖大气 )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3) 两大作用① 大气的削弱作用:约 19%被吸收,约 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形式 特点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 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有选择性;细小尘埃散射可见光,无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② 大气的保温作用 ( 大气还大地 ) :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 逆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是云层、云量和温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云层越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 大气逆辐射越强;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 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 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教材金句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05
对流层大气的气候影响
气候变化与对流层的关系
气候变化对流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对流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的稳定性、风速和降水等气象要素。
气候变化对流层风场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对流层风场的改变,如风向、风速和风频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和气候系统的平衡。
对流层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温室气体和水汽等成分能 够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影响地表温 度的分布和变化。
对地表降水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云雾等能够形成降 水,影响地表的水分循环和降水分布 。
对流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污染物和有害气体等成分能够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如引起呼吸道疾病 和心血管疾病等。
湍流传
总结词
湍流传输是通过空气的随机不规则运动实现能量的传递。
详细描述
在对流层中,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会导致空气的密度和 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湍流运动。这种湍流运动能够将能 量从高温高湿区域传递到低温低湿区域,实现能量的水平输 送。
乱流传
总结词
乱流传输是指由于空气流动受到地形、 建筑物等障碍物的阻碍而产生的湍流运 动。
当大气的流速在垂直方向上变化 较大时,如果流速大的空气位于 流速小的空气上方,会产生湍流 运动,这种由于动力学作用导致 的不稳定状态称为动力学不稳定。
大气运动的尺度与复杂性
尺度
大气运动可以从微观尺度(如湍流)到宏观尺度(如季风、洋流)。不同尺度的运动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复杂性
大气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植被、水体、人类活动等。这些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大气的温度、 湿度、风速和风向等,使得大气运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 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 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 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
C 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3) 气象 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 辐射不同。
1.“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分析方法 同样是“高处不胜寒”(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不同的地形原因不同。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一热源 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热源太小 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大和云雾较多,削弱作 用强的原因;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 而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气温不高。
[答案] (1)A (2)D
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
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①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解析:①②③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青 藏高原因为地势高而空气稀薄,所以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大气保 温作用差(即大气逆辐射差),导致气温较低;但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作 物的光合作用条件好,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大气逆 辐射差,夜晚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小,有机质消耗得少,更利于产量的 提高。 答案:(1)B (2)B
2.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图,回答问题: 1)霜冻多发生在晴天的夜间,其原 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丙 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 与图中甲乙丙的 甲 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 加而递减,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 接热源是 地面长波辐射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乙 过程有关。 4)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 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异常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 全球变暖 ,这种异常现象带来的具体危害主要有哪些?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蒸发加剧,干旱严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每逢早春季节,正是我国江南地区早稻育秧时期,由于受 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 的谷物大量烂掉,或刚长出的秧苗被冻死。 材料二: 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常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生 产反季节的蔬菜或种植花卉,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1.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大,水分充足,能更多的吸收 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效应好. 2.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人造烟幕的办法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 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 进行改造?
⑴.对流层大气强烈吸 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 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2)性质: 红外线长波辐射 (3)方向
水汽 二氧化碳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上界
向上 向下 大气逆辐射
3、大气逆辐射
(1)概念: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2)意义: 将大部分热量归还给 地面,直接补偿地面 的热量损失 (3)影响因素: 天空中有云,特别是 浓密的低云,或空气 中湿度比较大时,大 气逆辐射较强。
2、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A、D ) A. 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B. 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 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 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分析]明确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削弱作用和保温 作用。[解答]大气热力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天气晴朗且污 染较轻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高, 晚上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 低,日较差大。此外白天天气晴朗时,蓝紫光易被 散射,天空呈蔚蓝色。故 A、D 项正确。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 1.吸收作用 散射作用
⑴.特点 选 O3 吸收紫外线 择 CO2 性 水汽 吸收红外线 ⑵.到达地面的主要 50 是可见光。 ⑶.大气直接吸收的 12 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
-100 -50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
O3 CO2 水汽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上界
(4)实例:
1、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的夜晚气温要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的热量少。)
2、人造烟幕的防冻原理
(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
3、晚秋或寒冬,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易出现霜冻 及雾等天气现象。)
3.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B
陆地
陆地
A
海洋
B
海洋
陆地
C
陆地
海洋
D
海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射向宇宙空 间
反射、散射
大 大气吸收 气 辐 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
大气上界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1、“十字路口”的指示灯有红、黄、绿三种颜色,而 没有蓝色等颜色。其中,它们的分工为红灯停、绿灯行、 黄灯提示司机做好准备。下列对分工原因的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B A.红光波长最长,受大气削弱最小,能传播得更远 B.绿光传播得最远,所以“绿灯行” C.黄光波长较长,能传播得较远 D.蓝光波长较短易被散射,所以“十字路口”没有蓝 灯 解析: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被大气削弱得多,传播距离短, 波长较长的可见光被大气削弱得少,传播距离远。 所以,战争中为什么用红色信号弹,灯塔、建筑房顶 的指示灯,飞机夜行时闪烁的灯光都是红色的。
大:
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削弱的越少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小:
经过大气的路程长,被削弱的越多。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程 越短,被削弱的越少,到达地面的就越多。 (3)天气状况: 阴天,云量多,被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晴天,云量少,被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0
平流层
12
对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二)平流层的特点
1、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上升。
高层大气
(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增温)
(2)、气流以平流运动 为主。
(下冷上热,大气稳定,不易对
高层大气
2、80----500KM处的高空,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 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50
12
读图4,回答3-4题.
3、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B A 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4、该层大气: C A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0 50 100
2.反射作用: ⑴.特点: 无选择性 ⑵.影响因素: 云 越厚 反射越强 层 越多 夏季,多云的白天, 气温不会 太高 。
3.散射作用
特点:
实例:
具有选择性
1、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大气分子散射)
2、日出之前,日落之后天空依然 是明亮的。 3、白天,教室里无阳光照射,但 依然是明亮的。
练习:读下图回答:
⑴在图示各项 内容中,由于 _____、 e _____ f (填写代表的 英文字母)的 存在。使大气 具有“温室效 应”(保温效 应)。
⑵请阐述地质历史上大气“温室效应”在地表环境 形成中的作用。
吸收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减少热量向宇 宙散失,逆辐射使近地面气温变化幅度减少,保温 使地球表面较为温暖。或使地球表面较为温暖,而 无此效应则地表较寒冷。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
⑴概念:地面吸收太阳辐 射增温,也向外辐射热量.
(2)方向:向上将热量 传给大气 ⑶地面辐射是红外线 长波辐射。 (4)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 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上界 水汽 二氧化碳
2.大气辐射
50
平流层
12
对流层
2、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1) O3层吸收大量的紫 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的天 然屏障。 (2)有利于高空飞行。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50
(该层水汽、固体杂质 极少,天气晴朗,能见 度好;以平流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
平流层
12
电离层反射无 线电波,对无 线电通信有重 要作用
4、交通信号”红灯停“的科学依据
(红色光线波长较长,难以散射,穿透力强,以 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更为醒目)。
3、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 的是: A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4.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太阳高度(纬度因素) 最主要的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可强烈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将地面释放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对流层 大气中, 2、同时地面还可以靠吸收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 面的热量的损失。 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 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 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的保温作用。
2.3 大气环境(1)
本节课掌握的内容: 1、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层大气
50
平流层
12
臭氧层
对流层
(一)、对流层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 接热源)
2、对流运动显著:
高层大气
(该层上冷下热,有利于空气的 对流运动)
⑶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指出降低“温室效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增加绿色植物 应”的措施是 和 .
(三)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意义
削弱作用降低了 白天的最高气温。 保温作用提高了 夜间的最低气温。
昼 夜 有利于生物 温差小 生存和发展
阴天的昼夜温差比晴天
小
白天,云层反射,阴天比晴天气温低
夜晚,有云大气逆辐射强,阴天较晴天气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