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古建筑的民族特色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建筑物的左右、前后、上下都要保持平衡,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思想。

2. 建筑材料丰富: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材料包括木、石、砖、瓦、泥等,这些材料都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3. 重视装饰和细节: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建筑物的门窗、梁柱、屋顶等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4. 依山傍水:中国古建筑往往建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景观。

5. 重视空间布局: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非常讲究,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隔清晰,各个房间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体现出中国人对空间的精细处理。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防震性能,也非常适合中国的气候和地质条件。

2.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征,它具有牢固的支撑性能和美观的造型,由此产生的空间感也非常丰富。

3. 建筑色彩: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大多采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这些颜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吉祥和美好寓意。

4. 园林景观:中国古建筑往往与园林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群和私家园林,这些园林景观非常注重景致、造型、布局等方面的完美融合。

5. 装饰工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工艺非常精湛,包括彩画、雕刻、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这些工艺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们的建筑结构、
色彩、园林景观和装饰工艺都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社会,中国古建筑也成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古建筑的民族特色

(建筑工程管理]古建筑的民族特色

(建筑工程管理)古建筑的民族特色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562古建筑的民族特色——恭城古建筑调查研究蒲艺果(历史教育专业1998级本科)2001年11月于恭城调查时,我们发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城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于建筑方面更是独具特色。

它不仅反映当时精湛的工艺,合理的布局,而且也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

作为不能再生的历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遗存物,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是巨大的。

研究古建筑,目的就是更好的保护它,利用它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于恭城,保留较为完整,历史较为久远的古建筑有孔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朗山瑶民古居、古塔等。

他们当中,壹些古庙宇建筑于布局方面具有壹定的相似性,但于设计的式样上又各有千秋;而古民居建筑浑然壹体,但又相对的独立,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壹、庙宇式的古建筑于调查中,我们发现古建筑风格略有不同,但注意民风、讲究实用,突出特色。

其表当下以下几点:1.于择址方面,几经思考,力求天地合壹。

最为突出的是文庙。

文庙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

原址于县城北面凤凰山,成化十三年(1477),曾迁入县黄牛岗。

明嘉靖庚申岁(1560),知县杨钧以“学宫不利于科举”而带领捐奉迁文庙于今址(西山)。

后来邑人又觉原来之文庙“不足以壮观瞻”,故辟基扩建。

文庙坐北朝南,背靠西山,依山筑六级平台而建,布局合理,步步高升。

前有茶江,后有高山,为了达到“天地合壹”的理想境界,择址者可谓用心良苦。

从远处见,文庙所处的方位,建筑的布局、设计均和自然界浑然壹体,确实达到了这壹理想的要求。

2.于建筑的组建方式和设计方面有相似之处。

这些古建筑所建立的时间是不同的。

周渭祠建于1478年,武庙建于1603年,湖南会馆建于1872年,而文庙修建最早,于1410年。

他们之间有的相差200多年,有的相差400多年。

但他们的组建方式和设计仍是有相似之处。

武庙有戏台、前殿,后殿、东西厢房;周渭祠也有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湖南会馆也有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
重要象征,在多个地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在古代以及晚近有着
深厚的影响力,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承到了当今世代。

中国古典建筑具有
许多规范性的特征,主要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优美、睿智的几何
形态,重视建筑的功能利用,以及浓郁的建筑装饰等。

首先,中国古典建筑拥有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水平,继承和发扬
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特色,有着百年的沉淀,将传统文化及历史构筑
成一种建筑和文化气质,从而把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到了当今的世代。

其次,中国古典建筑拥有优美的几何形态,其统一的设计理念,让建筑整
体更加美观,更具优点,表达出了设计者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中国古典建筑重视建筑功能的利用,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融
合着文化、审美以及实用,以功能为导向,用历史与审美衔接彼此,从而
满足实用需要,并给使用者带来实用的效率和视觉的冲击。

中国古代建筑的七大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七大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七大特点从北部的四合院到南部的竹棚; 从拥有精致屋顶的宫殿到优雅的花园,中国古代建筑具有自己的风格,具有独特的特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七大特色。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木结构受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限制,木材是用于建造大多数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

大多数幸存的古建筑由于其木结构而不能追溯到明朝(1368-1644)。

Yingxian Wooden Pagoda是中国最古老的全木塔- 它建于1056年。

2.低层福建土楼中国古代的多层住宅建筑很少。

大多数,从普通的房屋到宫殿建筑,只有一个故事。

一个特例是福建的土楼(土楼)。

这些小城堡的建造是为了抵御海盗的入侵和骚扰。

除此之外,餐厅和酒店分为两层。

中国古代唯一的多层建筑通常是寺庙,宝塔或军事要塞,如城墙。

3.吉祥色彩中国的紫禁城的黄色屋顶瓦片是为皇室保留的,黄色是皇帝的颜色。

屋顶上的红色弧形瓷砖和红色木制品在中国展示了最幸运的颜色。

绿色也是屋顶瓦片的流行颜色,代表着财富,成长和和谐。

4.对称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各异,如皇宫,寺庙和住宅建筑。

然而,大多数布局遵循对称规则:主要建筑物位于南北轴线上,然后次要建筑物通常位于东西对的两侧。

中国园林放弃了对称性,更加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们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人造建筑。

阅读更多中国园林。

5.地理变异中国古代建筑随着区域地理而变化。

在北京,受保护的四合院庭院是最好的气候建筑风格。

外墙采用封闭式布局,防止冬季寒风和春季华北地区经常发生沙尘暴。

在陕西,人们在黄土高原的软弱悬崖上挖掘窑洞。

这些窑洞在冬季提供相当温和的温度,夏季凉爽。

他们面向南方以获得最佳照明。

在中国南方,由于其潮湿和炎热的气候,包括古老的龙脊梯田,踩着竹子的房子提供了凉爽干燥的住宿形式。

6.朝南面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因此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朝南以寻求温暖和光明。

在过去,当中国人相信风水时,房屋是按照风水指南建造的,这可能是建筑经验的基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杰作,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人文环境的尊重。

下面将分别从建筑风格、材料、结构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和建筑元素的协调统一。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常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建筑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显示了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理念。

同时,古建筑还以其独特的屋顶风格著称。

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大多采用回廊、亭台、斗拱和檐下彩画等元素,使建筑物更加雄伟而华丽。

其次,中国古建筑的材料也是其特点之一。

古建筑主要使用的是木材和砖石。

例如,经典的中国古建筑——故宫(紫禁城)和中国古代园林——圆明园都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下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砖石也是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

中国古代砖石建筑技术非常精湛,通过精心雕刻和拼接,使建筑物充满艺术感。

古建筑的结构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结构方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为著名的结构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悬挑结构。

悬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梁柱只支撑建筑物的一部分,使得建筑物可以悬挑在空中,形成宏伟的景观。

这种结构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能有效地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在结构上体现对天地自然的崇拜。

例如,屋顶的拱券形式被视为天穹形状的象征,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古建筑的艺术表现是中国古建筑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中的绘画和雕刻艺术。

在古建筑的斗拱、门楣、窗扇等位置经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些雕刻作品往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例如传统的龙纹、凤纹等图案。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建筑物的彩画大多采用红、黄、绿和黑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物更加美丽夺目。

归纳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归纳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归纳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几千年来,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深受世人喜爱。

本文将就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木构特点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以木构为主要结构形式。

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多采用榫卯结构,以木材作为搭建建筑的主要材料。

这些木构建筑以其高度复杂的结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志。

二、平面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形成中轴线对称的结构。

从整体布局上看,中国古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或“五进院落”的形式,即由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具有独特的功能。

这种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被广泛运用,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美感。

三、宫殿式风格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对古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殿式风格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种风格注重整体气势和庄严感,建筑多为多层楼阁、高耸的屋顶和宽敞的内部空间。

宫殿式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四、装饰技法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技法非常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传统的装饰技法包括彩画、木雕、砖雕等,这些装饰手法都注重细节和精细程度。

另外,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也以其寓意深远而著称,如龙、麒麟等神兽图案、吉祥纹饰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筑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注重烘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建筑的规模、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构特点、平面布局、宫殿式风格、装饰技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无不彰显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与独特性。

它们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艺术成就的结晶,也是后世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构造中国古建筑以整体构造为特点,从总体规划到建筑细部,都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它们的设计思想是以环境为核心,顾及空间、格局和景观的完美统一,以达到“藏之天地,启之阴阳”的理念。

它们的布局、方位、造型、式样、材料、色彩等,都体现了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建筑技艺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技艺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黄金时代。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以“榫卯”(即卯榫结构)为主,其古老而精湛的建筑技艺,早已突破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范畴,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之一。

如北京故宫、天坛等宏伟建筑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之处。

三、装饰艺术装饰艺术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砖雕、木雕、铜铁工艺、彩绘、瓷器制作等多种技艺。

中国古建筑以“图腾”、“祥瑞”、“长寿”、“吉祥”为主要元素,这些元素在装饰中相互融合、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装饰艺术。

四、自然环境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之一是富有自然味道,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建筑师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和气候特点发挥建筑美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例如,苏州园林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自然环境特色,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素有“东方水城”之美誉。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表现在整体构造、建筑技艺、装饰艺术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它们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观念,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品质。

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是一种以人文为中心的巨大思路,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在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的民族特色——恭城古建筑调查研究蒲艺果(历史教育专业1998级本科)2001年11月在恭城调查时,我们发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城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建筑方面更是独具特色。

它不仅反映当时精湛的工艺,合理的布局,而且也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

作为不能再生的历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遗存物,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是巨大的。

研究古建筑,目的就是更好的保护它,利用它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在恭城,保留较为完整,历史较为久远的古建筑有孔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朗山瑶民古居、古塔等。

他们当中,一些古庙宇建筑在布局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设计的式样上又各有千秋;而古民居建筑浑然一体,但又相对的独立,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一、庙宇式的古建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古建筑风格略有不同,但注意民风、讲究实用,突出特色。

其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择址方面,几经思考,力求天地合一。

最为突出的是文庙。

文庙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

原址在县城北面凤凰山,成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化十三年(1477),曾迁入县黄牛岗。

明嘉靖庚申岁(1560),知县杨钧以“学宫不利于科举”而带领捐奉迁文庙于今址(西山)。

后来邑人又觉原来之文庙“不足以壮观瞻”,故辟基扩建。

文庙坐北朝南,背靠西山,依山筑六级平台而建,布局合理,步步高升。

前有茶江,后有高山,为了达到“天地合一”的理想境界,择址者可谓用心良苦。

从远处看,文庙所处的方位,建筑的布局、设计均与自然界浑然一体,确实达到了这一理想的要求。

2.在建筑的组建方式和设计方面有相似之处。

这些古建筑所建立的时间是不同的。

周渭祠建于1478年,武庙建于1603年,湖南会馆建于1872年,而文庙修建最早,于1410年。

他们之间有的相差200多年,有的相差400多年。

但他们的组建方式和设计还是有相似之处。

武庙有戏台、前殿,后殿、东西厢房;周渭祠也有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湖南会馆也有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

戏台与主体建筑连为一体。

尽管文庙没有戏台,但是它也有东西厢房,有正殿、有后殿。

尽管戏台与主体建筑连在—起,不同的是有的戏台位置位于庙门首处,面对主殿,背倚大阁楼,如武庙;而有的戏台台面距地面之间打通,成为可进出庙宇之通道,如周渭祠。

5623.有独特的斗拱艺术。

斗拱是木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是古建筑一个重要特征。

它既具有承托屋檐重量使屋面出挑的功能,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在这些古建筑中,最为突出的是周渭祠门楼斗拱。

其门楼重檐歇山,两层屋面之间饰有斗拱,分为坐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

以坐斗为基础,交互斗垂直于坐斗,并受坐斗的依托。

交互斗的两侧以45度角垂直于坐斗。

下层交互斗通过坐斗与上层交互斗吻合保持力量平衡。

两侧鸳鸯交手斗,使屋檐的重量渐次集中下来分于柱和梁上。

以“一斗三升”为一组,门楼共有300多组。

上层半拱与下层斗恰好构成一个完美的图案,严谨而有规律,形如蜂房,因此又称“蜜蜂楼”。

整个门楼斗拱以千余根坚木为榫,互相衔接吻合,彼此扶持。

门楼销间外围墙壁檐排上,还饰有砖形假斗拱相映衬。

檐口是绿色寿字纹图案的方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形瓦当和瓦滴,重檐歇山。

其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4.具有独特的文化装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古建筑门前或厢房门前均有对联。

它们能起到画龙点睛,反映具体事物特征的作用。

读着对联,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在武庙戏台左右入口的拱门处,各有一副对联。

左侧为“协天今古无双帝,至圣华夷第一宫”,横批为“忠君爱国”;右侧为“俎豆馨香崇圣武,诗书礼乐继文宣”,横批为“济世安民’,让人感悟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同时又得到心灵的净化。

湖南会馆门楼两边的石柱上镌刻长联:“客馆可停骖,七泽三湘久矣,同联梓里;仙都堪得地,千秋百世遐哉,共镇茶城。

”确实感到一种独特的滋味。

除了对联外,有一些牌匾的浅刻图案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文庙棂星门门坊两侧“双凤朝阳,十龙戏珠”浮雕和“封侯拜相,百鸟朝凤”图案。

大成门上雕饰方格图案和精细的镂空雕花,其中有花鸟虫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大成殿屋面飞檐高翘,重檐歇山。

有“十龙抢珠”、“双狮滚珠”、“鳖鱼戏水”、“麒麟镇潭”等彩釉陶饰画。

在武庙戏台前有“加官晋爵”人物浮雕。

戏台屋面也是重檐歇山,飞檐高翘,脊山花饰浮雕,龙凤起舞,巧夺天工。

尤其是明暗八仙,人物花鸟,千姿百态。

台后画栋雕梁,流光溢彩。

湖南会馆门楼互檐栏板,雕刻有各种虫鱼鸟兽,奇花异草,形态逼真,鲜艳夺目,既衬托古建筑的独特艺术,又显示出特有的文化底蕴。

广西的古建筑,许多地方都显示着本民族的人文特点。

它虽然没有代表高贵的象征的吉祥物——那是因为历史上封建皇帝的564种族歧视,不允许少数民族地区有代表象征高贵顺昌的吉祥物。

恭城也是如此,但是聪明的恭城人的祖先,仍创造了代表本地区的吉祥物,如蝙蝠、鳌鱼、葫芦等,这几种吉祥物在恭城古建筑中均有体现,最明显的是文庙,在西厢房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它表示福、禄、寿、喜等。

二、古民居建筑在恭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要数朗山瑶族古民居,它不仅显示出民族的特色,浓浓的乡土气息,而且具有浓重的文化氛围。

朗山瑶族古民居位于恭城莲花镇朗山村,朗山村因背倚朗山而得名。

其山为高大的石灰石山,山上树木葱茏,山北麓为30度左右的缓坡,整个村子依缓坡逐级上升。

六座古民居在村中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了一个长约200米,进深100米的扇状古建筑群,各房占地约300平方米。

古民居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原为周姓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祖业。

六座古民居有四座基本保存完好,古民居为清一色的清水砖墙,砌筑工整细致,硬山风火山墙高低错落有致。

构件花饰繁多,显示了往昔主人家的富贵、儒雅。

从远处看,古民居浑然一体,布局得当。

但各户又相对独立,各户独门独院,都是三进三开间带厢房或跑马楼、一至两层的建筑。

一般是首进为三开间正大门,两层楼高的青水砖硬檐,拾级而上进入一字大门,两侧为厢房、跑马楼,中留天井;过天井到第二进两层高的主楼,楼下为敞厅(俗称堂屋),两侧是厢房;穿过敞厅后面又留天井,天井较窄,主要是为解决第十进与第三进屋面排水而设。

第三进为厨房,厨房后有一条自东而西流淌的溪流,小溪出处东端为龙眼泉。

各户从溪流分出一条小支流引入户内,饮水在溪流中提取,其它用水则在分出的小支流进行。

科学利用水源是朗山村古民居在设计上的特色之一——六家房舍院墙相隔,但又有侧门和巷道相通连成一体。

如此的建筑,据说发生火灾时邻里不会受到秧及,遇盗匪行窃时各房又可相互联防共同御敌。

如此多方考虑的建筑模式,值得建筑学家们研讨。

六座古民居的另一建筑特点是文化味道浓重。

窗棂落扇多为雕花,连挑檐梁上的托峰都是麒鳞瑞兽、花鸟虫鱼之类雕饰,多数堂屋置有做工精细的神龛,供奉先祖神祗和土地神。

个别堂屋楼顶还置有斗八藻井,绘以太极图,古朴大方。

更为别开生面的是,雕花刀法利削,层次分明,比文、武两庙的雕饰更胜一筹。

各房都有内涵丰富的彩绘壁画,除福、禄、寿、喜诸多的吉祥图饰外,还有很多题词题诗。

书法有正楷、行书、篆体、隶书、魏碑。

566六家居呈扇状一字排列,大门都朝南开,如此造型,独具特色。

街中有高耸的碉楼,寨头、寨尾均置有门楼,村边砌筑青石方料的寨墙,巷道多为石板路。

村头还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惜字炉”,该炉为塔式建筑,塔分三层,六角开。

据当地老人介绍,朗山村历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将不满意的手稿焚于塔内,从不乱扔乱丢,养成了良好的惜字风俗。

此惜字炉是瑶族人民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良好例证。

朗山瑶族古民居是桂林市目前已知的一处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平面布局规划最科学的古建筑群。

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考察组发表的文章所说:“这个村寨是相当精美极有特色的,既可感到汉文化的明显影响,也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特殊创造。

”朗山瑶族古民居虽建于晚清,但它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学方面的研究价值,作为民族文物,它是一个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实物例证。

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568北部湾畔西村族群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孙宗富(历史教育专业1998级本科)西村是北部湾畔的一个半渔半农的沿海村落,是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的一个行政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

笔者在廖国一教授的指导下两次对该村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文通过对西村的全*该调查报告为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4BMZ025)、广西师范大学重点项目资助(批准号:04SKZD07)。

面透视,希望人们了解目前环北部湾沿岸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制定环北部湾沿岸农村社会发展的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西村族群的生存环境及族群概况(一)西村族群赖以生存的地理和生态环境西村地处广西南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东北畔上,距海岸线仅2公里,位于北海市西村港东岸,与北海市禾沟村委会有一港之隔。

它东接东村,北连大坎村,南濒临北部湾海面,西临狭长的西村港。

从行政地理看,西村地属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是该区福成镇的二十个行政村之一。

它东北距福成镇区14.1公里,北距合浦县城28公里,西距北海市区10多公里。

交通便利,有二级沥青公路与镇、县、市公路相通。

广西最大的盐场竹林盐场场部也在西村。

西村总面积为4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为35平方公里。

据2000年底统计①,全村共有耕地①西村村民委员会编《西村基本情况表》,2000年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