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一种解读——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史视角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作为世界史的历史”的论述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作为世界史的历史”的论述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曾提出过“作为世界史的历史”这一观点。
这个观点初看起来很抽象,但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这个观点,就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
首先,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历史观出发来解析这个观点。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种不断进步的过程,过去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这种变化以阶级斗争为动力。
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上必然的一个阶段,但它也将被未来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其次,我们可以认为在马克思的世界观中,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体系。
换言之,资本主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欧洲或美洲的某些国家,而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个体系中,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网络中。
这就是当今的全球化现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这个全球性体系的一种历史阶段,本质上具有“世界性”的特征。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经济和政治联系进行交流和交往,这些联系推动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和演进。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作为世界史的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着重强调,资本主义为历史进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和矛盾。
例如,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和不平等。
资本主义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挑战的历史阶段。
最后,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观点中理解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必然会发展到其本质的极限,无法继续发展下去。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提示着我们,未来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像过去的历史进程一样,会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当前的资本主义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能够激发我们思考未来的历史进程可能的走向。
总之,马克思提出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这一观点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观。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小议历史转向世界历史

小议历史转向世界历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P88)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历史转向世界历史”。
关于这一客观历史进程的规律表述集中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而“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论断当然性的也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主题之一。
以往我们多是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客观事实来分析当今的世界,并引申出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甚至现代化理论,把分析的重点总是落在要么单独分析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要么就是探讨二者在全球化时代的互动关系。
这当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然而这种分析路径,对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的认识却并无多大的益处,对于深刻理解世界历史理论本身作用也不大。
产生这种现象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太过急功近利。
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的渴求当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对立论的出发点尚不能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基于此的分析无疑也是不可靠的。
因此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无疑是必要的。
然而,如何去认识这一过程,仍然存在路径问题,即从何种视角上去解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要给予认真的路径选择。
其实,对对象的把握要想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认识还是要从本质出发,把握本质就能把握对象。
因此本文就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视角即资本主义发展视角出发,分别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前提、过程、完成这四个层次上解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对象并力求把握它。
一、“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资本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表征的是世界的整体性,并认为这种整体性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个过程中资本主义是一个“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主要体现在: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历史表现为各个地区孤立的历史,只有当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历史才表现为世界整体的历史即世界历史。
《资本论》的世界历史叙事及其当代意义

《资本论》的世界历史叙事及其当代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之一。
资本论的世界史叙事及其当代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从历史上反映出资本主义的社会格局和结构;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及资本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最后,从资本论的当代意义出发,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首先,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格局和结构,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著作,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特征。
在资本论看来,资本主义是一种以少数精英为主体的社会,而这些精英通过掠夺、剥削他人的财富来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了一种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即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家-工人”对立关系。
接下来,资本论也是一部蕴含着深远历史讯息的著作,是一部概括历史发展趋势的著作,以及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及其技术细节的著作。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史,从初期的全部职能的生产者到实现资本家-工人分立的工业社会,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主要社会结构。
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对立的过程,一个充满着冲突的过程,在其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将永无止境。
最后,从资本论的当代意义出发,它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本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指导社会运动以及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以弥补历史性反差加剧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资本论的思想也已经渗入到多元化的认识论、财富分配理论、社会关系理论、文化理论等领域中,从而诠释了资本论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理论的重要性。
总之,《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最重要的著作,其世界史叙事及其当代意义也不可被忽视。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格局,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也以其当代意义指导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因此,资本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容小觑的。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适用专业及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2022年1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B.DNA重组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2.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3.发动了早期有组织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并陆续发表《增长的极限》、《回答未来的挑战——学无止境》等一系列著名的研究报告的学术团体是(A)。
A.罗马俱乐部B.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C.兰德公司D.赫德森研究所4.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是(D)。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拿来主义”C.拨乱反正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5.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A.胡塞尔,伽达默尔B.海德格尔,萨特C.弗洛伊德,荣格D.罗素,维特根斯坦6.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7.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A)。
A.李嘉图B.亚当·斯密C.恩格斯D.萨缪尔森9.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推至19世纪,其标志是(A)。
A.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B.社会法学派崛起C.分析法学派崛起D.新自然法学派崛起10.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A)。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二、名词解释11.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人文科学(或称“人文学”)一起,共同组成人文社会科学。
论世界历史以及世界市场的时空维度

论世界历史以及世界市场的时空维度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空间转向运动形成一个大致相同的立场,即认为19世纪最后几十年是历史决定论正在崛起而空间观念相应湮没的时代。
这其实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偏见。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历史决定论也不缺乏空间批判的维度,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始终通过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进行宏观叙事,以此彰显其二重时空维度。
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世界历史一般指涉实践的时间之维,世界市场指涉实践的空间之维,二者共同叙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然而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时空维度的前瞻远远地超过了他的时代。
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内建构其复杂的时空关系,而这种关系全面渗透于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
(一)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提出,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前提是劳动实践,并认为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和人化自然的历史,因此在劳动历史的表述上,他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时间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大于空间,人类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来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空间。
资本主义大大缩短了时间积累的进程,并通过新的航海技术以及大机器这些现代生产技术工具形成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此时空间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开始大于时间。
世界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交往的历史,表现为人类活动空间扩张的过程,即世界市场空间布展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的现代意识更甚于以往:从宏观上看,世界历史推动了工业生产力和雇佣劳动制度在全球地理空间中的扩张,形成世界市场范式下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总体资本主义存在的空间。
这种空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但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是世界历史的进程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危机,从而造成总体资本主义空间存在合法性的危机,新的社会空间的出现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世界史专题复习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概要

世界史专题复习-1: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张小萍世界历史的主干线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它在每一年的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纵观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500年历史,它创造了以往任何人类社会都无可比拟的先进的社会文明,同时,也产生了罕见的战争劫难和残酷的暴力掠夺,资本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中曲折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知识归纳一、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一)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时间:1640年-1688年。
3.领导阶级(特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4.任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5.代表人物:克伦威尔。
6.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7.进程:开始的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
主要战役:纳西比战役。
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结束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8.重要文献:《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9.历史意义: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3.革命任务: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4.进程(1775-1783年)。
开端: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大陆军;建国: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5.重要人物:华盛顿。
6.重要文献:1787年美国宪法。
7.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8.胜利原因:华盛顿等的正确领导、军队的英勇作战、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际支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一种解读——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史视角作者:郭林江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摘要: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视角解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导致基于该立论的任何现实问题分析无法达到科学全面的目的,因此本质视角解读是必要的。
从资本主义发展史及其形成、发展、成熟四个层次上分别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前提、过程和完成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就完成了这样一种系统的本质视角上的解读。
这种解读的完成不但有助于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的完整把握,也必然有助于进一步对现实问题分析的科学化、全面化。
关键词: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生产力;交往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88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历史转向世界历史”。
关于这一客观历史进程的规律表述,集中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而“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论断当然性地也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主题之一。
以往我们多是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客观事实来分析当今的世界,并引申出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甚至现代化理论,把分析的重点总是落在要么单独分析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要么就是探讨二者在全球化时代的互动关系。
这当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然而这种分析路径,对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的认识却并无多大的益处,对于深刻理解世界历史理论本身作用也不大。
产生这种现象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的渴求当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对立论的出发点尚不能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基于此的分析无疑也是不可靠的。
因此,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无疑是必要的。
然而,如何去认识这一过程,仍然存在路径问题,即要从何种视角上去解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要给予认真的路径选择。
其实,对对象的把握要想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认识还是要从本质出发,把握本质就能把握对象。
因此本文就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视角即资本主义发展视角出发,分别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前提、过程、完成这四个层次上解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对象并力求把握它。
一、“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资本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表征的是世界的整体性,并认为这种整体性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是一个“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主要体现在: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历史表现为各个地区孤立的历史,只有当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历史才表现为世界整体的历史即世界历史。
“转折点”虽然对“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并不能就此断定二者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如果要证明二者确实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进行现实分析,如果二者的任何一方的变化总是都能相应地引起另一方的变化,那么二者之间就有可能属于该种情况,这种方法就是现实归纳的方法;另一个是进行内在的逻辑分析,就是从逻辑上推导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这种方法就是逻辑演绎的方法。
本文就是结合这两种方法设定了一个“循环论证”模型,就是参照现实情况后假定一个事实,然后按照逻辑演绎和现实归纳的方法分析和综合问题,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印证,最后的结论和假定的事实也相符合,就说明假定科学,二者关系确实如此。
所以我们首先假定“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下面我们就开始基于这种假定的分析。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处在运动变化中的客观历史事件,又可以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时代分析标准。
因而把握“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动态的把握,另一个是静态的把握。
从动态中进行把握,就是通过微观分析劳动和资本各自的运动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分析历史中各个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矛盾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引起历史的转向的。
而从静态中把握,把这一客观历史事件整个的纳入一个时代中,这需要宏观地进行,从一个时代的整体特征上把握。
动态性的把握不过是对静态性把握的一个整体的解释说明。
在动态把握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既是劳动辩证发展的结果,又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必然归宿。
”[2]在静态的把握中,能够称得上一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时代很显然只能是资本主义,这是因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3]。
因此从宏观上,可把“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规定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从微观上,可把“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规定为劳动和资本的相互运动的结果。
所以“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所展示的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表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这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整体特征,即整个世界是在普遍交往的网络下通过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运动而构成一个整体的,表现为总体性的发展。
所谓“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内涵不过就是世界历史的总体性或整体性的形成过程的一种说明。
具体包含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其实也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标准和尺度。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一个标准,是空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
所谓空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不过是说整个世界范围形成一个整体,地球上的任何地理空间都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纳入到一个交往体系之中。
这个交往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一个很时髦的词汇来形容,那就是“全球化”。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二个标准,是时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
所谓时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是说整个世界在历史时间上不再是不同时代,而是都表现为现代性(资本主义性),不论是已完成的,还是正在进行的,无论如何都带有现代性的特征。
任何背离现代性的地区都会被现代性化,而不可能游离于现代性之外。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三个标准,是要求人的全面性。
人由不全面发展为全面,是普遍交往引起的新型社会分工的结果,当然也是作为同一过程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程度是人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1]89反过来说,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程度和人的程度是一致的,这样当然可以用人全面发展程度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标准。
这里讲人的标准特意的加上全面性的限定语,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两个阶段的产物,自由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的阶段即“历史转向世界历史”阶段,人只能由不全面发展为全面,而不是发展为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时代人才可能发展为自由全面。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这三个标准同时也是它的三个本质内涵,这三个本质内涵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得以实现的,因而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三个本质内涵或者标准的实际表现来认识“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状况。
二、“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资本主义形成“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一个历史进程,它的启动、运行和完成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我们这里讲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是从整体上来讲的,当然整体的前提无疑也是启动的前提,故而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如何开始的,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前提之上的。
由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发展史,那么“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的形成。
这是一个很显然的结论,因而我们的焦点就会转向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怎样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
我们这里的分析不纯粹是一种历史史实的复述,我们主要采用逻辑的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分析在逻辑上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这牵涉到马克思的形态理论,因为资本主义的形成肯定是从它的前一个社会形态解体中形成的。
这样资本主义形成之前的一个社会形态应该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点国内有很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大理论派别之中。
一派以北京大学赵家祥和南京大学教授奚兆勇为主要代表,主张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发展即五形态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之前的一个社会形态应该是封建社会;另一派以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为代表,反对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理论,主张三阶段理论,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亚细亚社会、古典古代社会、日耳曼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形成以前的社会在不同的地区应该是亚细亚社会、古典古代社会、日耳曼社会中的一种。
暂且不去辨别两种理论的不同和识别哪一种理论是科学的,可以从两者的共性上看出,两者共有的必经的阶段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我们这里探讨的是资本主义是如何从非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的。
结合资本不断扩张的本性具体分析一下,不论是那一派只要是基于对资本本性分析基础上的即认为历史必然发展为资本主义,这样就会首先满足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二个标准——时间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即世界各地共处于一个资本主义时代。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第一个标准——空间世界历史整体性,就会伴随着时间上的世界历史整体性的形成而自动形成,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天生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空间上的普遍交往最终形成“世界历史”。
这就是说,无论是任何一派都会同意资本主义阶段产生的必然性。
按照逻辑推演,两派也都会同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形成的同步性。
这里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逻辑生成史所产生的资本主义,是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第一层含义。
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第二层含义,是建立在区分各种形态争论基础上的。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在《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考据认为,前资本主义中亚细亚社会、古典社会都无法自发地形成为资本主义,而能够自发形成资本主义的只有日耳曼社会,即能够形成导致城乡分工和形成市民社会的社会才能够形成资本主义社会。
受此启发,通过比较和分析以及参考马克思的原论,段中桥教授的三形态理论合理性更大一点,马克思从来没有提出过五形态理论。
这样的话,历史就是从只能是西欧的前资本主义(日耳曼社会)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
沃勒斯坦从史实出发,同样得出了该结论,认为在西欧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出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
它的边界范围由小到大。
在1815年~1917年这个时期,它逐渐扩及到全球。
”[4]这样资本主义必然会首先在西欧出现,而其他地区的前资本主义(亚细亚社会和古典古代社会)则必须以西欧资本主义的干涉为前提,也就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的形成为前提是笔者所讲的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的第二层含义。
以上我们从两个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前提的含义,一个是从一般层面,一个是从特殊层面。
从一般层面来看,资本主义因其本性,必然会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