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抄写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倾听、感悟
回答、做笔记、
注音、回答
自由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1、勾画、思考、讨论、交流。
2、欣赏。
倾听,感悟பைடு நூலகம்
倾听
议论童年
对作者作品了解不多
部分学生出现拼音错误。
部分学生不知道第九自然段怎样划分。
多数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怎样写景?
教师提出要求,课后议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一、积累字词,把握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把握课文第一部分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把握作者作品。
2、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课文第一部分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1、抽生介绍作者
2、教师概括补充:(展示课件)
给加粗线的字词注音。
1、提问:从课文的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2、理清课文脉络。
3、教师归纳(展示课件)
1、提问:(课件展示)
2、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4、景物图片欣赏(课件展示)。
这节课我们在作者的百草园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神秘的故事,知道了冬天好玩的游戏,这确实是作者儿时的乐园,令我们神往。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很难忘吧!大家想知道作者鲁迅先生的童年吗?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4、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
5、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6、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
听,创设激情,
为学生展示才能搭建舞台。









一、自主学习阶段:阅读课文独立完成黑板上自学提纲。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2 、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
(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重点
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难点
目标 3
教法
讨论、交流、互动
教具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堂课就是“导游培训课”,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3 、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4 、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1.1《从百草园道3味书屋》教学设计1完整篇.doc

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1.1《从百草园道3味书屋》教学设计1完整篇.doc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1.1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孙明霞一、教材分析: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教学设计: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五篇】篇一一、设计理念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受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熟悉生活,体会成长中的欢乐与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拟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长,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争论沟通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仿照相结合,以增加全员参加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力量的全面进展。

二、学习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学问。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拟法,进展探究学习。

4.培育喜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局部,写景抓特点、按挨次、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熟悉四、教学预备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五、科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喜爱自然,喜爱自由欢乐生活的生动表达。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挨次描写景物的手法。

3.把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受和更深的熟悉。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二)板书课题,。

回忆有关鲁迅的学问,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局部内容: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欢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2.找出两局部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会:最喜爱哪局部,简述理由。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五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â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 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î。

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îu,书塾shú,四、整体把握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十一章,主要内容是介绍唐代文学和明清小说的发展。

教材本身具有很好的语言艺术性和历史知识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如五言诗、唐诗骈文等。

(2)了解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体会文学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文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具有语感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1)懂得欣赏和热爱文学,体味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价值。

(2)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克服拘泥于现实眼光的局限。

三、教学重难点1.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2.明清小说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3.唐宋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谈大唐盛世请学生打开课本第二页,欣赏《梦溪笔谈》的节选,介绍大唐盛世的背景。

通过感受五难度、时兴诗词、人才辈出、政治清明、满庭芳等盛世风貌,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课文:了解唐代文学和明清小说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思考题。

(1)唐代文学——真正的盛唐诗神是谁?学生通过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写作风格、思想感情,分析两位“诗圣”的不同之处。

(2)明清小说——浪漫、武侠和谐于一体?通过介绍三种流派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

3.情感体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通过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浣溪沙·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背景和文学价值,让学生感受纪实诗的教化作用,深刻领会每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应该珍视每一个人的奋斗。

4.探究环节:文学与社会历史(1)唐诗骈文的发展和含义通过分析唐代骈文的历史演变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以及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学情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

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

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2 、记叙的感情色彩。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是首次以成长的角度编入教材,作者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以孩童的眼光审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游戏和学习中体现童真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真感受。

为什么选这篇文章?本文是历届教材的经典范文,清晰的结构、精妙的写景、传神的语言和字里行间对生活的天真诚挚,既是学习的好材料又是感悟的好对象。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写景、状物技巧。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美好感情。

过程:
(一)新课导入,整体把握:
1、通过资料搜集和回顾,开展“我眼中的鲁迅”交流会。

2、整体感知课文:你从课题得到了哪些信息?快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百草园和三味
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二)品读“百草园”段:
1、学生自告奋勇配乐朗读百草园的段落,思考:百草园在作者心目中是怎样的?用第一段的一个词来概括。

2、读第2段,圈点勾画作者所写的景物、景物的特征、写景的顺序(学生在圈点中理解分析,进一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请你仿写一段话(指导学生:写作要有顺序和主次)。

3、句式练习:“百草园美,美在……,你看(听、尝、闻)……”(指导学生: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4、学生小结本段学习收获:如准确使用形容词;句式巧妙突出重点、观察要有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自己的感情等。

5、学生先根据图片,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捕鸟的经过,然后精读捕鸟的段落,勾画捕鸟所用的动词,归纳本部分所写的具体内容,即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

用一系列动词,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

7、讲讲《我的乐园》,强调描写顺序、景物特征、注入自己的情感。

(三)分析过渡段:
齐读第九段,探究问题:本段表现了少年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本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四)评读“三味书屋”段:
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探究问题:百草园是一个有无限趣味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又是一个怎样的私塾呢?请通过阅读,找出文中语言有理有据地表述你的观点。

点拨:陈设……、学习……、读的书……、你喜欢这位私塾先生吗?
(五)主题探究:
探究问题:本文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本文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参考,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方法:
先在默读文章基础上把握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而体味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再就文中精彩段落进行仔细研读,从“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角度入手,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写作。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
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
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