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新高中语文 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第03课时)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树之以桑(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五种判断方法1.观前。
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1)然而不王者。
句中“王”前有副词“不”修饰限制,活用作动词,意思为“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采草药》)句中“芽”,前有副词“已”的限制,活用作动词,意思为“发芽”。
2.视后。
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1)填然鼓之。
句中“鼓”后带了宾语“之”,活用作动词,意思为“击鼓”。
(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军”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意思为“驻军”。
3.察动。
通常一个单句中应该有谓语动词,如果没有,而是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则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1.(1)种植。
(2)穿。
(3)为王。
(4)归咎、归罪。
2.供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谷与鱼鳖不可胜食胜:尽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不满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样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④途有饿莩而不知发A.两个“夺”不同,两个“发”相同B.两个“夺”不同,两个“发”不同C.两个“夺”相同,两个“发”相同D.两个“夺”相同,两个“发”不同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下列各句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非我也,岁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树之以桑5.下列句式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时期以来,叙利亚政府军加大了对反政府武装的攻击力度,在霍姆斯地区甚至动用了坦克等重武器,在政府军的强力打击下,反政府武装弃甲曳兵、溃不成军,纷纷撤出了占据的地区。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德政”“民本”的大旗,奔走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挡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的大丈夫人品。
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集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
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认识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期间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杂乱,社会更为动乱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为活跃,正当“百花怒放”的时代。
孟子曾仿效孔子,率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
据《史记·魏世家》记录,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到达魏都大梁,这此中就有孟子。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获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须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见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喜悦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尔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经过历史事实的对照,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一样结果。
正是在接触、谈话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相互有了进一步认识,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他是子思(孔后代,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质,不被采纳。
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本。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高中语文 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练)(提升,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新人教

高中语文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练)(提升,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新人教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练〕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弃甲曳.〔yè〕兵生拉硬拽.〔zhuàì〕不可胜.〔shēng〕食胜.〔shèng〕利B.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狼奔豕.〔shǐ〕突牲畜.〔xù〕C.衣.〔yī〕帛食肉庠.〔xiáng〕序涂有饿莩.〔p¡ǎo〕而不知发.〔fā〕D.孝悌.〔dì〕数.〔cù〕罟.〔gǔ〕数.〔shù〕见不鲜数.〔shǔ〕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中“畜〞应读为chù;C项中“衣〞应读作yì;D项中“悌.〞应读作tì,“数见不鲜〞应读shuò。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找出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例句: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A.应之以治那么吉,应之以乱那么凶.B.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C.凶.相毕露D.凶.多吉少②例句:谷不可胜.食也〔〕A.驴不胜.怒,蹄之B.此时无声胜.有声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答案】①B ②D【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第01课时)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字______,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______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文本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戏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语言文字运用限时:15分钟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违.农时违: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发现D.谷不可胜.食也胜:尽,完答案 C解析发:打开(粮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请以.战喻 B.具以.沛公言报项王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C解析A、B、D三项为介词,拿;C.介词,按照,根据。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诸子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B.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因为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庠”“序”都指学校,殷商时的学校称为“庠”,周代的学校称为“序”。
“庠序”泛指学校。
答案 D解析殷商时学校叫序,周代学校叫庠。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主张用“仁政”去统一天下。
本文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
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
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认为人格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
但本文的论述中却强调制民之产。
由此可见,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
D.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的这种思想。
答案 A解析B.本文只能说明孟子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C.两者是不矛盾的;D.本文的叙述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涂有饿莩通2.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河内凶古义今义请以战喻古义今义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今义1.“直”通“只”;“无”通“毋”;“颁”通“斑”;“涂”通“途”。
2.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古义指黄河;今泛指河流。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1.孟子和梁惠王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问题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了,可为什么人口劳力却没有增多?2.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回答?从两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提出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3.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五十者可以衣帛。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下列每对词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A.摇曳/拉拽饿殍/战俘沧海一粟/追本溯源B.狗彘/窒息庠序/飨客衣帛食肉/锦上添花C.鸡豚/追逐孝悌/递补养生丧死/丧家之犬D.鱼鳖/憋屈数罟/猝然六畜兴旺/养精蓄锐2.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3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训练-落实提升 Word版含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39282016】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解析】A项,“无罪”是两个词,不要归罪;现代汉语是一个词。
B项,“养生”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
C项,“河内”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黄河以北”;今义是越南的首都。
D项,古今义均为“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解析】A项,“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B项,“衣”,名词作动词,穿。
C项,“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答案】 D3.名句默写。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________。
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完成4~7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 .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多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讨 【解析】 A 项,加:更。
C 项,数:密。
D 项,检:约束。
【答案】 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于.国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在。
(精编)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检测(八) 寡人之于国也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八)寡人之于国也(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 gǔ)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赈.济(zhèn)解析:选A B项,“庠序”的“庠”应读xiáng。
C项,“饿莩”的“莩”应读piǎo。
D项,“衣帛”的“衣”应读yì。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斯天下之民至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选C A项,无—毋;B项,涂—途;D项,颁—斑。
3.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增加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也许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判断动词数.罟不入洿池数:密D.申.之以孝悌申:反复陈述然而..不王者然而:这样却解析:选D A项,加:更。
B项,或:有的(人)。
C项,是:代词,这。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解析:选D A项,以:介词,按照;介词,用。
B项,于:介词,在;介词,与。
C项,之: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
D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5.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解析:选D 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测)(满分45分,时间45分钟)姓名班级分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3分,共9分)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
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
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
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
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
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
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
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
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
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
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
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
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
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
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
此后,“孔孟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加以排查即可得出答案。
“A.“从战国初期开始”错误;C.“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错误;D.“孔孟之道”便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错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D.中唐以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
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书跻身“四书”。
【答案】D【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前期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很少提孟子,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
D.东汉赵岐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这些可以说明孟子“升格运动”当时已初现端倪。
【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共21分)(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4.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数罟不入洿池(密)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C.卒然问曰(同“猝”,突然)D.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检:约束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河东凶亦然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都可译为:比;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这样……的样子;C衬字,无实意代词,它,指天下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划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C.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数作形,专一;B数作动,统一;D名作动,游水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3分)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BC为介词结构后置;D为定语后置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乙)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
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子把当时所有的统治者都列入了“嗜杀人者”之列。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分)(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分)(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分)【答案】(1)(2分)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固定句式1分,句意1分)(2)(4分)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
(“引领”“望”各1分)【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文言现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5分)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
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
王如改之,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