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浙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7.21、鸬鹚教案8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鸬鹚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生字词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深入了解某一动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懂得感恩,珍惜与动物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鸬鹚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鸬鹚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阅有关鸬鹚的资料,了解其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查阅的鸬鹚资料。

(3)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解释。

(3)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4. 深入了解鸬鹚(1)学生分享自己对鸬鹚的了解。

(2)教师展示有关鸬鹚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讨论鸬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

(3)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特点,下周分享。

2.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

(2)与家人分享所学,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鸬鹚》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相应的汉字书写;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良好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良好意识。

教学难点:1. 生词的记忆和书写。

2.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图片导入: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b.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对鸬鹚的了解和认识。

2. 生词学习a.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词。

b. 集体认读: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词,讲解词义。

c. 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进行生生互动问答。

3. 课文理解a. 学生自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b. 分段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深层含义。

c.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生词复习:通过生词卡片,进行生生互动问答。

b. 课文回顾:让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课文a. 细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b. 实践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c.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启示。

3. 情感教育a. 案例分析:讲解鸬鹚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b.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鸬鹚及其生存环境。

c. 汇报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提出保护措施。

4.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简介《鸬鹚》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想,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章:生词学习2.1 教学目标掌握《鸬鹚》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生词和短语。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2 教学内容分析《鸬鹚》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提供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生词和短语,并提供例句进行解释。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纠正发音。

第三章:文本解析理解《鸬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内容解读《鸬鹚》课文,理解其中的事件和角色。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场景的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的工具和材料。

4.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或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提高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表达。

6.3 教学方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的能力。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鸬鹚》教学设计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鸬鹚》教学设计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鸬鹚》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2.明确本课时的任务,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三段,完成课后题二、三。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二段)1.老师提示学法:①边读边想,在脑中浮现画出几幅图画。

②这时湖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完成旁批中的问习题。

④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老师巡视辅导。

三、知一1.读第⑵3自然段后述说脑中出现的画面。

这两个自然段讲渔人赶鸬鹚下水和鸬鹚捕鱼的情景。

这两个自然段中写渔人动作的词有:抹(老师点拨“抹”字用法及好处)、抓、挤、甩,写鸬鹚动作的词有扑、钻、跳,写湖面动态的词有:荡起、跳跃;表示时间的词语:夕阳,过了一会儿,老师点拨: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得当,使画面变得生动、栩栩如生。

同学们以后在精选作文时要学会精确得当使用动词。

2.学生读第4自然段后述说脑中的一幅画面。

老师点拨:这一句话写出了捕鱼最忙碌时的景象,鸬鹚不断地扑着翅膀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把鸬鹚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忙得不可开交。

这时的湖面是动乱的,不平静的。

3.学生读第5自然段后述说脑中画面。

述说:渔人停止捕鱼后给鸬鹚喂鱼吃,这过程中写渔人动作的词有:拣、抛;写鸬鹚动作的有:张开、接住、吞;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是“岸上炊烟四起”,说明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了。

4.有感情地朗诵,老师作示范和指导。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三段)1.老师提示学法: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课文,②这时候,湖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完成旁批中的问习题。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老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1。

学生读第三段,述说脑中的画面。

2.学生述说理解内容情况。

湖面上在捕鱼前是平静的,捕鱼时就不平静了,渔人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水痕”的意思是渔船划过湖面留下的痕迹,湖面这时候没有一点波纹,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所以小渔船划过的痕迹才会如此清晰。

老师点拨:作者给我们描画出了一幅动静交错的湖面图,陶冶了我们爱美的情趣,这是因为观察认真,仔细积攒的结果。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鸬鹚》教学设计.doc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鸬鹚》教学设计.doc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鸬鹚》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或《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

3、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更佳)、挂图(录像剪辑更佳)、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想像鸬鹚捕鱼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图文结合,训练想像能力。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背诵,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挂图,欣赏江南水乡宁静的美。

1、出示挂图,师边描述边引导观察。

(1)湖面上有_____ (2)湖岸边有______ (3)湖的远处有______2、小结、揭题(板书课题)二、配乐朗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湖面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的过程。

(一)师明确听读要求,配乐范读。

思考:1.小湖宁静优美的景色都写在了课文的哪一段?2.湖面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是由什么而引起的?(二)检查学生听思效果1、回答思考题1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表现出湖面的宁静、优美。

2、回答思考题2,讨论,对应板书: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小结,导入学习第2~5自然段。

三、引导重点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感受捕鱼时的欢腾。

1、听一听,答一答(指名生读第2~3自然段):由于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湖面一片______景象?2、读一读,画一画(自由轻读) :这一片欢腾的景象是由渔人和鸬鹚的哪些行动而引起的?3、填一填,品一品(书后练习3):体会动词的作用。

4、听一听,想一想(配乐朗读2~4自然段):想像“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情景?(组织学生说感受)5、学一学,说一说(生默读自学第5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6、齐读第二段。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鸬鹚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鸬鹚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案概述•教材: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主题:鸬鹚•教学目标: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掌握重要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解读课文中的内容。

•教学难点: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具准备:教材、黑板、粉笔、课件。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鸟类了解多少?你们见过哪些鸟?它们的形态和特征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一种特别的鸟——鸬鹚。

”探究(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鸬鹚》。

2.教师提问学生:“文中的鸬鹚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它能下到江里捉鱼?”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支持观点的关键句子。

梳理(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课文中关键信息,归纳鸬鹚的特点和捕鱼的方法。

2.教师让学生互相讲解归纳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鸬鹚的理解。

分组讨论(2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五人。

2.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3.小组讨论并记录他们的观点、疑惑和发现。

4.小组展示并讨论彼此的成果。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鸬鹚的特点和捕鱼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作业布置(5分钟)•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一只蓝背红肚鸵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课文《鸬鹚》,让学生了解鸬鹚的特点和捕鱼的方法。

通过梳理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整节课设计紧凑,教师的引导和问题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但还需要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时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潜力。

同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鸬鹚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鸬鹚

浙教义务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鸬鹚教学目标1.了解鸬鹚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理解课文《鸬鹚》的意义和内涵。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找出关键句子。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描述和表达。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鸬鹚》的意义和内涵。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找出关键句子。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鸬鹚》的内涵和意义。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鸬鹚》。

2.课件和教学PPT。

3.学生作业本、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鸬鹚,并让学生画出自己对鸬鹚的印象。

2.教师用图片展示鸬鹚生活的环境、特点,并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鸬鹚。

第二步:讲授(15分钟)1.教师播放课件动画视频,带领学生读课文《鸬鹚》。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和讲解课文的重点,梳理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关键句子。

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词语,让学生明确单词和词组的意思。

第三步:练习(25分钟)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练习册上的文本,完成阅读题,检查阅读理解能力。

2.教师利用课件和黑板讲解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帮助学生牢记单词和词组,并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四步: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2.教师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课文中找到对生活或者学习有所启示的成语或谚语,并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的习题。

2.朗读课文《鸬鹚》并感悟其中的内涵。

3.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鸟类,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和写作。

教学小结本节课主要围绕鸬鹚进行教学,在学生探究中了解鸬鹚,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鸬鹚的生存环境以及习性,同时也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精品)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精品)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4)交流:——鸬鹚训练有素——似在鼓励鸬鹚——怕似惊动鱼群——渔人享受宁静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2)交流——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抹出了“鱼”——抹出了“渔人的忙碌”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5、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鸬鹚
一、体会湖面的变化
(一)朗读课文。

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描写了湖面,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一句把什么比作镜子,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

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

要像镜子,还得怎样?
生:还要很亮。

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从第二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有了这变化,湖面还美吗?
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

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 )( )的波纹
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
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 )( )的大花。

生:“一朵花”
生:“美丽”
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 )跳跃的浪花,像( )的( )
花。

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
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
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
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

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异口同声)美!
(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

如果湖面无变化,总一个样子,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生:就不好看了,让人看烦了。

生:就没有意思了,因为太单调了。

师:怎么单调呢?
生:总是一个样儿,没变化就单调了,不好看了。

师:说得好。

缺乏变化就单调,就不吸引人。

课文里的小湖,湖面有静有动,富有变化,使小湖显得很美。

二、体会鸬鹚的可爱
(一)湖面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简单说说怎么有关。

(二)观察图画,联系课文,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

(三)体会鸬鹚捉鱼时的表现。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鸬鹚捉鱼的经过,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鸬鹚捉鱼时表现得怎么样?
生:它很听话,渔人拿竹篙那么一弄它就下去了。

师:渔人怎么一弄,鸬鹚就立即跳入水里了。

这里有一根教杆,拿来当作竹篙这里是讲台桌,把一侧当作船舷。

谁愿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生:(表演动作,用教杆在讲台边轻轻擦过。

)
师:真正的渔人这一下不仅轻,还怎样?
生:快。

生:熟练。

师:这轻快熟练的一弄,课文叫作棗?
生:“一抹”。

师:从鸬鹚对这一抹的反应,不仅看出它听话,还可以看出它对捉鱼怎么样?
生:它特别积极,它都等不及了。

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

渔人一抹,命令来了,它马上就跳到水里。

师:把鸬鹚来捉鱼时的表现和入水的情况联系起来,咱们体会到鸬鹚捉鱼是很积极的。

再从它们出水的情况看。

把写鸬鹚出水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它拍翅膀的样子,能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吗?
生:“主人,我捉到鱼了,给你!”
生:“我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快拿去吧!”
师:你怎么知道它捉的鱼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师:鸬鹚这样主动地帮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棗
生:好帮手。

生:忠实的朋友。

3.认识鸬鹚的可爱。

师:把鸬鹚捉鱼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说说鸬鹚可爱在哪里。

生:它是渔人捉鱼的好帮手。

生:它把捉的鱼都给了渔人,它很忠诚。

师:这是从鸬鹚对渔人这方面说;再从鸬鹚引起的湖面的变化体会。

生:它一捉鱼,打破了小湖的平静,使小湖有了变化,更美了。

师:好,鸬鹚的活动引起了湖面的变化,给小湖增添了美丽,这是它可爱的又一方面。

三、体会渔人付出的劳动和感情
鸬鹚虽然有潜水捉鱼的本领,但是能这样可爱,又离不开谁呢?
(一)观察图画,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生: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要是没训练好,早乱扑腾了。

师:好,注意透过鸬鹚的表现体会。

再从渔人来体会。

生:渔人没有急着捉鱼。

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师:仔细观察图画,体会渔人怎么悠然。

生:他盘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头,看着平静的湖面,像镜子,还有稻田,一望无垠,他心里很高兴。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烟。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能这样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闲自在。

生:鸬鹚给训练好了,很听话,渔人才能这样悠然。

生:他想先别忙,先吸吸烟,待会儿鸬鹚一定能帮我捉好多好多大鱼。

师:这信心来自平时训练鸬鹚下的功夫。

平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时候才能悠然。

(二)从渔人使用鸬鹚捉鱼的行动,双方的配合效果看,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三)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体会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总结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