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二)明清北京宫殿
– 吸收前朝各个时期优 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
– 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 间,形成逐步展开的 建筑序列
– 建筑处理上,采用以 小衬大,以低衬高的 对比手法
1.历史
北京作为首都是1153年,称 为“金中都”,完全按汉族 文化建造。
“元大都”——忽必烈灭金 后建造。
“明清北京城”——在元大 都的基础上改建。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陕西咸阳宫遗址1号复原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
陕西咸阳宫遗址1号复原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顶平面图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宫殿是宫城及殿堂的总称,是帝王生活起 居和听政理事之所,具有居住和行政建筑 双重特征。
一.宫殿形制演变 什么是宫殿形制?
– 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 – 布局—朝和寝的关系; – “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三对关系: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F1、F2、F3三块建筑遗迹南北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F1、F2为宫殿,F3为北廊庑。 F1:一座檐廊环绕的四室寝殿。 F2:一个大空间的厅堂,为处
理政务的“朝”。
宫殿总复原
F1复原
F2复原
3、商都亳的宫城——偃师乡商城Ⅰ号址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破两重檐,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
麟德殿
宫殿建筑——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is 4、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 g 显 示 威 严 的 建 筑 。 春 秋 e 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阙有两种:一种是 R 独 立 阙 , 如 四 川 高 頣 墓 n 阙 ; 另 一 种 是 门 阙 合 U 一。
三、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
宫殿开始转向纪念性。 1、 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
发展是御街千步廊 制度;
2、元大都宫殿 ① 延用了“工字 殿”“州桥”“千步
d 廊”形式。 e ② 宫城周桥前设 r 棂星门,是对前代 te 宫殿建筑的发展。 is ③ 宫殿建筑内容
带有民族特色。
g 受游牧生活、 e 喇嘛教及西亚建筑 R 的影响,用多种色 n 彩的琉璃,金红色 U 装饰,挂毡毯毛皮
帷幕。
3、明初南京宫 殿
建筑形式内 容极力寻找礼 制的依据,如 《 礼 记 》《 周 礼》等儒家经 典所规定的宫 殿形制:前朝 后寝制,三朝 五门制。
UnRegistered
四、 明、清北京宫殿
明北京宫殿,由
d 蒯 祥 设 计 , 集 中 前 朝 e 所 有 各 种 宫 殿 建 筑 形 r 制的特点。 te 1、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 is 重合。 g 2、 采用千步廊,在序 e 曲部分做文章。 R 3、 采用三朝五门制。 n 4、 采用前朝后寝制。 U 5、 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
d ◎ 类型 re A.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 te 方 锥 体 形 的 封 土 。 坟 冢 的 is 直 接 发 展 , 夯 土 压 实 形 成
方锥体,秦汉广泛使用,
g 一直沿用于宋陵。 Re B. 以山为陵:起源于汉代文 n 帝 灞 陵 , 利 用 自 然 的 山 体 U 作为封土。
C. 宝 城 宝 顶 , 方 城 明
直接和天发生关 系。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北京太庙东角门
北京太庙前殿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中间三间梁坊、斗栱、 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 高于故宫 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 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 太社和太稷。左祖右社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 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于此。
地坛
明北京城坛庙分布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中心——太室,又名通天屋,是帝王“通天人”之所 。 其下四方又有玄堂、总章、明堂、青阳各室,分别代 表冬、秋、夏、春和水、金、火、木,太室则代表土 。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高80米
北京大享殿效果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 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 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 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 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 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类似民居四合院的型制。一般平面都呈方形,宫门 设在南面中央,内有前后两殿。其中储秀宫、长春宫在 清晚期慈禧太后居住时改建过,因此东西六宫看起来不 完全一样了。
长春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储秀宫
慈禧居住之处。 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 下设地平。西稍间为寝室。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 皇帝亲临大典前暂坐的地方。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 慈禧进餐之处。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3)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入 口,前有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钦安殿) 东西六宫 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 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皇太后居 住 寿安宫、寿康宫—— 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 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交泰殿
皇帝过生日时用。三开间攒尖顶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坤宁宫
在清代改变了门窗样式。 明代清初为皇后的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的祭 祀场所,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御花园

钦安殿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Fra bibliotek东西六宫

乾清门
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 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 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井亭等建筑,使 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氛。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25.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左祖右社”位置的区别?26.工字殿形式、朝代?29.三朝五门及在紫禁城所对应为何?答: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35.紫禁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答: 参考一: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院落是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从大清门起经过 6 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逐步形成多个高潮。

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而附属建筑的台基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从而保证主要门殿的突出地位。

建筑的屋顶和细部装饰也有简繁高低之别。

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丽璀璨,光彩夺目。

(它的艺术成就主要有:1.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称高等对比突出主题。

2.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3.单体形象融出群体序列,以体现帝王的威严。

4.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景色。

北京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是古代人民写下的壮丽历史篇章。

)参考二: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式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和宏伟。

2、院的运用和空间变化:院落是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逐步形成多个高潮,最后达到全局的最高潮。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大衬小,以低衬高的对比手法突出主体,而附属建筑的台基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以保证主要门殿的突出地位,建筑的屋顶和细部装饰也有简繁高低的对比。

坛庙、陵墓、宗教建筑

坛庙、陵墓、宗教建筑

第四章坛庙、陵墓、宗教建筑自发宗教与人为宗教第一节坛庙一、坛庙与宗教1 自发宗教2 儒教—礼二、坛庙的类别:1 祭祀天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2 祭祀山川——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五镇:祈山、吴山、霍山、会稽山、巫闾山四海:莱阳、陕西永济、广东番禺、山海关四渎:江(成都)、河(永济)、淮(山东唐县)、济(河南济原)3 祭祀社稷——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4 祭祀祖先——三皇五帝、太庙、孔庙、家祠5 祭祀功臣、名人——二王庙、屈子祠、张飞庙三、实例分析:天坛四、坛庙的场所精神–共性——象征性。

凸出纪念意义。

一般布局都轴线对称,建筑造型端庄,场地开阔,小品与绿化配置整齐严肃,以烘托祭祀气氛。

–特性——祭祀天地的坛庙建筑少台地多,空间符号化。

祭祀山川的坛庙多与自然环境结合,主题突出。

家庙、祖庙注重礼仪,遵守伦理秩序,布局格式化。

名人祠堂更多民间色彩,造型活泼,尺度宜人,与地形结合密切,多绿化,空间环境更有人情味。

第二节陵墓一、陵墓与宗教1 生死崇拜与鬼神崇拜2 祖先崇拜——祭祀、侍奉、纪念3 不同魂灵观的两种做法二、发展过程:1. 地上部分——从葬而不坟到宝城宝顶2. 地下部分——由黄土小穴发展到地下宫殿3. 陵园建筑——寝宫、神道、护林监三、实例介绍:秦始皇陵、唐乾陵、明长陵四、概括:1 建筑轴线越来越长2 空间越来越人工化,与宫殿更加接近。

3 越来越强调礼制第三节宗教建筑一、佛教寺庙1 起源2 四大佛山和寺庙3 佛教寺院的构成4 佛教常用图案5 实例:佛光寺、独乐寺、隆兴寺二、塔、石窟三、道教祠观、清真寺。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王莽宗庙
官员家庙。明代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间,奉5 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奉4代祖先。庙之东侧 设祭器库,供储存祭器、衣物、遗书之用。
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数量颇大。这批建筑是江 南明代建筑的代表,有很高的工艺成就和历史价 值。
杨家祠
(三)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
5.斋宫: : (1)建筑形制 (2)建筑规格
6.神乐署、牺牲所(祭祀用,动 物养殖所)
7.丹陛桥——宽28M,长360M, 离散面高4M
二、天坛组景式意匠构成的规划手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 绿化,天坛的建筑寥寥无几,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的体量都不很高大,没 有超越物质功能的需要,专为精神功能添增额外的建筑。但是它的占地极大 ,外坛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宽1725米,占地面积约为紫禁城的三倍多。坛 内建筑疏朗,满植翠柏。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林,塑造了天坛所需要的远隔尘 世、宏大静谧的独特环境 。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 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 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汉长安明堂辟雍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明嘉靖年间,北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坛祈天殿),也有明堂之 意。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 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 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4.2 坛庙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
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 这就是坛庙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新石器时代;发现有良渚文化祭坛、红山文化祭坛 及女神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