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宫殿与坛庙

合集下载

导游证考试章节考点梳理

导游证考试章节考点梳理

导游证考试章节考点梳理中国的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热时期。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J顶、卷棚顶);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采用框架式结构;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创造斗拱结构形式;运用色彩装饰手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一、城市规划沿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一些聚落遗址已经出现规模较小的城堡。

在商代早期,这种城堡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有防御设施的都城。

东周列国都城的面积增大,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

秦汉都城,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多利用东汉旧城改建而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宫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大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工商业区。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亡改建和扩建面成的,由皇城、内城相外城三部分组成。

二、现存古代城市建筑介绍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平遥城墙、丽江古城;三、古长城建筑八达岭长城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

长城上有三个险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山海关为万里长城第一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有“河西第一隘口”之誉;宫殿与坛庙一、宫殿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导游基础》-- 宫殿与坛庙

《导游基础》--  宫殿与坛庙
问题: 古代建筑的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的两种代表性房屋遗址? ★★★都料是什么时期出现的?又是做什 么的? ★★减柱法是哪个朝代的减柱方式? ★★ 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中国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建筑构架都有哪几种?
• • • •
★★★台基有哪几种? ★★★屋顶式样级别排列 ★★★三类彩画的级别排列 清朝前期编修了清工部( )统一了官 式建筑的模数和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 中国主要建筑材料是( )
间权 日 ,晷 皇, 帝计 控时 制器 着, 宇象 宙征 的王 时
• 每年春分以后看盘上的影,秋分以后看盘下面的 影子。这种制作较简单的日晷为赤道式日晷,它 可以记时,还可作为其它计时器的校正器,深受 当时人民的喜爱。另外还有地平式和子午式日晷。 太和殿和乾清宫前陈列的为汉白玉制成的赤道式, 为明代和清初所置。 日晷简单易用,但在使用上受到条件的限制, 必须有太阳方可使用。如果遇上多云无阳光,或 阴天下雨和晚上就无法计时了。 • 1270年意大利和德国出现早期机械钟,而中国 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 钟。
江山社稷亭:显示帝王的尊严和权 威。
• 铜路灯:白天装饰,夜晚照明。 • 香炉:朝会典礼时用。 • 龟鹤:象征长寿。
• 2、室内陈设 • 屏风、太平有象、角端仙鹤、盘 龙香筒、如意。
太平有 象:寓 意天下 太平、 五谷丰 登。
• 角端仙鹤象征圣明永久的瑞兽珍禽, • 盘龙香筒:显示天下大治 • 如意:寓意吉祥。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 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 来 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 落的图腾标志
因此它又叫“谤木”或 “诽谤木”。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 的作用
意:子嗣昌盛
意:寰宇统一
嘉 量 寓意 帝 王 秉 事 公 正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宫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宫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宫 殿
目录
• 宫殿建筑概述 • 宫殿建筑的布局与结构 • 宫殿建筑的艺术特色 • 宫殿建筑的文化内涵 • 著名宫殿建筑介绍
01 宫殿建筑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宫殿建筑是指古代帝王居住和处 理朝政的建筑,是皇权的象征。
特点
宫殿建筑通常规模宏大、气势磅 礴,采用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和装 饰工艺,展现出皇家气派。
03 宫殿建筑的艺术特色
装饰艺术
雕梁画栋
宫殿建筑的梁、柱、檐等部位都 经过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展现出
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图案寓意
宫殿装饰中常采用寓意吉祥的图 案,如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 以及牡丹、莲花等花卉,寓意富
贵、吉祥、幸福。
室内陈设
宫殿内部的家具、窗帘、地毯等 陈设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 映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
彩画艺术
和玺彩画
01
宫殿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彩画,以龙、凤、狮子等为主题,色彩
鲜艳,构图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彩画,以莲花、牡丹等花卉为主题,色
彩柔和,构图灵活,给人以优美、清新之感。
苏式彩画
03
宫殿建筑中较为自由的彩画,以山水、人物等为主题,色彩明
快,构图生动,给人以活泼、自然之感。
宫殿建筑的历史沿革
01
02
03
秦汉时期
宫殿建筑开始形成规模, 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轴 线对称,如秦始皇的阿房 宫和汉长安的未央宫。
唐宋时期
宫殿建筑达到鼎盛,结构 更加成熟,装饰也更加华 丽,如唐长安的大明宫和 宋汴京的皇宫。
明清时期
宫殿建筑进一步发展,形 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和风 格,如北京的故宫和沈阳 的故宫。
建筑色彩

导游证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判断题

导游证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判断题

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1.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主要体现在敬天祀祖、皇权至上j以中为尊和阴阳五行等几个方面。

( )2.北京明清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 )3.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形式。

( )4.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中常采用穿斗式结构方式。

( )5.天为阳,地为阴,北为阳,南为阴,故天坛必在北方,地坛必在南方。

( ) 6.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井干式结构方式。

( )7.“井干式”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 ) 8.“大屋顶”和飞腾的挑檐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外观特征。

( )9.歇山顶的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 )10.官式建筑中重檐歇山顶规格最高,如故宫太和殿。

( )11.庑殿顶又称九脊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

( )12.悬山顶和硬山顶都有五脊二坡。

( )13.卷棚顶整体外貌与歇山、悬山、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颇具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 )14. 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

在间数中,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

( )15.柱色是红色的级别最高,其次为金色,再其次是黑色。

( )16.清朝规定:皇宫正殿门为金色;一品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

( )17.和玺彩画等级次于旋子彩画,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 )18.最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 )19.宫殿的布局讲究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寝。

( )20.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宫殿大门前的一对石狮中爪下所踩之物为球的必定是雄狮。

( )21.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最新导游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辅导精华第六章

最新导游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辅导精华第六章

导游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辅导精华第六章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1 古代建筑发展历史:汉代以前为建筑体系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建筑体系发展时期;隋唐为建筑体系成熟时期;宋朝为建筑体系大转变时期;元朝为建筑体系又一发展期;明清为建筑体系最后一个高峰。

2 中国古代建筑根据等级制度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殿式、大式、小式。

3 中国古代建筑中台基的作用:防潮、防腐、美观。

4 中国古代建筑中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

5 中国古代建筑中更高级台基有须弥座,又叫金刚座,且砖或石构成,上有凸线脚和纹饰,上有汉白玉栏杆。

6 中国古代建筑中四根圆木头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建筑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7 彩画原是为防潮、防腐、防蛀用,后来才突出它的装饰性。

8 和玺彩画是级别的彩画,以龙凤为图案,沥粉贴金,旋子彩画次之,也可有龙凤但不贴金,苏式彩画级别最低,以花鸟山水等为题材。

9 屋顶按级别从高到低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项、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

10 古代建筑戗脊上的小兽称为戗脊兽,级别有9个,从前至后为:龙、凤、狮、海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

故宫太和殿前面加一个骑兽仙人以示地位。

11 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梁柱式弹性结构、优美艺术造型、整齐灵活的平面布局、绚丽淡雅的色彩、丰富的雕塑装饰。

12 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共同构成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象。

13 中国古代建筑以黄、绿、蓝为主色调,并以黄色为贵。

14 中国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15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按一定制度规划和设计、重视城市选址、以主格网状系统规划整齐、中轴对称、重视水资源利用和绿化。

16 南京应天府城墙是世界上规模的古城,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古都都城。

17 我国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城是明代陕西省治所西安府城墙。

18 我国修筑万里长城的三个高峰:秦、汉、明;未修过长城的朝代:唐、元、清。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2.坛庙建筑
1.概况
2.中国现存著名坛庙
FILL IN THE TITLE HERE
填 写
太庙

社稷坛
字 天坛
皇穹宇
地坛
郊祭
左祖 右社
圜丘坛、祈年殿、斋宫、
岱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孔庙“孤例”“世界文化遗产”
陵墓、古城、古长城 与古镇古村建筑
了解古陵墓、城、镇村的基本特点 与代表 掌握古长城结构特点
台基 Tai Ji
定义: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 主要作用: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建筑的 高大雄伟。 分类: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开间 Kai Jian
“间”为四柱围成的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单元。建筑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称“面 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建筑 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古人以奇数为吉祥数, 面阔进深多为单数。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大梁 Da liang
即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 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为底的台上)上的一根最 主要的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斗拱 Dou Gong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 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 置于柱头和额访、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 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3 的地方,称社稷坛。
布局 特点
前朝后寝:“前朝” 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 建筑群的前部。“后寝”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
4 居的地方,建筑群的后部。
三朝五门:“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奉天殿(太和殿)、
5 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五门制”沿中轴线以五
道门。内向外以此为奉天门或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 清门。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建筑归纳第 6 章中国的古代建筑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归纳一、中圈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系统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地方,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 * 上,用木架和草泥建筑简单的 * 居或浅 * 居,今后渐渐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成立筑。

进入阶级社会今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筑了规模相当大的官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创立好多以官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千锤百炼,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构造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加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构造技术已日渐完满,其主要构造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依旧流行,多层建筑渐渐增添。

石料的使用渐渐增添,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系统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资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资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筑,显示了木构造技术的提高 ;砖构造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筑标志住石构造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好多寺、塔、石窟和优良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系统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筑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弘大,气概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连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在建筑资料方面,砖的应用渐渐增添,砖墓、砖塔的数量增添;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加宽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获取很大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资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进而使构件的比率形式渐渐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 古代园林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 古代园林

第六章古代园林第一节概述一、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一)历史沿革1.园林萌芽我国园林建造历史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最着园林萌芽形式称囿。

2.园林的初始秦汉时,出现以宫室为中心的公苑。

汉武帝在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蓬莱、方丈、瀛州三岛,首开“一池三山”模式之先河。

汉代已出现私家花园。

3.园林艺术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

初步确立了再现紫杉山水的基本原则,称“写实山水园”4.园林艺术的成熟隋唐五代时期。

写意山水。

如隋东京洛阳西苑、唐长安曲江池芙蓉园等皇家园林,以及辋川别业等私家花园。

5.园林艺术的高峰两宋辽金时期。

广东岭南园林开始出现。

辽代开发了广寒宫等园林。

称“八大水院”6.园林艺术的鼎盛明清。

明末计成的《园冶》时我国造园名著。

明代在北京建西苑清代。

拓建避暑山庄和海淀一带的三山五园。

(二)地域分布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一带,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南京、扬州、苏州及附近各城市,北京和承德,以及岭南一带。

二、特色西方园林追求的是人工几何美。

称几何规划式园林。

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淳朴自然美。

称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造园的基本法则是“有定法、无定式”.(一)有定法“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体现“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2.园林建筑“融于自然”3.花木配置“顺应自然”4.意境情趣“表现自然”(二)无定式无定式主要表现为,选址没有固定模式、园林风格没有固定模式两个方面。

第二节古代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一、基本要素由山、水、花木、建筑四个重要部分组成。

(一)筑山叠山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叠石一般勇三种岩石,他们石太湖石、黄石和宣石。

著名的太湖叠石由苏州的留园三峰没,黄石叠石有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宣石叠石有扬州个园的东石雪狮。

“扬州个园以山胜“之美誉(四)植物园林花木功能配置:花木可单独构成景色画面,如单株海棠、玉兰、荷花等,进一步点名主题,如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竹象征人品清逸高尚。

有主景、衬景、地方特色和季节性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宫殿与坛庙第三节宫殿与坛庙一、宫殿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宫殿。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第一号宫殿基址是一个长、宽各约100米的夯土台基,周围有墙,南面有门,台基上有一座东西长30.4米、南北宽l1.4米、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建筑。

安阳殷墟的宫殿规模更大,分为甲、乙、丙3组,其中丙组共有基址17座,排列有序,左右对称,显示了建筑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东周时期,列国宫殿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财力和建筑的技术力量,以及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长乐、建章诸宫,唐代的大明宫、兴庆宫等。

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得完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即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

(一)宫殿的布局与陈设1.宫殿的布局(l)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

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1)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

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

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

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

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

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

又因为狮子是兽中,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

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

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

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

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

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

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

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牡丹是花中,故称“三王狮”。

(3)日晷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

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yue)。

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

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深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为吉祥缸。

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

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二)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1.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

至今已近600年。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宫墙长达3400米,墙外环绕宽52米的护城河。

宫殿分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和内廷。

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皇帝即位、诞辰以及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重大国典在此举行。

中和殿是皇帝在前往太和殿途中小憩之处,皇帝先在此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的朝拜。

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蕃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处,清后期也是殿试的场所。

保和殿之后为内廷,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帝后、嫔妃、皇子公主居住、游玩奉神之处。

主体建筑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及其两侧的十二座官院。

乾清官东西各有六组院落,自成体系,即东六官和西六宫。

西六官以南有养心殿。

养心殿是清代后八位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正间为皇帝接见官员处,西间为皇帝阅览奏折和议事处。

东间在同治、光绪执政期间,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内廷主要有四座花园,即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御花园及建福宫花园(现已复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溥仪下台后仍居内廷,直至1924年被逐出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延续至今。

该院收藏历代文物近100万件/套,是世界上的博物馆之一。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旧城中心,占地60000平方米,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四周围以高大的红色官墙,殿堂金瓦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沈阳故宫的布局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依其自然布局和建筑先后,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初期所建的大政殿,也就是故宫的东路;第二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最南端的照壁、东西厢楼、东西朝房、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也就是故宫中路;第三部分是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扩建的,包括戏台、嘉阴堂、文溯阁、仰熙斋等建筑,也就是故宫的西路。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大木架构成的建筑,殿身八面都用木隔子门组成,以榫卯相接,可以任意开启。

殿前排列十座方亭,为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

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

此殿为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和接见外国使臣、边疆少数民族代表之所。

文溯阁为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建,专为庋藏《四库全书》之用,也是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的地方,建筑形式仿浙江宁波天一阁。

沈阳故宫历经大规模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3.布达拉富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我国的宫堡式建筑群,为藏族占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相传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此宫。

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遂扩建宫室,具今日规模,从达赖五世起,重大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是原西藏封建农奴社会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宫殿依山垒砌,主楼高119米,13层,东西长420米,南北宽300米,有房屋近万间,其中宫殿、灵塔、佛殿、经堂、僧舍、平台、庭院等一应俱全。

宫内珍藏大量雕塑、壁画和明清两代的敕书、印签、礼品、匾额、佛教典籍等文物。

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与2001年,大昭寺与罗布林卡为其扩展项目。

4.园林中的宫殿园林和宫殿结合,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特点之一。

清代颐和园中的仁寿殿、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澹泊敬诚殿,即是的园林中的宫殿,帝王们常常在那儿处理政务。

二、坛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浓重的对祖先的崇敬,对土地、粮食、天地、日月、各种神的崇拜,对各种文神、武神及其他神的尊敬。

为了寄托这种崇敬和感恩的心情,产生和形成了许多坛庙建筑,也称为礼制建筑。

(一)祖庙与社稷坛1.北京太庙位于天安门左侧,今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过去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地方。

包括戟门、正殿、两庑、寝宫、祧庙,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配殿严格对称。

其位置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的规定。

外有高大厚重的墙垣和树冠茂密的古柏,内有空敞宁静的庭园,庄严肃穆,静谧安宁。

2.北京社稷坛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是“以农为本”,因为“民以食为天”。

发展农业生产与土地密切相关,所以要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古代以“社稷”代称国家。

按“五行”中五方五色的配置,中央为黄,东方为青,南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所以必须用五色土覆盖于坛面,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祭祀社稷是由北向南设祭,所以其总体形制与太庙相反,即享殿、拜殿及正门均在北,沿正门、享殿、拜殿、五色土方坛为序,由北向南展开。

神厨等附属建筑物在西棂星门外。

(二)天、地等坛祭祀天、地、日、月、泰山神等活动,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

因为君权“受命于天”,且要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祭天。

祭天在南郊,时间在冬至日。

因为土地是国家的根本,繁体字国家的“国”,“口”中有“或”,这“或”即“域”。

所以皇帝必须亲自或派人前往地坛祭地,祭地在北郊,时间在夏至日。

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必须到日坛祭日,祭日于东郊。

因为月亮是夜明之神,所以又必须到月坛祭月,祭月于西郊。

因为祭天、地、日、月等活动都在郊外进行,所以统称为郊祭。

历许多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等,都要登五岳之首泰山祭泰山神,称为封禅大典。

反映上述中国文化思想的旅游胜地主要有:l.天坛位于北京。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其建筑由内外两重城墙环绕,南边围墙左右两角呈方形,北边围墙左右两角呈弧形,以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天坛由四组建筑组成:祭天的圜丘(坛呈圆形,以象征天,故称),祈求丰收的祈年殿,皇帝斋宿的斋宫,贮放神牌的皇穹宇。

这些建筑以圜丘坛、祈年殿为主体,前者在南,后者在北,中间以海墁大道相连,大道宽约30米、长360米。

斋官、神乐署在主轴线以西。

周围广种柏树,有一种肃穆宁静的氛围。

l998年12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地坛位于北京。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地坛与天坛相对应,坛呈正方形,以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所以又名方泽坛。

主体建筑为两层方台,尚有皇祗室(供皇地祗神牌位)、神库、神府、斋宫等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