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基础模拟题十一及参考答案(卷二)
2016司法考试卷二习题及答案

2016司法考试卷二习题及答案司法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提供“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习题及答案”。
了解司法考试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司法考试卷二的考题全部都是选择题,选择题也并不代表这会是容易的一件事。
司法考试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可以用错综复杂形容,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的方法是一边复习,一边做习题消化。
关于犯罪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甲在ATM取款机上发现一张卡,便插入取款机,试着输入密码“123456”,密码正确,便查询卡里有多少钱,意图提取他人卡中的钱,不料此时卡的主人返回,将甲抓获,甲构成犯罪未遂B.罪犯A为了杀害仇人B,趁B毫无防备之际将B推下山崖。
3小时后,A下山时回家,发现滚下山崖的B流血不止,情状惨烈,就出于同情将其送回家。
医生经过治疗,B在三个月后康复出院。
A成立犯罪中止C.甲翻越院墙进入乙家盗窃,发现乙有一个密码的大皮箱,但无法打开,于是,甲将皮箱搬离乙的卧室,藏在乙家院内的角落处,用树枝将其掩盖起来,想等明天晚上带上利刃再来割开皮箱,次日上午,乙回家后发现皮箱被盗,四处寻找,在院墙角落发现皮箱。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D.甲为了买房子意图盗窃数额巨大的现金。
甲进入乙的别墅,只翻到了5元钱,他把钱还给被害人乙并说:“还给你吧,你比我更需要这5元钱”。
甲构成犯罪未遂【考点】犯罪形态的认定【解析】A项错误,甲查询余额时属于为取款制造条件的行为。
只有当甲按下取款的按钮时,才是犯罪着手,因此,本案甲构成犯罪预备,而非犯罪未遂。
B项错误。
A在杀人故意支配下将B推下山崖的时候,作为结局存在的故意杀人未遂形态已经形成,A将B送往医院的行为只能认定为犯罪未遂结局出现之后,行为人的悔罪表现,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C项错误。
按照结果说,甲将财物放置在特殊地点加以隐藏,已经导致了控制他人财物的结果出现,成立犯罪既遂。
D项正确。
这是目的物未遂典型适例,因为甲没有获得其所希望的、其盗窃性质所决定的数额较大的财物。
参考答案:D以下案件,行为人不构成犯罪未遂的有()A.甲乘乙出差之机,溜进乙的住宅,在乙的药酒中投放了毒药。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基础模拟题(10)

1[多选题]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管理规定,有下列哪种⾏为之⼀的,构成违规制造、销售枪⽀罪? A.以⾮法销售为⽬的,不按规定的品种制造枪⽀ B.以⾮法销售为⽬的,制造⽆号枪⽀ C.在境内销售为出⼝制造的枪⽀ D.超过限额制造枪⽀ 【正确答案】ABC 2[多选题]下列哪些罪的犯罪主体⾃然⼈和单位都能够成( ) A.倒卖车票、船票罪 B.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 C.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D.中介组织⼈员出具证明⽂件重⼤失实罪 【正确答案】ABCD 3[多选题]公司犯下列哪些罪时,实⾏双罚,即单位处罚⾦,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员或其他责任⼈员承担刑事责任? A.信息披露违规罪 B.欺诈发⾏股票、债券罪 C.虚报注册资本罪 D.⾮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正确答案】BC 4[多选题]犯罪主体只能由单位构成但只处罚⾃然⼈,这在刑法上称为“⾮典型的纯正的单位犯罪“。
请问下列哪些选项中的罪名符合“⾮典型的纯正的单位犯罪”( )法律敎育 A.⼯程重⼤安全事故罪和强迫职⼯劳动罪 B.妨害清算罪和虚假破产罪 C.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物罪 D.信息披露违规罪 【正确答案】ABCD 5[多选题]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由于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然⼈.因此,对单位不以⾮法占有为⽬的,以签定合同的⽅式骗取银⾏贷款的,完全有可能构成虚假信⽤申请罪, B.⾏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但私营企业只有具备法⼈资格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C.有价证券诈骗罪[单选题]信⽤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然⼈ D.⾮法出售[单选题]私赠⽂物藏品罪和逃汇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单位 【正确答案】ABCD 6[多选题]下列哪些⾏为不构成单位犯罪? A.甲、⼄、丙出资设⽴⼀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私犯罪活动 B.甲、⼄、丙出资设⽴的公司成⽴后以⽣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 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法出版物,所获收⼊由他们⼆⼈平分 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对前来征税的税务⼯作⼈员使⽤暴⼒,拒不缴纳税款 【正确答案】ABCD 7[多选题]甲系某市国有博物馆的馆长。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模拟试题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1、关于朱某帮助电气厂通过年检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行为与国家损失300万元税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属滥用职权,构成滥用职权罪C.属徇私舞弊,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同时构成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D.事后虽获得了利益(升任局长),但不构成受贿罪2、关于故意与违法性的认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误以为买卖黄金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仍买卖黄金,但事实上该行为不违反《刑法》。
甲有犯罪故意,成立犯罪未遂B.甲误以为自己盗窃枪支的行为仅成立盗窃罪。
甲对《刑法》规定存在认识错误,因而无盗窃枪支罪的犯罪故意,对甲的量刑不能重于盗窃罪C.甲拘禁吸毒的陈某数日。
甲认识到其行为剥夺了陈某的自由,但误以为《刑法》不禁止普通公民实施强制戒毒行为。
甲有犯罪故意,应以非法拘禁罪追究刑事责任D.甲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不知是否违反《刑法》,遂请教中学语文教师乙,被告知不违法后,甲实施了该行为。
但事实上《刑法》禁止该行为。
乙的回答不影响甲成立故意犯罪3、下列哪一行为应以危险驾驶罪论处?A.醉酒驾驶机动车,误将红灯看成绿灯,撞死2名行人B.吸毒后驾驶机动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危及交通安全C.在驾驶汽车前吃了大量荔枝,被交警以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试到酒精含量达到醉酒程度D.将汽车误停在大型商场地下固定卸货车位,后在醉酒时将汽车从地下三层开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4、关于李某脱逃后的诉讼程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李某脱逃后,法院可中止审理B.在通缉李某一年不到案后,甲市检察院可向甲市中级法院提出没收李某违法所得的申请C.李某的近亲属只能在6个月的公告期内申请参加诉讼D.在审理没收违法所得的案件过程中,李某被抓捕归案的,法院应裁定终止审理5、对下列哪些拟作出的决定,行政机关应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A.税务局扣押不缴纳税款的某企业价值200万元的商品B.交通局吊销某运输公司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C.规划局发放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直接涉及申请人与附近居民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D.公安局处以张某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6、律师邹某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担任未成年人陈某的辩护人。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习题十一及参考答案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习题十一及参考答案(卷二)1 法庭调查是法院审理案件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关于法庭调查的活动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开始后,应当第一由公诉人宣读公诉词;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再由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宣读附带民事诉状②关于一起犯法案件中的被告人,应当别离进行讯问。
合议庭以为必要时,能够传唤一起被告人同时到庭对证③向证人发问,应当先由控方先进行发问。
发问完毕后,辩方经审制长准予,也能够发问④向证人和鉴定人发问应当别离进行。
证人、鉴定人经控辩两边发问或审判人员询问后,审判长应当告其在旁听席稍候,以便后续询问⑤法庭审理进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能够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能够进行勘验、检查、查封、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a. ①⑤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⑤d. ②⑤参考:d参考解析:d。
此题考查了法庭调查的大体规那么。
依照《刑事诉讼法说明》第l95条的规定,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开始后,应当先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再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宣读附带民事起诉状。
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开始后,应当第一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再由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宣读附带民事诉状。
可知现在公诉人宣读的是起诉书不是公诉词,因此情形①错误。
依照《刑事诉讼法说明》第l99条的规定,讯问同案审理的被告人,应当别离进行。
必要时,能够传唤同案被告人等到庭对证。
可知情形②正确。
依照《刑事诉讼法说明》第212条的规定,向证人、鉴定人发问,应当先由提请通知的一方进行;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予,对方也能够发问。
可知情形③错误。
依照《刑事诉讼法说明》第216条的规定,向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发问应当别离进行。
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经控辩两边发问或审判人员询问后,审判长应当告知其退庭。
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得旁听对本案的审理。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真题【2】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真题【2】 31.甲与邻居⼄发⽣冲突致⼄轻伤,甲被刑事拘留期间,甲的⽗亲代为与⼄达成和解,公安机关决定对甲取保候审。
关于甲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义务,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将驾驶证件交执⾏机关保存 B.不得与⼄接触 C.⼯作单位调动的,在24⼩时内报告执⾏机关 D.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进⼊特定的娱乐场所 32.甲⼄⼆⼈涉嫌猥亵⼉童,甲被批准逮捕,⼄被取保候审。
案件起诉到法院后,⼄被法院决定逮捕。
关于本案羁押必要性审查,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在审查起诉阶段对甲进⾏审查,由检察院公诉部门办理 B.对甲可进⾏公开审查并听取被害⼉童法定代理⼈的意见 C.检察院可依职权对⼄进⾏审查 D.经审查发现⼄系从犯、具有悔罪表现且可能宣告缓刑,不予羁押不致发⽣社会危险性的,检察院应要求法院变更强制措施 33.甲⼄⼆⼈在餐厅吃饭时⾔语不合进⽽互相推搡,⼄突然倒地死亡,县公安局以甲涉嫌过失致⼈死亡⽴案侦查。
经鉴定⼄系特殊体质,其死亡属意外事件,县公安局随即撤销案件。
关于⼄的近亲属的诉讼权利,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就撤销案件向县公安局申请复议 B.就撤销案件向县公安局的上⼀级公安局申请复核 C.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申请⽴案监督 D.直接向法院对甲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34.某地发⽣⼀起以爆炸⼿段故意杀⼈致多⼈伤亡的案件。
公安机关⽴案侦查后,王某被确定为犯罪嫌疑⼈。
关于本案辨认,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证⼈甲辨认制造爆炸物的⼯具时,混杂了另外4套同类⼯具 B.证⼈⼄辨认犯罪嫌疑⼈时未同步录⾳或录像,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C.证⼈丙辨认犯罪现场时没有见证⼈在场,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D.王某作为辨认⼈时,陪衬物不受数量的限制 35.甲、⼄共同实施抢劫,该案经两次退回补充侦查后,检察院发现甲在两年前曾实施诈骗犯罪。
关于本案,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应将全案退回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B.对新发现的犯罪⾃⾏侦查,查清犯罪事实后⼀并提起公诉 C.将新发现的犯罪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待公安机关查明事实移送审查起诉后⼀并提起公诉 D.将新发现的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案侦查,对已查清的犯罪事实提起公诉 36.法院在审理胡某持有毒品案时发现,胡某不仅持有毒品数量较⼤,⽽且向他⼈出售毒品,构成贩卖毒品罪。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卷二第11题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卷⼆第11题司法考试历年真题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要资料,俗话说“做历年真题就是做未来真题”,对于司法考试历年真题需要引起⾼度重视。
店铺为考⽣整理了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及详细解析,供⼤家复习参考。
欢迎阅读了解。
11、关于法条关系,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数额)?()A.即使认为盗窃与诈骗是对⽴关系,⼀⾏为针对同⼀具体对象(同⼀具体结果)也完全可能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B.即使认为故意杀⼈与故意伤害是对⽴关系,故意杀⼈罪与故意伤害罪也存在法条竞合关系C.如认为法条竞合仅限于侵害⼀犯罪客体的情形,冒充警察骗取数额巨⼤的财物时,就会形成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法条竞合D.即便认为贪污罪和挪⽤公款罪是对⽴关系,若⾏为⼈使⽤公款赌博,在不能查明其是否具有归还公款的意思时,也能认定构成挪⽤公款罪【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
盗窃罪是采⽤和平、缓和的⼿段窃取他⼈占有的财物,构成对占有的⾮法侵犯。
⽽成⽴诈骗罪要求被害⼈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欺骗⾏为使被害⼈处分财产后,⾏为⼈便获得财产,从⽽使被害⼈的财产受到损害。
据此,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关键在于被害⽅是否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
如果不存在被害⽅处分财产的事实,则不可能成⽴诈骗罪。
因此,⼀⾏为针对同⼀具体对象(同⼀具体结果),不会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
选项B错误。
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罪的不同点在于故意的内容不同,故意伤害罪是基于伤害的故意,故意杀⼈是基于杀⼈的故意。
因此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
选项C错误。
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作⼈员的⾝份或职称,进⾏诈骗,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为。
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对社会的正常管理活动,⽽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因此,如认为法条竞合仅限于侵害⼀犯罪客体的情形,则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不构成法条竞合。
选项D正确。
挪⽤公款罪,是指国家⼯作⼈员利⽤职务上的便利,挪⽤公款归个⼈使⽤,进⾏⾮法活动的,或者挪⽤公款数额较⼤、进⾏营利活动的,或者挪⽤公款数额较⼤、超过3个⽉未还的⾏为。
司法考试卷二答案:多项选择题

司法考试卷二答案:多项选择题2016司法考试卷二答案:多项选择题点击查看>>>2016年司法考试答案(卷二完整版)51.A.对甲法条中的“暴力”作扩大解释时,就不可能同时再作限制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乙法条中的“暴力”也须作扩大解释B.《刑法》第237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与《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罪中的“侮辱”,客观内容相同、主观内容不同C.当然解释是使刑法条文之间保持协调的解释方法,只要符合当然解释的原理,其解释结论就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D.对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二是必须符合分则条文的目的52.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B.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D.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53.A.甲以杀人故意将郝某推下过街天桥,见郝某十分痛苦,便拦下出租车将郝某送往医院。
但郝某未受致命伤,即便不送医院也不会死亡。
甲属于犯罪未遂B.乙持刀拦路抢劫周某。
周某说“把刀放下,我给你钱”。
乙信以为真,收起刀子,伸手要钱。
周某乘乙不备,一脚踢倒乙后逃跑。
乙属于犯罪未遂C.丙见商场橱柜展示有几枚金锭(30万元/枚),打开玻璃门拿起一枚就跑,其实是值300元的仿制品,真金锭仍在。
丙属于犯罪未遂D.丁资助林某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但林某尚未实施相关犯罪活动即被抓获。
丁属于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未遂54.A.甲使用变造的货币购买商品,触犯使用假币罪与诈骗罪,构成想象竞合犯B.乙走私毒品,又走私假币构成犯罪的,以走私毒品罪和走私假币罪实行数罪并罚C.丙先后三次侵入军人家中盗窃军人制服,后身穿军人制服招摇撞骗。
对丙应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D.丁明知黄某在网上开设赌场,仍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2016国家司法考试试题二真题解析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解析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解析D项:丢失枪支不报罪、遗弃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属于不作为犯。
所以,D项正确。
A项:根据《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所谓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其义务来源包括以下:(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刑法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二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即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
所以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可以有其他义务来源。
所以,A项错误。
BC项: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应具有以下三项内容:(1)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2)行为人有作为的可能;(3)行为人违反了作为义务,造成了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
所以,B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
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
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丙酒后开车被查。
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
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丁敲诈勒索陈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
基础模拟题十一及参考答案(卷二)
1、1998年,甲购买高压汽枪一支,改制成能发射小口径子弹的枪支后,与50发子弹一起藏匿家中。
2002年5月,甲怀疑其妻与单位负责人乙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打电话将乙叫到家中质问。
因乙否认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枪支和子弹,返回客厅向乙的头部开枪射击,致乙开放性颅脑损伤而死亡。
甲见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
甲妻回家后,甲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电话,谎称来家中借枪,自己摆弄枪支时走火受伤。
甲的朋友和乙妻来到甲家后,甲与他们一起将乙送往医院抢救。
之后,甲与其他人一起来到公安机关报称,乙在自己家中摆弄枪支走火致死。
在公安机关做了枪痕、枪支鉴定,证明乙的枪弹伤不能自己形成后,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请根据案情回答:
下列关于本案犯罪形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甲随他人将乙送往医院抢救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b.犯罪中止要求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甲的行为虽然符合犯罪中止的其他条件,但由于未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不构成犯罪中止
c.甲将乙送往医院的行为表明其已经自动放弃犯罪,构成犯罪中止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
参考:d
2、甲因为男友乙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乙。
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片)掺入咖啡让乙喝下。
乙在甲的床上昏睡,甲离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杀。
甲在山上犹豫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发现乙已经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
甲大喜过望。
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a.按既遂犯处罚
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参考:c
3、下列哪些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
a.甲放火之后,在独立燃烧之前,喊了一声"救火啊!",随后立即离开了现场,后被群众扑灭
b.乙对仇人王某猛砍10刀后离开现场。
1小时后,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
c.丙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将一块巨石搬上铁轨,但在火车即将到来之前,丙由于害怕被处罚,于是,又将石头搬开
d.丁一直想杀害胡某,某日向胡某的食物里投放了毒药,胡某食用之后痛苦万分,丁见状顿生悔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在医生的救治下,胡某没有死亡,但是终生残疾
参考:d
4、甲、乙、丙三人系某厂工人,由于赌博被厂长开除。
三人遂预谋确定某日杀害共同仇人厂长。
甲提供菜刀、砍刀各一把,届时甲因腹痛未去,由乙、丙用甲提供的凶器将厂长杀死。
在此案中,甲的行为应定为
a.杀人预备
b.杀人中止
c.杀人既遂
d.杀人未遂
参考:c
5、甲与乙有仇,意图杀乙,某日,甲携带杀人凶器,前往乙住处,准备杀乙。
途中,甲忽然肚子疼痛难忍,只得返回躺下休息。
第二天因人告发被抓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理由是:甲有杀人意图,且开始实施杀人行为,只是由于其肚子痛才使其被迫停止,这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
b.甲的行为是犯罪中止。
理由是:甲是在去杀人途中自动返回的,这是由于自己主动放弃犯罪
c.甲的行为是犯罪预备。
理由是:甲有杀人故意且已开始准备犯罪,但甲前往杀人的途中只是行为的预备阶段,尚未着手实行,甲停止犯罪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非自动放弃,故不是中止
d.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理由是:甲只有主观杀乙的意图,而无客观杀乙的行为
参考:c
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为
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参考:a
7、甲欲杀死乙,向乙连砍数刀后,见乙倒地后没有再动,以为乙已死,遂逃离现场,乙被人及时抢救未死。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实行终了的未遂
c.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d.不能犯未遂
参考:b
8、李某将王某的一台电脑偷回家中,经李某父亲极力规劝,李某悔悟,又偷偷地把这台脑送回王某住处,那么李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a.属于犯罪中止
b.是犯罪未遂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犯罪既遂
参考:d
9、赵某持刀闯入女友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
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
a.应当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参考:d
10、2005年4月3日,女青年黎某受男朋友之托,准备将男朋友在广州购买的假人民币5万余元运回家乡贩卖。
黎某购买了当日从广州开往南昌的火车票,上车后,黎某听到列车广播里打击假币的宣传,心里害怕,就到列车厕所中烧毁所带的假币,正在烧毁时被列车乘警发现将其抓获。
经清点,黎某包中还有没有烧毁的假币2万余元,另在厕所中还有一堆纸灰。
请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黎某在运输途中烧毁假币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
b.黎某在运输途中烧毁假币的行为构成犯罪既遂
c.黎某在运输途中烧毁假币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
d.黎某构成运输假币罪,但黎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应当免除处罚
参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