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资料

合集下载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1、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北方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资料大全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资料大全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五⽉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这天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起来制作端午节主题的⼿抄报吧!以下是由店铺⼩编为⼤家精⼼整理的“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屈原在端午抱⽯跳汨罗江⾃尽,后来⼈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

个别地⽅也有纪念伍⼦胥、曹娥及介⼦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恶⽇”起于北⽅,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化内涵。

据说,屈原于五⽉初五⾃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哀之,每于此⽇投五⾊丝粽⼦于⽔中,以驱蛟龙。

⼜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体。

那时,恰逢⾬天,湖⾯上的⼩⾈⼀起汇集在岸边的亭⼦旁。

当⼈们得知就是打捞贤⾂屈⼤夫时,再次冒⾬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们荡⾈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竞赛。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回娘家,挂钟馗像,迎⿁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囊,备牲醴,赛龙⾈,⽐武,击球,荡秋千,给⼩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和时令鲜果等。

1、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形制、功⽤⼤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丝结⽽成索,或悬于门⾸,或戴⼩⼉项颈,或系⼩⼉⼿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特别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宽敞,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依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利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季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奇异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

关于端午节的祝愿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奇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予以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快活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围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开展,寄予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端午节在历史进展演化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环节上的差异。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省。

在这个地区过端午节,是许多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节日。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岭南地区端午节的资料。

1. 岭南地区的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端午节主要是祭祀龙神、护龙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在岭南地区,端午节的起源也和祭祀龙神有关,而祭祀的对象则被称为“龙船爷”。

2. 岭南地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岭南地区的传统端午节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a. 吃粽子:岭南地区的粽子制作方法十分讲究,粽子的馅料则因地域而异。

例如,广东人喜欢吃咸肉蛋黄粽、豆沙粽,而广西人则偏好用糯米皮包裹南瓜和糖水制成的甜粽子。

b. 赛龙舟:在岭南地区,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赛事之一。

赛龙舟的起源也与祭祀龙有关。

岭南地区的龙舟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略有不同,主要是龙舟的龙头和尾巴造型更为华丽。

3. 岭南地区特色的端午节活动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外,岭南地区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活动。

a. 龙船爷进香:在岭南地区,许多地方会请来自己的“龙船爷”,并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进香活动。

龙船爷往往在宣传队伍的带领下,长途跋涉前往宗庙或其他庙宇,完成进香祈福的仪式。

b. 走皮艇:广东等地区的传统皮艇赛,有一项就是“走皮艇”,即选手团队在水上表演各种难度的动作,比赛其既考验个人竞技能力,也考验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

c. 五毒对垒:这是广西南宁一带的民间特色活动,是指五种有毒动物实行人为对垒比武,刺激程度极高,而且相传参赛者的身体内有“毒粉”,致使蚊子和苍蝇接近时迅速离去。

4. 岭南地区端午节的意义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不仅是一段节日时光,也是岭南文化的体现。

这个节日承载了许多人的情感,又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代表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体现了人民对于自己文化传承的重视和维护。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农历的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农历的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农历的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
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日期,一般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而农历的岁首是农历正月初一,那么端午节的具体日期是由农历的五月初一开始计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说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
诗人屈原,他因忠言劝谏而遭贬谪,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为了防止鱼虾损害屈原的尸体,人们撒入江中粽子,故而端午节也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然保持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

至于为什么端午节的日期跟农历有关系,这与中国传统文
化和历法有关。

中国传统历法是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为基础确定的,因此农历是月相历,也称农民历。

这种历法是基于月球圆周运动周期进行计算和制订的,所以农历的计算和太阳历不同,因此端午节的日期也随着农历的变化而变化。

在传统农历中,五月初五通常是端午节,但由于节日的安排受到阴历和阳历的影响,每年的具体日期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了解端午节的日期背后的文化
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习俗。

无论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是挂艾叶,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总的来说,端午节作为一项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了解端午节的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和温馨。

愿我们每年的端午节都能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1~6年级一等奖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1~6年级一等奖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XXX, 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端午节的历 史
端午节的传 统活动
端午节的美 食
端午节的文 学艺术
端午节的现 代意义
如何制作手 抄报
端午节的历史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可 以追溯到春秋时 期,是为了纪念 楚国诗人屈原而 设立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包 括吃粽子、赛龙 舟、挂艾草、喝 雄黄酒等,这些 习俗都有其特殊 的寓意和象征意 义。
手抄报制作技巧
确定主题:选择与端午节 相关的主题,如屈原、龙 舟、粽子等
设计版面:合理规划版面 布局,包括标题、正文、 插图等
色彩搭配:选择与端午节 相关的颜色,如绿色、红 色、黄色等
插图绘制:根据主题绘制 相关插图,如龙舟、粽子、 屈原等
文字书写:使用规范、美 观的字体书写标题和正文
装饰美化:在版面空白处 添加适当的装饰元素,如 边框、花纹等
提高环保意识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端午节与环保:倡导绿色过节,减 少污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保护环境,促 进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使用环保材料,减少浪 费,垃圾分类,绿色出行
如何制作手抄报
选择主题和设计布局
主题选择:端午节、屈原、 龙舟、粽子等
起源:端午节的传 统习俗,寓意健康、 平安
规则:将咸蛋放在 勺子上,用筷子推 动,看谁先到终点
技巧:掌握平衡, 保持稳定,避免咸 蛋掉落
趣味:适合全家参 与,增加节日气氛
五黄饭
起源:江南地区,端午节的传 统美食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汉族、壮族、瑶族、布依族等族群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饮食节日,是中国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最早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忠心耿耿、不屈不挠,但最终还是被陷害,投江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后人将他的忌日定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和怀念。

二、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1. 龙舟比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后来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泊上相互较量,比赛的队伍吸引了众多围观的市民,场面热闹非凡。

2. 吃粽子: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粽叶包裹糯米、豆子、蛋黄等食材制成的传统食品,既有民间的习俗传承,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赏菖蒲:端午节另一个常见的习俗就是赏菖蒲了。

人们会到江边湖畔赏菖蒲,这也是古时民间的一种风俗,据说菖蒲有驱邪辟邪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天更显得别有风味。

三、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端午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端午节这种形式,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文明历史,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情怀,增进家庭、亲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种富有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节日,不仅是一种庆祝传统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希望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能够怀着传统节日的感恩之心,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端午节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资料.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

2010年6月16日为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编辑本段节日别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纪念屈原的节日!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

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

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

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

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

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

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

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

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

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

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

《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

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

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五月端午赛龙舟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

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

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

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

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

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

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

《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

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

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