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胡煦《周易函书》点校本

合集下载

大学周易复习资料

大学周易复习资料

大学周易复习资料大学周易复习资料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变化规律的学问。

在大学阶段,学习周易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复习周易,下面将介绍一些适合大学生的周易复习资料。

1. 《周易》原著《周易》是周朝时期的经典著作,它由《易经》和《十翼》两部分组成。

作为周易的原著,它是学习周易的基础。

大学生可以选择一本通俗易懂的版本,如王弼注、程颐注等,通过阅读原著,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周易入门》《周易入门》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编写的周易教材。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周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通过实例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周易的核心思想。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资料,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周易的基本知识。

3. 《周易学》《周易学》是一本系统介绍周易理论的著作。

它从周易的起源、发展、基本概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理解周易的体系和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可以选择一本权威的《周易学》教材,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周易的内涵和外延。

4. 周易研究论文集周易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涉及到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周易研究论文集,通过阅读这些论文,了解当前周易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学术争鸣,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5. 周易经典解读周易经典解读是一种常见的周易复习资料形式。

它通过对周易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周易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周易经典解读,如《易经大全解》、《周易详解》等,通过阅读这些解读,加深对周易的理解和掌握。

6. 周易学习辅助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周易学习辅助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

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周易学习APP、网站或软件,通过这些工具进行学习和复习。

这些工具通常包含了周易的基本知识、案例分析、习题练习等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大学周易复习资料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 部《 全 周易 》 俱是 先 天 ” ; 的 义理 易 学 阐发太 极 他 本体 及 其发 用 , 显 人 性 本 善 , 述 天 人 合 一 之 宗 彰 论 旨。胡 煦象 数 易学与 义理 易学 在本 体论 的高度 上贯
通 为一 , 现 出胡 煦 易学 思想 的博 大和 精深 。 表
刻的易学观。 关 键 词 : 煦 ; 易 ; 卦说 ; 天 图 ; 体 纳 甲说 胡 周 体 先 月
中 图 分 类 号 :2 9 B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7 l 2 1 )6 19 0 10 -0 5 (0 0 0 — 4 — 5 -
胡 煦 ( 6 5 13 15 — 7 6年 ) 河 南 光 山人 , 初 易 学 , 清
有较大的创新与发展 , 主 要包 括 三种 : 这 以体 卦 主 爻说释 “ 往来 ” “内外” “ 、 、 上下 ” 字词; 等 采用 先 天 图释“ ” 遇 、
“ 、 婚” 邻” “ 三字; 采用 月体 纳 甲说 释“ 南、 西 东北”、 先 甲后 甲” “ 庚后庚”、 月几 望” “ 、先 “ 等词。在这 三种观 象之 法
中 , 二者 是 发 前人 所未 发 , 三种 则是 在 传 统 月 体 纳 甲说 的 基 础 上 , 一 步 纳 入 先 天 图和 日月 交 光 的 观 念 , 而 前 第 进 从
发 展 了 以月 体 纳 甲说 释 《 易》的方 法 。 而 胡 煦 之所 以 能 够 在 观 象 之 法 方 面获 得 较 大 突破 , 因则 在 于共 方 法 背 后 深 原
1 49
中州学 刊 2 1 第 6期 0 0年
爻 成为相应 的上 卦之爻 , 为 “ ” 称 往 。胡 煦认 为 卦 变

《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刑部尚书胡季堂家藏本)

《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刑部尚书胡季堂家藏本)

《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刑部尚书胡季堂家藏本)国朝胡煦撰。

煦字晓沧,光山人。

康熙壬辰进士。

官至礼部侍郎。

是书原本一百十八卷。

其诠释《经》文者四十九卷。

冠以《原图》八卷,用解伏羲之《易》。

《原卦》三卷,用解文王之《易》。

《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

又取先儒论说,集为《原古》三十六卷,谓之《首传》。

其九十九卷,为《周易函书》正集。

外有《函书约》三卷,《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为《别集》。

《别集》先已刊板。

正集因卷帙浩繁,艰於剞劂,乃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名曰《函书约注》。

又取《首传》五十卷,约为十六卷,附以《续约旨》二卷,共十八卷,刊之,名曰《续集》。

皆煦所手订也。

其正集原本,煦门人李学裕欲为校刊,携其稿去。

会学裕病卒,遂散佚。

后《别集》、《续集》板并漫漶,其子季堂重为校订。

因正集未刊,《续集》之名无所缘起,且《续集》之《原图》、《原卦》、《原爻》、《原古》即删取正集之要语,非别有所增,未可目之以续。

而《别集》内之《函书约》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图》、《原卦》、《原爻》撮其大义,更不可附入《别集》。

遂以《续集》编为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

盖以正集既佚,其大义仅存於是也。

又以《续约旨》二卷,依《篝灯约旨》原目,散附各篇之内,合《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仍为《别集》。

其释经文之十八卷,仍名《约注》。

共为五十二卷,即此本也。

煦研思《易》理,平生精力尽在此书。

其持论酌於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

然考《朱子语录》有曰“某作《易本义》,欲将文王卦辞大概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於孔《彖词》中发之。

如此乃不失文王大意,但未暇整顿尔”云云,是朱子於《本义》盖欲有所改定而未能,则后人辨订,亦未始非朱子之志也。

陆游《渭南集》有《朱氏易传跋》,曰:“易道广大,非一人所能尽,坚守一家之说,未为得也。

元晦尊程氏至矣,然其为说亦已大异,读者当自知之。

易经津梁

易经津梁

修著
社群言出版 2007.04
李鲁娟卫编宾著编 社金城出版 2007.08
著庞树生编 社
2007.05
著毛上文, 线团装结书出局版 2008.05
温李芳树著菁遗 社光明日报 2007.03

出版社 2007.05
周易 读懂易经 周易全书(最新双色图文版) 周易初步:易学基础知识36讲 周易与中医养生:医易心法 巨天中说易经 易经通解 《易经》的第一堂课 诚斋易传 周易三极图贯 走进伏羲:破解易学千古之谜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易经揭秘:周易的另一种新解读 易经指南 易道管理(图文版) 太极密码 易经的哲理与智谋 感悟易经智慧 易经中的人生智慧 大易识阶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全二册) 周易卦解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 活卦:以周易哲理解析人生命运 周易 易学启蒙 (一函一册) 周易传义音训 (二函九册) 焦氏易诂 (共4册) 细说易经 细说易经六十四卦 (上下) 周易六十四卦精解 周易(经典珍藏版) 周易八卦图解 演易之门 易经源流(上下) 易图源流 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书画美学 周易浅说 易学与民俗
沙宋野定著国编 社东方出版 2007.10

社东方出版 2008.01
宋定国著 社东方出版 2008.01
许(清文)胜江著慎 社学苑出版 2008.02
修著
社中国国际 2007.04
黎子耀 广华播夏出出版版 2008.01
冯国超著 社华夏出版 2007.04
郭李彧学编勤著, 社华夏出版 2007.04
立郭著志成, 社光明日报 2008.06
郭韬著 出中版央社文献 2005.09
谢松龄 出团版结社出版 2008.03
杨孙德国存中著, 社团结出版 2008.10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

收稿日期:2023-02-27作者简介:宋卓娅(1995 ㊀),郑州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栾顺 (1979 ㊀),河南省天道易经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㊂∗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邵雍易学思想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BZX012㊂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宋卓娅1,栾顺 2(1.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㊀450001;2.河南省天道易经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㊀450046)摘㊀要: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洛学创始人之一,程朱理学的开创者㊂程颐著作颇丰,‘周易程氏传“是他倾注多年积累撰写的代表作之一㊂文章简要介绍了程颐的生平,详细梳理和辨析了‘周易程氏传“的不同版本和流传情况,补充了学界对相关版本研究的缺漏,通过对‘周易程氏传“版本流传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周易程氏传“是程颐所作的 忧患之作 ,体现了程颐继往开来的注经模式,大力推动了儒家易学研究进程,为学界深入探究提供了参考㊂关键词:‘周易程氏传“;版本;刻本;古籍流传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136-05㊀㊀程颐(1033 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㊁教育家㊁易学家㊂其主要著作有‘周易程氏传“‘粹言“‘遗书“等,被后世合编为‘二程集“㊂元丰元年(1078),程颐潜心孔孟之道㊂元丰八年(1085),程颐被授予汝州团练推官㊁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次年受命为崇政店说书,担任宋哲宗的老师㊂自元祐三年(1088)至其逝世,程颐屡次因党争问题被剥夺官职,逐渐脱离政治生活,专注学术活动[1]㊂‘周易程氏传“是程颐亲笔所著的专门性著作,全书通过诠释‘周易“的方式构建理学思想体系,以承继儒家正统思想㊂‘周易程氏传“在易学发展史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以 儒理说易 的方式达到了义理易学的完美境界㊂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不仅是对先秦时期易学㊁儒学的继承发扬,还是对朱熹等理学后学的启发之作㊂‘周易程氏传“是一部 推天理以明人事 的易学著作,因此,梳理和分析‘周易程氏传“的不同版本,对于儒家易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程颐的生平1.1㊀求学㊁讲学时期㊀㊀程颐年少时师从周敦颐㊂皇祐二年(1050),程颐上书朝廷,指出社会时弊,开出改革良方㊂嘉祐四年(1059),程颐廷试落第,于熙宁五年(1072)与他的兄长在嵩阳讲学㊂元丰元年,程颐潜心孔孟之道,继续讲学㊂程颐在治平二年(1065)至元丰八年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与其他学者探讨学术问题;二是代替权贵起草奏章,并上书议论朝政㊂元祐元年(1086),程颐被司马光等人举荐,为年幼的宋哲宗教书,但他为人过于端肃持重,朝臣多以过分拘泥㊁有失君臣礼仪等理由对他进行抨击㊂元祐二年(1087),程颐被逐出京师,后在洛阳讲学㊂元祐五年(1090)正月十三日,程颐的父亲程珦卒,程颐守丧至元祐七年(1092)三月,预备入朝时遭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辞去官职放归田里㊂1.2㊀党争归乡著述时期㊀㊀绍圣四年(1097),新党再度执政,程颐被视为 奸党 而贬至涪州,此时他开始创作‘周易程氏传“㊂元符二年(1099),程颐虽然受管制,但仍潜心学问并著书立说,完成‘周易程氏传“㊂该书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凝聚了程颐毕生的学术心血,展现了其理学思想,还奠定了宋初义理之学的基础㊂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短暂地恢复了程631第43卷第3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3月颐的职位㊂崇宁元年(1102),程颐被撤销官职㊂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恢复新法并下令烧毁程颐著作,在程颐门人的保护下才得以保留㊂程颐晚年虽然被查禁,但仍坚持在鸣皋讲学,在这一时期,程颐明确了理的普遍性,并阐述了‘易“的研究问题㊂崇宁五年(1106),程颐搬迁至今嵩县陆浑镇程村,把‘周易程氏传“传给弟子尹焞㊁张绎㊂大观元年(1107)九月十七日,程颐因风痹疾,卒于嵩县陆浑山居所㊂程颐被葬于伊川先茔,享年七十五岁㊂嘉定十三年(1220),程颐被追谥曰正㊂淳祐元年(1241),程颐被封为伊阳伯㊂至顺元年(1330),程颐被加封为洛国公[2]㊂程颐弟子遍布各地,‘二程门人名录碑“记载约有88人㊂2㊀‘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㊀目前,学界对于‘周易程氏传“版本的梳理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吕留良刻本过程的详细梳理,如‘ 程氏易传⓪的成书及流传考“[3]和‘ 程氏易传⓪刊编中的两个问题“[4]㊂二是关于十卷本的考察,如‘ 程氏易传⓪的成书及流传考“㊂三是覆元至正刻本与元至正刻本之间的差异,如‘ 易程传⓪的 古逸丛书⓪本与元至正本的关系“[5]㊂四是关于‘程氏易传“的真伪问题,如‘ 周易程氏传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6]㊂2.1㊀‘周易程氏传“的传授和祖本2.1.1㊀‘周易程氏传“的传授㊂‘程氏易传“于崇宁五年(1106)成书,因须完善此书,程颐不曾传授并数次修改㊂此外,由于党派之争,程颐作为洛党之首受到严格的限制,直到晚年病危之际,才将‘程氏易传“传授给弟子张绎㊁尹焞, 其后寝疾,始以授尹焞㊁张绎 颐尝言 吾晚得二士 ,谓绎与尹焞也 ㊂2.1.2㊀‘周易程氏传“的祖本㊂张绎所得‘程氏易传“先后传给谢良佐和杨时㊂杨时因所得‘程氏易传“ 错乱重复几不可读 ,故进行校订并作‘杨氏校正后序“,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原始祖本㊂尹焞从其门人吕稽中处得到‘程氏易传“十卦,又从其婿邢纯处得到全本,遂对此版本进行校订㊂此版本后为吕祖谦所得,成为流传甚广的祖本㊂由此可见,‘周易程氏传“的祖本主要由程颐的两个弟子进行收集和整理㊂2.2㊀‘周易程氏传“的单刻本2.2.1㊀吕祖谦的六卷单刻本㊂宋元时期,‘程氏易传“基本单独刻行,宋代所传‘程氏易传“共六卷,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及‘东都事略㊃程颐传“都有记载㊂该时期流传的两种单刻本分别为吕祖谦的学官本和该版的覆刻版覆元至正本㊂因流传版本颇为混乱,吕祖谦综合尹焞的‘程氏易传“校订本和朱熹的‘程氏易传“讎校本校刻‘程氏易传“,此版本刊行于学官㊂从吕祖谦㊁潘景宪与朱子之间的往来书信可看出,整个刻书过程极其繁琐㊂吕东莱的刻本有大刻本㊁小刻本两种,大刻本刻于婺州,其刻小刻本时朱子帮忙进行覆校,但未参与刊刻㊂第二次刻‘程氏易传“是为了普及此书,此次刊刻的主事者为陈亮㊂‘与陈同甫“记载,陈亮提议再次刊刻‘周易程氏传“,得到东莱的表扬和赞同㊂目前流传的‘程氏易传“包括四卷本㊁六卷本和单行本,以及与朱熹‘周易本义“合刊的并行本,其根源均为吕祖谦的刻本,但吕祖谦刻本底本已佚失㊂2.2.2㊀‘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十卷本的形成㊂现存最早的‘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十卷本为元刻本,‘郡斋读书志“著录‘程氏易传“十卷,‘直斋录解题“著录‘伊川易解“六卷㊂徐必达辑‘二程全书“中‘易传“仅四卷㊂‘宋史㊃艺文志“著录程氏‘易传“九卷,又‘易系辞解“一卷,卷数与‘郡斋读书志“相同,但二者所记并非同本㊂其中,卷十‘说卦传“为后人抄补,卷末‘上下篇义“中 恒 字缺末笔的均为宋本翻刊㊂此版本传世极少,曾被铁琴铜剑楼收藏,钤有 铁琴铜剑楼 印记,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㊂瞿镛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对明刊本‘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进行了详解,提出‘郡斋读书志“和‘宋史㊃艺文志“都著录‘程氏易传“十卷本,但二者所录存在差异,‘宋史㊃艺文志“记载‘程氏易传“九卷㊁‘易系辞解“一卷;晁氏认为十卷是指‘程氏易传“八卷㊁‘易系辞解“二卷㊂而关于‘易系辞解“编辑者的信息已不可考,且‘系辞精义“是否由吕祖谦所作也一直存在争议㊂2.2.3㊀覆元至正本㊂吕祖谦的学官刻本在元代至正年间被覆刻,为单刻本,现流传最早的刻本于清光绪十年(1884)刊于日本东京史属㊂此书由遵义黎氏进行校刊,杨守敬影刻所得,是‘古逸丛书“辑刊的覆元至正本‘易程传“㊂清人耿文光见此版本,于‘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中记载: ‘易程传“六卷,‘系辞精义“二卷,宋程子撰,覆元至正本㊂然则‘馆阁7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书目“以为托名者,误也㊂惟卷首诸图为坊贾增入㊂ 耿文光肯定了六卷本是原本,但传至后世却变为四卷㊂耿文光见到的‘易程传“六卷和‘系辞精义“二卷都是元覆刻的吕祖谦参定的本子㊂关于古逸本的覆元至正本与元至正本是否为同一版本体系还有待确认,有研究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因古逸本改动的文字与‘二程全书“相符,故学者认为杨守敬根据‘二程全书“对元至正本进行了校改㊂2.3㊀‘周易程氏传“的合刻本2.3.1㊀宋元时期的双董合刻本㊂宋代出现程颐‘易传“和朱熹‘周易本义“的合刻本‘周易传义附录“,南宋董楷编撰㊂董楷在跟随朱子弟子陈器学习期间编撰‘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此版将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合刊为一书,目的是理数兼通㊂合刻本虽然方便学者了解程朱易学和理学,但不利于文献的保存㊂由于程颐的‘程氏易传“与朱熹的‘周易本义“体例不同,董楷的‘周易传义附录“不免牵强附会,增加了后世对程朱易学和理学的理解难度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及割裂式合刊会带来很多谬误和随意删改等问题, 乡塾之士,遂不复知有古经 ㊂因此,该版本存在较多争议㊂元代董真卿将‘程氏易传“的部分内容加入其编辑的‘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也称‘周易会通“,全书十四卷首一卷,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覆元刘氏翠岩精舍作此刊本㊂董真卿认为诸家易学殊途同归,为了持平象数和义理两家之说,理应兼收博采,不主一说㊂此书在汇合程朱易书的同时,集百家易说和自身感悟于一体,全书分为‘经传“‘集解“‘附录“和‘纂注“四个部分,其中‘集解“部分选取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夹杂于经文之下,‘附录“部分摘录程氏的‘易说“和朱子的‘语录“各续于传文之后[7]㊂2.3.2㊀元朝以董楷本为底本的三种刻本㊂双董合刻本既是宋元时期较著名的合刻善本,也是元至明清时期众多刻本选择的底本㊂元朝有以南宋董楷本为底本的三种刻本:一是至元二年(1336)碧湾书堂刻的‘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卷一卷端题 程朱二先生周易上经传义卷之一/伊川先生程颐传/晦庵先生朱熹本义 ,卷六至卷十配元刻吕祖谦的音训本㊂方彦寿在‘建阳刻书史“中推断,刻‘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的碧湾书堂与富沙碧湾吴氏德新堂属同一店铺,故该书是元时建阳书坊的刻本㊂二是元延祐二年(1315)圆沙书院刻本‘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此本曾为涵芬楼旧藏,书中钤有 涵芬楼 海盐张元济经收 等藏书印㊂‘周易传义附录“最早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圆沙书院于元延祐二年将此书付梓(木板刻印)并印 延祐乙卯圆沙书院刊行 为证㊂至正二年(1342)桃溪居敬书堂刻本和至正九年(1349)庐陵竹坪书堂刻本都是根据圆沙书院本重刻的㊂该版本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对董楷本进行了复刻,解决了抄写不便的问题,有利于‘程氏易传“的流传㊂三是元至正六年(1346)虞氏务本堂刻‘周易程朱传义音训“,此书卷端题 周易程朱传义/伊川程颐正叔传/海港朱熹元晦本义/东莱吕祖谦伯恭音训 ㊂该版本到底是吕祖谦所作还是其门人王莘叟所作,已无从考察㊂务本堂于元至正六年付梓,卷首‘易图“后有 至正丙戌良月虞氏务本堂刊 可证㊂此本曾为汪士钟旧藏,钤有 平阳汪氏书印 汪士钟读书 等印记㊂随后归袁克文,钤有 寒云秘籍珎藏之印 等印㊂后又辗转被周叔弢购得,钤有 周暹 曾在周叔弢处 等印㊂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有傅增湘的题跋㊂2.3.3㊀明万历徐必达合刻本㊂明清时期,人们开始将‘程氏易传“与二程的其他著作合刊,称为‘二程全书“,此时的‘程氏易传“被编订为四卷本㊂最早刊刻的四卷本是徐必达刊刻的六十八卷‘二程全书“中的‘程氏易传“四卷本[8],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㊂徐必达将‘程氏易传“与‘程氏遗书“‘程氏外书“等六部著作以‘二程全书“之名刊行,该版本是‘二程全书“最全的版本㊂早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必达就刊刻了‘二程遗书“二十五卷,他所用的‘程氏易传“底本已无从考证㊂明以后,徐必达刊刻的‘二程全书“成为主流传播版本,清朝多以此版翻刻㊂原刻本尚存七套,分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㊁天一阁藏书楼,以及四川省图书馆㊁湖南图书馆㊁山东省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㊂‘程氏易传“的编次从六卷本到四卷本的演变,主要是将原六卷本中的一㊁二㊁三卷合编为前两卷,并将四㊁五㊁六卷合编为后两卷㊂明清以后,‘程氏易传“主要以四卷本的形式流传㊂2.3.4㊀清康熙吕留良刻本㊂清康熙年间,吕留良被革除学籍后,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建造天盖8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楼,继续选刻时文出售㊂吕留良恭迎理学大儒张履祥到东庄讲学, 共力发明洛闽之学 ,吕留良对程朱理学的说经之作深感兴趣,因此天盖楼刻印了大量相关书籍㊂吕留良在张履祥的建议下刊刻‘二程全书“(六种六卷,清康熙吕氏宝诰堂刻本),其中‘伊川易传“部分沿用了徐必达合并的四卷本,此版本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双鱼尾,有清代顾广誉的批校和题跋㊂2.3.5㊀清乾隆‘四库全书“本㊂‘四库全书“本‘伊川易传“四卷,称 御制题宋版周易程传 ㊂解说‘周易经传“的正文前仅有‘伊川易传序“,即各本所称‘易传序“,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㊂‘伊川易传“四卷被编入‘四库全书“经部, 宋程子撰㊂亦异乎先儒之本上曰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㊂这段提要详细讲解了‘程氏易传“的成书流传情况㊁版本体系,以及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遗失状况㊂该版本所用的是‘二程全书“中已合并为四卷的‘伊川易传“,足见当时朝廷对该书的重视㊂2.3.6㊀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本㊂李鸿章题跋本是金陵书局于清同治五年(1866)刊刻的,现仅存影印版㊂李鸿章认为,虽然朱熹的‘周易本义“和程颐的‘程氏易传“已合刊,但应各自为书㊂‘周易本义“用的是宝应刘氏的底本并加以详细订正,但‘程氏易传“已很久没有专门刻书,‘系辞“以下均无,现有的都是后学者所摘录合辑的补注㊂例如,杨时的‘校正伊川易传后续“摘取程朱语录和文集作为补充,这个版本是以元董真卿的‘周易会通“为底本,并将‘易传序“和‘上下义篇“列于卷首,对‘程氏易传“进行短小精悍的评价: 言卜筮则不淆于术数,言义理则不涉于元虚,学者潜心而有得焉,其于四圣人之道庶乎,其弗畔矣夫㊂2.3.7㊀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本㊂涂宗瀛所作的涂朗轩宗瀛刻本是将‘程氏易传“并入‘二程全书“,以合刊的形式刊刻㊂涂宗瀛先后以 求我斋 六安斋 为堂号刻印书籍,刊‘河南程氏全书“(又名‘二程全书“六种六十六卷)㊂‘二程全书“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另有‘遗文“‘附录“㊂涂宗瀛刻书 意在昌明正学,以端趋向而挽浇漓 ,对理学的发扬做出了较大贡献㊂从此版本的凡例可知,上述‘遗书“‘外书“‘文集“都是依照谭刻校订,‘易传“部分校订采用嘉靖建宁本,‘粹言“以正谊堂张氏本为参校㊂‘程氏易传“原本并无‘系辞“以下篇章,而此版本收录的‘程氏易传“四卷是石门吕氏刻本,‘经说“因宋刻七卷本无从查找购觅,故仍参照吕刻㊂涂宗瀛对永宁程湛刊‘二程全书“随意删改的现象十分不满,认为其中错误不胜枚举,因此,其重刻‘二程全书“是为了客观全面地重新辑录二程的学说㊂2.4㊀中华书局的合刊本和单刊本㊀㊀中华书局在1920年至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的‘四部备要“收录‘二程全书“(六种),其中有‘伊川易传“四卷㊂这部‘二程全书“以明徐必达‘二程全书“为底本,以精致典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以白纸线装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传统文献典籍十分重视,中华书局为响应国家号召,出版了国学类典籍‘周易程氏传“,并将其与二程的其他著作收入中华书局编辑的‘二程集“㊂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王孝鱼点校的‘周易程氏传“,主要是‘二程集“所收录的‘周易程氏传“,该本是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吕留良刻本和万历徐必达刻本为校本㊂其中,‘程氏易传“部分以‘古逸丛书“覆元至正本为底本,而‘程氏易传“中的‘上下义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宋本为校本,改动之处均有详尽标记,并以影印版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本为参校本㊂在书本末尾有两个附录:一是‘河南程氏经说“中的‘系辞“部分,二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供读者参考㊂该版本去粗取精,标明了改动部分,尽可能地保留了文献原貌,是质量上乘的点校本㊂3㊀‘周易程氏传“版本流传的问题梳理3.1㊀‘系辞精义“的真伪问题3.1.1㊀‘易系辞解“‘系辞精义“是何人编辑㊂‘易系辞解“为何人编辑已不可考,而‘系辞精义“是否由吕祖谦所作也一直存在争议㊂程颐作‘程氏易传“,至六十四卦而止,‘系辞“之后没有注释㊂当时吕祖谦和朱熹刻的‘程氏易传“仅作六卷,后人对缺失部分的弥补主要是基于‘系辞精义“和‘经说“的补缺㊂后人摘录的主要是‘经说“中的‘系辞说“,此书是二程门人记录二程对‘易“的讲解编辑,是关于‘系辞上传“的解说,内容与‘二程语录“中的内容有所重叠㊂‘系辞精义“是吕祖谦集十四家之说所作,9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其二卷出现在覆元至正本中㊂3.1.2㊀编辑‘系辞精义“的目的㊂学界对‘系辞精义“的作者存在争议,董真卿和耿文光都认为其是吕祖谦所作,但瞿镛认为其是商贾托名所为㊂从研究层面看,笔者认为应把研究重点放在编辑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方面㊂李学卫发现,‘朱子语类“中有两处提及:李德之问: ‘系辞精义“编得如何? 曰: 编得亦杂,只是前辈说话有一二句与‘系辞“相杂者皆载㊂只如触类而长之,前辈曾说此便载入,更不暇问是与不是㊂ 或问‘系辞精义“㊂曰: 这文字虽然是裒集得做一处,其实於本文经旨多有难通者㊂若此等处,最不可不知㊂ [9]由此可见,朱子口中的‘系辞精义“和现传的‘系辞精义“是相似的,且此书虽然尊崇程子,但还是集诸家之说,故作书目的是弥补‘程氏易传“的缺失,是兼采众说以填充有关‘系辞“的解说㊂由于此书是以程子的易学观点为主,故后世多将其编入‘程氏易传“㊂3.1.3㊀‘程氏易传“版本中的摘用㊂吕祖谦编入‘遗书“的‘系辞精义“并不完整,仅摘取了程子的部分内容㊂‘系辞精义“并非伪托之作,因为吕祖谦不是为了弥补‘程氏易传“所作,但由于后世书商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造成编入‘程氏易传“的‘系辞精义“部分不尽相同,进而遭到学者质疑㊂例如,元本‘伊川先生周易经传“对于‘系辞精义“中记载的程子解说部分保留的要比‘周易程朱传义音训“多㊂后世如瞿镛等因‘周易传义附录“不采用‘系辞精义“便怀疑此书的真伪,原因是不知‘系辞精义“并非‘程氏易传“的续作㊂3.2㊀‘易序“和‘上下义篇“作者的争议3.2.1㊀‘四库全书“对二者的删减㊂‘四库全书“本‘伊川易传“四卷,在正文之前仅有‘伊川易传序“,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㊂朱伯崑先生认为:关于‘上下篇义“是否为程氏遗文,别无旁证材料㊂南宋末刻的程氏‘易传“本,已附有‘上下篇义“㊂但此文的内容,与‘程氏易传“所论卦和占筮体例,差别甚大㊂‘上下篇义“不代表程氏易学的基本思想,是否为程氏遗文,可以存疑㊂因此,‘四库“本‘伊川易传“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是有一定道理的[10]㊂3.2.2㊀‘易序“作者的真伪㊂‘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和董楷‘周易传义附录“皆是收‘上下篇义“而不收‘易序“,南宋的‘二程文集“也是如此,直至元代谭善心的‘程子遗文“方从南宋熊节‘性理群书“采录㊂在元刻本‘性理群书集解“中,唯独‘易序“‘礼序“两篇不署作者名,但在目录中注 伊川先生述 ,似为伊川所作㊂但是,陈来认为‘易序“应来自‘性理丛书“,而非出自伊川[11]㊂陈来认为‘易序“是朱熹所作;庞万里认为其是周行己所作,只是被熊节等人失误采用[12];朱伯崑认为其是程氏早期著作,体现了程氏对周敦颐太极说思想的扬弃[13]㊂学者对‘易序“为何人所作各执一词,难以考证㊂3.2.3㊀‘上下义篇“作者的真伪㊂方闻一和李心传认为‘上下义篇“出自‘程氏易传“㊂但是,由于‘上下义篇“的内容与程颐‘程氏易传“的体例和卦义有所出入,故刘仲宇认为‘上下义篇“并非程颐所作㊂由于版本的真伪难以辨认,加之相关史料证据不足,故该问题难以考证㊂4㊀结语㊀㊀‘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在北宋时期所作的 忧患之作 ,体现了程颐继往开来的注经模式,推动了易学的发展和儒学研究方式㊁逻辑的演进㊂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受到各个时代学者的广泛重视与喜爱,可从其流传之广㊁版本变化之复杂看出㊂笔者详细梳理和考究‘周易程氏传“版本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周易程氏传“版本演变的具体过程,明确‘周易程氏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㊂参考文献:[1][2]㊀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0.[3][8]㊀姜海军.‘程氏易传“的成书及流传考[J].周易研究,2007(5):64-68.[4]㊀谷继明.‘程氏易传“刊编中的两个问题[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3(1):119-131.[5]㊀蒋鹏翔.‘易程传“的‘古逸丛书“本与元至正本的关系[J].兰州学刊,2010(6):197-200.[6][7][11]㊀郝苏彤.‘周易程氏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衡水学院学报,2017(2):102-114,119.[9]㊀李学卫.‘张载集㊃横渠易说“校注献疑[J].唐都学刊,2019(1):59-65.[10][13]㊀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3-253.[12]㊀庞万里.二程哲学体系[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423-426.(编校:冯耕)04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摘要:胡煦是清初易学大家,他的易学涵盖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

就胡煦的《周易》诠释而言,他在观象之法方面有较大的创新与发展,这主要包括三种:以体卦主爻说释“往来”、“内外”、“上下”等字词;采用先天图释“遇”、“邻”、“婚”三字;采用月体纳甲说释“西南、东北”、“先甲后甲”、“先庚后庚”、“月几望”等词。

在这三种观象之法中,前二者是发前人所未发,第三种则是在传统月体纳甲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先天图和日月交光的观念,从而发展了以月体纳甲说释《易》的方法。

而胡煦之所以能够在观象之法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原因则在于其方法背后深刻的易学观。

关键词:胡煦;周易;体卦说;先天图;月体纳甲说胡煦(1655—1736年),河南光山人,清初易学大家。

胡煦易学涵盖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他的象数易学贯通河图、洛书、先天学、《周易》卦爻,强调“全部《周易》俱是先天”①;他的义理易学阐发太极本体及其发用,彰显人性本善,论述天人合一之宗旨。

胡煦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在本体论的高度上贯通为一,表现出胡煦易学思想的博大和精深。

胡煦的《周易》诠释方面,就观象之法而言,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十二辟卦说、互体、半象、爻变、覆象、大象、乘、承、应、比等体例,另一方面也有较大的创新与发展,这主要包括三种:以体卦主爻说释“往来”、“内外”、“上下”等字词;采用先天图释“遇”、“邻”、“婚”三字;采用月体纳甲说释“西南、东北”、“先甲后甲”、“先庚后庚”、“月几望”等词。

在这三种观象之法中,前二者是发前人所未发,第三种则是在传统月体纳甲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先天图和日月交光的观念,从而发展了以月体纳甲说释《易》的方法。

而胡煦之所以能够在观象之法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原因则在于其方法背后深刻的易学观。

一、以体卦主爻说释“往来”、“内外”、“上下”在《周易·彖传》有较多的“往来”、“内外”、“上下”字词,如“刚来而得中”②,“往得中”③,“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④,“柔得位乎外而上同”⑤,“刚上而柔下”⑥等。

易经入门的十个基本知识点学习资料

易经入门的十个基本知识点学习资料

易经入门的十个基本知识点【易经笔记】易经入门的十个基本知识点以下关于易经的介绍,大部分整理于各种资料,由于学界还有争论,故此,存而不论。

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我个人的理解,欢迎各位与我探讨。

一、易经的来源相传,上古之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大禹之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

伏羲、大禹等上古圣人,观察河图与洛书,开出先天八卦图,那时还没有文字。

到周代之时,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将八卦重叠,衍出六十四卦,并为六十四卦写了卦辞。

周文王的儿子周公,为每卦六爻写出了爻辞,至此易道大显,故《易经》也称为《周易》。

二、易经的论文孔子晚年喜欢学习易经,他根据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写了十篇研究易经的论文,称为《易传》或者《十翼》,“翼”有附翼、辅佐之义。

这十篇论文分别是:《彖》上下、《系辞》上下《象》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孔子的这十篇论文,本来是独立于易经之外的,自宋代程颐开始,将彖、象、文言直接附于各卦各爻之后,将系辞、说卦、杂卦、序卦,附于易经之后,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把孔子这十篇论文,作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所以,第一个真正读懂,融会贯通易经的人是孔子。

也可以说,孔子的十翼,的确也成了易经的一部分。

不过,孔子只以人事解易,只包括易经世间法的部分,而不包括出世间法的部分。

三、易经的含义易以道阴阳,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交替,这是最自然最明显的阴阳变化,所以用“日”“月”二字重叠,会意为“易”,因此,易有两个基本意思:1、交易:阴阳之对待;2、变易:阴阳之流行。

全部的易经,只是讲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推阐万事万物,脱离阴阳之象和阴阳之数的易理,绝非正理。

四、卦是什么意思卦,其实就是“挂”,把东西悬挂起来,让人来观察,看它象什么,故称为卦象。

易经的道理,全在象中,象包含了无尽的道理,仅仅用人事来解释易理,只不过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罢了。

五、爻是什么意思爻,就是交的意思,代表阴阳相交。

陶瓷砚滴的形式与功能

陶瓷砚滴的形式与功能

浅谈陶瓷砚滴的形式与功能摘要:设计的最初目的是功能的实用性,同时又在实用的基础上以审美为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砚滴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造型特点与实用功能的相互关系来论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关系。

进而得出在艺术设计中功能与形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砚滴;形式;功能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53-02往砚中注水的各种造型的文房小器物中,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细缓者谓之砚滴。

《饮流斋说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

”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

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滴作为往砚中加水的物件是文房用具中不可或缺的,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其造型材质也所不同。

但是总体来说它的造型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的。

由于他本身的功能性、审美性以及受到服务对象的实用性的制约,它既要在形式上达到审美情趣,但同时又不能摆脱实用功能的目的。

一、砚滴的产生溯源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

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

砚滴的最早记录,见于西汉刘歆编著的《西京杂记》,卷六载:“晋灵公冢甚瑰壮,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

”砚滴之称,始见于唐。

《全唐诗》卷八一九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中有“砚滴穿池小”。

北宋·聂崇义在《三礼图》中提到:“又有极小者,容一合。

铭二十字:‘作司,用遣用归,维之百雩之四方,永之佑福。

’恐是盛水砚滴。

”二、砚滴的功用砚滴是中国古代文房的重要物件之一。

其功用比较清楚,即为盛放研墨用液体的文房用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 阳师范 学院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第3 O卷

J u n l fX n a g N r lU i est o r a i y n o ma n v ri o y
第 6期
21 0 0年 1 1月
( hl . Sc S i dt) o.0N . o .0 0 P i s & o .c.E i V 13 o6N v 2 1 o .
书评 ・
简评胡煦《 周易 函书》 点校本
[ 新加坡 ] 庾潍诚
( 新加 坡 国立 大学 中文 系 , 新加 坡 6 0 7 ) 026 中图分类号 : 2 9 9 B 4 . 文献标 志码 : E 文章编 号 :0 30 6 (0 0 0 -1 20 10 - 4 2 1 ) 60 5 -3 9
本 之际 , 对 比、 再 回想 以前 我 每 想读 《 易 函书 》 周 就
命胡煦与大学上李光地论《 , 易》 光地无 以难之。其
后 胡煦亦屡 蒙 康 熙 帝 召见 , 图进 讲 《 易 》 问答 画 周 , 数 千言 , “ 至有 真苦 心读 书人 ” 之褒 。 胡煦 的易学代 表作 《 易 函书 》 书卷 帙浩 繁 , 周 原 生前 因无力制 劂 , 只刻得 《 书约 注》 8卷等 精 简之 函 1 作 。胡煦卒后 不久 , 《 易 函 书》 稿俱 为 f人 李 其 周 原 J 学裕 携 去 , 故 而散 伙 不 传 。所 幸 的是 , 胡煦 在 7 6 岁左 右 曾在皇 四子 ( 米 之 乾 隆 皇帝 ) 皇 五 子 ( 后 、 和
究 心理学 , 曾有著 述 , 朕所 深 知 ” 由是 责令 河南 巡 。
书》 附《卜 ( 法详考 》 四种 )终 于在 20 等 , 08年 8月 由 北京 中华 书局付 梓 出版 了 ( 四册 , 共 以下简 称 “ 点校
本” 。我认为 , 校 本 的 出版 乃 是 学 林 的 一 大 盛 ) 点
抚何熠搜 求胡 煦遗著 。时胡煦 子季 堂官任 江苏按察
事, 无论对于清儒胡煦的易学思想的传承、 挖掘 , 还
是弘扬 中华 的易学 思想 文 化 , 具有 巨大 的学 术 价 都
值 及意 义 。 胡煦 , 沧晓 , 紫弦 , 字 号 溢文 良 , 河南光 l人 。他 l 1
使, 遂奏上其父所著《 周易函j》 《卜 、 法详考》 。这 是 我们今 天能见 到胡煦 这两部 易学代 表作得 以收人
平 民百姓 , 根本难 获一 睹《 易 函 书》 容 。再 次就 周 真
胡煦为 “ 中州理 学孵儒 ” 。胡煦 自幼 喜《 》 一 生研 易 ,
《 达四五十年 , 易》 尤深于易理。且胡煦在当时就很
有 名气 , 彭启 丰 称 “ 之 善 《 》 世 同 多知 之 ” 公 易 , 。胡 煦著撰 的《 周易 函书》 原有 18卷 之多 , 凡古 人说 1 举 《 之 书靡 不甄 综 , 易》 以求融 汇 通达 于 自身 。其 书 的

是, 即使 有幸 日睹《 四库全 书》 的《 易 函=》, 中 周 而 犹难 免有 “ 书兴 叹 ” 感 。 因 为 胡 煦 的 《 易 函 望 之 周 书》 部头确 实够 大 , 者 曾用 电脑 将 其 原文 稍 加 统 笔 计 ,周易 函 书》 文无 标 点 即有 六 七 十万 字 之 多 。 《 正 如 此 , 只获睹 《 不 四库全 书》 , 难 阅览《 易 函 书》 , 周 难 即往 外借 亦 可 能 雉 上加 难 。这 真 的不 能 不 引为 憾 事 !更不 用说针对 胡煦 《 易 函书》 周 做深 人研究 了。
笔者认为 , 点校本《 周易 函=》 以下几个 特色 : }有 ;
但是 , 上述这 种尴尬 的局面 现在有 了彻底 改变 。
个特 点是 , 占人之 说择善 而依 , 更有 自己的一 于 但
套 独立见解 。例 如 , 煦通过对 宋儒河 图 、 书的发 胡 洛 挥 建立 的一 套宇 宙 生 成 说 , 出 “ 卦 主爻 ” , 提 体 说 彻 底 破除汉儒 以来 的种种 “ 卦变 ” 说 , 据 《 谬 根 易传 》 重 新 解释 “ 善 ” 之义 等 。这 些 都 是 胡 煦在 易 学 上 性 说
《 四库全 书》 的一段 几近湮 没 旧事 。 胡煦 的《 易函 书》 幸被 乾 隆钦 点诏 入 《 周 虽 四库
是清 初 中州 著 名 的理 学 家 , 熙 、 正 、 隆 朝 的 康 雍 乾
“ j朝元 老 ” 。清棚 大 臣钱 陈群 ( 6 6 17 ) 18 — 7 4 就称
全 书》 但 就 今 日实 事求 是 地 说 仍 不 乏 遗 憾 。首 先 , 就 是 ,周 易 函书》 《 虽存 , 《 但 四库 全 书 》 睹 。尤 其 难
亲王 弘馐 ) 书房 行 走 馆 课。 因此 , 隆 皇 帝 与 胡煦 乾
收稿 日期 :0 00 -0 2 1-72
得乖 乖老 实剑 图书馆 米 旧窜 跑 的那 种 辛 酸 , 实在 感 恩点 校本 的付梓 为今 时 今 【的学 界 、 大 易 学爱 好 i 广
者做 了件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大好事 。
独 树一 帜的理 沦贞献 。胡煦 5 岁 才 中进 士 , 时 8 馆选 自陈 明《 而 屡受 康 熙 帝 召见 问 《 》 易》 易 。康 熙 帝
这就 是 由程林 先 生点校 出版 胡煦 的 《 易 函书 》 附 周 ( 《卜 法详考 》 四种 ) 等 。今 天 当我捧读 这 四厚 册 点校
信 阳师 范学 院程 林 先生 花 费 七八 年 时 问 点 校
完成清儒 胡煦 ( 6 5 7 6 的易学 代 表作 《 易 函 15 —1 3 ) 周
遂结有君 臣、 师生 之情 缘 。在乾 隆 三十 七年 (72 17 ) 距 胡煦卒 后 已 3 6年 , 隆帝谕 诏 天下 群 书人 《 乾 四库 全=》, “ 因忆 籍 录该 省 之 原 任侍 郎 胡 煦 , 素 谓 朕 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