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反抗
义和团运动中的权力斗争与民主要求

义和团运动中的权力斗争与民主要求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进入民主化改革危机的产物,影响深远。
在这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中,权力斗争与民主要求时刻存在。
义和团运动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0年),当时,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软弱无能,人民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磨难,国家地位也日益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受压迫、受剥削的人士开始组织义和团,以求反抗欺凌,维护本国独立和民族意识。
但在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权力斗争却成为了这场运动的核心。
首先,这场运动的领导层和运动的强制性质决定了权力的不平等。
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开始掌控到运动的控制权。
其次,由于社会上的思想、文化、政治观念还没有完全走向现代化,在信仰方面,一些反动派成为了重要的权力中心,其推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让这个运动脱离了理性和民主的基础,向极端、狂热的方向发展。
于是,志在反抗外敌、维护本国独立和尊严的革命力量不得不面对由其领导人的权力欲望引起的内部分裂。
同时,被逼迫参加运动的基层人民群众也发现他们的真实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抽剥和剥夺,于是,他们又开始了与权力斗争的尝试。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民主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
尽管民主这个词汇在当时可能没有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可,但是人们从具体的诉求中慢慢找到了民主的路径。
例如,义和团运动的维权主张就是与封建统治秩序格格不入的一种民主意识。
其主张的核心有两方面:在政治上,是要求建立民主选举机制,实现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协商治理;在经济上,要求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取消对人民的苛捐杂税,建立为民服务的针对性的财政制度。
在义和团运动中,这些民主诉求虽没有完全实现,但直接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利益诉求,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在这个历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自由民主的道路。
总的来说,义和团运动中的权力斗争与民主要求既有进步性,也有缺陷。
它们的价值在于为后来的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革命中民主意识的重要性。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概念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概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下,一系列革命以推翻君主制度和实现民主政治为目标的运动,是对封建君主制的反抗和反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大量的工业企业的兴起,使得工人阶级的规模迅速增加,使得封建式社会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孕育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新兴力量,要求政治权力的参与和更大的自由。
其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君主制度。
在封建君主制度下,国家权力掌握在国王或皇帝手中,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国家统治呈现出绝对的专制和封建化的特征。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运动旨在打破这种权力集中的体制,实现政治权力的分散和人民对政治的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成为了推动革命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希望改变政治制度,建立一个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的新政治秩序。
其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手段主要是暴力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表明,当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和平改革和谈判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时,人民群众通常会选择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通过军事反抗来推翻统治者的统治。
这种革命方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大革命,通过启蒙思想的宣传、康德式的道德束缚以及暴力行动等方式,最终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起源于人民的全民国家。
此外,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例证,它们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旧民主主义革命不仅改变了统治阶级,也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旧民主主义革命使封建专制制度逐步被民主政治所取代,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扩大。
在经济方面,旧民主主义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解析

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解析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近百年间的历史事件。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面临了来自多个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展示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和追求独立自主的意志。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标志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这场战争爆发于19世纪40年代初。
鸦片战争中,英国以鸦片贸易之名对中国发动了战争,进而获得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等。
这些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使中国深受侵略压迫。
二、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后,其他列强纷纷加入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包括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这些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武力进攻等手段,使中国的领土不断缩小,并且掠夺了大量的资源。
面对这样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抗争。
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两个重要组织。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尽管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对侵略的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主要是农民群众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反抗行动,但最终也未能取得胜利。
四、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彻底变革,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的王朝制度。
辛亥革命不仅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产生了强烈反应,而且为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近代列强的侵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
他们坚持反抗,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有着顽强的抗争精神,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一直是他们的信念。
结论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这段历史既是痛苦和屈辱的,又是充满斗争和希望的。
九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专题九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考纲要求】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 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夯实基础】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为什么一些国家选择走向民主,而另一些国家则选择专制?

为什么一些国家选择走向民主,而另一些国家则选择专制?在当今世界,有些国家选择了民主政体,让人民参与政治,而另一些国家则选择了专制政体,掌控一切。
这种不同选择的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选择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基础,影响着人们对政治制度的接受和选择。
在东亚文化中,尊卑有序、家族意识、忠诚传统深厚,因此人们更容易接受专制政体,而不容易接受自由民主制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政治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历史和国情的影响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也是国家选择政治制度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深刻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相对滞后。
这些国家需要一个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统一管理和发展国家,因此很容易选择专制政体。
而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民主国家来说,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已被广泛接受,民主政治能够更好地符合这些国家的民族国情。
三、经济现状和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觉醒程度逐渐提高,对政治制度的要求和声音也越来越高。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民众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逐渐转向民主政治。
而另一些国家,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在政治上却仍然压制人民的自由,这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备受质疑。
四、外部干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强势国家常常通过外交、军事干涉等手段,影响弱小国家的政治制度选择。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势力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干涉,使民主和专制政体重分天下。
在这种干涉下,一些国家只能选择专制,以防止外部干涉和损失国家主权。
五、民众选择和反抗最终,政治制度的选择还要受到民众的支持和反抗,是一个民族选择自身命运的过程。
在现代民主国家,一般通过选举或者公民投票来确定政治制度,民众的意见随时可以被体现。
而在专制国家,往往涌现出各种反抗和抗议。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无法忽视的重要一环。
从清朝末年到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对压迫和不公平的状况进行了持久而坚决的反抗。
这一反抗斗争的背后蕴含着人民的意志和对真正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对外侵略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侵略势力的压迫和入侵。
西方列强以及日本等国家相继来到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和领土割让等手段剥夺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斗争。
例如,义和团运动就是中国人民对外侵略的反抗之一。
这一运动在中国北方兴起,人民组织起来自卫并反抗外国势力的入侵。
二、社会不公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使得人民遭受着压迫和剥削。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大多数人民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开始展开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反抗清朝政权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民主革命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反抗斗争传递给了整个国家,激发了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专制的意识。
三、对外战争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不仅要面对外来势力的侵略,还要面对自己的国土遭受侵犯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展开了对外战争的反抗斗争。
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反抗斗争之一。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无数的杀戮和屠杀,但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抵抗和坚决的斗争回击了侵略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和平的坚决追求。
四、经济剥削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人民受到了经济剥削的严重侵害。
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人民承受着残酷的税收和苛捐杂税的压迫。
这种经济剥削引发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在农民斗争史上,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斗争。
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军队,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奋起反抗封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为中国乡村的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
五、政治压迫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人民还要面对政治压迫的困境。
清朝和国民党时期的政治制度限制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历史知识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历史知识点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两次鸦片战争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期间发生了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
(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56年天京内讧—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一:抗争史概述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
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抗争概况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
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
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与反抗作者:刘嫱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2期摘要:韩国电影自新世纪以来一直呈现井喷之势,在好莱坞占据全球70%电影市场的环境下,韩国仍成为除美国之外本国电影占有率最高的国家。
韩国电影像一颗被日益打磨的钻石,绽放了夺目的光彩。
其中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影片以破竹之势发展,这类电影在社会灰色地带探索,以描绘在生存线边缘的人物为主,肆意表现人性的丑恶,直抵人性的深渊,用真实的疼痛表达现实的关怀。
关键词:民主;反抗;社会批判性;电影;韩国一、起源与认同: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的成因及概况(一)成因韩国电影的發展与其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94年,韩国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废除了维系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1998年,建立西方等级分类制度;1999年,诞生电影的本土保护机制。
制度的完善和对本土文化的包容,使韩国电影界有了更加开放的风气,所选题材由窄变宽,不再拘泥于商业和娱乐,而是将更多关注转向政治、暴力与犯罪等社会敏感话题;探讨的意义也由表及里,由感情的风花雪月到制度的深层思考。
韩国电影市场有着极其规范的运作模式,设有专门的电影资金咨询机构。
政策、资金、策略的到位让韩国电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各类型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韩国是单一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其电影现实主义思想明确,直接反映社会和百姓的生活。
虽然有饱受侵略的历史,现代民主进程来之不易,但韩国社会仍存在着许多不公正的现象。
因此,韩国电影人的意识中存活着一种呈现现实的社会使命感。
韩国电影艺术家罗云奎就曾提出“民族电影”的概念,鼓励韩国电影人创作反映民族现实状况的影片。
(二)概况就电影创作而言,民众的真实生活越来越受韩国中低成本电影创作者们的关注。
他们以超群的胆识和开放的思想,展现了国家的历史创伤、政治迫害,民众的现实困境、司法不公等严肃的社会问题。
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电影对韩国历史、社会持积极地反思态度,满怀勇气与信念,以艺术的名义向国家提起了审判,向自我提出了审视,不厌其烦地高呼民主与正义。
二、反抗与救赎: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的创作特点(一)题材政治事件是韩国独立电影的主要题材之一。
21世纪以来,韩国导演拍摄了许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涉及韩朝关系、韩美关系等政治题材电影。
与此同时,一些提出司法公正等反映民主政治诉求的电影也被搬上了荧幕。
代表作有:以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担任律师时负责的“釜林事件”为原型的《辩护人》;以韩国民主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金根泰的生平故事改编的《南营洞1985》;以2007年“弓弩杀人事件”为题材的《断箭》等。
韩国犯罪类题材可谓概念广阔,影片类型十分庞杂。
与最初大量参照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商业模式不同,21世纪后的韩国电影开始采用本土策略,将关注点聚焦在社会事件与民族情绪上,犯罪电影也逐渐具备时代思考意识和民族文化语境。
如以真实案件改编为主的现实主义题材犯罪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青蛙少年失踪事件》,以刻画边缘人物的《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梨泰院杀人事件》等。
韩国犯罪类型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慢慢发声——儿童性侵案件类,《熔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影片对儿童性侵事件触目惊心地描绘,对势力庞大的施暴者、麻不不仁的旁人和败絮其中的体制突出刻画,让观众切身体会到社会的浮沉和人性的缺失,压抑之感扑面而来,令人咋舌不已。
这类影片的代表作还有《素媛》《七号房的礼物》《妈妈别哭》《韩公主》等。
除了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政治、犯罪类电影之外,由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改编的《亲切的金子》《恐怖直播》《釜山行》等剧情、惊悚类影片皆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质。
(二)形式1.用细节创造质感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电影大多强调对真实事件的还原,通过真实细节创造生活质感,从而提高影片可信度,增加信息量。
李俊益执导的《素媛》在人物细节刻画方面尤其优秀。
影片冲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素媛被性侵后,需要出庭才有可能将罪犯绳之以法,但这无疑是对素媛二次伤害,出庭与否是影片第一个冲突;性侵事件发生后,素媛幼小脆弱的心灵,渐渐封闭,拒绝外界的一切独选择,独自舔舐伤痛,她筑起的心墙是影片第二个冲突。
这些平实的镜头将故事娓娓道来,因为细节,所以真实。
根据“男童李炯浩绑架案”改编的《那家伙的声音》也充斥着现实的肃杀。
在真实案件中,绑匪电话恐吓威胁其父母共44天,勒索2亿韩元后销声匿迹,但早在被绑架的第二天孩子就已被残忍杀害。
电话录音是这起犯罪案件的唯一线索,影片中的台词均是绑匪的原话,出色的声音表演与电话声效的处理为观众还原了一场冷静、残酷的绑架案件。
此外,导演还在片尾加入原型人物的生活照以及绑架电话的通话原音,强烈真实感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2.暴力美学与边缘化人物刻画批判性的韩国电影钟爱营造冷峻压抑的氛围,让人看了之后心情郁结,难以自拔。
通过对血腥、暴力画面的直接呈现,深入挖掘生与死、罚与恨等极端情境中人性的沉沦。
现实社会的矛盾危机大多出现在一些社会非主流圈层中的边缘化人物身上。
不管是《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逆来顺受的小岛妇女,还是《七号房的礼物》中智障愚钝的父亲,亦或是《恐怖直播》中遭遇不公的工人之子,他们都是残喘在现代社会里的濒危人群。
韩国批判性电影不遗余力地将这些边缘化人物的生活苦痛搬上了荧幕。
3.颇具风格的视听语言为了表现人物内心或强调事件真实性,韩国批判性电影常使用手持摄影风格,营造一种“伪纪录片”色彩。
《恐怖直播》中导演按照时间顺序使用多机位手持拍摄,急速切换的镜头让故事情节紧凑流畅、引人入胜。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主人公面部特写越轴镜头,突显其内心情感的转变。
除了视觉上的冲击,该片在声音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作为片中唯一场景,录音室内充斥着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真实声音、电话线接通的声音、电视机报道的声音、电波音效以及尖锐刺耳的耳鸣和短暂空白,这些音效制造出耳麦爆炸之前的惊悚之感,让主人公情绪感染力和动作张力最大限度地宣泄。
(三)叙事1.催泪与温情相结合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会在不经意间埋下催泪的伏笔。
《妈妈别哭》中女孩临终前给母亲留下的蛋糕,《釜山行》中列车上用身躯抵挡丧尸的大叔,《素媛》中慈爱的父亲,催泪与温情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在压抑、绝望中寻求了片刻的希望。
2.戏剧性的冲突惯例韩国电影创作者善于将其對现实社会的反思转换为具体的戏剧冲突,惯有的设定类型有:犯罪分子狡诈阴险,政府与警方对真相刻意隐瞒,富有正义感的平民迎难而上,希望揭露事件的真相,得到正义的判决。
然而谎言与磨难接踵而至,证据与事实也总能被掩盖,受害人及家属的痛苦与社会各方反映作为情绪的落脚点穿插其中,正义的审判像水中月亮一般难易触及。
韩国电影大多将社会管理者或执法者设置为审判的对象,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审视了为其提供公共服务管理者们。
管理者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令人愤怒又失望,他们往往冷漠傲慢、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变本加厉成为加重受害人苦难的帮凶。
《妈妈别哭》中的警察对受害者及其母亲持冷漠态度,发现受害者是女儿的朋友才开始有所同情,但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不仅没有在主人公艰困时刻伸出援手,还在最后的打斗中射杀了悲痛欲绝的母亲。
3.正不压邪的悲剧式结局与经典好莱坞“英雄之旅”叙事套路不同的是,“正不压邪”是大多韩国批判性电影的最终结局。
也难怪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拯救全世界是好莱坞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那么一个人报复全世界则越来越成为韩国电影的现实趋向。
”经典好莱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叙事策略在韩国批判性影片中频频失效,绝大多数社会批判性电影以“不结案”和“未解决”作为影片结局策略。
如取材于“釜林事件”的《辩护人》,正义的律师没能阻止冤案的发生;取材于“华城连环杀人案”的《杀人回忆》,警方未将真凶捉拿归案;取材于真实儿童性侵案件的《熔炉》与《素媛》,犯人由于证据不足而减刑或释放。
即便个别影片的结局解决了问题,也无法释怀主人公内心的伤痛。
三、关怀与反思: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的现实意义(一)积极意义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电影关怀现实,用压抑的冲击来警醒民众,引发其内心深处的思考,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上述影片几乎无一例外向韩国的司法制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为弱势群体发声,渐渐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基本伦理尺度,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广泛关注。
《熔炉》的公映放大了争议,舆论的抨击敦促着司法机构将旧案重审,并出台了专门对付性侵儿童的“熔炉法案”;《素媛》也一度引起民众的哗然,民众不断地集会游行致使韩国总统出面道歉,并修正了强奸幼女的相关法律,还首次通过了针对性犯罪的化学阉割法案。
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韩国电影还开创了以冲突叙事模式为主线的韩国电影新类型。
用事实与行动向世界证明了类型发展存在的基本动力就是不断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沟通,并且不断通过叙事文本的建构来描述、检验现实社会的文化冲突,这恰恰是批判性电影的积极影响,也是值得亚洲乃至世界电影学习和借鉴的类型发展范本。
(二)消极影响部分影片对政府批斗大于对剧情的把控,为了凸显人性而设计了大量抹黑政府的情节,完全是为了黑而黑。
加上部分电影作品套路作祟,有着太多社会批判题材电影固有的叙事模式,煽情过猛,反而有一种食之无味的钝感。
参考文献:[1]张会军,黄欣.崛起的力量:韩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2]赵博雅.基于文化视域下的韩国犯罪电影及其现实表达[J].当代电影,2017(6).[3]金宝镜.韩国法庭片的特征及社会意义——以电影《熔炉》《断箭》《辩护人》为例[J].当代电影,2015(10).[4]李春.韩国近年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与启示[J].当代电影,2015(5).[5]张璐.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3).[6]马翔宇.孤岛上的复仇与救赎——论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女性形象的塑造[J].电影评介,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