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姜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
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
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
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
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
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
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
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
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
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
浙江省温州市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一模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24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卷2024.11 考生须知:1. 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生疏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转变的根本缘由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予人的自由、独立、同等品德以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契约的普遍建立和契约精神在全社会的被尊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更。
人们不再固守传统的乡村生活和熟人圈子,而是走进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探寻新的生活世界。
在大规模的人员流淌中,人与人之间也由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生疏人关系。
在“熟人社会”转向“生疏人社会”的过程中,自由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
“生疏人社会”是一个以生疏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彼此生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而“全部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是自由”。
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所以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必定选择无差别的相互敬重和同等相待。
但生疏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敬重和同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
信任通常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
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在环境相对稳定和流淌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熟人社会”中,失信的后果是相当严峻的,将“信”作为一个人安家立命之本亦不为过。
而在“生疏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更,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
生疏人的自由是以牺牲其完整人格为代价的,而“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正是建立在对彼此完整人格较为熟识的基础之上的。
自由增加了人的流淌性,“从社会学上说明,流淌性造成了人的存在的碎片化,使每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交往时所呈现的都只是自己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从而使他们根本不具有相互熟识的基础”,因此,要在生疏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
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
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
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
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
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
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
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
【一模】高考语文模拟卷及答案

两名装修工人,手上各拿一把刷子,没蘸任何涂料,对着墙面一遍遍地刷。
郝老师没说什么,只是呆呆地看工人们刷墙。
突然他大声惊叫起来:“不好了,碎了!”
大家都看地上。虽然地上什么都没有,但是大家似乎都看到了,宋代青瓷官窑花瓶,碎了一地。
郝老师哭了。他哭得是那么伤心,瘦削的肩膀在他宽大的衣裳里一耸一耸的。
因为“夏”字本有“大”“美”之因素,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便和“华”字系连,称为“华夏”,意即大美之夏。
和“夏”字一样,“华”字的起源和发展也有悠久的历史。学者早注意到甲骨文里可能有“华”字。如清末民初学者叶玉森指出:“卜辞 疑即华字,唯文不多见,辞亦难通,终未敢断定。”到了金文的时代,“华”字的上部取甲骨文“ ”的上部表示草木荣华繁茂,又附加“于”为声符。
“中国”一辞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这件青铜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其铭文谓:“余其宅兹中国,自兹辥民。”意思是说:我要在此“中国”定都,从这里开始治理天下之民。在周人的心目中,“中国”,实是一个以核心地区为中央并且层层向外展延的地域,是一个开放的状态,这与战国时人的“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是一致的。
矮个子工人和郝老师,就像看大人干活的孩子一样,认真地瞪大眼睛,看高个子工人修复瓷瓶。他们大气不敢出,唯恐自己呼出的浊气,影响到高个子工人的工作。
“好了!”高个子工人终于长叹一口气,把花瓶小心地搬起来,轻轻放到桌上。
矮个子工人鼓掌笑道:“你看,我说得一点都不错吧,他能把它修得像没打碎过一样!”
三个人,郝老师和一高一矮两名装修工人,兴致勃勃地站在桌边,欣赏着桌上修复如初的宋代青瓷花瓶。仿佛这桌上,真的是有着一只花瓶,仿佛它果真是一件稀世珍宝,不慎摔碎之后,又经高个子工人的巧手,恢复了它原来典雅高贵的样貌。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
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
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
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
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
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
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
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
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
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
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2022.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赣州市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4年1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
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
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
《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
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
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
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祛除“俗意”。
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列巴陈晓雷①去年,我在影友博客中,首次见到了历经沧桑的鄂温克老额尼(鄂温克语,母亲)玛丽娅·索,她那亚欧人种相互融通的面部轮廊,一下便吸引了我。
这绛棕色脸上的皱纹让我惊奇,它们或横于额头,或环绕双眼,或聚拢唇边,都让我想到莽莽大兴安岭的土地山川,高低起伏、深浅不一。
她的这张脸,宛如深秋原野,山路弯曲幽远,恰似秋日田地,犁痕鲜明醒目,这上面记录着岁月人生,举证着真诚、美丽。
②玛丽娅·索面对影友的镜头,很不适应,表情不放松,无法进入自然状态。
③影友们的热情围着她,并没感染她,她我行我素地坐着,眼睛不看那些对自己乱叫的机器,也不逢迎那些对自己不停闪光的镜头。
她小声嘀咕着谁也不懂的鄂温克语,从语气里能感受到,她对鼓捣相机的这些人有点不理解,她不知他们在面前慌乱拍自己的目的,他们在面前拥挤、忙碌着,让她无法实施早已准备好的待客之礼。
④索额尼想,他们没时间坐下来喝驯鹿奶熬的奶茶,没时间坐下来喝杯酒,总该尝尝自己烤制的列巴呀!⑤木桌上圆圆的、厚实的列巴,害羞、渴望地看着这些端着相机的年轻人。
⑥老人默想:他们一定担心我在这儿坐不了几分钟就得躺下,他们认为我老了,是在抢拍我呢!我不是干树叶,风一吹就没了,别看我九十二了,身子骨像山上的黑柞树,粗壮、结实着呢。
⑦索额尼很想对他们说:要现在走路上山找驯鹿,你们都不一定能跟上我的步,还不知道谁担心谁呐?别总想着我不行,我就是在这儿坐半天也挺得住,别着急,慢慢干,才出细话嘛……年轻人,坐下歇会儿,先尝尝我的烤列巴吧,这可是用山里的站杆柴火烤的,这和城里人用电火烤的面包味道不同,不信你们尝尝,我的列巴有大岭独特的香味……⑧一会儿,咱们唠熟识了,我自然会把我家驯鹿的那些事儿告诉你们……这么想着,额尼情绪松弛下来,脸色活泛起来,面肌恢复了祥和,虽仍没笑,却显出了平静和亲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建议】 此题启示我们,平时对学生书写要 求不仅是正确,而且字的结构,笔画 也要清楚明晰,要保证字字落到实处。
【原题呈现】 13.第①段写台湾台东市的反常气象, 有何作用?(2分)。 【题型剖析】 本题是说明文阅读中的常见题 型,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文第 一段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也间接考 查了学生对本文说明对象的判断, 为下面的阅读扫清障碍。
【参考答案】
13.写出焚风发生时的情景,引出说明 对象“焚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 本题评分要点有三个,分别是: ①写出焚风发生时的情景。 ②引出说明对象“焚风”给一分。 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一分。
【满分答案示例】
示例一:文章在第一段中通过描写台湾东市的反常 气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 的说明对象——焚风。 示例二: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焚 风的特点及带给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下文对焚 风的说明。 示例三:通过第一段写台湾台东市反常气象的事例,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说 明对象“焚风”。
【参考答案】 15、画图表(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 分)
【评分标准】 (1)画图表或答列图表皆可得1分, 其余答案不得分。 (2)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错误答案分析】 1、说明方法判断失误,学生多答列数字、 摹状貌、举例子等。 2、表述说明方法不正确,如:图文结合、 图像法等。 3、语文知识混淆,将说明方法写成修辞 方法或描写方法。
2014年山东省青岛市初级中学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青 岛 四 中 姜 慧
一、试题简介
本次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现代文 阅读(一)选取的篇目是科普说明 文《焚风》,文章分别从名称来历、 形成过程以及所造成的多种多样的 影响等方面分别介绍了焚风这种自 然现象。
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试题设 置既保留了以往紧扣文本,力求突出文本 的特点,考察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的命题思路,又在往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如文本中出现了图文结合的阅读方式,综 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信息筛选与概括以 及语言表述的能力。 本次分析我将从原题重现、题型分析、 评分标准、答案分析、教学建议等这几个 方面分析试题。
【原题呈现】
12.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 范、美观地填写汉字。(2分) sè fú 萧( ) ( )度 【题型剖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汉字的积累、以及 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的能 力。
【参考答案】
12.瑟 幅 (共2分,每字1分)
【评分标准】
1.学生能够正确、工整、清晰的书写,每字1 分,得2分。 2.书写特别潦草,笔画模糊不清,该字不得 分。
【题型剖析】 本题也是考查学生对于局部信息的提 炼概括能力,分值较高。 方法是在完成本题第一问判断说明方 法的基础上,找准阅读区域——第六段。 再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关键句,根据题目 示例,分析得出答题格式。最后抓住关键 句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②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释放热量,气流降 温幅度减小。 ④干燥气流在背风坡下降,每下降100米升 温1℃左右。 ⑤气流到达背风坡山麓,温度高,更干燥, 形成焚风。 (共3分,每条1分,超字数该项不得分)
【错误答案分析】 • 1、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分析不完整,只 写出其中的一方面。 a、运用了生动的说明,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水汽在爬上山巅时的轻松以及下沉的规律。 使文章具有感染力,表现力,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 b、“左右”的意思是上下,表估计,在 文中指气流会按照每下降100米升温1℃上下 的规律增温,去掉后就变成一定是升温1℃,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 性。
• 4、审题不到位,忽视题目要求中的提示,导 致不必要的错误。 (1)本题在题目中要求,“根据文意,补 全‘焚风形成示意图’中1-5处的具体内容”, 很明显这是提示我们将文意和示意图结合来阅 读。 (2)有的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我们的 是将“焚风形成的过程”补充完整。
(3)没有用好示例。 ①湿润气流沿迎风坡上升,每上升100 米降温0.6℃。 ③气流到达山巅,变得比较干燥。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出卷老师给出的提示: a、与示例对应的文章内容的大体范围,从 而找到答题的思路。 b、将两句话对比找到答题的格式:气流+ 位置+现象。
【错误答案分析】
1、词语积累不够,不理解词意。如:将“瑟” 字错写成索、蕊等,将“幅”字错写成“辐” 等。 2、书写错误,添或漏笔画。如:将“瑟”字下 面的“必”字写成了“心”字,把“幅”字右 边最下面的“田”字写成了“囚”字等。 3、自己造错字。比如给“瑟”字加了一个草字 头,把“幅”字的“巾”字旁换做了提手旁等。
2、只答套话,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 点。 如:a、 “左右”是大约的意思,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准确、严密。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使文章更生动。 3、有的考生有结合原文的分析,但分析不准 确,也不得分。 如: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 了焚风的形成过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准确的写出了气流的变化规水果。② 可以融化冬天的积雪,促进草场生长。 忧:①会带来旱灾、风灾。②会造成 短时间大面积融雪,造成水灾。 2.忧:焚风来时的升温会带来旱灾,强 劲的风引起风灾,引发船只事故,造成 沙尘暴,高山地区造成大面积融雪,使 河谷洪水泛滥。 喜:提前催熟玉米和水果,迅速融积 雪,促进草场生长。
【教学建议】
• 1、加强对学生进行文体解读的指导,要以 文为本,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 • 2、适当对学生进行文本理解能力的训练, 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从一篇文章中 读出哪些信息、或给出一个问题,看谁能 用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等。 • 3、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要学会利 用题目中的有用的信息,抓住关键词,明 确答题方向。 • 4、要加强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语言要 简明、连贯、得体。
【教学建议】 1、牢记并写对说明方法的术语,且要落 实到笔头。 2、分清修辞方法和描写方法。 3、每种说明方法都要训练,务漏为要。
【原题呈现】
15、根据文意,补全“焚风形成示意图”中 1-5处的具体内容。(每条不超过25字) (4分) ①湿润气流沿迎风坡上升,每上升100米降 温0.6℃。 ② 。 ③气流到达山巅,变得比较干燥。 ④ 。 ⑤ 。
【参考答案】 • 16、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1分) 分析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体现生动 形象的特点(1分)分析具体数字或 “左右”(或“比较”)等词语的作 用,体现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评分标准】 16、 a、能分析出语言生动、准确 (或严密)得1分。 b、能结合课文内容对生动、准 确的语言特点的具体分析各得1分。
【错误答案分析】 1、本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概念不清,明显 的将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知识,全部杂糅到了一 道题中作答。 如 : 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引起读者的注意 和思考,吸收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引出说明对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灾 难袭来的气氛。
2、对第一段的作用分析有误。 如:突出说明对象“焚风”。引起读者的思 考。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没有具体内容的分析。 如:有的考生只写出“引出下文”这一句套 话,没有联系课文内容。 4、在答题过程中,关键的得分点出现错别字。 如:将“焚风”写成“焚火”,将“引起” 写成“吸出”、“吸收”等。
【错误答案分析】
1、文意理解不透,概括漏要点: 如: ②高度不断提升,气流温度降低,水汽凝结。 ⑤到达背风坡时,温度比山前高,更干燥形成焚 风。 2、概括时出现错误的信息。 如: ②温度升高,气流降低,形成降水。 ④干燥空气,每下降100米升温0.6℃。 ⑤到达山麓时,空气高,变得干燥。 3、不能结合图形来阅读文本,导致分析文不对图。 如:②干燥气流沿迎风坡上升,每下降100米升温1℃。 ④ 气流到达山麓,变得更加干燥,形成焚风。 ⑤同一股气流“爬坡”又“下坡”,气温可提升 10℃以上。
人们又喜又忧。
【教学建议】
1、做阅读题,“阅读”是关键, 要培养学生在做题前通篇阅读全文, 理清说明内容的习惯。这对于说明文 阅读尤其重要,可以避免漏要点,或 以偏概全。 2、要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概括、 组织语言的能力。
【原题呈现】 15、第6段结合图示说明焚风的形 成过程,这是运用了 的说 明方法。
1、 题目中的要求是“简要概括”,有的学生只 写了具体表现,没有概括。 2、部分学生“旱灾、风灾、水灾”三个要点, 没有找全,造成失分。
例如:“船只事故”、“扬起沙尘,造成沙尘暴”、 “冲垮河堤,毁坏农田”等。
【错误答案分析】
如:造成旱灾、风灾,船只事故,扬起沙尘,毁坏农田 。
3、明显的没有认真阅读文本,造成理解错误而 失分。 如:焚风可以让天气变凉,但又会破坏农作物,所以
【参考答案】
14、喜:能提前催熟农作物;融化积雪,促进草场生 长。(2分,每点1分) 忧:会造成旱灾、风灾、洪灾(水灾)。(2分, 漏掉1点扣1分)
【评分标准】
本题需要从喜与忧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概括。 (1)“喜”的要点是: ①能提前催熟农作物;(1分) ②融化积雪,促进草场生长。(1分) (2)“忧”的要点是: ①会造成旱灾。 ②造成风灾。 三个要点,漏掉一个扣1分。 ③造成水灾/洪灾。
【原题呈现】 16、第6段画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 (3分) 这股气流“卸掉”水分,一身轻 松地爬上山巅,准备在背风坡下沉时, 它已经变得比较干燥。遵循“干绝热 垂直递减率”,它会按照每下降100 米升温1℃左右的规律增温。
【题型剖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正确判断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并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的能力。
谢谢大家!
【教学建议】 1、在训练学生赏析语言时,要强调结合文本 分析,理解句子的特点,不可完全套用公 式。 2、要用好我们的教材和模拟试卷。例如:请 从语言的生动性和严谨性两个角度,赏析 下面一段话(出自市模拟试卷《听听‘霾’ 怎么说》第14题)就与中考试题极为类似。 3、答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表达出自己对 句子的真切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