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勾画出作者对叶圣陶评 价性的语句,对照所叙述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 本文主旨是记人,以叙述为主,叙议结合。
• 议论性语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起到了统领文中事件的作用,使得 文章中叙述的许多小事件杂而不乱,文章思路更加清晰、有条理。
• 而事件叙述中的许多细节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有血有肉, 同时,于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议论精要, 使得文章段落之间承转自如,尽显大家风范。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 不像话,坚决改。 “坚决” 这个修饰词可见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 不可妥协的。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选择日常生活 中与工作中的小事,多而细碎,小中见大,折射出叶圣陶先生的可 贵品德,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抓关键句,品人物精神
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勾画出作者对叶圣陶评 价性的语句,对照所叙述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总结文章第2段,也总领全文,总写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小雅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 向往之。”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 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推崇的,我们也提 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去了解叶圣陶先生的 为 人处世。
了解作者
张中行 1909—2006
• 原名张璇,学者、散文家。
• 本文主旨是记人,以叙述为主,叙议结合。
• 议论性语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起到了统领文中事件的作用,使得 文章中叙述的许多小事件杂而不乱,文章思路更加清晰、有条理。
• 而事件叙述中的许多细节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有血有肉, 同时,于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议论精要, 使得文章段落之间承转自如,尽显大家风范。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 不像话,坚决改。 “坚决” 这个修饰词可见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 不可妥协的。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选择日常生活 中与工作中的小事,多而细碎,小中见大,折射出叶圣陶先生的可 贵品德,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抓关键句,品人物精神
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勾画出作者对叶圣陶评 价性的语句,对照所叙述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总结文章第2段,也总领全文,总写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小雅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 向往之。”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 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推崇的,我们也提 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去了解叶圣陶先生的 为 人处世。
了解作者
张中行 1909—2006
• 原名张璇,学者、散文家。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 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 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仅 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人民的悲哀。
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碎而响亮的 鞭炮声?
叶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 哀的心情。
二叶
三圣
张 中
事
陶
行先
生
观大略,填导图。
读单元导语,划出重要语句。
略读方法一: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方法二:确定阅读重点。
阅读全文,划出本文的总领句、过渡句和总 结句。(5分钟)
0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写了些什么事情? 为什么是“二三事”呢?
02
03
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臧克家
“圣人陶钧万物”,即有贤德的人圣人能陶冶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在什么情况下送客?
读张老的文字,像一棵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却 甘馨邈然有余。
——周汝昌
读重点,品副词。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 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朗读设计
说话要说清楚,让人能听明白,写字要写得清楚, 让人看得懂,要为别人着想。
——叶圣陶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 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 生身上兼而有之。
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碎而响亮的 鞭炮声?
叶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 哀的心情。
二叶
三圣
张 中
事
陶
行先
生
观大略,填导图。
读单元导语,划出重要语句。
略读方法一: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方法二:确定阅读重点。
阅读全文,划出本文的总领句、过渡句和总 结句。(5分钟)
0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写了些什么事情? 为什么是“二三事”呢?
02
03
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臧克家
“圣人陶钧万物”,即有贤德的人圣人能陶冶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在什么情况下送客?
读张老的文字,像一棵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却 甘馨邈然有余。
——周汝昌
读重点,品副词。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 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朗读设计
说话要说清楚,让人能听明白,写字要写得清楚, 让人看得懂,要为别人着想。
——叶圣陶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 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 生身上兼而有之。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与时俱进 爱国强国的青年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 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 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 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 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 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 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 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造就、 创建)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 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 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 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 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词语积累
人之师表: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正心修身:端正心思,修养品性。 付之一笑:指一笑了之,形容不屑于理会。 感慨系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 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 平易自然:文中指文字浅显易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满足,教 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教学目标
1 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质。 2 细读重点句段,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 3 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基础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字音字形 词语积累
字音字形
修润
shū 生疏
zhuó 商酌
恳切
pì méng lóng 譬如 朦胧
“雨巷”诗人戴望舒,少年时期就禀有诗才,但他一直对自身 欠缺信心,把写作的诗稿压了一年,害怕拿出去发布。叶圣陶 发觉后,立即给予刊登,并写信他表明称赞。戴望舒从而慢慢 发展为在我国自成一派的现代诗人。
部编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完整版PPT

待人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 谦虚真诚、彬彬有礼、宽厚温和的人;
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一 丝不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令人敬仰的人。
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 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 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反复朗读,对 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 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 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粹( cuì ) 精粹
慨( kǎi )感慨 溉( gài )灌溉 概( gài )气概
诲( huì )教诲 晦( huì )晦暗 悔( huǐ )后悔
词语解释
【商酌】 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 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 妥当合适。 【沾溉】 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躬行】 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 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修改文章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恭送客人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真诚复信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2.读完课文,说说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根据叙写的事例,说说叶 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 出最能表现他品德的语句,简 要分析。
细读课文
1叶98圣8年 陶2先月生,,叶人圣,有陶往先矣一生,辞我天世常。常到想到叶他的先业绩生。 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 他和蔼可亲,待人真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 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 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一 丝不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令人敬仰的人。
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 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 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反复朗读,对 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 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 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粹( cuì ) 精粹
慨( kǎi )感慨 溉( gài )灌溉 概( gài )气概
诲( huì )教诲 晦( huì )晦暗 悔( huǐ )后悔
词语解释
【商酌】 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 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 妥当合适。 【沾溉】 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躬行】 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 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修改文章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恭送客人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真诚复信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2.读完课文,说说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根据叙写的事例,说说叶 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 出最能表现他品德的语句,简 要分析。
细读课文
1叶98圣8年 陶2先月生,,叶人圣,有陶往先矣一生,辞我天世常。常到想到叶他的先业绩生。 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 他和蔼可亲,待人真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 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 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29张ppt)

先生一生行事为人,备受尊敬。他的一生也是践 行笔名要义的一生。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圣陶” 取自何意?
“圣人陶钧万物”,即有贤德的人圣人能陶 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方面是对自己,一 方面更是为他人。
Hale Waihona Puke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了解叶老的故 事,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他语文教育方面的论 著,学习他真诚热情的为人,自然平实的为文, 做一个至善、至美、至诚、至纯的人!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你能从语文教材封面的“语 文”二字中,看出写这两个字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圆润、敦厚,一点也不花哨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 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 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 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 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 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 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要向叶先生学习,一方面学习他的写作主张, 另一方面学习他德行如一的品质。
——景仰、哀思、怀念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 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 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 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两处都是孔老 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 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 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 人之师表。”
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严的一面,李永是强 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第7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8段: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墨并剑飘且雨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l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 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 “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 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 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 对待工作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一 丝不苟。
墨剑飘雨
围绕这些事情,作者又是如何评价叶圣陶先生的? liyongqiang 再次运用略墨剑读飘雨方法,找出这些评价性的语句,勾画李出永强来。
liyongqiang 李永强
第2段: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有删改。张中行和叶圣 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 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 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 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字词积累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 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 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 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 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
璇,学名张璿。学者、散文家。主要从 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 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 等,代表作品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 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达而达人”。
第7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8段: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墨并剑飘且雨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l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 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 “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 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 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 对待工作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一 丝不苟。
墨剑飘雨
围绕这些事情,作者又是如何评价叶圣陶先生的? liyongqiang 再次运用略墨剑读飘雨方法,找出这些评价性的语句,勾画李出永强来。
liyongqiang 李永强
第2段: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有删改。张中行和叶圣 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 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 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 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字词积累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 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 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 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 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
璇,学名张璿。学者、散文家。主要从 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 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 等,代表作品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 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猜猜他是谁?
(1)他于1932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图文并茂的语文课本; (2)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和 语文课本的总编辑; (3)他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家,《稻草人》 是第一部童话集; (4)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 双龙洞》。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B项中,“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应用“津津有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近半个小时左右,教室就被大家打扫干净了。 B.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C.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D.通过这次写作大赛,使全校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解析】A项语义重复,可删去“近”或“左右”;C项搭配不当,“善 待”应改为“维护”;D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 二三事
待人宽 律己严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回信
写话重风格 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内容,感知了叶老 形象,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主旨, 体会叶老的写话主张。
整合活动
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写话主张?整合文章相关内容,组成微文。
躬行君子
短语积累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以身作则 一以贯之
鞠躬尽瘁 人之师表 宽厚待人(品质)
繁碎响亮 正心修身 颠沛流离
平易自然 鲜明简洁 细致恳切
付之一笑 感慨系之 南腔北调
美句理解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那我还没有做到 。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而不知道满足,教 人而不知道疲倦,这两样对我来说,哪里做到了呢!
(1)他于1932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图文并茂的语文课本; (2)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和 语文课本的总编辑; (3)他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家,《稻草人》 是第一部童话集; (4)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 双龙洞》。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B项中,“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应用“津津有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近半个小时左右,教室就被大家打扫干净了。 B.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C.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D.通过这次写作大赛,使全校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解析】A项语义重复,可删去“近”或“左右”;C项搭配不当,“善 待”应改为“维护”;D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 二三事
待人宽 律己严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回信
写话重风格 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内容,感知了叶老 形象,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主旨, 体会叶老的写话主张。
整合活动
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写话主张?整合文章相关内容,组成微文。
躬行君子
短语积累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以身作则 一以贯之
鞠躬尽瘁 人之师表 宽厚待人(品质)
繁碎响亮 正心修身 颠沛流离
平易自然 鲜明简洁 细致恳切
付之一笑 感慨系之 南腔北调
美句理解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那我还没有做到 。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而不知道满足,教 人而不知道疲倦,这两样对我来说,哪里做到了呢!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赏析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掌握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叙议结合、平易简洁的语言风格。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 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 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 《隔膜》《火灾》《线下》等。
明确
“描”字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 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 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分析课文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最能表现他品德的语句,简要分析。
其实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 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业
以“
的二三事”为题,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地
来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来展现他身上值得你学习的可贵品
质,力求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字数要求:500字。
谢谢大家
语文老师
2023/4/6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字词学习
【简明扼要】 【高文典册】 【不耻下问】 【自顾不暇】 【鞠躬尽瘁】 【诲人不倦】 【付之一笑】
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二层(3—8):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写叶圣 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文
1.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 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 家而悲哀。
•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
沾溉 zhān gài 朦胧 méng
冗长 rǒng
2、词语解释
繁碎:繁杂琐碎。 简明扼要: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 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搀杂混合。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2、词语解释
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
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 “写话”
•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
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 重视“简洁”。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 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 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 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 生过人的品性。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 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 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 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 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 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 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 主张。
朗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注音 简明扼要 è 商酌 zhuó 自顾不暇 xiá 颠沛流离 pèi
耻。 商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 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 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 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晦涩: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 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 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导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 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 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 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 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 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 眼中的叶圣陶。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 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 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4.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 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 ,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 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 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 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 续话》、《负暄三话》、《禅 外说禅》、《说梦草》、《顺 生论》、《流年碎影》等,另 著有《文言与白话》、《诗词 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 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 选》六卷。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1923 年 , 叶 圣 陶 进 入 商 务 印 书 馆 , 开 始 从 事 编 辑 出 版 工 作 。 1930 年 , 他转入开明书店。新中国成立后, 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 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 馆馆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早期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 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 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叶 圣 张陶 中先 行生 二 三 事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
先生的过人品行。 4、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严的品德。
张中行,原名张璇,1909年出生, 河北香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通 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 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 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 约编审,直至1997年。 我国著 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 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 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 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 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 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 钧,字秉臣,后字圣陶。江苏省苏 州市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 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 的 语 言 艺 术 家 ” 之 称 。 1912 年 中 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 学 教 师 并 从 事 文 学 创 作 。 1921 年 , 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 学观。
品读题目
• 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
件事。
•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
情感。
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 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 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 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第二层(3—8):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写叶圣 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文
1.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 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 家而悲哀。
•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
沾溉 zhān gài 朦胧 méng
冗长 rǒng
2、词语解释
繁碎:繁杂琐碎。 简明扼要: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 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搀杂混合。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2、词语解释
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
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 “写话”
•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
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 重视“简洁”。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 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 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 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 生过人的品性。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 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 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 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 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 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 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 主张。
朗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注音 简明扼要 è 商酌 zhuó 自顾不暇 xiá 颠沛流离 pèi
耻。 商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 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 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 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晦涩: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 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 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导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 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 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 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 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 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 眼中的叶圣陶。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 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 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4.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 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 ,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 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 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 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 续话》、《负暄三话》、《禅 外说禅》、《说梦草》、《顺 生论》、《流年碎影》等,另 著有《文言与白话》、《诗词 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 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 选》六卷。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1923 年 , 叶 圣 陶 进 入 商 务 印 书 馆 , 开 始 从 事 编 辑 出 版 工 作 。 1930 年 , 他转入开明书店。新中国成立后, 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 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 馆馆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早期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 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 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叶 圣 张陶 中先 行生 二 三 事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
先生的过人品行。 4、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严的品德。
张中行,原名张璇,1909年出生, 河北香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通 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 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 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 约编审,直至1997年。 我国著 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 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 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 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 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 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 钧,字秉臣,后字圣陶。江苏省苏 州市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 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 的 语 言 艺 术 家 ” 之 称 。 1912 年 中 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 学 教 师 并 从 事 文 学 创 作 。 1921 年 , 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 学观。
品读题目
• 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
件事。
•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
情感。
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 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 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 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