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水稻匍匐茎复合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与定位分析的开题报告

水稻匍匐茎复合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与定位分析的开题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水稻匍匐茎复合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并开展遗传与定位分析。
通过对该复合突变体的形态及生理表型进行分析,确定其为匍匐茎性状的累积突变体。
通过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分析,初步定位该性状在水稻第6染色体上,但具体基因位点还需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水稻,复合突变体,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定位分析【引言】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
水稻植株的性状多样,其中匍匐茎是一种常见的性状。
匍匐茎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增加植株在地表的接触面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能力。
因此,研究匍匐茎性状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对于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一株水稻匍匐茎复合突变体进行初步研究。
该突变体由多个突变引起,包括匍匐茎、叶短、穗缩小等。
本研究旨在对该复合突变体的匍匐茎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并开展遗传与定位分析,为揭示匍匐茎性状的遗传与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1. 表型鉴定通过对该复合突变体的形态及生理表型进行分析,确定其为匍匐茎性状的累积突变体。
具体包括植株高度、匍匐茎长度、茎节数、倾伏角度等指标的测定,以及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相对水分等生理指标的测定。
与野生型和单突变体进行比较,验证该复合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2. 遗传分析通过家系分离和杂交验证,确定该复合突变体的遗传方式,并初步估算其基因型频率。
通过对家系后代的表型分析,确定该复合突变体的遗传模式和突变基因数量。
3. 定位分析选取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进行分析,对该复合突变体的遗传连锁群体进行SSR/SNP标记的分离与分析,并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初步定位该性状在水稻第6染色体上。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水稻匍匐茎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制,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水稻异状颖壳、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的开题报告

水稻异状颖壳、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种植。
在水稻的育种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突变体,在变异的表型中,有一些在颖壳和雌蕊方面出现的突变体,比如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
这些突变对水稻分子育种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更有利于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此,深入探究水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对于促进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水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精细定位,找到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从而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收集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材料;2、设计杂交方案,进一步观察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的表型;3、通过遗传分析和连锁分析,探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这些性状的遗传模式;4、通过基因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遗传模式的精细定位;5、对高亲缘度基因组Library的筛选和定向克隆,以此寻找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该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如下:1、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材料的收集和保存;2、设计不同的杂交方案,将突变体杂交到正常品种,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并分析不同代之间的差异;3、通过遗传分析和连锁分析,确定异状颖壳和多雌蕊这些性状的遗传模式;4、通过基因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遗传模式的精细定位;5、对高亲缘度基因组Library的筛选和定向克隆,以此寻找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该研究,我们预计能够找到与水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产生的关键基因,并能够精细定位这些关键基因的位置。
同时,我们还能够找到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以此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更可靠的分子标记。
五、研究应用前景该研究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
一个新的水稻叶形突变体(tll1)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
研 究报告 ・
一
个新的水稻叶形 突变体( 1的遗传分析 与精细定位 t ) u
鞠培娜 ’ 方云 霞’ 邹 国兴’ 彭友林’ 孙川’ 胡 江’ 董 国军’ , 2 , 一, , , , ,曾大力1 ,
郭龙彪 ’张光恒’高振 宇’钱前’ , , ,
’ 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学 国家重点实验 室,杭 州 3 0 0 ; 1 0 6 杭州师范大 学生命与环境 科学学 院,杭州 3 0 1 106 。 西省农业科学 院水稻研 究所 ,南 昌 3 0 0 江 320
植物学报 C i s u e n f oa y 0 0 4 6 : 5 - 6 , 『 wc i u b tn . m h e e f  ̄ B t 2 1 , 5()6 4 6 1 、 Ⅳ . n l o y o n Bl o n ^ \ hb l a c
d i1 .9 9js n1 7 —4 62 1 .60 2 o: 03 6 /i .6 4 3 6 .0 00 .0 .s
在第4 1 2 、4 g 3 、1 、1 、4 、3 1 染色 体上 。其中N L  ̄ A 1
1 9 ) 迄今,已有 水稻 多个 叶形基因的研究报道 , 8。 9 主
要集 中在 卷叶 和 窄 叶 的性 状 上 。其 中卷 叶 突变 体
, 一』分别定位在水稻经典遗传图的第1 、1 、1 f r 7 6 、4 2 、
tm.S M) e A 周边区 的起始细胞,这些 细胞 的不断分化 形成 了叶原基 ,再经过近. 远轴 、 中一 侧轴和 基一 顶轴3
近远轴 的极性( a t l 2 0 ; h n t 1 2 0 ) Y he 。 0 8 Z a ge . 0 9 。 a, a, 而R I (一 L 2f L Ot R 1 f则分别定位在第4 和 1 染色 体 ) J 、7 O 上,其 中R I (和RL 10 L Ot ) 1 ( 已分别被精 细定位到3 . 16 k 和5 b b 2 k 的区间内( 云霞, 0 7 施 勇烽等, 0 9 方 20; 20 ; 罗远章等 , 0 9 。 2 0 ) 近来的研究表 明, 小分子R A N 也参 与调控 叶片 的发育。 中水稻 的O GO7 码一个具 其 朗 编 有 P Z Pwl 构域 的A g n ueA ) A和 l 结 ro a t( GO 家族 蛋 白。 涉及miN 或s N R A i A的靶mR A的切割,该基因的过 R N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t)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有 关调 控水 稻 叶片变 窄基 因 的分子 定位 和 克隆
节 间变细变短和穗长缩 短等特性 。突变体苗期和 成熟期叶片平 均宽度为09 m和 1 2 c .9 c . m,分别为野 生型 的7 %4 7 %, 4 6  ̄ 4 1 3
均达 到极 显著差异 。n l) a( 成熟期倒一 、倒二 、倒 三节问长和宽分别 为9 1 m、69 m、35 m和03 m、O3 m、 t .6c .7c .7c .1c .6c
曲线方程,发现 叶长 、叶宽等 参数对 叶 曲线 的综合影
响与生产 中水稻株型特征变化一致 。瞿礼嘉和邓兴 旺
(0 6 在植 物发育研 究 中发现 ,典型 的成 熟单 叶有 3 20) 个不 对称轴 : 顶轴 、腹. 基一 背轴和 中一 边轴 :体 内遗传
机制 和体外环境 因子正是沿着 这3 轴 向来 调控叶 的 个
研 究 。对 改 良水 稻 株 型和 提 高 产 量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义 。
和^ 7 L ,分别定位在第4 、1 、4 、3 染色 、1 1 2 、4 和3
体 上 (t : w.rme eog) ht / p/ ww ga n .r/,其 中 对 N 2、 AL
N L 、~ L 和 N 6 进 行 了经 典遗 传 定 位 ,对 A 4 5 AL 只 N L、 A 7 £ 和 L 进行 了分子 图谱 定位 。n i突 - 3 7 al
植物 学报 C i s ueno o n 2 1 ,5()17 1 1W Wc i ul tn. m h e e lt f t y 0 4 2: — , W . n lo y o n B li B a 0 5 6 h b ba c
水稻叶片灰白转黄突变体pyrl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基础。
关键词 :灰 白叶;水 稻( Or y z a s a t i v a L . ) ;叶绿 体 ;基 因定 位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a nd Ge ne M a pp i n g o f Le a f Pa l e Ye l l o w- Re v e r t i bl e M ut a n t py r l
a s p y r l wa s o b t a i n t e d f r o mt h e p r o g e n y o f r i c e( O r y z a s a t i v a L . r e s t o r e r l i n e J i n h u i 1 0 wh i c hwa s i n d u c e d b y e t h y l me t h a n e s u l - on f te a ( E MS ) . I n he t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 t h e w h o l e l e a f o f mu t a n t s p r e s e n t e d p a l e nd a s o me mu t nt a s d i e d . T h e p y r l d i s p l a y e d d i f e r e n t
水稻基因定位方法

水稻基因定位方法
水稻基因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同工酶法和DNA分子标记定位法。
同工酶法是利用水稻的近等基因系的组织(叶片等)提取的酶经等电聚焦并变色显影后,比较不同的近等基因系之间同工酶的差异,以确定某个基因与何种酶连锁。
例如,研究表明sd-1与Estl-2紧密连锁,其重组值为%。
DNA分子标记定位是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基因定位方法。
即利用实验室构建的覆盖水稻全部12条染色体的RFLP、SSLP等分子标记图谱,运用RFLP、SSLP、RAPD和AFLP等方法,通过构建极端株高(高秆、矮秆)基因池筛选阳性标记,再利用阳性标记检测整个群体,根据群体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计算交换值,从而定位基因。
基因定位研究中最常用的分子定位方法是RFLP和SSLP。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专业植物学书籍或文献。
水稻叶缘白化突变体mal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592
Hale Waihona Puke 作物学报第 40 卷易于观察的突变性状, 是开展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9-10]。 同时, 叶色可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良种繁育和杂交 育种, 也可作为观赏稻应用于休闲观光农业[1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mal 来自 EMS 诱变恢复系缙恢10号(Oryza sa-
tiva L. ssp. indica), 经过多代自交, 突变性状稳定遗 传。2011年, 用表型正常的不育系材料西农1A 与突 变体 mal 杂交, 同年在海南种植 F1, 并收获 F2种子, 于2012年在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分别种植亲本和 F2 群体。 1.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上午9:00, 在种植小区中间随机选择长势相对 一致的野生型和突变体各5个单株, 分别测定苗期
和抽穗期的光合色素含量。称取0.01 g叶片剪碎装入 离心管, 加25 mL丙酮﹕无水乙醇(1∶1, v/v)混合液 封口暗处理24~48 h, 其间经常摇动, 直到叶片完全变 白为止, 重复3次。参考Lichtenthaler的方法计算[23]。 1.3 农艺性状调查
本研究利用EMS诱变恢复系缙恢10号, 从其后 代中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叶缘白化突变体mal (marginal albino leaf), 该突变体在整个生育期过程中, 叶片边缘均呈白化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 隐性核基因控制, 利用BSA法最终将其定位在第8染 色体, SSR标记M22和InDel标记ID27之间, 物理距 离为171 kb。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Marginal Albino Leaf Mutant mal in Rice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的开题报告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主要的食品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人们需求,已成为目前水稻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水稻的叶色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水稻叶绿素合成和代谢的反应之一。
然而在育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水稻叶色发生突变的情况,这可能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水稻的叶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对于深入了解水稻的叶色形成机理,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以研究其叶色形成机理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1. 对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外观观察和鉴定,分析其叶绿素合成和代谢的差异;2. 利用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这两个突变体的基因进行定位和功能鉴定,探究其叶色形成机理;3. 对比分析这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在形态、植株生长和发育、生理生化特性、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异同;4. 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这两个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场试,验证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5. 对这两个突变体的遗传育种利用进行探讨,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四、研究意义:1. 探究水稻叶色形成的机理,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2. 鉴定和基因定位水稻叶色突变体,可以为深入了解水稻叶色形成机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 研究水稻叶色突变体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4. 在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两个突变体,可以加速水稻优异品种的选育和培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1 ) ) * %* 1 9 L' 9 *$.: M .7 ' & 1 .5 * .# ?" ' * ." * / ! @ $.%= ,1 ( 0 1 & 5 $) < .' 7 * & / ' # 3 ! @ $.%= ,1 ( ABCCAN ! 8 ,' .$' ! 4 ./ # ' # (# *1 9 8 & 1 6$.: 0 (" ) * $&; * " ,.1 ) 1 %3< # ' ) ' = $# ' 1 .! + ,* ' $.% ! " $:* 5 31 9! %& ' " () # (& $)?" ' * ." * / ! @ $.%= ,1 ( ABCCDB ! 8 ,' .$'
பைடு நூலகம்
C % ) % * 2 9&) &/ 7' 2 ' &) <(&5 5 2 ) 3 +, * $ . % %. 2 9 %(1 * &) * ' ; 2 * $7% / / +;/ % &, * . &2 *
! ! !5 # !! 6 R P C B /@ . M/#!! ! V ?='I /E @ 'B C !N O c TV B !P R TS I /@ D C B /!!5 ! ` ? K LP C B G @ A I C ! =O ; K LO B C @ 1 MB /!!5 ! Q R T6 C @ ! ! ! !! 0 M/!!5 ! : O ? K_ C /E @ )C /E !6 R KU C /E @ Z 'I /E !N O ; K LP C B G @ A C /E
% # !! &
+ 9+
浙 江 农 业 学 报 7第 !$ 卷 7第 #期 " !"#! 年 #月 #
% 5& !
性 状 应 用 于 良 种 繁 育 和 杂 交 育 种!也 可 作 为 观 ( 赏 稻 应 用 于 休 闲 观 光 农 业 叶 色 突 变 有 白 化 化 绿 翠 白 )黄 )浅 )白 )绿 )黄 黄 纹 等 类 型 由 编 码 叶 绿 素 的 核 基 因 绿 )绿 )条 !多 发 生 突 变 有 叶 绿 体 基 因 突 变 叶 绿 体 !也 !或 ( < K ; 表 达 受 到 抑 制 而 致( 叶 绿 体 中 光 合 色 素 E D M的 的 含 量 和 组 成 也 是 影 响 叶 色 的 重 要 原 因( 通 常 叶 绿 素 缺 乏 会 直 接 导 致 叶 色 的 变 化 !一 般 受 隐 有 显 性 基 因 胞 质 基 因 控 性 核 基 因 控 制 !也 )细 制和 温 度 敏 感 型 的 突 变 而 致 !如 I B !$) BD ! " ' / " "# # !7 A和 / # B !5 & DB ( 发 等 掘 和 鉴 定 叶 色 突 变 体 研 究 光 合 作 用 机 制 绿 素 生 物 !对 )叶 合 成 和 降 解 途 径 绿 体 的 结 构 功 能 和 遗 传 发 育 )叶 记 性 状 等 均 具 重 要 意 义 调 控 机 理 )标 (
5
8 1 ) ) * %* 1 9 8 ,* 5 ' / # & 3$.: L' 9 * ?" ' * ." * !+ ,* ' $.% 0 1 & 5 $) < .' 7 * & / ' # 3 !F ' .,($ ADBCCO ! 8 ,' .$#
8 6 ' * . &9 * $H 'Y I IZ ( B 2D 0 C /'I Y C ( I W0 I D D G +D I B [ A M( B /( Z !V D @ #! V D @ !B /W V D @ 5! + I Y I C Z G D B ( I W[ Y G AB $6 1 .' " $Y C 3 I X B Y C I ( 0 b = # ,: G A )B Y I W + C ( ' ( 'I C Y+ C D W ( 0 )IP C MZ 'MC "8 ! ( 'I Z IA M( B /( Z P C MZ 'MC "8 ( Y I B ( I W 20I ( '0 D A I ( '0 D Z MD [ G /B ( I" ? Z 'G + I WD I Z Z ( C D D I Y B /W Z 'G Y ( I Y 3 MD A ! B /W 0 I D D G +D I B X I Z+ I Y IG 2Z I Y X I W B ( ( 'IZ I I WD C /EB /W ( C D D C /EZ ( B E I Z ,JC ( ' ( 'I E Y G + ( 'G [ ( 'I A M( B /( )D B /( Z !( 'I D I B X I Z ( MY /E Y I I /, L I /I ( C 3 B /B D 0 Z C Z Z 'G + I W( 'B ( ( 'I 0 I D D G +D I B [ ( Y B C ( Z G [ ( 'I ( 'Y I I A M@ ( B /( Z + I Y IB D D 3 G /( Y G D D I W 20 G /I )B C Y G [ Y I 3 I Z Z C X I /M3 D I B Y E I /I Z ,L I /I ( C 3 A B ))C /E G [ ( 'I A M( B /( E I /I Z + I Y I 3 G /WM3 ( I W MZ C /E 0 I D D G +D I B [ C /WC X C WMB D Z[ Y G A( 'IS B ))C /E)G )MD B ( C G /ZG [ V D @ #! V D @ ! B /W V D @ 5 3 Y G Z Z I W + C ( ' ' .:' " $ X B Y C I ( 0 ! A N 'I /Z 'B / 84,K ) > #+ B Z A B ))I W 2I ( + I I / ==<A B Y dI Y Z< b !9! B /W < b &"9" ! + C ( 'C / E I /I ( C 3WC Z ( B /3 IG [ 4^ > 3 bC / 3 'Y G A G Z G A I 5,J'C D IK ) > !B /W K ) > 5 + I Y IA B ))I W C / ( 'IZ B A IZ C ( IG [ 3 'Y G A G Z G A I > 2I ( + I I / >@ $5+B /W < b #!54 ! + C ( 'E I /I ( C 3WC Z ( B /3 I Z G [ !^ "3 bB /W &^ 93 b( GI B 3 'G [ ( 'I A !Y I Z )I 3 ( C X I D 0 , : % 7; +. < ' $Y C 3 I '0 I D D G +D I B [ 'E I /I ( C 3B /B D 0 Z C Z 'A B ))C /E
% $& % >& % && % 4& % 9& % 8& % #" & % ## &
#7
材 料 与 方 法
供 试 材 料 黄 叶 突 变 体 均 为 晚 V D @ # !V D @ !和 V D @ 5等 5个 ,秀 "8 - 经 "? b =# 诱 粳 稻 品 种 水 甲 基 磺 酸 乙 酯 变 !在 )海 处 理 后 获 得 浙 江 杭 州 南 陵 水 两 地 多 年 种 植 !性 ( 野 ,秀 "8 - 和 状 稳 定 生 型 晚 粳 稻 品 种 水 汕 别 用 于 突 变 性 状 遗 传 分 早 籼 稻 品 种 ,珍 84 - 分 析 和 基 因 定 位 的 杂 交 配 组 ( #, !7遗 传 分 析 和 定 位 群 体 的 构 建 黄 叶 突 变 体 与 野 生 型 水 交 获 ,秀 "8 - 杂 !收 S单 !种 S群 株 上 的 种 子 植 成 体 用 于 突 变 性 状 果 与 分 析 的 遗 传 分 析 叶 突 变 体 与 早 籼 稻 汕 '黄 ,珍 84 - 杂 !7结 交 获 株 上 的 种 子 植 成 体 用 于 基 !收 S单 !种 S群 型 分 析 !, #7表 因 定 位 ( 突 变 体 型 相 似 野 生 型 V D @ #!V D @ 5与 V D @ !表 !与 取 #, 57` K ;提 的 叶 色 差 异 明 显 黄 色 高 比 野 生 型 矮 蘖 减 !呈 !株 !分 取 水 稻 苗 期 的 新 鲜 叶 片 于 5 k> 3 A放 #^ > 片 宽 度 比 野 生 型 略 窄 "图 #@ ; #!叶 "图 #@ a #( A Q离 !倒 !用 心 管 中 入 少 量 液 氮 灭 过 菌 的 干 净 竹 少 !, !7突 变 性 状 的 遗 传 分 析 筷 捣 碎 叶 片 入 取 液 '加 &"" " Q的 H _ = 提 " #"" 突 变 体 与 野 生 型 V D @ # !V D @ !和 V D @ 5 等 5 个 A A G D + Q H Y C Z @ O : D !#" A A G D +Q ? ` H ; ! )O9^ "! ,秀 "8 - 杂 !S 叶 ( S出 水 交 片 均 呈 绿 色 现 正 常 菌 浴 隔 #A G D + Q ] : D !灭 # !&>f温 5" A C /!" 每 #" 表 型 卡 !种 "表 # # !经 绿 叶 植 株 与 突 变 黄 叶 植 株 A C /颠 # '#! """ Y + A C / 离 #> A C /! 倒 摇 晃 几 次 心 方 检 验 表 明 符 合 定 突 变 性 状 由 一 对 隐 5m #!推 $"" " Q到 #^ > A Q离 '加 平 转 移 上 清 液 另 一 心 管 ( 性 基 因 控 制 冷 的 异 丙 醇 好 离 心 管 % !"f 预 $"" " Q !盖 ! 57黄 绿 叶 突 变 基 因 的 定 位 % !"f冰 #" A C /' ## """ Y +A C / 离 箱 中 搁 置 心 !, 叶 基 因 水 稻 第 色 体 上 的 77黄 K ) > B与 5染 ==< 上 清 液 入 醇 #" A C / !弃 !加 4"j 乙 !9 """ Y +A C / 记 锁 位 在 < b! 9 ! 连 "图 !@ ;# ! 定 < b! 9 ! 与 离 心 全 弃 掉 上 清 液 后 将 离 心 管 倒 置 过 标 >A C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