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化考纲
生化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1、蛋白质化学:氨基酸、蛋白质的共价结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2、酶化学:酶通论、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维生素和辅酶
3、核酸化学:重要核苷酸的结构和性质、核酸的一级、二级和高级结构及特征、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常见研究方法和原理
4、代谢总论:基本概念、代谢的特点、新陈代谢研究方法
5、糖类及糖代谢:糖类化学、糖酵解作用、柠檬酸循环、生物氧化、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6、脂类与脂代谢:脂类化学、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类的生物合成
7、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降解过程;氨基酸的脱氨基途径、尿素循环。
8、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核酸降解过程;嘌呤碱和嘧啶碱基降解过程;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与调节。
9、DNA的复制和修复: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式、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
10、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DNA指导下RNA合成、RNA的转录后加工、RNA指导下的RNA和DNA的合成
11、蛋白质合成及转运:蛋白质合成的分子基础、蛋白质合成过程、蛋白质合成后修饰、加工和转运
12、细胞代谢及基因表达调控: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调节。
微生物检验技术考试大纲

掌握
②
4.抗原检验
(1)抗原检测的目的
(3)抗原的检测方法
掌握
②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八、食品卫生 微生物检验
1.概论
熟悉
④
2.样品的采集
(1)样品的种类
(2)采样方法
(3)采样的数量
(4)采样标签
(5)送检
(6
熟悉
熟悉
熟悉
④
3.菌落总数的测 定
(2) 特殊反应鉴定方法
(3) 噬菌体鉴定方法
(4) 其他特殊的鉴定方法
(5) 分型
(6) 特异性核酸片段鉴定 (7) 病原毒力测定
掌握
③
4.分离后细菌的 培养和保存
(1) 纯分后细菌的培养方法
(2) 菌种保存方式
掌握
③
五、病毒检验 基本技术
1.标本的采集、 处理与运送
熟悉
③
2.病毒的培养条 件
熟悉
(3)等电聚焦电泳
(4)脉冲电泳
(5)琼脂糖凝胶电泳
(6)丙烯酰胺电泳
了解
④
十二、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 全
(1)概述
(2)生物安全委员会
(3)个人防护
(4)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
(5)病原微生物的标准操作程序
(6)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原则和常规消毒
(7)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保存与使用
(8)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及健康监测
掌握
②
5.毒理学安全性 评价
(1)安全、安全性、可接受危险度水平
、实际安全剂量、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毒 理学安全性评价概念
(2)毒理学试验项目
掌握
②
十一、微生物 实验室常用仪
生化复习大纲

第一章1.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2.生物技术的特点:①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②过程中需要生物催化剂的参与③最终目的是建立工业生产过程或为社会服务3.生物反应过程:当采用活细胞(主要是整体的微生物细胞)为催化剂时,称为发酵过程;而利用从细胞中提取得到的酶为催化剂时,则称为酶反应过程。
4.生物反应过程特点①利用生物催化剂生产②反应条件温和,生产设备简单、能耗少③多以光合作用产物为原料(可再生资源)④废弃物的危害程度小,产品价值高第二章2.1 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定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些个体微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外形、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比)表面大(最基本特点):有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吸收快、转化快种类多、分布广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适应强3.微生物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以二均分裂最突出。
2.2 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微生物1.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类:有核区,没有核膜、核仁,仅有一条DNA;如细菌、放线菌、蓝线菌等真核生物类:有细胞核、核膜、核仁、一至数条DNA构成的染色体;如酵母菌、霉菌非细胞生物类: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如病毒2.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类核特殊结构:荚膜、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芽胞3.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因含水量少,具有致密而不易渗透的芽孢壁,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品能力。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由于芽胞抵抗力强,在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
发酵工业中常用的细菌主要是杆菌。
4. 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偏碱土壤中,抗生素大约2/3由放线菌产生酵母菌: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含糖环境中霉菌:多在偏酸环境中生长2.3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选育与保藏1.从自然界分离菌种的一般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划线法、稀释法)、筛选较优菌株2.诱变育种的实质:通过适当方法或途径使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异常的遗传信息。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的基本要求重点考察考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的情况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微生物学复试考试为笔试(闭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考试范围和要求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要求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微生物特点及微生物学研究内容。
2、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要求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无菌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菌种保藏的目的、原理和方法。
3、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原核微生物细胞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组成和功能;了解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5、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真菌的生长繁殖方式;掌握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了解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病毒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了解病毒的种类;掌握微生物病毒噬菌体的组成、结构和复制方式。
7、微生物遗传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微生物育种的原理及方法;原核与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了解证明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原核和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类型、特点、机理和突变的分子基础。
8、微生物的生态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了解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9、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分类依据、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原则10、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掌握微生物染色与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活菌计数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及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四、试题类型及比例1、名词解释约10%2、单选题约20%3、简答题约40%4、综合论述题约30%五、主要参考书目1、沈萍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第二版2、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第二版3、路福平杜连祥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9 第一版。
微生物和生化大纲

一、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1 无菌技术1.2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3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4 单细胞(孢子)分离1.5 选择培养分离1.6 二元培养物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2.1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2.2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二、微生物类群与形态1、真细菌1.1 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1.2 放线菌1.3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1.4 粘细菌, 蓝细菌,古生菌2、真核微生物2.1 霉菌2.2 酵母菌三、微生物的营养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2、培养基2.1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2.2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3.1 扩散3.2 促进扩散3.3 主动运输3.4 膜泡运输四、微生物的代谢1、生物产能代谢1.1 生物氧化1.2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1.3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1.4 能量转换2、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2.1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2.2 次级代谢的调节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生物生长的测定1.1 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1.2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2.1 生长曲线2.2 同步培养2.3 连续培养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3.1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3.2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六、病毒1、概述1.1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1.2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3 病毒分类与命名1.4 病毒的宿主范围1.5 病毒的培养和纯化2、毒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3、病毒的复制3.1 病毒的复制周期3.2 病毒感染的起始3.3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3.4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4、病毒的持续性感染5、病毒与肿瘤6、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6.1疫苗的概念和种类6.2抗病毒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筛选7、Prion七、微生物遗传1、遗传的物质基础1.1 DNA作为遗传物质1.2 RNA作为遗传物质1.3 朊病毒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2.1 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2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3、质粒和转座因子3.1 质粒的分子结构3.2 质粒的主要类型4、基因突变及修复4.1 基因突变的特点4.2 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4.3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5.1 细菌的接合作用5.2 细菌的转导5.3 细菌的遗传转化5.4 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6、菌种保藏6.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6.2 防止衰退的措施6.3 菌种保藏八、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工程1、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2、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2.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2.2 DNA连接酶2.3 其它工具酶3、微生物与克隆载体3.1 质粒克隆载体3.2 λ噬菌体克隆载体3.3 柯斯质粒载体3.4 M13噬菌体载体3.5 噬菌粒载体3.6 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3.7 人工染色体4、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4.1 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4.2 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5、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5.1 PCR的原理和应用5.2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举例九、微生物的生态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1.1 空气中的微生物。
615微生物考纲

615微生物考纲
1.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 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 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微生物对环境和生命的影响
- 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3.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
-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
-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限制因素
4.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机制
- 微生物的基因变异和进化途径
-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5.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 微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6.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 微生物的常规检测方法和快速鉴定技术
- 微生物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
- 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7.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 微生物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 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 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微生物复习大纲

微生物学复习提纲绪论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特点、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微生物学发展史上重要代表人物Anthony van leeuwenhoek\Louis Pasteur\Robert Koch\Edward Buchner的主要贡献。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细菌细胞的量度单位、大小、基本形态;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化学成分、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机理、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原理和应用;细菌和古细菌细胞膜的特点;细菌细胞的重要内含物:核糖体、异染粒、聚β-羟丁酸;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芽孢(概念、结构特点、特性、抗热机制、伴胞晶体)、鞭毛(概念、结构、功能)、菌毛(特点和功能)和荚膜(概念、主要化学成分、特点和功能);细菌的繁殖、培养特征(液体培养特征和菌落特征);放线菌:形态、大小、细胞结构特点、繁殖、培养特征(液体培养特征和菌落特征)、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主要特点第二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大小、形态、细胞壁主要组成和结构、出芽生殖、培养特征霉菌细胞大小、形态、细胞壁主要组成和结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重要的霉菌如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的结构特征和特性。
第三章病毒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的形态大小、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繁殖的特点、过程;病毒与发酵工业;亚病毒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概念: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一步生长曲线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划分依据、各类型特点;设计和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琼脂的特性和浓度、各类培养基的用途、如何根据培养目的不同设计不同培养基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发酵:概念、主要途径及其特点、主要发酵类型(乙醇发酵的各种方法和要点、甘油发酵和乳酸发酵)、发酵特点;呼吸:有氧呼吸的特点;无氧呼吸:硝酸盐呼吸;化能自氧型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氨的氧化-硝化作用;肽聚糖合成的主要步骤和特点、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影响机理;生物固氮:固氮微生物类型、固氮的基本条件、固氮酶的特性;光合磷酸化的主要类型、结果和微生物类群;次级(生)代谢与次级(生)代谢产物;微生物代谢的特点、代谢流调节的方式、意义和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浊度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生物生长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各个时期特点,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意义等);连续生长和连续培养;温度、pH、氧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常用的消毒防腐剂的机理和浓度、磺胺药物的作用机理、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证明核酸(DNA or R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质粒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考研《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4.掌握微生物的个体、群体生长规律;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有害微生物的常用控制方法。
5.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和菌种选育的方法;菌种衰退与复壮;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及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7.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参考书目(须与专业目录一致)(包括作者、书目、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周德庆1.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名称:839 微生物学
二、招生学院(盖学院公章):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本内容: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发展概况。
2.掌握四大类微生物和病毒的形态特征、细胞结构特征、群体特征、繁殖方式、生活史、分类鉴定以及与人类实践的关系;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本章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培养基制作方法和过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的原理和无菌操作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显微观察制片技术,尤其是革兰氏染色、芽胞染色和荚膜染色技术。
此外,应重点掌握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重点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间的异同点;要求能够独立绘制一幅原核细胞(细菌)和一幅真核细胞(真菌)的模式图,并详细描述其细胞结构与功能。
三、微生物营养重点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基本需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特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和特点以及培养基的种类和制备原则。
四、微生物的代谢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特点,代谢调节机制,了解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次生代谢的重要经济意义。
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以细菌为例,描述细胞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微生物生长的常用测定方法和原理,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概述控制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此外,以真菌为例,描述其生长、繁殖规律和环境的影响。
六、病毒重点了解病毒的基本形态特点和化学组成,掌握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噬菌体为例,详述病毒的复制周期及其特点。
简述亚病毒因子的特点。
七、微生物遗传重点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几种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质粒和转座因子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类型。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以及诱变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八、微生物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作用,尤其是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了解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和转化中的作用。
九、微生物分类鉴定重点掌握细菌分类内容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生物化学考试大纲(硕士)一、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掌握生物大分子(糖、脂、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掌握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
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主要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代谢调控等。
二、试题模式及所占比例生物化学考试总分150分,分概念题和叙述题两个方面,其中概念题占60-70%,叙述题占30-40%,概念题包括:选择题(单选,约占20%)、填空题(约占7%)、正误判断题(约占10%)、解释符号(约占7%)、名词概念(约占20%);叙述题包括:叙述题、计算题和问答题(以叙述题和问答题为主,少量计算题)。
三、复习重点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
四、课程复习大纲第1章糖和结合糖本章重点和难点:多糖、结合糖的结构和功能1.1 单糖1.1. 1单糖的结构1.1. 2单糖的性质1. 1. 3单糖的重要衍生物1.2 结合糖1.2. 1肽聚糖1.2. 2糖蛋白1.2. 3蛋白聚糖第2章脂本章重点和难点:磷脂、糖脂的结构和功能2.1三脂酰甘油2.1.1脂肪酸2.1.2三脂酰甘油的理化性质第3章蛋白质本章重点和难点:氨基酸的性质,肽键的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和测定,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3.1 蛋白质概论3.1.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分类3.1.2蛋白质分子的构象3.2 氨基酸3.2.1氨基酸的结构3.2.2氨基酸的构型、旋光性、光吸收性和侧链极性3.2.3氨基酸的酸碱性质3.2.4氨基酸的化学性质3.2.5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3.3 肽3.3.1肽和肽键的结构3.3.2肽的重要性质3.4 蛋白质一级结构3.4.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3.4.2蛋白质一级结构3.4.3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3.4.4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生物功能3.5 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纤维状蛋白质3.5.1肽链的构象3.5.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3.5.3超二级结构3.5.4纤维状蛋白质3.6 蛋白质三级结构、四级结构与功能3.6.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3.6.2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3.6.3球状蛋白质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的功能3.6.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功能3.6.5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3.7 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3.7.1蛋白质两性性质及应用3.7.2胶体性质与蛋白质沉淀3.7.3蛋白质的变性3.7.4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主要方法第4章酶本章重点和难点:酶的催化机理和酶促反应动力学 4.1 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4.1.1酶的概念4.1.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4.1.3酶的化学本质4.1.4酶的活性中心4.1.5酶在细胞内的分布4.2酶的分类和命名4.2.1酶的习惯命名4.2.2酶的国际系统命名4.2.3酶的系统分类及编号4.2.4按酶蛋白分子的组成分类4.2.5同工酶、诱导酶4.3 酶的催化机理4.3.1酶催化反应高效性的机理4.3.2酶催化反应专一性的机理4.3.3酶作用机理举例4.4酶促反应动力学4.4.1酶的量度4.4.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3 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5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6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7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8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4.5酶活性的调节4.5.1别构效应调节4.5.2共价调节酶4.5.3酶原的激活4.5.4多酶体系调节第5章核酸本章重点和难点:DNA、RNA的结构和性质 5.1 核酸的化学结构5.1.1碱基5.1.2核苷5.1.3核昔酸5.2 DNA的结构5.2.1 DNA的一级结构5.2.2 DNA的二级结构5.2.3 DNA结构的不均一性和多形性5.2.4环状DNA5.2.5染色体的结构5.3 RNA的结构5.3.1 RNA的类型和结构特点5.3.2 tRNA的结构和功能5.3.3 mRNA曲结构和功能5. 3. 4 rRNA的结构和功能5.4 核酸的性质5.4.1解离性质5.4.2水解性质5.4.3光吸收性质5.4.4沉降特性5.4.5变性、复性及杂交5.5核酸研究技术5.5.1核酸的分离纯化5.5.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5.5.3 DNA物理图谱5.5.4分子杂交5.5.5 DNA序列分析5.5.6 DNA的化学合成第6章维生素与辅酶本章重点和难点:脂溶性维生家的活性形式与功能;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6.1脂溶性维生家6.1.1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6.1.2维生素D6.1.3维生素E6.1.4维生素K6.2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6.2.1维生素B16.2.2维生素B26.2.3维生意B36.2.4维生素B56.2.5维生素B66.2.6维生素B76.2.7维生素B116.2.8维生素B126.2. 9硫辛酸6.2.10维生素C第7章激素本章重点和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及重要的生理功能 7. 1 概论7.1.1激素的概念7.1.2激素的分类7.1.3激素的作用特点7.2激素的分泌与控制7.2.1下丘脑分泌的激素7.2.2垂体分泌的激素7.2.3腺体分泌的激素7.2.4激素的分泌与控制7.3激素的作用机理7.3.1受体及特点7.3.2 cAMP—Ca2+ -钙调蛋白激活蛋白激酶途径7.3.3 IP3、Ca2+-钙调节蛋白激酶途径7.3.4受体一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7.3.5细胞内受体途径第8章糖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糖的分解代谢,各种糖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 8.1 糖酵解8.1.1酵解与发酵8.1.2糖酵解途径8.1.3其它单糖进入糖酵解途径8.1.4乳酸的生成8.1.5乙醇的生成8.1.6糖酵解的调节8.2三羧酸循环8.2.1丙酮酸生成乙酰CoA8.2.2三羧酸循环8.2.3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8.2.4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8.2.5乙醛酸循环8.3 磷酸已糖支路8.3.1反应途径8.3.2磷酸已糖支路的生物学意义8.4糖的合成代谢8.4.1葡萄糖的生成8.4.2糖异生作用8.4.3糖原的合成第9章脂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脂肪酸的分解和合成9.1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9.1.1脂类的消化和吸收9.1.2脂类的转运9.1.3贮脂的动用9.2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9.2. 1甘油三酯的水解9.2.2甘油代谢9.2.3脂肪酸的(氧化9.2.4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9.2.5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9.2.6脂肪酸的其它氧化途径9.2.7酮体代谢途径9.3脂肪的合成代谢9.3.1脂肪酸的从头合成9.3.2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反应9.3.3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9.3.4各组织中脂肪代谢的关系9.3.5脂代谢与糖代谢的特点9.3.6脂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9.4 磷脂代谢9.4.1甘油磷脂的水解9.4.2磷脂的合成第10章氨基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尿素循环、氨基酸分解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氨基酸的合成 10.1 蛋白质降解及氮平衡10.1.1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0.1.2氨基酸代谢库10.1.3氮平衡10.2氨基酸分解代谢10.2.1脱氨基作用10.2.2脱羧基作用10.2.3氨的去向10.2.4氨基酸碳架的去向10.2.5由氨基酸衍生的其它重要物质10.2.6氨基酸代谢缺陷症10.3氨基酸合成代谢10.3.1氨基酸合成中的氮源和碳源10.3.2脂肪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3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4氨基酸合成的调节10.3.5几种重要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第11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嘌呤环的合成、嘧啶环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苦酸的合成 11.1 核酸和核苦酸的分解代谢11.1.1核酸的降解11.1.2核苷酸的降解11.1.3嘌呤碱的分解11.1.4嘧啶碱的分解11.2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11.1.1从头合成11.1.2补救途径11.3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3.1从头合成11.3.2补救途径11.4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1.4.1核糖核苷酸的还原11.4.2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5 辅酶核苷酸的合成11.5.1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11.5.2黄素核苷酸的合成11.5.3辅酶A的合成第12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本章重点和难点:电子传递、ATP的生物合成12.1 生物能学简介12.1.1化学反应的自由能12.1.2自由能变化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12.1.3标准自由能变化的加和性12.1.4高能磷酸化合物12.1.5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12.2线粒体电子传递12.2.1电子传递过程12.2.2电子传递链12.2.3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酶和载体12.2.4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12.3氧化磷酸化作12.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12.3.2 P/O比和由ADP形成ATP的部位12.3.3电子传递和ATP形成的偶联及调节机制12.3.4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12.3.5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第13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本章重点和难点:DNA复制的特点、参与因子、复制过程、DNA的损伤与修复 13.1 DNA的复制13.1.1 DNA的半保留复制13.1.2复制起点和复制单位13.1.3 DNA聚合反应有关的酶13.1.4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13.1.5 DNA复制的拓扑性质13.1.6 DNA复制体的结构13.1.7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13.1.8 DNA复制的调控13.2 DNA的损伤及修复13.2.1 光复活13.2.2切除修复13.2.3重组修复13.2.4诱导修复和应急反应13.3 RNA指导nNA的合成13.3.1 反转录酶13.3.2病毒RNA的反转录13.3.3反转录的生物学意义第14章 RNA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RNA的合成过程、参与因子,RNA转录后的加工与修饰14.1 转录14.1.1 RNA聚合酶14.1.2 转录过程14.1.3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14.1.4 终止于和终止因子14.1.5转录过程的调节控制14.2 转录后的加工14.2.1 原核生物RNA加工14.2.2 真核生物RNA的加工14.2.3 RNA的拼接和催化机理14.3 RNA的复制14.3.1噬菌体QB RNA的复制14.3.2 病毒RNA复制的主要方式第15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合成过程及各种参与因子的功能、合成后的输送与加工 15.1 遗传密码15.1.1 遗传密码的确定15.1.2 遗传密码的特点15.2 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生物大分子15.2.1 mRNA15.2.2 rRNA15.2.3 核糖体15.2.4辅助因子15.3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15.3.1 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2 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3 mRNA的结构与翻译15.3.4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15.4 多肽合成后的定向输送与加工15.4.1 信号肽及信号肽的识别15.4.2 内质网上多肽的糖基化修饰15.4.3 高尔基体中多肽的糖基化修饰及多肽的分类15.4.4 线粒体、叶绿体蛋白质的来源第16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本章重点和难点:糖、脂、蛋白质代谢的关系,基因表达的调节 16.1 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16.1.1 代谢途径交叉形成网络16.1.2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单向性16.1.3 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16. 1.4 NADPH以还原力形式携带能量16.2 酶活性的调节16.2.1 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16.2.2 产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16.2.3 酶的连续激活和共价修饰16. 3 细胞结构对代谢途径的分隔控制16.3.1 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16.3.2 细胞结构对代谢的调节控制作用16.3. 3 蛋白质的定位控制16.4 神经和激素对细胞代谢的调控16.4.1 门控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转录系统16.4.2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转录系统16.5 基因表达的调节16.5.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16.5.2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