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

浅析高校“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作者:杨旭辉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13期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制造的智能移动终端越来越方便,但却催生出了“低头族”现象的产生,为我们的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困扰,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学习。
本文就这一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阐明危害、提出对策,为消除“低头族”现场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大学生;低头族;智能移动终端随着全球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诸多的变化,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这些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步入人们的生活。
作为处于学习先进科技的最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他们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些电子产品的最大消费群体,但是在带来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个特殊群体——“低头族”。
一、高校“低头族”现象成因分析(一)大学生生活“必需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为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离开信息通信会使生活变得一团乱麻。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吃饭有网络外卖、出行有网络购票、购买有网络购物,当我们的大学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作为网络载体的“浓缩版”——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重要部分就不足为奇了。
(二)大学生学习、交流方式的“重要媒介”当代大学生尤其“95后”的增多,独生子女高发,与人交往的障碍已经在各大大学生群体中凸显。
但是,与人交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能,为了达到正常学习、交流的目的,很多大学生选择了通过用诸如微信、微博、QQ等手机应用软件作为“重要媒介”进行交流,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也可以将对他人的憧憬寄托于看不见的虚拟世界。
(三)课余饭后的“游乐场”众所周知,自智能手机诞生初期游戏就伴随其一同走入我们的生活,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游戏的开发商也绞尽脑汁运用先进的CG技术和更加有趣的游戏体验将我们牢牢“绑在”手机之上,且不说一个涉世未深的高校大学生,就连整日忙于工作与家庭事务的成年人都难以摆脱其“诱惑”。
浅析大学课堂上“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浅析大学课堂上“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办法科技日新月异,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在方便人们生活和娱乐大众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之一,智能手机让他们充分享受了信息时代带来的精神满足和生活方便,正是这种方便导致了大学生把手机带入课堂,在课堂上出现“低头看屏幕”的状态,这种状态被人们称之为“低头族”或者“屏奴”。
一、大学课堂上“低头族”现象日益增多有关研究人员曾对北京市、长沙市、南京市、徐州市四个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7.95%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其中由于学习需要而使用手机的只占8.2%。
对武汉市某高校学生进行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研究,64.7%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大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功能最多的是浏览网页、通信工具、查看更新社交网络内容,分别占55.6%、37.8%和36.0%,在课堂中使用手机学习的占14.9%。
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机使用率很高,主要用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
而大学生课堂的“低头族”不加节制的使用手机行为,不仅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而且影响学业成绩。
因此,引导大学生理性使用手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课堂上“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分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而课堂上的教育活动就是老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
本文从老师、学生、教育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原因。
(一)课堂教育者——老师1.老师课堂管理失当。
在课堂上“低头族”之所以敢明目张胆使用手机,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放任。
大学没有升学压力,教学任务简单。
面对大学生,总是强调大学生已经成年,学习要靠自觉,就是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学生。
一些不负责任的大学老师甚至告诉学生只要不打扰讲课,不影响上课进度,干什么都可以,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低头族”现象,采取放任不理态度,助长了大学生玩手机的不良风气。
2.老师教学内容枯燥。
大学课程内容乏味,老师对于教学内容不予创新,单一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更是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浅谈低头族现象

浅谈低头族现象第一篇:浅谈低头族现象浅谈低头族现象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的日益兴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逐渐变为“我就在站在你的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看似戏谑的一句玩笑却包含现代人独有的无限荒诞与无奈。
“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而戏剧性的是低头族的出现与手机的初衷背道而驰,手机本为便捷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却终究难逃沦为疏远冷落人心之物的命运。
生活中任何地点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在地铁、餐厅、电梯还是路上,人们都低头关注着自己的手机。
从家庭聚会到朋友相约,人们无时无刻都在刷新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完全无视身边的人。
低头症不仅蔓延到了年轻人,甚至是波及老少。
然而,低头症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学习,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一方面,他们浪费大量时间玩手机游戏和发送信息,尤其是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它也会导致健康问题。
例如,在沙发上使用手机会导致背部和颈部疼痛。
手机给人们带来的联系方式的快捷多样,不一定就能拉进彼此的距离。
人与人距离的远近是由我们所交流的内容决定的,而手机只提高了交谈的效率,并未提供心与心之间交流的效率。
社交软件中各种拉黑、屏蔽的设置,聊天时的句句敷衍以及那句众人皆恶的“呵呵”,都使你怀疑手机的使用是否真的能够使人心的距离拉近。
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分割两地的有情之人,哪怕是需要3个月才能到达的书信,也能使他们的距离拉近。
低头族现象的背后是现代科技与人性之间的碰撞,如今科技浪潮浩浩荡荡,手机的广泛使用木已成舟。
佛教有云,“一花一世界”,后一句是“一页一菩提”,而人类的当前现状是“一机一世界”。
一部手机可以有一万本书、一万部电影、一万种游戏、一万种你想得到的信息,造成了人心疏远的一万个伤心的理由。
这一万个伤心的理由归结起来其实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手机变得比一个真实的人更加有趣了。
针对大学“低头族”的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低头族”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低头族”的现象越来越多,他们更加偏向于手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这种现象是否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交状况,当他们出了校园是否会因为“低头”而无法适应社会的生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低头”到底与社交状况有哪些联系,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又有哪些联系。
标签:大学生;低头族;社交状况现如今的新时代是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以数字化、智能化、万物互联化为核心的社会前沿科技主流给人们带来了不曾想象的施展平台和无限畅想空间。
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它将人与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正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变了人类传播文明的方式一样,计算机和网络带来了人们处理和传播信息的革命;同时影响着我们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已悄然开始.[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的存在也变得很日常,每个大学生的手里肯定都有一个手机,而且跟手机成为了密不可分、形影不离的朋友,可是手机对他们来说真的可以代替所有交流吗。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算朋友在身边也用手机发消息,“低头”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深思,是必须要去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以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案例: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孙月,她说以前的“手机依赖症”很严重,上课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去翻手机,要么玩微信、手游,要么看小说,而有时上课忘带手机,便会感到魂不守舍,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由于此类现象诸多,所以2015年11月底,“无手机课堂”出現在太原理工大学。
一、大学低头族的表现1.1上课一直低头玩手机上课一直低头玩手机不听老师讲课,对老师讲课内容置之不理,在下面打游戏看视频等等,等到快期末考试的时候突击考试。
现在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不注重上课学习,认为只要期末考试能过就可以。
可是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这种现象置之不理,国家的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国家需要新型人才,需要他们的努力来帮助国家的发展,使国家的竞争力更上一层楼。
课堂“低头一族”出现的成因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课堂“低头一族”出现的成因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低头一族”的现象,即上课时大多数时间都在低头看手机,而非专心听讲。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低头一族”出现的成因,并探讨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来应对这一现象。
一、“低头一族”出现的成因1. 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他们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浏览社交媒体,玩游戏等,因此很难抑制住对手机的依赖,即使在课堂上也不例外。
2. 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不足一些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不够新颖,缺乏创意,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他们更愿意用手机上的其他内容来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
3. 学习压力大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
一些学生长时间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为了放松心情,用手机来转移注意力已成为一种习惯。
4. 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网络使用管理不力,或者甚至是参与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课,而是更喜欢和同学或者朋友用手机交流。
5. 社交媒体的诱惑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交软件大量涌现,这些社交软件的吸引力让学生忍不住惃(dǔn)住自己的手机。
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低头一族”这一现象的出现。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成因,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了解了“低头一族”出现的成因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来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
1. 建立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教师不应该用强制、唯命是从的方式来限制学生的手机使用,而应该通过理性的引导和有效的沟通来引导学生。
2. 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浅议高校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浅议高校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作者:丁海丽兰虹于玲玲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6期摘要:解决低头族现象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如下:高校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
关键词:低头族;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53-02高校大学生中的低头族现象日益突出,如何能够把大学生从低头族变为“抬头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素质成为全体高校教师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低头族现象及其影响低头族,作为一个新名词,它的问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紧密相连。
所谓的低头族,或称为“拇指族”“猿人族”,英语翻译是Smartphone Addicts[1]或Phubbing,是指一些随时随地长时间低着头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经常机不离手的人。
根据低头族这一概念的含义,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年轻化。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低头族的出现,最能追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与之同步的,显然年轻群体是主流。
二是表现多元化。
多元化的特征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低头族活动场所多元化。
不管是乘车、排队、步行或与什么人一起,如交谈、听报告、开会等场所都处于低头状态。
另一方面,低头族活动内容多元化。
低头族们拿着手机等电子设备低头玩游戏、通过社交网站或即时通讯与人交谈、看视频、浏览网站等。
根据低头族的特征我们将发现,大学生们是低头族的最大主体之一,高校校园是低头族的重灾区。
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图书馆内,甚至是在行走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手捧着手机,或者上网、玩游戏、看视频。
然而,尤其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今天的高校校园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一份关于低头族现象的问卷调查显示[1],每天低头玩手机超过4小时的大学生占了68%;人际关系异化(如网上关系比较熟,现实见面冷淡,朋友见面却各顾各玩手机,缺乏交流)的大学生占了67.3%;有手机依赖(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手机玩,起床后、睡觉前必要看手机,隔很短的时间就看手机等)的大学生占了72.1%;因长时间低头而导致身体不适(脖颈疼痛、头晕目眩、手指疲劳)的大学生占了44%;做了低头族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变差的大学生占了40.5%。
论‘’低头族‘’现象

论“低头族”现象如今大学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各种场合都能够看到很多学生长时间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学生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
校园“低头族”出现的各类安全、健康隐患日益增多。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时不时会看手机,其中10%的人每天会花几个小时看手机,接近40%的人只要闲下来感觉无聊时就会玩手机。
校园“低头族”原因分析:1、校园“低头族”心理成因校园“低头族”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依赖性强。
许多大学生把“低头”看成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普遍存在着“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玩,我也能玩”的心理,这种心理无疑为手机、电脑依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平心而论,这些智能设备上的即时信息,真正蕴含重要内容的少之又少,也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处理,但就是有那么多人对此爱不释手。
2、校园“低头族”社会成因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快节奏生活、交通线路拉长等,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带来生活的便利和多样的娱乐手段。
智能手机成为校园“低头族”打发碎片时间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上网浏览、玩游戏、看视频等。
3、校园“低头族”学校成因课堂上,如果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毫无激情,学生自然也就不想听课,无聊之极或是想到睡觉或是偷偷看手机。
课堂外,如果老师与学生没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学生除了应付式的学习外,更多的时间是沉迷于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等。
校园里,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学生的生活会变得枯燥无味,于是手机、电脑就成了他们寻找其他方面诉求最好的工具。
校园“低头族”的解决对策:1、增强课堂吸引力课堂上,任课老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更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吸引力,使“低头族”觉得上课有意思,进而转移注意力“抬起头”,全身心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而不是低着头看手机。
高校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更是如此。
随之而来的低头族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课堂中。
许多学生在上课时都会低头玩手机,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和课程内容,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低头族现象?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两方面进行探讨。
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多功能性。
在过去,学生需要在学习时使用书籍、文具等学习工具,而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可以替代这些工具。
手机不仅可以存储大量电子书籍和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方便快捷。
手机还具备了众多娱乐功能,如游戏、社交、视频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面对如此多的便利和诱惑,许多学生难以自控,而选择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而不是专心听讲。
心理压力、自控能力不足也是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社交、就业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而手机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一种逃避方式。
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可能感到学习内容枯燥、无趣,或者是因为其他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而选择通过手机来分散注意力和放松心情,以缓解压力。
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对于手机上的各种诱惑无法自拔,导致了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
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问题也是造成低头族现象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对于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而一些老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运用,导致了课堂上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吸引力,学生容易感到无聊和厌倦,从而选择使用手机来打发时间。
对策分析针对上述产生低头族现象的原因,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课堂警觉性和学习效果。
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生应该清楚地了解到低头玩手机对学业的不利影响,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低头族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高校“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作者:吴夏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已广泛普及。
文章针对高校“低头族”现象,从哲学、社会、教育、心理的角度进行成因分析。
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普通社会人群,既有思想活跃的特点,又有思想定力不足的特征,必须因势利导,加强教育与引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低头族”问题的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高校;“低头族”;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3-0100-03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而学生群体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最大的网民群体,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机。
手机在方便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低头族”现象已成为高校校园内的一个普遍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一、高校“低头族”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及其危害(一)“低头族”的表现形式“低头族”[1](英文名Phubbing)一词来源于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用来描述那些只是低头看着面前的手机而忽略身边的朋友、亲戚的“低头一族”。
特别是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持各类移动终端进行上网、玩游戏、看视频、发微博、刷微信等网络活动,旁若无人地盯着屏幕,不愿意与教师、同学互动,即使与人交流时也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由于对手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冷漠化趋势,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二)高校“低头族”的基本特征一是主体普遍化。
目前,大学校园内智能手机已实现普及化,信息交流的快捷和方便让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手机依赖症,“低头族”的出现已不是个别高校或区域的个别现象,而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并有向中小学蔓延的趋势;二是时间碎片化。
高校生活紧张而丰富,在走路、吃饭、排队、课间休息等碎片化的时间段,大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低头浏览手机。
(三)“低头族”的主要危害[2]一是不利于健康和安全。
长期低头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容易引发视力、颈椎、腰部疾病甚至手部变形,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易引发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事件。
二是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低头族”现象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日渐缺失,甚至使亲情逐渐疏远。
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家人欢聚等场合,“低头族”往往一言不发,却对网络上陌生人的帖子或名人的微博更感兴趣。
交流的缺失会使大学生变得沉默寡言继而导致人际沟通障碍或人格的缺失。
三是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随着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断增强,一些同学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偷偷进行网上聊天、游戏、观看视频等活动。
上课时注意力分散,不能及时掌握课程重难点,严重影响学业成绩。
二、“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分析(一)哲学因素从哲学角度探讨“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与客观。
从主观上看,多数大学生并不想“跟风”,但客观环境、客观事实又让他们不得不去追逐“潮流”与“时尚”;从客观上看,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都使得大学生们对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爱不释手,趋之若鹜。
二是内因与外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这里,社会大环境、科技大发展是外因,而大学生群体的个人意识、主观意识是内因。
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发展均有“度”,超过限度便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低头族”现象从目前来看,已经超过了“度”。
(二)社会因素一是手机智能化导致手机依赖度提高。
随着手机日益智能化,很多的校园日常生活应用如缴费、充值、新闻阅读、视频直播等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完成,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们对手机爱不释手;二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保持时刻关注。
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大学生大多通过交谈、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以及搜索电脑网络等方式来获取信息,而在当今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以更快捷方式取代上述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
(三)心理因素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陷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大学生活呈现得过且过的状态,内心对学习抱着抗拒的心理;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视“低头”为“时尚”和“潮流”,攀比从众现象严重,不比学习,抱着“别人上课玩手机,我也能玩”的心理。
这种心理无疑为“低头族”现象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教育因素高校“低头族”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有着必然的关联。
一是教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方法创新不够,吸引力、影响力欠缺;二是学生工作方法过于传统,没有跳出教室、寝室的圈子;三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了解不够,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心理引导;四是校园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分散注意力。
三、高校“低头族”现象的解决对策在分析高校“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哲学、社会、心理、教育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要共同努力,多措并举,尽快纠正“低头族”现象一是社会方面。
我们要看到,“低头族”并不仅仅出现在校园内,大学生群体因相对集中让这一现场显得较为突出。
“低头族”现象要引起各方的重视,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全社会形成共识,为纠正这一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学校方面。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3]要引导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高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加强手机监管力度。
另一方面也要因势利导,把手机作为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师生互动平台。
三要进一步创新学生工作,转变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把大学生凝聚起来,使“低头族”抬起头来。
三是家庭方面。
家长和亲属要加强同学生的联系、交流和沟通,要注意引导与教育。
绝不能仅仅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其他方面不管不问。
既要严加管教,又要以亲情感化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尽快走出“低头族”的行列。
四是学生方面。
学生要培养自律能力,加强自我修养,坚决抵制不良手机文化,做一个真正拥有良好传媒素养的人。
(二)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变化深刻而复杂。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尤为重要,要积极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阵地和课外阵地。
当前,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務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有信念、有奋斗、有奉献、勤学、修德、明辩、笃实的新型大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借鉴浙江等地的做法,应尝试设立省、市级思想政治教改项目,落实领导听课、讲课制度,建立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集中培训和研修备课活动、推进思想政治老师培养工程等。
在具体举措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最美师生”评选活动,试行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制”(专业指导老师+特聘导师),大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及时研判校园思想动态,积极开展“让手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等主题活动,鼓励教学名师、辅导员和广大青年教师利用手机、网络平台与青年学生交流互动,纠正校园“低头族”现象。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事实证明,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彩程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应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学习内容要不断更新,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更富有趣味性,与学生充分互动,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进而能够“抬起头”听课,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同时要充分发挥手机获取信息的便捷优势,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沟通优势,让手机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新平台,实现课上课下同步交流。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应根据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开展有理想、有文化、有内涵的校园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让“低头族”们的生活变得充实,逐步从虚拟世界里走出来。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礼仪风采评比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以提醒学生要文明、规范地使用手机。
(五)加强心理疏导和学生自我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每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低头族”长期低头沉迷于虚拟空间,不关心周围的现实世界,不喜欢社交,导致不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通过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控他们的不良情绪,逐步摆脱对手机、电脑的心理依赖。
个别症状严重的则需要交由心理医生诊治。
要彻底解决“低头族”现象,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学生应正确认识手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使用手机的习惯,摆脱手机依赖。
参考文献:[1]低头族[EB/OL].(2015-06-26)[2017-02-02]. https:///doc/5780455-5993237.html.[2]低头族的危害[EB/OL].(2016-05-12)[2017-02-03]. https:///question/491969517796320012.html.[3]朱九恩.高等教育研究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1):3-6.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martphones are in widespread us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is phenomen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in the viewpoint of philosophy, society, education and mentalit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olleges’ students, as common social groups, are active and without composur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m and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hubbing problem in practice.Key words:Colleges; Phubbing; Causes;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