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教学设计 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和百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1、展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境教育。
提问:你能分成多少组?2.把学生列出的公式和方法写在黑板上。
和全班一起重复,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问题先讲怎么做,然后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 1~3题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
问题2:让学生先看图,理解图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集体修改。
问题3:让学生先看图,理解图的意思,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告诉我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你的学习怎么样?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公式,探索算法,与同龄人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做,个别学生适当指导。
学生互评,自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知道如何口头计算整百位数乘一位数,如何计算百位数乘一位数(大家都不携带),并能书面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乘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了解算法的多样性。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合理运用口头计算、书面计算或估算,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经验,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时间:十二课时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
练习六(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练习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认识算式中的加号和减号,并能正确运用。
2.掌握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学习运用竖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4.了解数字间的大小关系,学习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未知数的值。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算式中的加号和减号,并能正确运用。
2.掌握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学习运用竖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1.了解数字间的大小关系,学习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未知数的值。
2.培养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加减运算”,并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吃果冻时的情境,简单讲述如何用加法运算解决果冻物品数量的问题。
2.讲授2.1 加减法的认识和运算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自我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算式中的加号和减号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2.2 三位数加减法教师通过数学小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求解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2.3 竖式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竖式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掌握竖式的规则和步骤。
2.4 数字的大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如何根据大小关系确定未知数的值。
3.练习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自我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多种类型的练习,如竖式计算、填空题、解决问题等,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4.巩固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自我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体复习和巩固,提高课程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5.作业教师布置本节课的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以加强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学生自我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介绍了加减法、三位数加减法、竖式和数字大小关系等数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篇一《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
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填空1米=()分米=( )厘米1分米=()厘米1厘米=( )毫米你们是怎么想的?二、导学阶段: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
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
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应该这样想: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2)第4题重点观察第1小题:1米-2分米=( )分米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5分米=( )厘米43毫米+17毫米=( )毫米4分米=()厘米=( )毫米60米=( )厘米22分米+8分米=()分米=( )米30厘米=( )毫米90毫米=( )厘米45分米-36分米=()分米=( )厘米86厘米-46厘米=()厘米=( )分米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7厘米=(70)毫米80厘米=(8)分米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教学后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第1课时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5×5+3= 3×9+7= 8×6+4=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3×284= 9×263= 6×724= 355×8=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云有多少张照片?小兰有多少张照片?(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目标: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
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练习四》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练习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在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比较、位置的相对性、时间和货币单位的学习。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的,通过本章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比较、位置的相对性、时间和货币单位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的比较、位置的相对性、时间和货币单位的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思考时间和货币单位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一个分数的比较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总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总教案一:《认识千以内的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理解千以内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千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
难点:理解数的组成,数的顺序。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教具展示千以内的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新课讲解千以内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数的组成。
教师示范读写千以内的数,学生跟读、跟写。
引导学生发现千以内数的顺序规律。
3.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数数、读数、写数的练习。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上台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4.小结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活动:与家长一起数数家里的物品,记录下来。
教案二:《加减法运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生活情境引入加减法运算。
2.新课讲解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
教师示范加减法运算,学生跟练。
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上台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4.小结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记录下来。
教案三:《认识图形》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图形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平面图形。
难点:理解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教具展示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2.新课讲解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
教师示范识别各种图形,学生跟练。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
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2、分析问题(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
“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可能会回答:29×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选择算法。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
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1(无答案)
一、选择
1.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约42()。
A.米 B.分米 C.千米
2.1千米和1千克比较( )。
A.1千米大 B.同样大 C.无法比较
3.一支铅笔原长8厘米6毫米,用去了8毫米,现在这支铅笔长( )。
A.6毫米 B.8厘米2毫米 C.78毫米
4.比较下面的质量,最重的是()。
A.5050千克 B.5吨500千克 C.590千克
5.下面的质量与1吨最接近的是()。
A.1吨2千克 B.9999千克 C.999克
二、填空
1. 5米=()毫米 2米3厘米=()厘米 1075千克=()吨()千克 600毫米=()分米
2吨60千克=()千克 3000米=()千米
2.把2千米、20分米、20厘米、230毫米、2米30厘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 ( ) > ( ) > ( ) > ( ) 3.一袋盐重500克,4袋盐重()千克。
比5千克少()克。
4.一根铁丝长20分米,第一次剪掉10厘米,第二次剪掉2分米,这根铁丝短了()分米。
5.把16分米长的绳子对折3次,每段长()厘米。
三、解答
1.画一画。
画一条比1分米短60毫米的线段。
2.小凯从家到学校有250米,他每天上学要往返两次,小凯每天上学要走多少千米?
3.一条彩带长2米,把它剪成长度一样的5段,要剪几次?每段长几分米?
4.同学们步行去春游,从学校到目的地共有10千米,大家上午8时出发,每小时走3千米,12时能到达吗?
5.32名同学乘车去公园,小车限坐4人,每辆8元,大车限坐6人,每辆10元。
(1)怎样租车才能一次运到,并且没有空座位。
(2)哪种租车方案最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