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过零丁洋 复习
《过零丁洋》(七年级上)复习笔记

《过零丁洋》(七年级上)复习笔记《过零丁洋》(七年级上)复习笔记《过零丁洋》(七年级上)复习指南(背诵篇目)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1.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
南宋末年,诗人战败被俘,元军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途径零丁洋时,他写下了这首诗。
2.起一经: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3.干戈:指战争。
4.寥落:冷落,寂寞。
5.四周星:周星,原指岁星(木星),古时以岁星运行纪年,所以“周星”又有周年的意思。
这里“四周星”就是四周年。
6.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7.汗青:史册。
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为了容易写和避免虫蛀,先用火烤竹简,使水分蒸发,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称为“汗青”。
后来引申为“书册”、“史册”。
诗句大意:诗人以诗明志,义正词严地回答元军对他的威逼利诱,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当年寒窗苦读,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如今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年。
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
(国家灾难、个人命运浓缩在这两个对偶的形象比喻中。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不由感叹自己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的沦丧。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
【初中语文】《过零丁洋》备战+中考语文古诗意象+复习

重点字词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遭 逢 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
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 举考试得官。
干 戈 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 寥 落 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散。 四 周 星 四周年。 零 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 青 这里指史册。
两句是:“__惶___恐__滩___头__说__惶___恐____,___零___丁__洋__里___叹__零___丁___。” ⑶诗中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名句是:“____人__生___自__古___谁__无__死______? ___留__取__丹___心__照___汗__青____。”
巩固精练
絮 xù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 huáng 滩 tān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重点字形
辛苦遭逢起一经,_干___ _戈___ _寥___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__飘__ __絮__ ,身世浮沉雨打萍。 __惶__恐__滩__头说_惶___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于江西起兵响应朝廷“勤王”的号召, 转战东南,抗击元军。文天祥于1278年为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 丁洋,写了这首诗。后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今北京),于元世祖至二 十年(1283)初英勇就义。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这首七言律诗回忆自己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抒发了他的
___忧__世__之___痛____和___舍__生___取__义____、为朝廷捐躯的豪情壮志。
巩固精练
复习《过零丁洋》

复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2、背诵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诗文。 3、能多角度地赏本诗。 4、积累相关爱国的诗句。
识记文学常识: 在笔记上完成下列各题:
1、本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 。
2、本诗的作者是文天祥 ,他是 南宋 朝人。 了解背景:
此诗写于言文天祥被俘第二年,元军统 帅逼他他写信招降,他就用“招降书” 的纸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练习: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爱国诗句积累: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成为爱国志 士的警句名言,请你再写出一些爱国诗句 来(包括词)。
背一背,然后默写,看谁默写得准确无误。 易错字友情提示:戈、萍、汗
串讲诗文,做好笔记。
理解真空: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 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现了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思想观点 。
八级语文期中总复习

• ⑸《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 ⑺描写秋天的古诗词: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
• 一撮(cuō)
翡翠(fěicuì)
牟之(m或•óu置)取酒胆而怯招之((qi蹲代è(词)d,ū他n))踞(jù) (“材 • ”通真“谛才”(可d译ì为)“才能”)
酬和(h执è)拗(niù) 璀璨(cuǐcàn)
设每问有句 会 • ;意其,酷真便无肖欣马然(邪忘?x食i其(à真“o不)会知意马”也,!古义:对书中的长意吁旨有(独x到ū的)体会短。叹 11《•山坡羊心*潼扉关(怀古f》ēi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憔浩(,q元iá代o散)曲悴作(家c。uì)
• 《赤壁》杜牧
一、默写部分(14)
• ⑴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 《过零丁洋》文天祥
• 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⑶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睥睨(pìnì)
污秽(huì)
咆哮(páoxiào)
• 鞺鞺鞳鞳(tāngtà) 迸(bèng)射
播弄(nòng)
•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鞭挞(tà)
• 踌躇(chóuchú) 祈祷(qídǎo)
2023年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1、诗中第二联 , 运用在比方旳措施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络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方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措施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旳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旳决心,充足体现了他旳民族气节3“辛劳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旳是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旳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旳打萍”所反应旳国家和作者个人旳境遇。
大宋旳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旳柳絮;自己旳毕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旳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旳形象比方,抒写了国破家亡旳悲伤;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旳险恶和作者境况旳危苦。
(2分)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看待生死旳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旳理解。
(2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旳决心,充足体现了他旳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旳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体现了我们民族旳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旳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己亥杂诗》中考题集锦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旳思想感情?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旳思想感情(1分)。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旳感受,将政治理想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旳感情。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旳比方表明了作者怎样旳心志?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终一份心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怀国家旳前途和命运。
《过零丁洋》重点知识汇总

过零丁洋1.《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2.主题文天祥被俘后,赋诗,以明心志。
全诗苍凉悲壮,沉痛地回顾了国家和个人的苦难命慷慨地表示了以身殉国的决心。
3.诗句理解(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4.总体赏析首两句写了两件大事,三四句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
以山河飘摇喻国势的衰微,表现了诗人深切的动。
身世沉浮如雨打浮萍,正是文天祥坎坷一生的写照。
人朝为官,因触怒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出生入死,一次被扣,两次被俘,家破人亡。
五六句紧承前意。
文天祥兵败,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如何能闯过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救国救难,是当时最为忧虑而惶恐的事情。
后来兵败被俘,被押送过零丁洋,孤苦伶仃。
前六句的悲苦欲绝,通出了末两句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首诗巧妙地用地名表达事件和心境,浑然天成。
地名的运用,对偶严谨。
5.将本诗中易错字工整誊抄下来并注音:遭逢一经戈寥絮浮沉萍惶恐零丁照汗青6.理解默写(1)几百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地抗击列强的入侵和压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抗争,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用对偶、谐音双关,借地名来写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诗人把往日的体验与今日体验交错在一起,表达心中难以名状的忧愤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023中考语文复习《过零丁洋》

(三十八)《过零丁洋》(10年未考) 【作家作品介绍】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 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后的第二年,被押解路过零丁洋时所作,以 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①, 干戈②寥落四周星③。
内容: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 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 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5.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示例:对于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 分体现了他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主旨】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 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对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辛苦遭. 逢. 起一经 (2)干戈寥. 落. 四周星
(3)零丁洋里叹零. 丁.
遭逢: 指遇到朝廷选拔 寥落: 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注释】①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②干戈:指 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③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年)起 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④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 极为险恶。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 广东。⑤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⑥汗青:古代在竹简上 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 青”。这里指史册。
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修辞:对偶和双关。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 地名的字面含义,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赤壁 过零丁洋 古诗复习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1 、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 “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 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 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 巧于立言处。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 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 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 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 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理解颈联中“惶恐”、“零丁”含义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 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 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 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 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 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 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2、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总结梳理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 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 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 后世传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一:不好。(1分)以二乔的命运代指东吴的命运, 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 寻味。(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作答均可。 2分)(共3分) 示例二:不好。( 1 分)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虽 诗意未改,但诗味尽无。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 映生活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 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3分)
默写
1.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 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默写
1.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 定地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 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2.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面临生死抉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 一思想,在《过零丁洋》中留下千古名句: “ ,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角度一)这两句诗是久为人们传诵的佳句。其妙在 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 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 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 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并寄寓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角度二)这两句诗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假设 “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使他能火烧曹营,那么大乔、小乔就 要被锁在铜雀台里成为曹操的人”,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是有 某种机遇的,并借此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 气。 炼字:一个“锁”字,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 之意。把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表现出诗人认为周瑜的取胜具 有侥幸性,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3. (2012河南改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 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 的豪情壮志。(分) 示例二: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救国而死,舍生 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2分) 示例三: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 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分)
近八年古诗文阅 读考 查 1 次 ( 2 0 1 2 ) , 古诗文默写考查 1 次 (2015);RJ版八年级下册第25课,SJ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YW版八 年级上册第30课。
原文再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名师原创)“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面上是讲周郎有幸因东风相助大获全胜,实际上 是强调机遇的重要性,并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的抑郁不平之气。(意思对即可。2分)
3.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 朝”好不好?为什么?(3分)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危亡的国势比 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1分)生动形 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1分)(共3分)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1分)“山河破碎” 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1分)句式 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1分)(共3分)
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 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 (名师原创)“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 “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3分) _
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在全 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示例一:前两句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 事件的慨叹,(1分)为下文论史抒怀作铺垫。(1分) (共2分) 示例二:前两句诗写兴感之由。(1分)在那次大 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经 过了几百年还没有被销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 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 情”。(1分)(共2分)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 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有《文山 先生全集》。 写作背景: 祥兴元年( 1278 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 押解同行,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 文天祥不从,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决心以死殉国。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进入仕途、 起兵抗元,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表现出其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 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 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主题思想:这首咏史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不仅流露 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而且借古讽今,告诫 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既表现出了诗人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2.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语用双关,请谈谈有哪两层
含义。(2分)
3. (2012河南改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分)
1. (2012河南)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 世浮沉雨打萍”。(3分)
一、文学常识
• 杜牧,字 ,号 ,人称“ ”, 代诗人。
与
并称“小李杜”。
重点字句赏析:
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赏析: 这两句诗借物起兴。诗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 平。有断戟沉埋,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 落江底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正是 由于发现了这一支锈迹斑斑的“折戟”,引起诗人的万千思 绪。诗人将它磨洗干净后辨认一番,结果发现原来是赤壁之 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 雄人物和战争结果的慨叹,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3.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4.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面临生死抉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思想,在《过零丁洋》中留 下千古名句:“ , 。”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熟练、准确地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近八年古诗文阅读未考查,古诗文默写考 查1次(2014);RJ版八年级下册第 25课,SJ 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YW版八年级 上册第30课。
原文再现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重点字句赏析:
2.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赏析:上句追忆当年兵败心忧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此时不 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 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 诗人因国家覆亡和自己遭遇危难的痛苦心情。 炼字:“说”字高度概括出诗人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对当时时 局的忧惧不安。“叹”的是眼前之状,感慨自己不幸战败,只 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重点字句赏析:
1.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赏析:对仗工整,比喻贴切。“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 方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 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诗句以对偶 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与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 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同时抒发了诗人忧愤悲苦的情感。
2.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语用双关,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2分)
一是指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1 分)“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明诗人对当时艰难时 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述说自己不 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1 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一问一答,由现在过渡到将来,由残酷现实
到人生理想,诗人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 取义的生死观。这一联将前三联的悲愤、压抑之情一扫 而去,尽显激昂、高亢之感。
1. (2012河南)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