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第五章 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复习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普利斯特利实验得出的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2、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步骤:暗处理、把插有天竺葵的两个小烧杯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25%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去,编号A、B 组,放在日光下、酒精脱色、漂洗叶片、滴加碘液、清洗叶片、观察叶片颜色。

3、光合作用表达式:原料:二氧化碳、水,条件:光,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和氧气4、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2)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给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是不科学的原因是:有光照时,绿色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更新居室的空气。

在黑暗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仍在进行,会消耗居室内的氧气,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居室中,影响居室内的空气质量。

2、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的表达式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①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6、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讲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讲稿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应用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下一章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不仅在教材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而且在整个生物学的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2.技能目标: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爱护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说学情:学生在学习了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之后,已经了解植物是生产者的角色,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再来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节,进一步补充认知结构。

而且本节内容有四个小实验,合理利用实验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应用到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活动参与法、小组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以上教学方法,我希望学生在本节课掌握启示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等方法。

课时安排为2课时,先介绍第一课时的内容六、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活动:活动一:导入,引入新课。

复习旧课,引发思索1.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单元巩固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单元巩固练习题

选择题下列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的是()A. 植物的呼吸作用B. 焚烧秸秆C. 植物的光合作用D. 火力发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选择题能正确表达光合作用的公式是()A. 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B. 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C. 水+氧气有机物+能量+二氧化碳D. 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氧气+能量【答案】B【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B正确。

选择题发生洪涝灾害后,一些植物往往会发生烂根而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洪涝灾害……()A. 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B. 抑制植物根的呼吸作用C. 破坏植物的组织器官【答案】B【解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洪涝灾害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导致植物就会死亡,B正确。

选择题某学校的生物课外小组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

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A. 土壤中的无机盐B. 土壤中的有机物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D. 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答案】C【解析】选择题在储存粮食时,往往需要给粮仓做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加二氧化碳可延长贮存时间,原因是()A.二氧化碳杀菌B.二氧化碳抑制呼吸C.二氧化碳降低温度D.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选择题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了,二氧化碳产生于()A. 肺泡B. 血液C. 组织细胞D. 组织液【答案】C【解析】呼吸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肺的通气、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呼吸的意义是有效地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综合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综合测试(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五章综合测试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如图为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相关细胞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代表的气体为二氧化碳,②代表的气体为氧气B.[A]代表的细胞器为线粒体,该处进行的生理活动为光合作用C.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会看到酒精变成绿色,说明叶绿体已经溶解在酒精中D.在有光的条件下,此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2.现有四套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A.甲和丙B.乙和丙C.甲和乙D.乙和丁3.下列是有关实验操作步骤和希望达到的相应实验目的,其中无法实现的是()选项实验活动操作步骤操作目的①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在装置中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料②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把叶片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使叶片脱色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清水有利于鱗片叶展开展平④进行物质的鉴定滴加碘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A.①B.②C.③D.④4.下图哪幅图所示的现象表示白天光合作用最强时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A.B.C.D.5.大豆地有一种植物叫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原因是()A.体细胞内有叶绿体,但没有叶绿素B.体细胞内缺少叶绿体C.体细胞内有叶绿素,但没有叶绿体D.体细胞不能吸收光6.自然界中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的主要生物是()A.人类 B.植物 C.微生物 D.无法确定7.如果环割果树的树皮,致使果树死亡,主要是因为树皮的什么结构遭到破坏()A.筛管 B.导管 C.髓 D.形成层8.农业上立体高效的种植模式,目的是提高()A.肥料的利用率 B.光能利用率 C.土地肥力 D.呼吸作用9.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一晴天的光合作用变化示意图。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说明:图中CO2表示二氧化碳()A.d点的光合作用强度比e点弱B.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逐渐增强C.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是a点D.植物从b点后开始积累有机物,到f点时有机物积累最多10.某农科院在进行大白菜丰产实验时,种出的大白菜每棵都重约4kg,请问大白菜增加的质量来自于()A.土壤中的无机盐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物C.土壤中的有机物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11.下列各项,与呼吸作用无关的是()A.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决定植物是否吸收水 D.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12.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A.二氧化碳和氧气 B.二氧化碳和有机物C.光和水 D.二氧化碳和水13.将晾衣服用的铁丝拴在小树上,会对小树造成伤害,这主要是因为铁丝会损伤小树的()A.木质部中的导管 B.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C.树皮中的纤维 D.韧皮部中的筛管14.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C.绿色植物可以提高大气湿度,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是天然的“蓄水池”D.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维持碳﹣氧平衡15.下面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作用”的实验步骤: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③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正确的步骤顺序是()A.④②③①⑤⑥B.④⑤②③①⑥C.②③④⑤①⑥D.②④③⑤⑥①16.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实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耗氧气 B.分解有机物 C.产生二氧化碳 D.储存能量17.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是()A.白天阳光充足,蒸腾作用旺盛,水分散失多B.白天的温度高,光合作用强,晚上温度较低,呼吸作用比较弱C.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也强,有机物多D.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很强18.呼吸作用的实质是()A.有机物合成,释放二氧化碳,释放能量B.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释放能量C.有机物合成,释放氧气,储存能量D.有机物合成,释放氧气,释放能量19.冬天门窗封闭,夜间卧室里不能放置过多花卉,其原因是()A.温度过高 B.氧气过多 C.花卉呼吸消耗氧气 D.花卉蒸腾水分多20.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那里出产的瓜果特别甜,这是因为()A.白天和夜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强 B.白天和夜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弱C.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呼吸作用弱 D.白天光合作用弱,夜晚呼吸作用强21.天竺葵放入暗处一昼夜,叶内淀粉被运走耗尽,完成生理作用的结构及过程是()A.导管、吸收作用B.筛管、蒸腾作用C.导管、光合作用D.筛管、呼吸作用22.冰箱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家电,我们用冰箱保鲜水果和蔬菜.试分析冰箱能够延长水果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A.降低了温度,减缓了呼吸作用 B.降低了温度,加快了呼吸作用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减少了果蔬的水分,呼吸作用减弱2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课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课件
方案二:
清水
接下来该怎样进行实验?
















预测结果
清水装置中叶片变蓝,氢氧化钠装置中叶片不变蓝。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氢氧化钠
视 察
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演示实验
注意,氧气助燃!
三、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圆圈内的叶 片就没有水 供应了
讨论交流
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第三章 第五节
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人教版 生物(初中) (七年级 上)
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 大气
学习目标
1、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3、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怎样的应用?
海尔蒙特实验
柳树增重80多千克 土壤减少不到100克
是什么物质使柳树增重了呢?
没有气泡冒出
感谢各位的凝听
人教版 生物(初中) (七年级 上)
四、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 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主体: • 场所: • 条件: • 原料: • 产物:
绿色植物 叶绿体 光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了能量)、氧气
四、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示意图

物质转变
对照、单一变量 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
方案一:
A

B
A
方案二:
清水
氢氧化 钠
B
氢氧化钠

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课

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课

具体操作方法 ⑴增施有机肥; ⑵直接喷施贮存 在钢瓶中的 二氧 化碳; (3)点蜂窝煤炉。
练一练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 ) A.二氧化碳 B.水 C.高温 D.光
2.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B )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C.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物质转变
二氧化碳和 水转变为有 机物
能量转化
光能转化 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示意图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光 二氧化碳+水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BACK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
间种
套种
轮种
水稻
蚕豆
课外延伸 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以增 加农作物的产量的方法,被称为气肥法,二氧 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3.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 施是( D )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 B.扩大居住面积 C.美化环境 D.多植草坪多种树
4、下列哪一项不是光合作用的意义( D ) A、为动植物和人提供营养和食物来源 B、为源 D、为动植物和人提供呼吸需要的二氧化碳来源 5、在“检验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的实验中,使带 火星的木条猛烈燃烧的是 A A、氧气 C、氧气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 D、氮气
[想一想,议一议]
海尔蒙特实验
忽略了 什么?
柳树重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柳树的根 吸收了大量的水吗?
光合作用需要水
忽略了 什么?
柳树重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柳树的根 吸收了大量的水吗?
复习
上表皮
栅栏组织
叶肉
氧 水
叶脉 (内有导管) 气孔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学情分析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并设置思考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论。
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教学设计
题目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者
孙亚东
年级

学科
生物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评价○反思
新授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利斯特里实验
2、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具,设计实验。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思维导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思维导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思维导摘要:一、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概念理解:绿色植物为生物圈提供物质和能量2.碳一氧平衡的重要性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原理2.光合作用与碳一氧平衡的关系三、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原理及过程2.呼吸作用与碳一氧平衡的关系四、人类活动对碳一氧平衡的影响1.森林砍伐与碳排放2.绿化城市与碳一氧平衡五、保护绿色植物,维护碳一氧平衡1.提高环保意识2.倡导绿色生活3.推广低碳出行正文: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阐述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碳一氧平衡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保护绿色植物、维护碳一氧平衡的重要性。

首先,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生物圈提供物质和能量。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将无法维持。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维持碳一氧平衡的关键过程。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这样一来,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有利于生物圈的稳定。

与此同时,绿色植物还参与生物圈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所有生物共同进行的生理过程,它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

呼吸作用使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次参与到光合作用中,形成一个循环。

然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森林砍伐加剧,大量绿色植物被破坏,导致碳排放增加,打破了碳一氧平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大绿化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减少碳排放。

此外,城市绿化也是维护碳一氧平衡的重要措施。

城市绿化有助于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复习题一.选择题1.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场所分别是()A.光、叶绿体B.无光、叶绿体C.光、线粒体D.无光、线粒体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①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盖的纸片。

④把叶片放人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

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实验组是叶片没有遮盖的部分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色D.实验结果是叶片没有遮盖部分变蓝,遮盖部分不变蓝,结论是绿叶产生了有机物3.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天竺葵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步骤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步骤黑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B.b步骤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C.c步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D.d步骤用碘液染色,叶片遮光部分变成蓝色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的作用是()A.运走耗尽叶片原有的淀粉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C.检测是否产生淀粉D.检测是否合成叶绿素5.以下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描述不正确的是()A.为了做对照实验,要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B.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C.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叶片未遮光部分遇到碘液不变蓝D.本实验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使用碘液的目的是()A.溶解叶绿素B.检验是否产生淀粉C.促进淀粉分解D.验证是否产生氧气7.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小明将某植株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用铝箔将一张叶片部分遮光,再光照4小时(如图)。

去掉铝箔,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后,将观察到()选项遮光部位未遮光部位A不变蓝不变蓝B不变蓝变蓝C变蓝不变蓝D变蓝变蓝A.A B.B C.C D.D8.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某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B.丁中叶片滴加碘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C.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9.如图,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圆纸片将C处两面遮盖,移到阳光下几小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部分变成黄白色B.滴加碘液后发现A、C两处均变蓝C.本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D.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10.某兴趣小组开展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

步骤如下:①把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照射: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并去掉纸片;④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⑤漂洗叶片、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步骤①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原有的淀粉B.步骤②设计错误,应取两片叶子才能形成对照C.步骤④完成后,烧杯中的酒精会变为绿色D.该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1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有机物制造者,是因为能进行()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騰作用D.吸收作用12.绿色植物被称为“食物之源”,是因为它能进行()A.蒸腾作用B.呼吸作用C.光合作用D.吸收作用13.如图是光合作用示意图,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A.分解有机物,化学能转变成光能,释放能量B.合成有机物,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能量C.分解有机物,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能量D.合成有机物,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储存能量14.下列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溶解叶绿素的是()A.B.C.D.15.“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光照前用黑纸片遮盖叶片时,需要注意的是()A.将叶片的上下表面全部对应遮盖B.遮盖叶片的上表面C.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D.遮盖叶片的下表面16.甘薯根长得肥大,其中所含得大量淀粉是由()A.叶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B.甘薯根自己合成的C.茎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D.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二.实验探究题17.根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回答问题。

(1)请将以上部分实验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

(2)实验前应将天竺葵放在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原有的有机物运走耗尽。

(3)A步骤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能溶解叶绿素。

(4)C步骤滴加碘液的目的: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

(5)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蓝色,说明: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复习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解: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

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故选:A。

【点评】光合作用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一定要理解并掌握,可结合其概念、公式来分析有关的题目。

2.【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A、步骤①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作用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A正确;B、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有无光照。

其中实验组是叶片没有遮盖的部分,B正确;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

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

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

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C正确;D、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

所以这个实验说明了①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②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3.【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据此解答。

【解答】解:A、a步骤黑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淀粉)。

A正确。

B、b步骤遮光选叶,设计对照实验,方法: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B正确。

C、c步骤隔水加热。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其中小烧饼中的液体是酒精,大烧杯中的液体是水。

C正确。

D、d步骤用碘液染色,观察现象:叶片见光的部分变成蓝色,遮光部分不变成蓝色。

得到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可解答。

4.【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据此解答。

【解答】解:酒精脱色,隔水加热的过程及作用: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

可见B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及作用可正确解答。

5.【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A、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作对照实验(遮光处没有光合作用,不遮光生成淀粉)A正确;B、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B正确。

C、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叶片未遮光部分遇到碘液变蓝,遮光部分遇到碘液不变蓝,C错误;D、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6.【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解答】解: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要用碘液验证淀粉的生成。

观察叶色变化,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故选:B。

【点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很典型,对实验方法步骤要理解掌握。

7.【分析】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消耗掉。

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结合图示分析解答。

【解答】解:该实验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此实验中,遮光的部分叶片由于没有见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故不能制造淀粉,所以不变蓝;不遮光的部分由于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叶片变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