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模拟试题(二)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必修3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期中试卷一.选择题(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A.众多著名思想家的努力结果 B.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C.周王室无法控制诸侯争霸导致 D.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使用冲击井田制2、最先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观点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唐太宗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的建议B.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C.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D.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应治国4、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5、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 程颐B. 程颢C. 朱熹D. 王阳明6.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归纳?()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8.下列观点属于智者学派观点的是()A.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B.提倡道德就是知识C.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主张用道理来改善自身和城邦9.“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上述材料说明()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C“自然的奥妙” D“可贵的理性认识”10.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A.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B.取消什一税C.反对出售赎罪符D.免除封建地租11.下列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正确认识有()。

①反对以封建神学为中心②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③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④以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法国大革命中处死国王路易十六,此事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一社会学说?( )A.天赋人权说 B.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C.三权分立说 D.自由平等说13.我国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 )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14.伟大的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诗歌新体裁是()A.乐府 B.赋 C.民歌 D.“楚辞”15.“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质量检测试题汇编 共五套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质量检测试题汇编 共五套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质量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及试卷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山东曲阜的游玩时,导游在一处名为杏坛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旅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以法治国,中央集权”D.“为政以德,爱惜民力”2、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请问被删掉的部分最可能是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庄子的“齐物”观点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4、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在秦朝是官方思想6、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题汇编 共8套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题汇编 共8套

中小学教师命题比赛参赛试卷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为()A.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B.有利于结束兼并战争,实现国家统一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2.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社会正处于巨变时期②各国竞争与政治变革的需要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④儒家思想尚未取得正统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都是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D.都是为了大力削弱地方权力4.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A.仁政思想 B.唯物思想 C.性恶论 D.伦理道德5.“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

”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6..下列几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指南针(司南)出现③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③④①②7.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8.仔细观察右图,判断图中古文字的字体()A.篆书B.甲骨文C.金文 D.隶书9.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画科是A.人物画 B.山水画C.花鸟画 D.油画10.文学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诗经》——“三别”——《子虚赋》——“二拍”B.《诗经》——“二拍”——《子虚赋》——“三别”C.《诗经》——《子虚赋》——“三别”——“二拍”D.《诗经》——“三别”——“二拍”——《子虚赋》11.清代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皖江高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___在《大略》中主张“君人者,___而___,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因此他主张的是B.隆礼重法。

2.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中,主张“兼爱”“非攻”“___”“节用”的是 B.___,他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其中一个学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B.道家。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___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___死后,、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D.儒家的天人感应。

5.如果有人向___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6.___曾以“不___,使民不争”为由,阻挠___任用___、___等人,这说明___崇信A.仁者爱人。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___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___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D.___。

9.___发动玄武门之变,______,逼父皇___退位,___违反了①___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因此答案为D.①②③④。

10.在明清之际,从___的“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___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___批判“私天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以及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1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___学派。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2.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

材料中的“国”是指A.诸侯B.城邑C.郡守D.县治3.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4.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A.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B.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C.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计划,并严格执行D.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7.“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必修三(文科)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必修三(文科)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必修三(文科)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苛政猛于虎”3.在一个记者会上,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尚同、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4.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理论基础和实践创立这一制度的人物分别是A.商鞅、秦孝公 B.韩非子、秦始皇 C.董仲舒、汉武帝 D.韩非子、汉武帝6.在电影《墨攻》中,梁城四千多名老弱妇孺在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的墨者——革离带领下抵抗两万五千名骁勇善战的赵军,取得最后胜利。

这部影片反映出墨家思想中的A.反对一切战争,提倡和平 B.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俭C.选贤任能,以法治国 D.反对不义战争,保卫家园7.贞观初放榜日,上(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种现象说明A.统治者用儒家思想控制了读书人 B.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开始形成C.唐朝时,科举制开始产生 D.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盛行8.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试卷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试卷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 A.“奖励耕战”B.“崇尚自然”C.“民贵君轻”D.“无为而治”2.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B.荀子C.孔子D.墨子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不能适应现实政治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4.《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5.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6.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7.《焚书·何心隐论》中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A.遵循学以致用B.挑战正统思想C.倡导婚姻自主D.鼓吹专制集权8.某校高二(3)班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中期报告中,提到了如下关键词:克己复礼、仁政、罢黜百家、朱熹、黄宗羲。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儒学的形成及发展B.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C.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9.在介绍古希腊某位哲学家的时候,某同学创作了一首小诗,诗中说“他如清澈的湖水,他是明净的化身,他视知识为美德,他引导人们关照心灵,他是先知,更是无畏的殉道者……”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哥拉B.苏格拉底C.但丁 D.康德10.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高二教学历史必修三期中考教育试习题及答案

高二教学历史必修三期中考教育试习题及答案

..新宇高中2021-2021学年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60分〕本卷共30小,每小2分,共60分。

在每小列出的四个中,只有一符合目要求。

并把正确的答案填涂到机卡上.答卡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正清?中国:与迁?一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代、中国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代〞是〔〕.代的黜百家独尊儒.春秋国期的百家争C.唐代的崇儒尚佛.明清之儒家思想的活2.在一个者会上,温家宝理答者会关于物价上的:“我一看网,一子里想起一段,就是‘民之所,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理所引句体了百家争期〔〕A.尚力、尚,主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展的法家思想C. “无而治〞的道家思想D.关注民生,注重和的儒家思想3.“人臣者畏而利,故人主自用其刑德,群臣畏其威而其利矣〞。

段述当出自春秋国期的〔〕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2021年9月30日?南方日?刊文称:“如何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安的桌,他像城市的孩子一接受教育,是促教育公平的重大。

〞其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似的方法或主,就是〔〕A.世致用B.黜百家,独尊儒C.存天理,人欲 D.有教无5、古人云:“施恩非君子,恩将仇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人世不可心 ,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人且人〞“浪一粒粮食就会五雷〞。

你些言反映出中国春秋国期哪些学派的思想( )。

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6.有的学者将春秋国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描述:“全面服自然的士派〞“制君主的参集〞“苦群众的行帮会〞“有仁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模拟试题(二)一、选择题(24小题,共48分)1、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味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该思想家最有可能的是:A苏格拉底B普罗泰格拉C亚里士多德D屋大维2、有学者认为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反映出A四者的人文思想一脉相承B苏格拉底等师从智者C古希腊哲学思想影响深远D智者思想具有启蒙性3、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把上帝请了回来。

这反映当时A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B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C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D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4、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来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

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A让人知道应该怎样思考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C让人自主开拓精神家园D让人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

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这批评了文艺复兴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B片面追求个人的信仰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D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6、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

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制度B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C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7、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在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与这一观点最为相似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即知识D因信称义8、卢梭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他认为“结合的形式”是A通过投票表达公共意志B对现存制度进行道德改造C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D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9、法国学者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

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家的需要;在这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势地位。

”材料说明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0、1521年,在沃尔姆帝国会议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的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

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

耶稣基督曾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动兵。

”路德主番言论意在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B强调基督教蕴含着反抗精神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11、黄宗羲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1663年成书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这两部著作的共同点是:A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B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D主张法治,反对礼教12、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

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A宽容的心态B人性的复苏C高雅的追求D理性的崇拜13、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可见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深厚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人们对自由事业的不懈追求14、某学者在评价启蒙运动时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着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机会。

”材料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15、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是A神本化、人本化B理性化、科学化C宗教化、理性化D科学化、宗教化16、公元前5世纪,雅典娜不再是荷马时代那个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的女神,变得“畏缩”起来,不愿或说不敢就凡人之间的纠纷作出判决,转而选择相信凡人会根据凡人制定的法律作出公正的审判。

这一转变反映出A雅典法律体系日趋完备B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C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D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7、《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的简历中有“苏格拉底的杀身成仁使得他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或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该简介中的这些话主要想表明:A雅典的民主是完全不可信的B雅典民主也不是永远宽容的C雅典民主是本文文明的骄傲D苏格拉底是无罪的不应处死18、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认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

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这一思想A谴责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B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D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19、彼特拉克说:“给在世的人一个恰当的好名声,在他死后,就会升入天堂,获得永生。

”这一说法A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反对忽视道德追求功利C体现了对理性和思想自由的追求D否定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权威20、17世纪一位路德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

”由此可推断出A进化论的提出颠覆了基督教神学B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影响广泛C宗教和科学可以互补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廷的认可21、某同学为探究某一历史课——选择了下面两部著作作为参考书目。

据此推断,其探究的课题应是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22、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的一种天赋权利,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原生的权利。

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原因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据此可以得出。

A康德强调人有自由也要自律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23、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24、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同时开展,极大地推动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信意识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进步D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二、材料题(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

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

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息。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次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

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化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

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12分)(2)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全球通史》指出:18世纪初叶,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构成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

《全球文明史》阐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称:理性法则不但可以解释物理运动,也可以解释社会运动,知识可以用来完善政策。

因此,犯罪学家们认为,残酷的刑罚并不能制止人们犯罪,而一个正当的社会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改造罪犯。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启蒙运动理论与价值”自选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似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变化中的孔子材料一: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巴黎,1687年)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

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1913年)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分)(2)根据上述材料,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分别如何评价孔子?(9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形象的嬗变?(3分)高二历史第二单元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1—5 ADDCB 6—10 BBCAB 11—15 ABDAB 16—20 CBDDC21—24 DACA25. 答案:(1)化复兴;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文化政策开明;科举制的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佛道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冲击;儒学家复兴儒学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