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新人教版
沧州市献县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沧州市献县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八上·北京期中) 关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B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可以消灭误差C . 无论测量仪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D . 误差和错误一样是可以避免的2. (2分)在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 一张课桌的质量约为200gB . 一个篮球的直径约为30dmC . 一瓶2L的饮料质量约为2kgD . 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80mm3. (2分)(2014·泰州) “神舟”飞船在太空中高速飞行,而坐在其中的航天员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 . 飞船B . 地球C . 月亮D . 太阳4. (2分)甲、乙、丙三辆汽车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每小时通过72km,乙每2s通过20m,丙4s内通过4800cm.若甲车通过某一路标后,丙车再经2s、乙车再经1s方能通过这一路标,那么在继续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甲能与丙相遇,不能与乙相遇B . 乙能与丙相遇C . 甲能与乙相遇,不能与丙相遇D . 甲能在不同位置与乙、丙相遇5. (2分) (2018八上·韶关期末) 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 . 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 . 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 . 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 . 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6. (2分) (2016八上·伊滨期中) 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A . 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 .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C . 改变薄塑料片滑过梳子的速度D . 改变吹笔帽的力度7. (2分) (2019八上·茂名期中) 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A . 音色B . 响度C . 音调D . 频率8. (2分)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是()A . 夏天,通过敲击声分辨西瓜熟不熟B . 利用声纳探测海深C . 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D . 听到雷声,知道将会下雨9. (2分) (2019八上·九龙坡期中) 某物体在水平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该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A . 物体在7 s内运动的路程为6 mB . 以出发点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3 s内是静止的C . 物体前2 s内的速度大于最后2 s内的速度D . 物体在前5 s内的平均速度为0.4 m/s10. (2分)从物理学角度看,以下属于噪声的是()A . 音乐会上的琴声B . 飞机的轰鸣声C . 音叉振动发声D . 歌唱家的歌声11. (2分)如图所示为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探测周围5米内障碍物的情况,并处理成语音信号及时播放出来,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该手杖可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B . 超声波信号会对使用者造成电磁波辐射危害C . 超声波信号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发生反射现象D . 该导盲杖对障碍物的定位原理与蝙蝠的定位原理相同12. (2分)小明家新购买了餐桌和椅子,小明发现妈妈给桌子和椅子的脚都套上了塑料套.你认为这样做主要原因是()A . 使桌椅更加美观B . 使桌椅更加坚固C . 减少桌椅与地面撞击而产生噪声D . 使桌椅更加干净二、多选题 (共1题;共3分)13. (3分)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分析正确的是()A . 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 . 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 . 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 . 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三、填空题 (共6题;共13分)14. (2分)(2018九下·北京月考)(1)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2)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N.15. (2分)测量结果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初二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新人教版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初二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小华同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觉得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 B.向下游 C.向对岸吹去 D.从对岸吹来2.一短跑运发动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运发动、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发动C.羚羊、汽车、运发动 D.运发动、羚羊、汽车3.以下几种估测最契合实践状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人体觉得最温馨的温度约为37oC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4.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以下估测最接近实践的是〔〕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5.在公共场所说话应〝轻声〞,在空旷的操场喊口令应〝大声〞。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响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6.国产歼-15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辽宁号〞上下降,如图1所示,假定说该飞机上的飞行员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 航空母舰B. 该飞行员驾驶的飞机C. 海岸D. 航空母舰上的任务人员7.以下防治噪声的事例中,属于从发生环节停止防治的是〔〕A. 临街房子的窗户装上双层玻璃B. 学校左近制止汽车鸣笛C. 城市高架桥路途两旁建隔音墙D. 在高噪声环境下任务的人带有耳罩8.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公路旁装置〝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削弱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达D.声响在空气中的传达速度一定是340 m/s9.声响与我们的生活亲密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雨滴落在空中上会收回声响,依据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依据声响的音色来判别的C郊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响传达的进程中削弱噪声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由于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达速度快10.关于声现象的描画,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声响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议B.声响在真空中传达速度是340m/sC.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21HzD.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削弱噪声解:11.由速度公式V=S/t,可得正确的说法是〔〕A. 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而与时间成正比B.物体的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C.物体的速度只与路程有关,路程越大,速度越大D.物体的速度只与时间有关,时间越小,速度越大12.用分度值是1mm 的刻度尺,直接测物体的长度,在以下所记载的数据中,正确的选项是〔〕A、0.820mB、82.0cmC、82.00D、820.0mm13、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空中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左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下图。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第2题,第4题,第6题,第7题,每空2分,共24分)1.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______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______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______为参照物.2.小明乘电梯上升的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若电梯在10s 内从一层直达八层,且每层楼高为3m,则电梯从一层直达八层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m/s.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4.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______h.5.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右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_球作变速直线运动(全部选填“甲”或“乙”).6.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所对应的运动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整个路程中作______运动,运动的速度的大小是______m/s.在最后一个2.25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是______m/s.7.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和客车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8﹕7,则小汽车与客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8.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km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6.9dm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m9.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10.小明判断自己乘坐的列车正在向东运动,依据可能是()A.站台在向东运动B.站台在向西运动C.乘警在向东运动D.乘警在向西运动11.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A.地球 B.“火卫一”探测器C.太阳 D.火星12.《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13.李军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A.1.2 m/s B.1.25 m/s C.2 m/s D.2.5 m/s1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15.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分析正确的是()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三、实验题(4分+3分+4分+15分=26分)16.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17.读图,如图: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女子1500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______.1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将细钢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后用刻度尺测量,测得这个线圈的长度是______cm,细钢丝的直径是______mm.19.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由是:______.四、应用与创新(10分+16分=26分)20.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600s内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21.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驶一辆宽度约1.8m的汽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8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2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2016-2017学年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每空1分、第2题,第4题,第6题,第7题,每空2分,共24分)1.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人为参照物.【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选择参照物时,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如果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一定选择一个和被研究的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如果物体是静止的为参照物,一定选择一个和被研究的物体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解答】解:舟行,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河岸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人不觉,被研究的物体是船,人和船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人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舟行和人不觉都是相对参照物来讲的,没有参照物,不能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论就不同.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答案为: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河岸;人.2.小明乘电梯上升的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若电梯在10s 内从一层直达八层,且每层楼高为3m,则电梯从一层直达八层的平均速度为 2.1 m/s.【考点】机械运动;速度的计算.【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已知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平均速度.【解答】解:静止站在上升的电梯中的乘客,和电梯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相对于电梯是静止的,但是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上升的距离S=3m×7=21m,时间t=10s,则平均速度V===2.1m/s.故答案为:运动;2.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甲和丙;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乙.【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的运动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速度;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得出第一个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都运动5s,谁的速度大,谁运动的路程就长,谁就在最前面.【解答】解:由第一个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当甲运动的路程为20m时,运动的时间是5秒,运动的速度v甲===4m/s;由第二个图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v乙=6m/s,丙的速度v丙=4m/s;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经过5s,乙运动的路程就是最长的,所以乙在最前面;故答案为:甲;丙;乙.4.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 1.5 h.【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交通标志牌“40”是限速的标志,速度不能超过40km/h,已知速度和到北京的距离,根据公式t=可求所需时间.【解答】解: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t===1.5h.故答案为: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1.5.5.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右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甲球运动时间长,乙球作变速直线运动(全部选填“甲”或“乙”).【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根据题意,首先要明确,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02s,根据间隔的段数可以确定运动时间的长短.利用相邻两点之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其通过的路程,由于时间相等,根据公式:v=可以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解答】解:在甲图中,包括了5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为0.02s,即甲运动了5×0.02s=0.1s;乙图只有3个时间间隔,乙运动的时间为:3×0.02s=0.06s.所以甲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运动的时间;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仍然相等,所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由乙图所示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所以乙的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甲;乙.6.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所对应的运动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整个路程中作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的大小是20 m/s.在最后一个2.25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是20 m/s.【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1)根据图中数据和公式v=求出每一段路程上的速度,如果速度相同时,说明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否则不是.(2)如果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前3秒的速度和其它时间段的速度相等;如果是变速运动,根据图象读出前3秒的路程,利用公式v=可求得速度的大小.【解答】解:(1)分别求出这五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第1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1===20m/s第2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2===20m/s第3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3===20m/s第4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4===20m/s第5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5===20m/s由此可见,小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值为20m/s.(2)因为小汽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不变的,因此在最后一个2.25s内的速度也是20m/s.故答案为:匀速直线;20;20.7.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和客车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8﹕7,则小汽车与客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32:35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已知小汽车和客车的速度之比和通过的路程之比,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求出两者所用的时间之比.【解答】解:已知v1:v2=5:4,s1:s2=8:7,根据t=得:==×=×=.故答案为:32:25.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8.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km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6.9dm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m【考点】长度的估测.【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普通教室的高度与一层楼差不多,故A错误;B、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cm左右,即1.8dm左右,故B错误;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故C正确;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即1600mm,故D错误.故选:C.9.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解答】解:物体的长度为L==≈2.36cm.故选A.10.小明判断自己乘坐的列车正在向东运动,依据可能是()A.站台在向东运动B.站台在向西运动C.乘警在向东运动D.乘警在向西运动【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小明自己乘坐的列车正在向东运动,A、如果看到站台向东运动,说明自己是向西运动的.不符合题意;B、如果看到站台向西运动,说明自己是向东运动的.符合题意;C、D、无论是看到乘警向东或向西运动,自己乘坐的列车都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11.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A.地球 B.“火卫一”探测器C.太阳 D.火星【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解答】解:“萤火一号”与“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火卫一”探测器为参照物,它们这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以地球、太阳、火星为参照物,位置都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选B.12.《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解答】解: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此选项错误;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此选项错误;C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的位置都是变化的,所以都是运动的.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13.李军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A.1.2 m/s B.1.25 m/s C.2 m/s D.2.5 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先求出李军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加求出总时间t,用已知的路程s除以总时间t算出平均速度.【解答】解:s=600m∵v=,∴李军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1===300s,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200s,从家到学校总时间t=t1+t2=300s+200s=500s,.李军上学的平均速度v===1.2m/s.故选A.1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解答】解: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15.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分析正确的是()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汽车紧急刹车后的速度会明显减小,由图象读出刹车的时间;(2)v﹣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图线为匀速行驶的图象;(3)根据图象分析其速度大小.【解答】解:A.由图象可以看出,在8:27后的速度明显减小,所以此时为紧急刹车的时间,故A正确;B.在8:23~8:27时间段内的图象是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此时为匀速行驶,故B正确;C.在8:20~8:30段内的最大速度为60km/h,故C正确;D.其它时间段内的速度都小于60km/h,所以其平均速度不可能为60km/h,故D错误.故选ABC.三、实验题(4分+3分+4分+15分=26分)16.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木块的长度为 1.85 c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在3.8cm和3.9cm之间,估读为3.8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3.85cm﹣2.00cm=1.85cm.故答案为:1mm;1.85.17.读图,如图: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女子1500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5min10s .【考点】时间的测量.【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0min中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5s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10s.故答案为:5min10s.1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将细钢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后用刻度尺测量,测得这个线圈的长度是 4.95 cm,细钢丝的直径是 1.5 m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解答】解:由图可知L=4.95cm,n=32,故d==0.15cm=1.5mm;故答案为:4.95、1.5.19.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40.0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25.0 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是: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3)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解答】解:(1)小车运动距离s AB=80.0cm﹣40.0cm=40.0cm,t 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故答案为:(1)40.0;25.0;(2)小;(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四、应用与创新(10分+16分=26分)20.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600s内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山路行驶的路程;(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公路行驶的路程;求出山路上与公路上的总路程和山路上与公路上总时间,即可利用v=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由v=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1=v1t l=8m/s×500s=4000m,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s2=v2t2=20m/s×100s=2000m;汽车在600s的行驶总路程:s=s1+s2=4000m+2000m=6000m.(2)由v=得: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总时间:t=t1+t2=500s+100s=500s,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12m/s.答:(1)该汽车在600s内行驶的路程为6000m;(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2m/s.21.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驶一辆宽度约1.8m的汽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8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2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行驶的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的反应距离;(2)已知反应时间和刹车制动时间,求出人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再与车的宽度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3)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解答】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8s,且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的原速前进;所以S车=v车t反=15m/s×1.8s=27m;(2)汽车从A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t总=t反+t=1.8s+1s=2.8s;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S人=v人t总=1.2m/s×2.8s=3.36m;车的远端距马路边缘的距离为:S=3m+s车=3m+0.9m=3.9m;车的近端距马路边缘的距离为:S=3m﹣s车=3m﹣0.9m=2.1m;由于:3.9>3.36m>2.1m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答:(1)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27m;(2)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选优卷+解析).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选优卷+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 dmB.一节课的时间是45 minC.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5 mmD.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1.2 m/s2.小云同学在一次测量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的是( )A.3.2 cmB.3.30 cmC.3.3 cmD.3.5 cm3. “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科考队员测得神农架野人的脚印尺寸如图所示,请你估计该野人的身高至少为( )A.1.65 mB.1.75 mC.2.11 mD.2.95 m4.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 m/s和10 m/s,则两车都运动10 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 )A.1∶1B.3∶2C.2∶3D.1∶35.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携手遨游太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6.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点到P点,再从P点到N点;第二次直接从M点到N点,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7.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8.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 -t图像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新人教版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一、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42 分)1.小华同学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前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漂动,此时的风向是()A .向下游B.向上游C.向对岸吹去D.从对岸吹来2.一短跑运动员在5s 内跑完了 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 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次序是()A.运动员、汽车、羚羊B.汽车、羚羊、运动员C.羚羊、汽车、运动员D.运动员、羚羊、汽车3.以下几种估测最切合实质状况的是()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崭新的 2B 铅笔长约 18cm C.人体感觉最舒坦的温度约为37oC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概1mm 4.察看身旁的物理现象——以下估测最靠近实质的是()A .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 2.5cm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D.课桌的高度约为 1.5 m5.在公共场所说话应“轻声”,在空阔的操场喊口令应“高声”。
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 .音调B.音色C.响度D.频次6.国产歼 -15 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辽宁号”上腾飞,如图 1 所示,若说该飞机上的飞翔员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 航空母舰B. 该飞翔员驾驶的飞机C. 海岸D. 航空母舰上的工作人员7.以下防治噪声的案例中,属于从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A.临街房屋的窗户装上双层玻璃B.学校邻近严禁汽车鸣笛C.城市高架桥道路两旁建隔音墙D.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带有耳罩8.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达信息,且都能够在真空中流传D.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必定是 340 m/s9.声音与我们的生活亲密有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作声音,依据物体不振动也能够发声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假如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市里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流传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由于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流传速度快10.对于声现象的描绘,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频次决定B.声音在真空中流传速度是340m/sC.人耳听觉频次范围是20Hz﹣2019HzD.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解:11.由速度公式 V=S/t,可得正确的说法是()A.物体的速度与行程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B.物体的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行程C.物体的速度只与行程有关,行程越大,速度越大D.物体的速度只与时间有关,时间越小,速度越大12.用分度值是 1mm 的刻度尺,直接测物体的长度,在以下所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选项是()A 、0.820m B、82.0cmC、82.00D、820.0mm13、在北京奥运圣火传达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漂浮的旌旗和邻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小华同学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B.向上游C.向对岸吹去D.从对岸吹来2.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运动员、汽车、羚羊B.汽车、羚羊、运动员C.羚羊、汽车、运动员D.运动员、羚羊、汽车3.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oC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4.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5.在公共场所说话应“轻声”,在空旷的操场喊口令应“大声”。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6.国产歼-15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辽宁号”上起飞,如图1所示,若说该飞机上的飞行员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 航空母舰B. 该飞行员驾驶的飞机C. 海岸D. 航空母舰上的工作人员7.下列防治噪声的事例中,属于从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A. 临街房子的窗户装上双层玻璃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 城市高架桥道路两旁建隔音墙D.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带有耳罩8.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 m/s9.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根据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10.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C.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19HzD.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解:11.由速度公式V=S/t,可得正确的说法是()A. 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B.物体的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C.物体的速度只与路程有关,路程越大,速度越大D.物体的速度只与时间有关,时间越小,速度越大12.用分度值是1mm 的刻度尺,直接测物体的长度,在下列所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A、0.820mB、82.0cmC、82.00D、820.0mm13、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
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火炬一定静止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14、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二、细心填空(每空1 分、共24分)15. 单位换算(1)2×105µm =_______ cm= _______m (2)5 m/s=_________km/h16.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______ cm,则金属丝的直径d= __ 。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____次测量误差较小。
17. 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 ______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______ 为参照物.18.有人形容歌手李健嗓音清澈,辨识度极高,这是指李健声音的______比较独特;李健自弹自唱时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______。
19. 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 :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 :3,则速度之比是______ 。
20.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是______ 。
某物体在前6s通过的路程是9m,在接下去的10s通过的路程是19m,则物体在前6s内的平均速度______ ,在后1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
21.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22.盘点2019年世界航空业,各国空难频发.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______秒才能接收到信号.23. 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从东升西落,这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这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若以月球为参照物,这个地球同步卫星是______ 的。
24.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______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 ______ 行驶.三、实践能力应用(共20分)25.根据图可读出:物休AB的长度为____________,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
26.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27.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在各位置对应的时间如图所示,各段路程的测量也标在图中,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列表格: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t1(s)小车通过AB段的速度v1(m/s)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t2(s)小车通过BC段的速度v2(m/s)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t3(s)小车通过AC段的速度v3(m/s)四.综合运用题(14分)28.(6分)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29.(8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0m。
求: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解析:小华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驶,以自己作为参照物,他骑车的速度与风速相同,他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感觉无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下游;以柳树作为参照物,会看到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所以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2.C3.B4.A5. C 解析:在此题中的轻声和大声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响度。
故选:C。
6. B 解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相对于参照物静止,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则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
题中的飞行员相对于驾驶的飞机是静止的。
7. B 解析:防治噪声、减弱噪声主要从声源处减弱(产生环节减弱)、从传播过程中减弱、从人耳处减弱等途径来防治、减弱。
A、C 都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D 是在人耳处减弱,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产生环节)来进行防治的。
故选B8. 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项正确;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B项错误;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项错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只有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才是340 m/s,D项错误。
9.B10. D 解析:A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此选项错误;B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此选项错误;C 、人的正常听觉范围是20Hz ~20190Hz .此选项错误;D 、深夜跳广场舞时的音乐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噪音.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此选项正确.故选D .11.B12.D13.B14.B15.20 0.2 1816. 5.15(5.12~5.18)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由图可知,线圈的总长度L 是:15.15cm-10.00cm=5.15cm ;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过程中,取的圈数越多,测量时的误差会越小。
17.河岸、舟18. 音色 音调(频率)解析:歌手嗓音清澈,辨识度极高,是说歌手声音的特色,他的声音很容易听出来,和别的歌手不一样,这就是声音的音色。
用手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琴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了琴声的振动,也就是改变了声音振动的频率,改变了声音振动音调19.2:3 5:3 20.t s v 1.5 s m 1.9s m 1.75s m 21.222. 液体;解析:(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m=1.35×104m ,由v=可得,接受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t===9s . 23.地球 云 地球 运动24.东 西三、实践能力应用25.3.60cm 3.6cm 26.弹开振动27.2 0.5 1 1 3 0.67 四.综合运用题28.2310m/s29.4 000m (2)9.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