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编辑需要什么

合集下载

我是一名编辑自我评价文笔良好的好编辑

我是一名编辑自我评价文笔良好的好编辑

我是一名编辑自我评价文笔良好的好编辑作为一名编辑,一个人可以自我评价文笔的好坏,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标准。

文笔好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它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得以衡量。

在编辑这一行业中,文笔的好坏通常指的是文字表达的流畅度、准确性、多样性以及对受众群体的适应性等方面。

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言功底编辑作为文字工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是最基本的要求。

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语法和词汇基础,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规范。

其次,对于各种文体和风格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比如新闻、评论、散文、小说等不同领域的文字表达方式都要能够游刃有余。

文字处理能力编辑进行文章编辑时,除了要求文字表达准确流畅外,还需要处理好文章结构、逻辑和条理。

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包括对文章结构组织的合理性把握,对段落之间的过渡连接处理得体,并且使得整篇文章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名优秀编辑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

编辑需要具备对文字表达形式的审美感知,包括排版美观、版式整洁、图片与文字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处理。

另外,在选择素材、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等方面也需要注重审美效果。

对受众群体的适应性在编辑工作中,不能只顾自己喜好而忽视了解读者群体。

一位优秀的编辑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所在行业、地域、年龄层次等特点,根据不同受众制定针对性策略,使得所编辑的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文笔好坏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标准,但对于一名编辑来说,良好的语言功底、文字处理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对受众群体的适应性是评判其优劣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自认为我的文笔表达良好,并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在从事编辑工作中为更多读者提供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文字内容。

教你如何做编辑

教你如何做编辑

教你如何做编辑1. 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要低调。

每个人进入一个公司,都有很多的冲劲和憧憬,但是你有憧憬是你的事,你要往上爬也是你的事,不需要让别人知道。

我一位朋友跟我说他有一位刚入职场的下属,几乎一到公司就把他伟大的职场规划做成美丽的文件发给直接上司,然后不断地靠近上司的上司来显示自己。

我笑,说:这样的人,如果有能力,会被众人打击;如果没有能力,会被众人耻笑。

很多公司在新人到岗的时候,有发邮件告示全公司新人状况的习惯。

这自然无法避免。

但如果你新加入的公司没有这个习惯,那么其实你大可不必把自己的身价一一告知身边的同事,尤其是那些你引以为豪的部分。

如果你这样做了,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自然而然提高对你的期望值。

2. 进入一个新环境,不要急于加入某个团体,但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通常而言,新环境中的我们和新环境会有一个磨合过程。

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需要和环境中的人,事,看得见看不见的条条框框熟悉并且适应。

如果你是跳槽,你无可避免地要与前公司对比。

在这样的过程中,似乎如果能够进入某个团体,会更有安全感一些。

但是,小心,所有身边的人在这个阶段都在观察你,包括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本部门他部门的同事,你的下属,甚至还有些对你的职位虎视眈眈的人。

在新环境中,你搞不清楚阵营,看不清楚关系,如果急于加入某个团体,说不定你会发现之后莫名其妙你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多阻碍。

另外,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花时间在与人磨合上,必定会少花时间在与工作的磨合上,这容易影响你一开始的performance,也形成老板对你“这小子不咋样”的看法。

怎么样,得不偿失吧?所以,在新环境中,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一条很好的准则。

3. 老板,不论他在你眼里有多么不出色,他仍然是你的老板;公司,无论它让你觉得多么管理混乱,你仍然可以从工作中学到东西。

我看到过很多人埋怨自己大才小用,被埋没了。

也看到过很多应届生,眼高手低,不断地跳槽。

当然也有更多人是无法跳槽,所以暂时消极怠工的。

图书编辑的五大技巧

图书编辑的五大技巧

图书编辑的五大技巧。

一、保持阅读习惯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阅读习惯。

只有不断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才能对所编辑的图书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家和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和修养,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二、注重细节
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编辑,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包括格式、标点、语法等方面。

只有保持高度的专业精神,才能确保所编辑的图书质量高、便于阅读。

三、聆听读者反馈
读者的反馈是衡量一本图书成败的重要标准。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需要认真聆听读者的反馈和建议,对编辑的不足之处进行矫正和改进。

只有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四、多角度思考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需要具备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需要从读者、市场、作家等多个角度出发,来思考所编辑的图书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作家意图和读者需要等要素。

只有全面思考,才能编辑出更好的图书。

五、保持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需要保持自己的专业技能。

需要熟悉各种编辑工具和软件,学习和掌握新的编辑技巧,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为读者编辑更好的图书。

作为图书编辑,需要保持阅读习惯、注重细节、聆听读者反馈、多角度思考和保持专业技能。

只有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读者和出版社服务,同时也会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话术编辑要点

话术编辑要点

话术编辑要点1. 引言话术编辑是一种重要的技能,用于帮助销售人员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提高销售效率。

本文将介绍话术编辑的要点,包括如何制定有效的话术、如何进行话术的调整和优化等方面。

2. 制定话术的原则制定有效的话术是话术编辑的关键。

在制定话术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客户导向:话术应该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从而更好地与客户建立联系。

•简洁明了:话术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行话和术语,确保客户能够轻松理解。

•言之有物:话术要具有说服力,能够有效地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和价值。

3. 话术的调整和优化制定好话术之后,销售人员需要不断对话术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其效果。

调整和优化话术的要点包括:•倾听客户反馈:销售人员应该倾听客户的反馈,了解客户对话术的反应,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不断改进:销售人员应该不断改进话术,结合实际销售情况,逐步优化话术,提高其适用性和效果。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话术的效果,分析销售数据和客户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话术,确保其始终保持有效性。

4. 话术编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话术编辑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避免死板套话:避免使用过于死板的套话,要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和反馈进行灵活调整。

•与实际销售情况结合:话术编辑要与实际销售情况结合,根据不同产品、市场和客户群体进行调整。

•不断学习:话术编辑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销售人员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话术编辑的能力。

5. 结语话术编辑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技能,能够帮助销售人员更好地与客户沟通,提高销售效率。

通过遵循制定话术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话术,以及注意话术编辑的事项,销售人员可以提升话术编辑的水平,实现更好的销售业绩。

以上是关于话术编辑要点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编辑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

编辑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

编辑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在编辑的工作中,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作为传递信息的桥梁,担负着保证信息准确、清晰和可靠的责任,对于文字的处理和传递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编辑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

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严谨和细致的工作风格。

编辑应该仔细阅读、审查和评估所要编辑的内容,确保其准确无误、合乎逻辑,并且符合语言规范。

编辑需要检查拼写、语法、标点符号和排版错误等,确保文本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对于用词和表达也要谨慎选择,避免使用模糊或者歧义的措词,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编辑应该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编辑应该核实所编辑的内容的来源,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尤其是在面临大量信息涌入和迅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编辑应当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避免错误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编辑也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做任何主观判断或者歧视,尊重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编辑需要尊重和保护作者的权益。

编辑对待作者的稿件应该充满尊重和敬意,尽可能保持对原创内容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在进行修改或删减时,编辑应当与作者进行合作,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并通过适当的沟通和反馈来提高文稿质量。

同时,编辑还需要保护作者的权益,遵守版权法律法规,不擅自复制、篡改或利用他人作品,确保原创版权的尊重和保护。

编辑还应该具备与他人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编辑工作通常需要与作者、校对员、设计师等多个角色进行协作,因此编辑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保持与他人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共同提高文稿的质量和可读性。

编辑还应该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不同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编辑应该时刻保持谨慎和保密的态度。

编辑在处理敏感信息或者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时,应当保持高度的慎重和保密,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

编辑需要对稿件、信息和个人隐私进行妥善保存和保管,避免泄露或滥用信息。

总之,编辑在工作中应当遵守严谨细致的工作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

论新时代编辑的职业坚守与社会担当

论新时代编辑的职业坚守与社会担当

栏目编辑·刘宇阳编辑理论与实践新时代编辑如何在漫长的编辑职业生涯中坚定信念,不断进阶,出版精品著作,实现职业坚守?如何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投身出版公益活动,体现社会担当?这是新时代编辑人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专业发展目标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优秀的地方一级出版单位,为呈现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出版产品,坚持出版导向、专业定位,走垂直化发展路径。

为推动社内系列产品的研发升级,呈现产业格局,扩大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专家型编辑,出版社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努力。

新时代编辑在思想上应紧跟出版社的发展思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个人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长期坚守。

在积累和历练中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编辑,是大多数编辑人都怀有的职业梦想和情怀。

二、培育优秀编辑的必备素养,做好编辑人的职业坚守对读者和作者永不懈怠的专注和投入是优秀编辑的价值体现,如何才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专业追求,无悔过往,期待将来?1.优秀编辑的必备素养首先,满怀“期待感”,全心投入出版实务。

在策划选题时,编辑应对一部作品满怀“期待感”,明确价值导向,调研读者需求。

一个选题方案的产生需要编辑做大量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如研究读者对象、分析竞品、寻求选题切入点、搜寻专业作者;对作者交付的稿件从读者的视角搜寻闪光点,总结出版价值,设计成书;在出版社与作者间搭建一座互信合作的桥梁,促成出版合作关系。

出版是实务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编辑全心投入。

一方面,编辑要做好财务预算、结算,安排排版、印刷,设计营销方案,还有新书发布、上架销售等各项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在对文稿不断“找茬”时,又是位化平凡为神奇的“魔术师”。

这双重角色的担当和不同工作环节的有效推进是一个编辑能否出版好书,并以此建立声誉、获得发展的关键因素。

另外,出版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编辑与作者之间相互信赖甚至心有灵犀的互动关系可以使出版工作事半功倍。

编辑工作中的秘笈与宝典

编辑工作中的秘笈与宝典

编辑工作中的秘笈与宝典在编辑工作中,秘笈与宝典是相当有价值的资源。

作为一名编辑人员,掌握这些技巧和指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提高编辑质量和效率。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编辑工作中学到的秘笈与宝典,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充分了解编辑的目标与受众。

在进行编辑工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受众是谁。

了解目标意味着我们需要知道要呈现的信息是什么,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了解受众意味着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读者是谁,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是什么。

只有对目标和受众有清晰的了解,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编辑工作,确保我们的作品符合预期效果。

第二,保持简洁和清晰。

编辑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

因此,在进行编辑工作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难懂的语言。

我们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想法,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句。

我们还应该注意文句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以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三,注意语法和拼写。

作为编辑人员,我们应该对语法和拼写错误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一个充满语法和拼写错误的文章会给读者留下不专业或粗心的印象。

因此,在进行编辑工作时,我们应该仔细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这可以通过使用拼写和语法检查工具,例如Microsoft Word中的自动校正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第四,注重细节。

细节是编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仔细检查文章的每个细节,包括标点符号、大小写、引用格式等等。

我们还应该注意一致性,例如对于相同概念或术语的使用应该保持一致性。

我们还应该检查事实和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文章中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只有注重细节,我们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编辑工作。

第五,善于沟通和合作。

编辑工作通常需要与作者、项目经理和其他团队成员进行合作。

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编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巧。

我们应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沟通与交流工作进展和问题,并积极寻求反馈与建议。

如何做好编辑管理?

如何做好编辑管理?

如何做好编辑管理?2023年,编辑管理已成为网络时代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个人博客,还是大型互联网公司,都需要一套高效的编辑管理体系来保证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编辑管理。

一、规划和执行规划和执行是编辑管理的基础。

在规划阶段,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目标受众、内容结构、关键词等要素,制定具体的写作计划。

当然,在执行阶段,我们也需要密切监控文章的进度和质量,及时调整计划。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项目管理和协作工具,如Trello、Asana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分配任务、跟踪进度,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编辑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二、内容审核内容审核是编辑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现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天诞生出数以亿计的文章,而我们需要保证我们推出的内容最好、最有价值,不含错误信息和虚假消息。

为此,我们必须严格审核每篇文章。

审核的时候,需要重点检查文章的语言、条理性和事实准确性。

如果文章存在问题,就必须及时与作者联系,让其重新修改再提交。

当然,有时候需要我们放弃一些原本看起来不错的文章,因为质量在我们眼里就是第一位的。

三、写作风格在写作风格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适合我们目标受众的语言,并保持统一和标准。

这样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我们品牌的认可度。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写作规范,如使用规范的用语、避免枯燥的长句等,这样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质量。

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优质文章。

总之,编辑管理是一门艺术。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做到更好。

每一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2023年,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编辑管理也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提高意识,并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好编辑需要什么?一个好编辑需要什么?时间:2011年10月25日点击订阅《出版日报》(4)条评论No1【书卷气】书卷气来源于对书天生的兴趣。

这种兴趣就是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终生盘桓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

很多编辑班上得很诚恳,但聊天喝茶吃饭喝酒从不谈书,平时从不逛书店也从不买书,也不关心新京报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跟文化学术界从来没有朋友,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气质,没有一点书卷气,这样的同志跟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版做的是一种文化的生意。

文化的生意的好坏决定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而对文化的理解植根于我们对文化的兴趣,对书要有一种真正的热爱,如果只把它当个饭碗来应付,就不一定能做好,而且也会越做越没灵感越做越苦闷。

知之不如好,好之不如乐之。

所以看一个人像不像一个编辑,不是看他八小时在干什么而是看他八小时之外在干什么。

如何培养书卷气?一是广泛的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做编辑会碰到形形*的作者,每个人的学识和专业都不一样,而每个人一谈到自己的专业都好为人师口沫飞溅,这个时候我们编辑为了不显得尴尬让谈话继续,我们还得强打精神来应付,这个领域你不一定很精通,但起码要了解一个大概。

这就要考验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和阅读视野,比如做人文图书的编辑不能因为你学的是文学就可以对历史和哲学不闻不问,不能因为你学的是历史就可以对常备的的文学经典没有涉猎,相反你对文史哲都应该有常识性的了解。

在知识结构上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王一方先生算得上是一个全能型编辑,十余年前我第一次见他时他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中医编辑,他谈起马王堆的性医学来让我面红耳赤又大开耳界,接着大谈周作人,接着大谈曾国藩,让我一个中文系出来的在他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二是广泛的交往,听君一席言胜编十年书。

与作者交往,与同行交往,与书界媒体的交往等等都可以让我们广开思路,获益良多。

每当我没有选题感觉的时候,为一个选题做与不做而犯愁的时候,为一句广告词而冥思苦想的时候,我会走出来选择跟一个朋友聊聊天吹吹牛。

江西教育出版社早年出过一套很有影响的科学人文丛书“三思文库”,其中“三思”这个绝妙的书名(把西方的“赛先生”和中国儒家的“三思而后行”结合起来)就是当年刚出道的黄总与刘兵、吴国盛等科学史名家在一个茶馆聊出来的。

这方面三联原老总沈昌文先生做的非常出色,他每周会找一个作者来三联韬奋中心喝咖啡聊天,从与作者的交流碰撞中激发灵感捞到点子,早年的《读书》办得那么好,也就可想而知了。

No2【激情】要做好编辑,还需要激情。

我在很多新编辑身上看不到这种由内而发的激情。

这种激情表现在发现好书稿时的拍案叫绝,在找到好作者时的相见恨晚感动莫名,在与作者讨论书稿时的当仁不让,在策划选题方面的绞尽脑汁,在办事效率方面的雷厉风行激情对编辑的组稿非常重要。

一种光明向上的心态,一个热情开朗的表情,一种做不好事情决不罢休的执着,才能给作者一种信心一种力量,要他接受你的组稿,首先要他接受你这个人。

现在书稿市场竞争很厉害,如果你慢条斯理或者暮气沉沉,你肯定抢不到好书稿,一个有激情的人才能感动作者,才能让他放心把自己的心血之作交到你手上。

其次激情还表现在对编辑工作的投入,我们公司不怎么提倡加班,但是我们还真该有一种努力的自觉,不用扬鞭自奋蹄,今天的事就该今天做完,没做完通宵达旦也要完成。

再次,激情还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上,克服困难最需要的是这样的激情。

我们在组稿的时候经常会遭遇打击,名人的架势往往会挑战我们自信心,此刻我们就得要用激情来重树我们的信心,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也要“搞定”他。

我有一个朋友,早年做编辑的时候,非常认死理,每次冬天来北京组稿,遇到作者不在家,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手机,他就坐在楼梯口傻等,等到半夜作者回来,他已经是饥寒交迫形容枯槁。

作者见到这样的编辑没有不感动的。

No3【亲和力】很多很老练的编辑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稿子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让别人由喜欢你而信任你。

我们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

编辑上天入地的组稿能力来源于自身的亲和力。

台湾的朋友讲到编辑的十种能力,我对编辑的亲和力特别有感触。

首先,我们的年轻编辑都出身名校,做事的能力应当不差,但我要特别提倡一种共事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合作特别需要的亲和力。

其次就是对外与作者的交往能力。

很多很老练的编辑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稿子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让别人由喜欢你而信任你。

我们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

有的编辑出去跑了一圈可能什么都拿不到,但有的编辑就能马到成功满载而归。

曾经有个著名文学编辑名叫梅朵,作家圈里叫他“没法躲”,他的亲和力太强了,只要他看上的作者就没有跑掉的。

有的人天生就有亲和力,俊朗周正,光明笃实,作者们第一次见面没有不愿交付的;尖嘴猴腮,小鼻小眼,第一眼要让别人交付于我,恐怕就有些困难。

所以我必须在后天培养上下功夫。

亲和力如何培养?一、在陌生拜访时要学会与作者聊天。

聊天并不是马上进入主题,你首先要营造宽松友好的谈话氛围,先走“农村包围城市”,然后方可“武装夺取政权”。

二、在讨论书稿时,要采取“同意挺进法”,就是先肯定对方后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以退为进。

作者们往往自视才高八斗,你个小编辑如意气用事针尖麦芒吵起来,后果肯定是鸡飞蛋打不欢而散。

三、学会赞美。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成功学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赞美使人进步”。

人们都不拒绝好话,与别人打交道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吝赞美。

尤其是作者们十年磨一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写就一部书稿,你能夸到点子上,他会引为同调,感君知遇之恩。

四、学会幽默。

幽默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涵养。

在许多交际场合,幽默能化解尴尬打破僵局,加深印象赢得人缘。

五、学会微笑。

No4【眼力】编辑在泛读的同时还得有一个精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还得形诸笔墨写写书评,只有写了,别人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否则阅读变成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出版家锺叔河先生说过“名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

所以啊,编辑除了阅读生活还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批评生活。

怎么让作者认可你?光放下架子厚着脸皮、生拉硬扯是不够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你对作者的定位,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要考验编辑的判断力也就是眼力了。

你能不能指出作品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能不能在与作者交流中产生碰撞、擦出火花,敢不敢在那些盛气凌人的名人大家面前说“不”。

你的勇气来源于你的水平。

这跟平时的读书很有关系。

“观千剑而后识器”,编辑读书怎么读呢,沈昌文先生说“非浅尝则止不可”,我则主张编辑在泛读的同时还得有一个精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还得形诸笔墨写写书评,只有写了,别人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否则阅读变成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出版家锺叔河先生说过“名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看看我们业界几位出版界名流,如李庆西、王建辉、王一方、俞晓群等哪一个的笔下功夫不是如何了得。

所以啊,编辑除了阅读生活还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批评生活。

这方面我经常给同仁们讲一个例子:我刚当编辑的时候,到北京来组稿,取法乎上,斗胆拜访作家社的副总编龙先生。

此公何许人也,《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之责任编辑也。

我一进门他就跟我说,一个好的编辑看一个书稿的时候就像老中医把脉,手往病人手脉上一探就知道病症在哪里。

同样,一个编辑去看稿子的时候,只要翻几页就知道作者水平之高下,知道他的长处短处在哪里。

此等功夫,令人向往,但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培养出这种职业的直觉能力。

No5【文字感悟力】舒婷说“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

汉字简约优雅而极富想象力,是当今世界其它任何一种文字没法比肩的;中国的古典文学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足以让今天的身体写作小资情调望洋兴叹。

我觉得对汉字有没有品鉴把玩的能力,是能不能做好中文编辑的一个入门标准。

台湾我识出版社的王总编跟我说过,有些编辑的文案一稿就能到位,而有些编辑做了好几稿还是欠火候。

为什么,我觉得就是我们的文字感悟力不逮是也。

我给我们的编辑改文案的时候,往往是做减法,普遍的毛病是文字太啰嗦,而且言不及意。

原因出在哪,我以为是古典修养的欠缺。

每个责编把书的文案作为一个功课来做,我觉得有必要把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重新背一遍,把《论语》《庄子》《史记》《红楼梦》再啃一遍。

韩少功说中国作家正在丧失两种能力:一是形容的能力,一是解析的能力。

依我见,我们新一代编辑与戴文葆、朱正、钟叔河等老一代比起来,不但学养差距大,文字的的“形容“ 和”解析”能力也相差不以道里计也。

浙江文艺出版社著名编辑李庆西先生的审稿意见不做修改就可以直接拿出去发表,可见他本身文字功底之好,我现在还记得十余年前他给自己策划的“学术小品丛书”(因为这套书带动了当时的散文小品出版热)写的前言的最后一句“区区小品以期蔚为大观”,通篇只有两三百字,简明扼要而又风雅洒脱,当时让我眼红得发晕。

有心的同人还可留心上海的《书城》杂志,每期封四的“每月书偈”就出自他的手笔。

公司图书给业界的印象是“干净”,这个主要得力于我们文案的讲究。

今后我建议我们每一个编辑的文案都要拿到编辑部来讨论,在切磋中培养文字的感觉;在公司的网上加强编辑荐书,不能抄书,必须用自己的话来写;鼓励编辑就我们自己的书写书评,发表后公司再奖励一次稿酬。

No6【核心价值的把握能力】考验编辑对书稿把握的第一关就是撰写内容提要,用自己的话说,不能抄书里已经已有的前言后记;其次是在提要的基础上,提炼书腰的广告语;第三关也是最重要的是给书起名字,书的核心价值、读者的胃口、市场的卖点都要结合起来一并考虑。

台湾的蒋社长说对一本书的核心把握不能超过20个字。

这对书腰广告语的撰写尤其严格:既把握全书又要言不繁,既通俗易懂又余音袅袅。

第一要吃透书稿,第二要恰如其分地表述。

考验编辑对书稿把握的第一关就是撰写内容提要,用自己的话说,不能抄书里已经已有的前言后记;其次是在提要的基础上,提炼书腰的广告语;第三关也是最重要的是给书起名字,书的核心价值、读者的胃口、市场的卖点都要结合起来一并考虑。

……这样的书名让人读后有叩击灵魂欲罢不能的功效。

我小结三点:1.要简要约;2.要狠要准;3.要实要虚。

究竟如何写,得失之道存乎一心。

自家好自揣摩去吧。

No7【做减法的能力】钱钟书对编辑有一个很俏皮的说法,“编辑就是自己写不出东西也不让别人轻易写出东西的人”。

新老编辑在对待书稿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区别,那就是一个字——删。

新编辑在面对煌煌几十万言的书稿,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心态,不管他说的对与不对,反正照单全收,最多改几个错别字就匆匆发稿,然后在填写发稿单“内容提要”时也是云里雾里套话连篇,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