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综合治理

572023.1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综合治理史吉婷(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1 森林病虫害的特点森林病虫害具有种类多样、突发性、危害面积大等特点。
森林中的树种繁多,而不同的树种易发生的病虫害也不同,例如松科类树种易发生叶斑病、松材线虫病等,阔叶类树种易出现烂皮病。
此外,在不同季节发生的病虫害也不同,有的病虫害易在春季发生,有的病虫害易在雨季发生,多种多样的病虫害给保护森林带来复杂性。
突发性是有的病虫害发病时间短,一旦发生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让树体受到危害。
有的病虫害发生和外界天气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有适应病菌大规模流行的气候因素出现(大风、降雨等),病虫害就会在短时间内危害成片的林木,等到发现时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往往会导致大批树木死亡。
森林资源多是成片分布,林内的树种一旦感染病虫害,会呈现大面积传播。
有的病虫害是媒介昆虫传播,有的是靠空气传播,加上很多人工林的树种单一,一旦防治不及时,就会使大面积的林木受到危害。
2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1 外界气候变化近年来,由于外界气候的变化影响,使得很多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时间产生变化,例如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导致很多越冬害虫、病原菌等可以安全越冬,被冻死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量安全越冬的害虫及病菌等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危害树体。
另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频繁降雨和长期降雨不足都会引起病虫害发生。
一些病菌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易传播,而有的森林病虫害在干旱季节易发生,同时降水过多和降水不足都会影响树体的生长,导致树势减弱,而树势弱的林木易发生病虫害。
2.2 人工纯林面积增多我国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生态绿化工程,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也由建国初期的8.6%增长到现在的24.02%。
我国森林面积的增加与我国植树造林活动密不可分,但由于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林理念落后,营造了大片纯林,尤其是造林初期营造的速生乔木林,树种单一,导致林分抗性差,易感染病虫害。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森林、木材林、果木林等森林种植业中,由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人为因素等引起的病害和虫害。
林业病虫害不仅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及时有效地防治林业病虫害成为了森林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 气候条件:气候变化是影响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气温、湿度、降雨量等都会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孳生和传播。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病原菌和虫害的发育和迁移,从而导致病虫害大规模暴发。
2. 森林结构的变化:森林结构的变化也是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森林的逐渐成熟和老化,林木生长势和抗病虫害能力会逐渐减弱,从而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土壤条件:土壤的肥力和酸碱度等土壤条件也会直接影响病原菌和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土壤条件的变化也会引起病虫害的暴发。
4.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是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过度伐木、森林火灾、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影响森林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针对以上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合理经营管理: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可以有效地调节森林结构,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的疏伐、修枝和间伐等措施都可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指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调节森林生态系统,降低病原菌和虫害的发生。
例如通过引种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通过保护和促进天敌的繁殖,减少病虫害的暴发。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这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方法,但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4. 防疫预防:积极开展病虫害防疫预防工作,对森林进行定期巡视,并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的暴发。
5. 提高抗性: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通过培育和选育,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森林是自然生成的,许多生物都在其中繁衍生息。
虽然森林可以给人们提供宝贵的资源,但有时也会带来森林病虫害的问题。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森林病虫害不仅对森林本身,而且对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在此文档中,我将讨论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且提供一些综合防治的建议。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1. 生态破坏: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
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使得森林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了破坏,使得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气温升高、干旱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等,也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
例如,气温升高会影响某些虫害的增殖周期,造成虫害的暴发。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造成病虫害的爆发。
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为开发活动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某些病虫害的数量爆发。
此外,不良的人类生活习惯,如乱扔垃圾,也会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造成不良影响。
4. 森林管理不当: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全面而科学的措施,必须进行全方位管理。
如果管理不当,如不及时进行病虫害的检测和防治,就会使得病虫害的数量增长,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森林保护:通过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管理和保护,保证防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事,加强人与森林之间的联结关系,促进森林保护的落地。
2.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疫情分布等参数,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包括防治计划的制定、防治力量的调配和防治措施的实施等。
3.提高森林管理水平:在日常的森林管理中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潜藏期和根基期的病虫害。
4.加强科技支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探测技术等,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治进行支持。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树木、林果等林业资源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生物。
它们可以是昆虫、真菌、细菌、病毒、草本植物等。
引起林业有害生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改变,使得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扰动,容易滋生和扩散有害生物。
2. 移植种植:人为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原生生态系统中,可能破坏原有的生物链关系,导致新物种过度繁殖并产生生态问题。
南美侵入树种尤加利等。
3. 植被退化:过度伐木、森林覆盖率下降、土地沙漠化等现象会导致植被退化,林木衰弱,容易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和破坏。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强化预防措施:加强对移植物种的筛选和审查,禁止引进具有潜在危害的外来物种。
加强对森林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境质量,减少有害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2.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机制,定期对森林和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有害生物的扩散和繁殖。
3. 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4. 增强应急能力:建立应急机制,加强对新入侵物种的快速响应和控制,减少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
5.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力度,提高对其生物学特性、扩散规律、防治技术等方面的认识,为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林业有害生物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问题,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和外来物种的影响因素,采取科学、综合和多样化的防治对策,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林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林业病虫害常常会对森林的健康和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因素。
气候是影响林业病虫害爆发和蔓延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干旱、温度变化等因素会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变,从而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2. 林分结构。
林分结构的合理与否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林分结构单一,树种配比不合理,就会导致某种病虫害在这个森林里猖獗。
3. 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过大,导致光照不足,空气湿度大、气流不畅等条件,容易引起腐生、土生动植物的繁殖与蔓延。
4. 土壤养分。
土壤是树木的重要养分来源,如果土壤的肥力和养分不足,树木就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5. 人为活动。
人为的采伐、移栽、开荒等活动,往往会破坏森林生态环境,从而造成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治林业病虫害:1. 定期对森林进行巡逻,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蔓延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其扩大影响范围。
2. 加强林分的结构调整,促进不同树种间的平衡,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3. 保持适当的林分密度和清除树木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增强空气的流通性和光照度,减少细菌和真菌的生存繁殖。
4. 加强森林土壤管理,定期施肥并种植具有产毒杀菌作用的绿化植物以净化土壤,使得森林中的动植物能够得到更好的养分供给。
5. 全面提高森林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加强对疫情防治的宣传、预警和监测工作。
总之,预防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需要多方面措施的全面推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害虫种群规模增长的原因

害虫种群规模增长的原因:
害虫的大量发生,通常可分为三类,即:连续大发生、周期性大发生和偶发性大发生。
1、害虫连续大发生是由于在这些发生地区经常存在着害虫最适宜的生活条件,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害虫正常生存的制约因素较少,害虫种群经常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因此森林经常受到较大的损害。
如南方一些生态环境较差的集体林区的松毛虫连年发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2、害虫周期性大发生是由于导致前一次大发生的各种条件周期性地恢复所致,其后的周期变化,可能部分地决定这种大发生的周期性,但更多的是由于生物因素本身的相互制约的结果,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个制约因子如寄主植物、天敌、环境等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森林害虫的周期性的大发生。
大部分食叶害虫的发生都属于这种周期性的大发生。
对于大多数针叶树来说,周期性的大发生害虫最危险,它们常常是树木严重失叶或大量死亡。
3、害虫偶发性的大发生是由于导致害虫大发生的主要因素的偶然出现,或者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改变,有利于害虫的大量繁殖和增殖,从而造成大发生。
这种大发生无论在发生规模或延续时间上,很少有周期性大发生那样严重,并且常常在一年内就很快地衰落了。
如今年发生的松叶蜂就是这种类型。
论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论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植物以及森林产品产生危害的生物种群。
它们对林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下面将对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平衡破坏: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一些本地生物种群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产生大量有害生物。
2. 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带来了许多外来物种,这些物种没有天敌也没有天然防治机制,容易繁殖和扩散,对本地生物种群造成威胁。
3. 森林病害的传播:疫病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昆虫、真菌等病原体的传播,造成森林植物的大面积病害。
4.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乱砍滥伐、在森林中扔弃垃圾等行为,容易导致有害生物的滋生和扩散。
5.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其生态环境不断改变,影响了许多生物的习性和种群数量,加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产生。
为了有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应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开展预警工作,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
2. 保护生态平衡:重视生态建设,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自然敌害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使其对有害生物起到正向控制作用。
3. 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农民、林业从业者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林业有害生物识别、预防和防控的意识和能力,及时报告和协助相关部门进行防治。
4.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通过引进和培育天敌、天然杀虫菌等有益生物,建立健全的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
5. 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采用物理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阻隔、杀灭或抑制,如陷阱、防护网、无声电击等。
6. 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在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范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
7. 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威胁。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1. 种植结构单一:在人工造林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等诱因导致树种的单一化,造成林木种植结构单一。
这样一来,当某一种病虫害发生时,由于林木的种类单一,其抵抗力往往较弱,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2. 气候环境因素:气候环境是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对于病虫害的发展和蔓延具有重要影响。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和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3. 土壤养分失衡:由于长期的连续种植或单一树种种植,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逐渐失去平衡。
土壤的养分失衡会导致树木的抵抗力下降,进而易于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4. 植物健康管理不到位:植物健康管理不当也是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缺乏合理的种植技术、不合理的施肥措施、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措施不及时等。
为了应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种植多样化:通过推广多树种混交、轮作等措施,增加林木种植结构的多样性,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2. 植物健康管理:加强植物健康管理,推广科学合理的养护技术,包括适量施肥、合理修剪、疏伐植株等,提高森林的抵抗力。
3. 病虫害监测与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病虫害监测体系,通过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4. 生物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
5. 合理施肥:根据不同树种的需求,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提高树木的抵抗力。
6.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用抗病虫害品种进行林木种植,提高林木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7.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林业从业人员和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培养他们的识别和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森林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害虫发生原因摘要:本文以浙江森林及其虫害的特点为基础,通过研究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虫害的发生概况,阐明了近三十年来浙江森林病害的发生原因,并且,就其中的几种典型虫害马尾松毛虫、竹笋夜蛾、星天牛等的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
关键词:浙江;森林虫害;发生原因1 近30年来浙江主要森林虫害发生现状概述1.1浙江森林资源及其受害现状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具有南北过渡性和多宜性,降水充沛,集山水海洋之地利,生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系统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主要森林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
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全省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
全省森林覆盖率57.4%(不含其它灌木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来,森林病虫害肆虐,全国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达1.2亿亩,因病虫危害致死树木4亿多株,每年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万立方米,经济损失共达50多亿元。
而我省的森林从的受害状况看,没有受害的森林面积570.07万公顷,占97.54%,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各种森林灾害的面积14.35万公顷,占2.46%。
其中灾害等级达到轻、中、重度的受害面积占森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8%、0.70%和0.08%;从受害森林面积的各灾害类型看,森林病虫害面积占71.63%,森林火灾占13.38%,气候灾害占5.02%,其它灾害类型占9.97%。
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全省森林受各种灾害危害较轻,遭受的灾害以病虫害为主,其次为森林火灾,受灾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已形成了森林病虫猛于大火的形势。
我省的一个县曾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撤了,所以在发生大规模森林病虫害时,造成巨大损失。
经过这一教训,我省认真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认真落实政府责任制,森林防检站从1990年的75个增加到现在的91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由260名增加到400名。
全省病虫害测报、防治、检疫三个网络基本形成。
10年前,我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527万亩,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是百分之六点四,防治仅为百分之二十二点二,监测覆盖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
现在,浙江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仅为120万亩,森林病虫害发生率为百分之一点五一,防治率为百分之七十七点六,监测覆盖率为百分之九十二点九,种苗产地检疫率为百分之九十七点四。
1.2主要森林虫害发生趋势(1)松林病虫害发生依然严重,松褐天牛等钻蛀性害虫危害显著增加。
与去年同期相比,松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了0.88万亩,其主要原因是松褐天牛的发生面积比往年同比增加了近2倍(193.6%),达到了6.90万亩,在宁波、台州、温州等地危害明显增加。
日本松干蚧、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同比有所下降,台州等地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基本处于历史底位。
此外,新的马尾松病害有所抬头,如杭州建德新发生了500亩马尾松赤枯病。
(2)竹子病虫害发生危害同比上升,其中一字竹象甲和竹笋禾夜蛾的发生明显增加,分别新增2.37万亩和1.36万亩。
丽水自2002年在龙泉、庆元爆发成灾以来,发生面积一直居高不下,今年又新增2.56万亩,且仍有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
竹卵圆蝽、黄脊竹蝗、竹螟、发生面积同比有所下降,但在丽水、宁波等地危害有所趋重,如丽水新增卵圆蝽发生面积499亩、竹螟950亩,而衢州等地竹卵圆蝽发生面积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露尾甲危害下降较为明显,同期发生减少1.12万亩。
另外,毛竹枯梢病、竹从枝病、绿竹锈病等竹子病害发生面积同比加重。
如温州市绿竹锈病发生面积从去年的1700亩增加到2500亩,升幅为47.06%,在瑞安部分绿竹基地危害比较严重。
(3)板栗、山核桃、香榧等经济林病虫害总体发生面积比往年略有下降,但不同地区变化不同。
我省主要的经济林病虫害有山核桃花蕾蛆、山核桃干腐病、山核桃蚜虫、栗瘿蜂、栗绛蚧、桃蛀螟等。
与往年同期相比,杭州市山核桃花蕾蛆的发生面积从3.23万亩下降到2.23万亩,同比减少1万亩;但山核桃干腐病的发生面积增加了近2000亩。
衢州市板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9271亩,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97亩。
而湖州市板栗瘿蜂和栗绛蚧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1.4%和17.3%。
一些地区发生了新的病虫害,如杭州新增油茶煤污病100亩、建德发生香榧硕丽盲蝽530亩。
(4)通道林、海防林、行道树、园林苗圃等其它病虫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我省通道林和沿海防护林带以杨树、樟树、枫香、杜英、黄山栾树、木麻黄等为主要树种,树种相对单一,生物多样性少,致使病虫危害日趋严重。
今年同比新增樟巢螟1200亩,樟萤叶甲发生面积变化不大,但危害程度加重。
舟山市定海区在枫香等阔叶树种上发生天幕毛虫为害,局部危害严重。
1.3主要森林虫害马尾松毛虫,柳圆叶甲,星天牛,竹笋泉蝇,紫薇绒蚧,毛竹卵圆蝽,竹蝗,黑竹缘蝽,竹叶蜂,两色绿刺蛾,竹镂舟蛾,丝绵木金星尺蛾,竹螟,山核桃花蕾蛆,蚜虫,红蜡蚧,黄杨绢野螟,山核桃蚜虫,樟萤叶甲,樟颈曼盲蝽,香榧瘿螨,焦艺夜蛾,栗绛蚧。
2近三十年浙江森林虫害发生原因2.1直接原因(1)森林害虫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在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日益频繁的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町能随之扩大。
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
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2间接原因(1)人工园林。
为了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国家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人工园林,但这也是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多,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逐渐扩大,对原生态的园林构成了威胁。
因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人工构造的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只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会失去平衡。
当受到破坏之后,人工林也会影响到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
(2)社会活动。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没有顾忌到保护生态园林,导致大量原始园林被开采使用,这些都是引起园林被破坏的因素。
在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增多的同时,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了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在国内的传播。
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蔓延均是因为不正常的人为活动造成,这些都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
此外,目前存在天然林大量砍伐的现象,人们为了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意大面积开采原始森林资源,引起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2]。
(3)管理实效。
林业部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一是在日常林业建设中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对林业工程规划工作不到位。
二是林业种植结束后没有采取合理的抚育措施(养护工作),给病虫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策略仅重视救灾,忽视了防灾控灾。
尤其是病虫害暴发后一概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加快了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在防治手段上缺少更新,早期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案已适应不了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需要。
3几种典型虫害的原因分析3.1松林病虫马尾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为我省的历史性大害虫,其种群的发生具有周期性暴发的特征,影响马尾松毛虫暴发的原因复杂多样,一般与气候、森林类型、组成、地形、地势及人类经营活动等有密切的关系。
(1)立地环境条件适宜。
我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多。
这一气候区适宜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典型的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发生区。
近年来由于气候明显趋暖,松毛虫幼虫滞留树冠越冬比例大大增加。
(2)林分结构单一。
按浙江省历史沿用的优势树种组划分:松木林面积158.65万公顷,蓄积6833.81万立方米;杉木林面积125.22万公顷,蓄积6141.55万立方米;阔叶林面积109.74万公顷,蓄积4247.78万立方米;乔木经济林面积26.57万公顷。
松木林、杉木林合计的面积、蓄积分别占乔木林面积、蓄积的67.55%和75.34%。
虽然我省森林覆被率较高,但人工针叶林面积仍然较大;其中除少量针阔混交林外,基本为针叶纯林,树种为马尾松、湿地松。
人工纯林比重过大,造林树种过于单一,为马尾松毛虫的生长繁育、迅速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大面积的人工纯林为单层林,林下植被少。
降低了森林的物种和生境多样性,天敌种类少,使本区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不能形成较为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林分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有限,一旦气候等条件适宜,马尾松毛虫就会很快蔓延成灾。
(3)经营管理方式不当。
由于我省森林经营活动不尽合理,林内人为活动频繁,大量的割草、放牧、过度砍伐、修枝,导致林木过稀,地被灌木破坏严重,地表光秃或岩石外露,林下寸草不生。
同时,结构单一的松林又适宜首先形成虫源地,导致松毛虫经常发生,也容易形成灾害。
(4)对虫源地监测力度小, 防治方法单一。
由于没有建立好监测网络, 没能及时掌握虫源地种群数量, 导致种群数量迅速增大而造成大范围的危害。
同时, 在防治上以化学防治为主, 松毛虫抗药性增强, 并杀伤了天敌, 破坏了生态平衡。
另外,防治体系不健全,人员不足,防治资金短缺,缺乏必要的行政干预和物质保证,你防我不防,这些都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及时有效的开展。
3.2竹林病虫竹笋夜蛾(1)竹笋夜蛾的发生与气候有关早春2~3月天气比较干旱,笋少量出土或不出土,待到气候条件适宜时笋才大量出土,此时正好与该虫的发生规律相一致:当竹笋出土时, 幼虫即爬到笋上, 蛀入笋尖小叶。
3 龄幼虫蛀入笋内, 啮食柔软部分。
(2)竹笋夜蛾的发生与竹林经营有关当地竹林经营差,有林间空地,杂草多,林内卫生状况恶化,抚育管理不及时,通风条件差,将会给该虫提供了条件和场所,造成竹笋夜蛾大发生,最高竹笋被害率达20%以上。
竹林经营好,郁闭度大,林地杂草少,竹笋的被害率就低,一般仅在5%以下。
据调查,林缘比林内危害严重;施肥用药的竹林比未施肥用药的地块危害程度降低;土层深厚、疏松、土壤团粒结构好的竹林地,出笋率高,竹林长势好,土壤动物丰富,危害程度就轻。
(3)竹笋夜蛾的发生与竹林密度及郁闭度有关竹笋夜蛾发生程度主要与竹林密度有关,立竹密度越大,竹林郁闭度大,植被覆盖度就小,没有中间寄主,幼虫不能生存,竹笋夜蛾的大发生就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因此发生就轻,反之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