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

用和滥用。
注意安全间隔期
03
在使用农药后,应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03
诊断方法与技巧
症状识别要点
观察叶片
检查叶片是否有变色、畸形、斑点、枯 黄等症状。
检查枝条
观察枝条是否枯萎、变色、流胶或者有 虫粪、虫孔等。
果实和种子
检查果实和种子是否变色、变形或者有 病斑、虫蛀等。
根部
观察根部是否有腐烂、变色、瘤状物或 者虫粪等。
危害程度及影响
危害程度
森林病虫害可导致林木生长缓慢、畸形、枯死等,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影响
森林病虫害不仅降低林木的生长量和木材质量,还会破坏森林景观,影响森林 的多种功能发挥,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地等。
发病原因与传播途径
发病原因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生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多湿、土壤贫瘠、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 发生和流行。
取样方法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取样。取样时应注意样本的多样性 和典型性,确保样本能够真实反映森林病虫害的情况。同时,要详细记录取样时间、 地点、天气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
04
治疗方案及实施步骤
针对性治疗方案设计
01
02
03
病虫害种类识别
通过专业鉴定确定病虫害 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准 确依据。
根据生态学原则,合理配置不同 树种,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03
加强抚育管理
通过适时浇水、施肥、修剪等措 施,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强其抵
抗病虫害的能力。
生物防治措施
03
利用天敌昆虫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森林病虫害成为了严重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维持森林的健康,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生物防治1. 引入天敌和天然对抗剂引入天敌和天然对抗剂是一种常用的生物防治策略。
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其他天敌,可以控制森林中的害虫数量。
例如,引入食草性昆虫来控制森林中的有害草木病虫害,或者引入寄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的繁殖。
2. 利用微生物利用微生物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也是一项有效的策略。
一些微生物具有天然的抗虫抗病能力,可以帮助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
通过喷洒或喂食含有益生菌的制剂,可以增加森林植物的免疫力,减少害虫和病原体的侵袭。
二、化学防治1. 使用合适的农药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和危害程度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菌的传播。
然而,使用化学农药必须谨慎,遵循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2. 病害和虫害预测与监控及时的病害和虫害预测与监控是化学防治的基础。
通过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及时了解害虫和病原体的种类、分布和数量,可以准确判断防治时机和选择合适的药剂。
预测和监控还可以帮助采取防治前的预防措施,如修剪病虫源等。
三、培养健康森林生态系统1. 多样性保护与增强保持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重要策略之一。
多样性的植被结构和物种组成有助于调节生态平衡,减少害虫和病原体的传播和流行。
因此,保护和增强森林生物多样性,加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非常关键。
2. 建立合理的森林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森林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森林的健康状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的森林间隔、种植结构和更新制度等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爆发和蔓延。
此外,适当的修剪和清理工作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四、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概述
森林病虫害是指对森林生长和健康造成威胁的病害和虫害。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二、森林病害防治措施
1.健康种子和苗木的选育和繁殖,确保森林起源的健康和免疫性。
2.加强对森林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诊断病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采用合理的林木配置和森林结构调整,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4.加强对森林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的研究,以便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5.合理施肥、灌溉和栽培管理,提高森林抗病能力。
6.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如引入天敌和捕食性生物等,控制和防治森林病害。
三、森林虫害防治措施
1.森林虫害监测和预警,在虫害季节开展监测,及早发现虫害的蔓延情况。
2.采用森林间伐和人工标本树的建立,排除虫害的繁殖和传播源。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4.运用化学防治方法,合理选用农药,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喷洒,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列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森林法:指规定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法律法规。
2.农药管理办法:指规范农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农药的注册、使用和处置等方面的规定。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森林病虫害是指危害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病害和虫害。
这些病虫害会导致森林植物生长受限、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引发森林火灾等严重后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病虫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控制因子,如天敌、寄生生物和病原微生物,以控制病虫害种群的增长和传播。
其中,引入外来天敌是一种广泛采用的生物防治措施。
通过引入具有捕食或寄生作用的外来天敌,如草地其他害虫的天敌蜘蛛和捕食蚜虫的寄生虫,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是采用人为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防治措施包括:1. 陷阱和诱捕:设置陷阱或诱捕器来吸引和捕捉病虫害。
陷阱可以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或其他诱导物质来吸引病虫害,将其困住或者杀死。
2. 摧毁虫巢:对于一些会筑巢或建巢的病虫害,如黄委夜蛾和蜜蜂,可以通过摧毁它们的巢穴来控制它们的数量。
3. 温室薄膜覆盖:对于小规模森林苗木的育苗工作,可以使用温室薄膜覆盖来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三、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是指使用农药或杀虫剂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是一种常见和广泛采用的防治方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和所处环境,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2. 控制农药使用量:合理计算农药的使用量,避免过量施用,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 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农药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四、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培育抗病虫害品种是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的方式,培育出对某些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品种。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从根源上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品种的生长性状、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等因素,以确保培育出的品种具有理想的综合抗性能力。
总结起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等。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
01
人工捕杀
对于一些个体较大的害虫,如天 牛、金龟子等,可以采用人工捕 杀的方法进行防治。
02
03
灯光诱杀
阻隔法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 等诱杀害虫。
对于一些在树木表面活动的害虫 ,可以采用涂胶、涂药等方法进 行阻隔。
化学防治技术
合理使用农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 药,避免使用剧毒、高残留的
目 录
• 森林病虫害概述 • 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 • 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 • 森林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森林病虫害概述
森林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森林病虫害的定义
森林病虫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其他生物 的侵袭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引起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生长发育受阻,外部形态受到损伤,致使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品质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
监测与预警的必要性
预防灾害
通过监测与预警,可以及时发现森林病虫害 的迹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避免灾害 的发生和扩散。
科学决策
监测与预警数据为决策者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 ,有助于制定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防治策略。
保护生态
通过监测与预警,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 平衡,减少过度干预和破坏,维护生物多样 性。
生物监测
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指标,评估森林的健康状况 和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森林病虫害预警系统
数据收集
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包括病虫害种类、分布、 密度等信息。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 径和潜在风险。
预警发布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引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森林病虫害成为世界各地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森林病虫害不仅会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预防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加强森林监测: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范围,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优化森林结构:合理布局森林植被,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单一林种的种植面积,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
3. 保持生态平衡: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相互作用,例如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防止害虫暴发。
4. 严格检疫措施:加强对森林种苗、采伐工具和运输车辆等的检疫工作,防止外来病虫害的传入和扩散。
防治措施当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时候,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方式控制害虫数量,例如引入蜂类寄生虫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但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3. 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例如人工清除受害树木,利用陷阱捕捉害虫等。
4. 研究和创新: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工作,开发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广大科研人员、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常见林木病虫害及防治方法9篇

论常见林木病虫害及防治方法9篇第1篇示例:林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众多的经济效益,还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袭,给林木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保护林木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了解常见的林木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常见的林木病害1. 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侵袭引起的危害,病变初期表现为松树枯黄干枯,最终导致松树死亡。
主要传播途径为松褐天牛。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移除感染树木、采用化学防治等。
2. 松树大斑病松树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病变主要表现为松树树皮出现大面积的疮痂,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理病斑树皮、合理施肥等。
3. 松材虱松材虱是一种长有吸头的刺吸虫,在松木上寄生并吸食汁液,导致松木叶片变黄、生长受限、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剪除被害枝叶、喷洒农药等。
松毛虫是松树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幼虫主要以松树叶片为食,严重危害松木的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手工捕捉松毛虫、喷洒杀虫剂等。
2. 松褐天牛三、防治方法在发现林木病虫害时,及时移除病虫源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将感染严重的树木及时清理,可以减少病虫的传播,防止疾病的扩散。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护林木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林木的抗病虫能力,提高林木的养分吸收,减少病虫的危害。
3. 喷洒农药在病虫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浓度,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设置天敌设置天敌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林木病虫害的种类繁多,而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适的防治方法是保护林木健康的关键。
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发现林木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林木的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引言森林病虫害是指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各类病虫害。
它们会破坏森林植被的健康,降低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帮助森林保护工作者和生态环境管理者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森林病虫害。
1. 森林病害的防治措施1.1 建立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加强森林的生态修复和恢复,提高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 增加森林内适宜种植的树种,提高森林的抵抗力和自然恢复能力。
- 加强对森林土壤的管理和保护,防止土壤侵蚀和营养流失。
1.2 提高森林病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森林病害监测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森林病害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 建立准确的森林病害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森林病害的突发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3 加强森林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研究- 开展对森林病害的病原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探索和开发对森林病害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微生物、天敌和天然抗病虫材料等。
1.4 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 培训森林保护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提高森林病害防治能力。
- 大力宣传森林病害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2. 森林虫害的防治措施2.1 合理的森林管理和经营- 种植抗虫性强的树种,减少森林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 合理选择和配置树种,减少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 注意森林间的空隙管理,减少虫害的繁殖和滋生环境。
2.2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等生物控制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方法和措施,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2.3 化学防治- 在虫害危害较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指南进行施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 天敌引入- 针对某些特定的森林虫害,可以引进其天敌来进行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级森林病虫害防治学复习题绪论一、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和乱砍滥伐为害最大,人们称之为林业“三害”。
二、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①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且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②常发性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居高不下,如松毛虫、森林鼠害、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等杨树蛀干害虫等总体呈上升趋势。
③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成灾,损失严重。
如三峡库区的扁叶蜂、山东的杨尺蛾、江苏的柏毒蛾、陕西的草履蚧和青海的榆黄黑蛱蝶等近年来都曾在一些地区大量发生。
第一章森林昆虫基础知识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成虫有六足;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大部分成虫具两对翅,胚后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
具外骨骼。
二、造成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和分布广泛的原因:1、由于昆虫本身具有坚硬、轻便、富有弹性的外骨骼保护身体;食源广,身体小,以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生存营养需要;2、具翅能飞,有利于觅食,求偶,避敌,扩大了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3、昆虫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较强的适应性。
三、复眼是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复眼愈大、小眼数愈多,视觉愈发达,能看清较远的物体。
四、单眼只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不能看清物体。
五、咀嚼式口器是原始的口器类型。
六、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个体段,由三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各有一对足,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
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七、足的常见类型有几种?开掘足、跳跃足、携粉足、步行足、游泳足、捕捉足、攀援足、抱握足等。
八、蝇类和蚊类后翅变成平衡棍。
九、昆虫的腹部是新陈代谢和繁殖的中心。
十、体壁与防治的关系昆虫的体壁结构及性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体壁柔软、少蜡的昆虫较易受药剂毒杀;幼龄幼虫体壁较薄,易于毒杀,老龄昆虫体壁硬化,抗药性则增强;同一昆虫体躯的膜质部位药物易进入虫体。
农药中加脂溶性物质可提高其渗透性,使触杀剂更容易通过体壁;农药中加展着剂能提高展布性;农药中加惰性粉能擦破表皮,使昆虫失水而死;灭幼脲能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脱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变态受阻或形成畸形,甚至死亡。
十一、马氏管是一个细长管状物,具有排泄、再吸收的作用。
十二、昆虫的呼吸特点是借气体扩散作用在气管内完成氧及二氧化碳的交换。
十三、反射弧:昆虫由感觉神经原传导外界的刺激,发出冲动,经联系神经原传到运动神经原,而使反应器产生反射活动。
这种联系过程称反射弧。
十四、神经原的联系是以昆虫体内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碱做为传导媒介。
十五、假死性:昆虫受到外界震动或惊吓或惊忧,从枝叶上坠落或卷曲不动的过程。
如象甲、叶甲。
十六、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卵受精后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十七、孤雌生殖雌虫不经交配或卵不经受精即能繁殖新个体的现象,称为孤雌生殖。
十八、孤雌生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偶发性孤雌生殖、经常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
十九、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虫态。
二十、孵化: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
二十一、幼虫两次脱皮的间隔期叫龄期。
初孵化的幼虫称为1龄幼虫,脱一次的叫2龄幼虫。
二十二、羽化:不完全变态的老熟若虫和完全变态的蛹脱皮后变成成虫,这个过程称为羽化。
二十三、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羽化后腹内大部分卵末成熟,还要取食补充卵发育所需的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二十三、昆虫从卵开始至成虫再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1个世代。
二十四、休眠:是指昆虫在不良环境下,如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食物不足等,表现出不食、不动。
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二十五、蛾类大多对日光呈负趋性,属夜出性昆虫,并且在夜晚对波长为330-400nm的紫外线光最敏感,表现出不可抑制的正趋性。
二十六、拟态:竹节虫、尺蛾的一些幼虫等昆虫的形态与植物某些部位形态很相像,从而使自己得到保护的现象,称为拟态。
二十七、昆虫命名法昆虫命名和其他生物一样,均采用国际公认的双名法,即学名由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构成。
昆虫种的学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名,用斜体表示;后面通常附上定名人的姓氏,用正体表示。
二十八、鞘翅目类昆虫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目。
二十九、鳞翅目类昆虫通称为蛾、蝶,为昆虫纲第二大目。
三十、昆虫的食性分为:植食性、肉食性、粪食性、腐食性。
三十一、害虫的来源一般有三个途径:第一是当地原有虫种。
第二是从其他寄主转移而来。
第三是从外地传播而来。
三十二、害虫大发生的过程,具体可划分为:准备阶段\增殖阶段\猖獗阶段\衰退阶段三十三、期距:昆虫从上一世代某虫态发育到下一世代同一虫态,或从前一虫态发育到后一虫态所经历的时间天数,称“期距”。
三十四、发生量预测方法有回归法、生物气候图法、形态指标法、经验指数法和有效虫口基数法等多种。
第二章森林病害基础知识一、林木病害:林木由于所处的环境不适,或受到其它生物的侵袭,使得正常的生理程序遭到干扰,细胞组织,器官受到破坏,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二、林木病害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病原物、寄主、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三、生理病害:凡由非生物因素(水份,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引起的林木病害都是没有传染性的,故叫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也称。
四、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六、病毒必须在活的植物组织中才能生长和增殖,一旦事开活体,便失去致病能力。
七、侵染性病原除了真菌、细菌、病毒外,还有植原体、线虫、螨类,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八、孢子是真菌繁殖体的基本单位。
九、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繁殖的一种形式。
十、担子菌亚门是最高等的真菌,全部陆生。
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十一、在担子菌中,锈菌是一个特殊的类群,不形成担子果,生活史较复杂。
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可分为五个阶段,顺序产生五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十二、寄生性:依赖于寄主林木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十三、根据寄生性可将病原物分为四大类:寄生物\兼性腐生物\兼性寄生物\腐生物十四、病原物的致病性可概括为以下四点:①吸取寄主林木的营养和水分使其生长不良;②分泌果胶质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寄主林木的细胞和组织;③分泌各种有毒物质,毒害和杀死寄主林木的细胞和组织;④分泌生长刺激素,刺激细胞过度分裂和增大而变畸形。
十五、病原物接触寄主后侵入寄主途径:(1)伤口(修枝、虫伤、灼伤、冻伤及机械伤等)。
(2)自然伤口(皮孔、水孔、密腺等)。
(3)直接侵入(借助芽管的机械力或分解酶等)。
十六、林木病害诊断时注意的问题①不同的病原可导致相似的症状,如萎蔫性病害可由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引起;②相同的病原在同一寄主林木的不同发育期、不同的发病部位表现的症状不同,如炭疽病在苗期表现为猝倒,在成熟期为害茎、叶、果,表现斑点型;③相同的病原在不同的寄主林木上表现不同的症状;④环境条件可影响病害的症状,如腐烂病在潮湿时表现为湿腐型,在干燥时表现为干腐型;⑤缺素症、黄化症等非侵染性病害与病毒、植原体等引起的病害症状类似;⑥在病部的坏死组织上,可能有腐生菌,容易混淆误诊。
第三章森林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技术措施一、森林植物检疫的任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第一是对外检疫,即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着林木及其产品由国外传人或由国内输出。
第二是对内检疫,即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将其消灭。
第三是当危险性病、虫、杂草侵入到新区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其蔓延或彻底消灭之。
第四是保障林木及其产品的正常流通。
二、产地检疫:产地检疫是指在植物生长和检疫对象发生期间,由森林植物检疫人员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所进行的检疫。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
四、生物防治的优点:大多数天敌对人、畜、植物无毒无害,选择性强,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域,不会产生抗性,能有效保护天敌,被驯化而建立了优势群落的天敌能长期控制害虫。
五、生物防治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方面?利用微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
利用昆虫激素防治。
六、赤眼蜂的释放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掌握好赤眼蜂羽化与松毛虫产卵时间相吻合,即“蜂卵相遇”。
七、苏云金杆菌,是一种能产生内毒素(伴孢晶体)和外毒素的芽孢杆菌。
八、白僵菌属于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菌丝和分生孢子。
九、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一般有几种方法?一是放置有性信息素的诱捕器诱来雄虫,采用黏胶、毒药或其他方法杀死,若用诱虫灯或高压电网配合,效果更好;二是在交尾高峰期,在林内喷洒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大量散布含有性信息素的小纸片,使雄虫迷失趋向雌虫的方向;三是用性信息素将雄虫诱来,用一些不育剂或射线处理后破坏其生殖器官,使其不育,放返林间,这些不育雄虫与雌虫交配后,将不产生后代以达到逐渐降低害虫种群数量。
十、物理防治法:物理防治法是指利用一些器械或物理因素(光、热、电、风及放射能等)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十一、食物诱杀:利用害虫喜食某种食物的习性来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食物诱杀。
十二、农药的发展趋势:选用高效、低毒、无污染、低残毒,走仿生化的道路。
十三、杀虫剂按作用方式分为:胃毒剂: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害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百虫等。
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透入害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滴滴涕、氰戊菊酯等。
熏蒸剂:以气体状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害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溴甲烷、磷化铝等。
内吸剂:通过植物根、茎、叶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并能传导至植物其它部位,害虫取食植物组织或汁液时,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氧化乐果、久效磷等。
十四、杀鼠剂按作用分类:胃毒性杀鼠剂,如磷化锌等;抗凝血类杀鼠剂,如杀鼠灵、多效唑等。
十五、农药的加工剂型可分为:1、粉剂2、可湿性粉剂3、乳油4、可溶性粉剂(水溶剂)5、悬浮剂6、油剂(超低溶量剂)7、烟剂8、微胶囊悬浮剂十六、用晶体石硫合剂5千克,稀释75倍作冬季防治过冬害螨,需加水多少升?解:公式,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 1)据上式得:加水量=5(75—1)= 370升答:需加水370升。
十七、用50%的DDV乳油1500倍液来防治松毛虫,2千克需加水多少千克?解:根据公式: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代入公式:加水量=2Kg×1500 =3000Kg答:需加水3000千克。
十八、喷粉法的优缺点:它是利用喷粉机或其它器械所产生的风力直接将药粉喷撒到防治对象表面。
优点是它不用水、工效高、方法简便、药粉分布均匀等;缺点:药粉在防治对象上附着吸收能力较差,容易飘移而造成药粉损失和污染环境,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性较差。